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如何在一份關係中做*真實的自己,同樣也容許對方如此。不要犧牲自我去促進關係,也不要犧牲他人來抱持自我。
《紐約時報》暢銷書,全美暢銷30餘年,纍計銷量逾300萬冊
生活/職場/朋友/傢人:幫助女性創造健康關係的心理學之作
內容簡介
在關係中,你也許會遇到以下不適
你想要追求更高的發展,但另一半害怕你的改變,於是産生分歧。
你覺得好友之間的聯係太過頻繁,卻怕告訴對方後失去這份友誼。
你無法拒絕彆人的“要求”,怕駁瞭麵子,工作中乾得多卻變成理所應當。
在一份“親近又獨立”的健康關係中,不應該齣現沉默、犧牲或者背叛自我,也不應該齣現乾涉、限製或者情感綁架。任何一方都應以一種平衡的方式展現自己的強大和脆弱、優點和缺點。
“親近”要求我們開誠布公地談重要的事情;對重要的情感問題持有清晰的立場;明確我們在關係中可以接受和承受的底綫。“獨立”意味著我們從心底接受差異,接納對方的思想、情感以及信仰,而沒有必要去改變、勸說或者限製對方。
親密是一種能力,本書告訴讀者如何通過負責並持續的自我改變,去促進我們長期保持真實親近感的能力。
作者簡介
哈麗特·勒納博士,是美國*受尊敬的女性心理學傢之一。她以女性心理與傢庭關係方麵的研究見長,擁有Menninger診所30餘年的心理治療和傢庭治療經驗。
其經典著作《憤怒之舞》已在美國暢銷30餘年。勒納博士幫助數百萬讀者找到自我,賦予瞭女性重塑生活的建設性力量。作品纍計銷量已逾300萬冊,並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哈麗特·勒納博士的書講述瞭親密關係中産生關鍵影響的因素:情緒、溝通、自我覺察。書中的每個案例都鮮活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好似剛剛發生一般,畫麵感十足,讀起來身臨其境,給人更深刻的感悟。書裏的場景不禁讓我們思考,在親密關係中,從自我到他人,從夫妻到傢庭,到底誰齣瞭問題呢?無論您是男性還是女性,相信閱讀本書後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楊波,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女健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
本書*為獨特之處,是可以跟隨作者的專業指導,獲得直麵真相的能力。我們一旦學會接受真相,轉變的力量就發生瞭。
——王琿,十分心理·幸福研習社創始人
建立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維持一個健全的傢庭,需要清晰的自我認知和優秀的錶達技巧,然而這一切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大量的體驗和練習。哈麗特·勒納博士的書籍為讀者提供瞭科學、係統、易操作的自我發現方法和錶達技巧,幫助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體驗找自己、做自己和錶達自己的藝術。
——傅春勝,中科博愛(北京)心理醫學研究院院長
對於當代女性而言,她們身兼女兒、姐妹、情侶、妻子、母親、員工、管理者等諸多角色,每個女性都要平衡這些關係,纔能擁有健康和諧的傢庭和成績斐然的工作。
作者告訴每一位女性,親密關係意味著我們能夠在關係中做自己,同時也讓其他人享有同樣的權利。在關係中,任何一方都可以自由地錶達自己的優缺點,展示自己的強項和弱點。
——張冉,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書中提到的每個人,我都不陌生,他們的孤獨、糾結、無助、焦慮和抑鬱,我都感同身受,以至於我常常冒齣這樣的念頭:作者什麼時候采訪的我?那些隱秘到連我自己都未察覺的意識她如何捕捉到的?很慶幸,作者不但引導我看到瞭這一切,還給齣瞭藥方。
——商業評論副主編劉雪慰
事業有成的女性常被問及“平衡”之術,如何平衡事業和傢庭,如何平衡生活中紛繁復雜的關係。她們確實是“平衡”的專傢,但這種專長並不在於超常的智力、過人的精力、完美的錶現,而在於通過找尋真實的自我,獲得一種“滿意”的狀態。
這種內心的舒適感,有些人需要找尋30年,有些人需要40年甚至更久,在這個過程中,希望本書能夠給讀者帶來感悟和收獲。
——蔣鞦榕,中國企業傢木蘭匯秘書長
哈麗特·勒納博士是美國著名女性心理學傢、心理治療專傢。她在女性心理、親密關係以及憤怒與衝突管理方麵的研究和洞察,獲得瞭專業領域和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她30多年前從學術寫作轉嚮大眾心理學讀物的創作,作品相繼登上瞭《紐約時報》暢銷榜。
“塑造自我、做真正的自己終究是一個人的旅途。”的確,沒有人比我們更瞭解自己,更有能力幫助自己。哈麗特博士以故事分享式的錶達和直抵人心的分析,引導我們走入體悟人生的新維度。
——商容,微軟亞太研發集團傳播及公共事務資深總監
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在職場上如魚得水,跟朋友相處融洽,迴到傢裏卻很難處理好各種更為親密的關係,很多人因此非常苦惱。
作者從女性的視角切入,通過一係列簡單明瞭的案例,告訴我們既親密又獨立的相處藝術、親密關係中的語言藝術、親密關係中情緒錶達的藝術;幫助我們厘清很多對於親密關係存在的誤區;告訴我們如何溝通,如何找迴愛,如何在愛自己的同時愛*親密的人。
——雷文濤,“有書”創始人
目錄
前言
第1章 追求親密:專屬女人的工作? / 1
女人是專傢 / 5
第2章 親密,還是獨立? / 10
成熟的關係,需要自我改變 / 12
當關係難以為繼…… / 17
第3章 關係中的自我:以何為代價 / 20
“親愛的編輯……” / 23
關於改變:我自己的故事 / 29
自我還是去自我:定義術語 / 32
更加自我 / 35
第4章 重談焦慮:追溯問題的根源 / 37
焦慮與追逐循環 / 39
製訂計劃 / 41
附言:緻那些猶豫不決的戀人 / 43
焦慮:緣何而來,從何開始 / 46
問題齣在哪裏 / 50
第5章 遠點兒,再遠點兒 / 52
保持距離:是問題還是答案 / 54
艾德裏安娜的婚姻狀況如何呢 / 67
第6章 應對差異 / 70
麵對分歧 / 72
文化差異 / 73
矛盾來瞭,請緩和關係 / 80
第7章 確定底綫 / 86
錶明立場 / 90
接受考驗 / 91
不要一味地行動:待在那裏就好 / 98
第8章 走進過度履職 / 101
過度履職者的六大特徵 / 103
“我很擔心母親!” / 111
學會放手,遠離焦慮 / 114
第9章 做齣改變並不容易 / 120
坦白:女人的問題 / 123
這是一個過程 / 126
打好基礎 / 129
少些感性,多些理性 / 133
第10章 處理三方關係 / 140
姻親三方關係 / 142
做些改變 / 146
那麼,三方關係到底是什麼 / 147
淺談“閑言碎語” / 149
以孩子為中心的三方關係 / 150
過激反應:從以孩子為中心到以自我為中心 / 153
第11章 勇敢邁齣新步伐:琳達的故事 / 158
跟蹤“三角形” / 160
不再做“中間人” / 162
放下剋萊爾 / 163
接受各種考驗 / 164
與剋萊爾保持聯係 / 168
琳達與男性 / 174
補充說明:過度關注的睏境 / 175
那麼,誰該為剋萊爾的抑鬱癥負責 / 176
第12章 我們的母親/?她的母親/?我們自己 / 178
凱西和她的母親 / 180
差異的問題 / 183
邁嚮熱點話題 / 188
更寬的畫捲 / 189
附加說明:你真的認為瞭解你的傢人? / 193
第13章 再論自我關注:親密關係的基礎 / 196
對感性的理性思考 / 199
理解自我關注 / 202
原生傢庭 / 209
做齣改變的時機 / 210
自我關注附言:規劃人生 / 213
附錄:繪製傢譜圖 / 217
緻謝 / 225
注釋 / 228
前言/序言
正如女性曆來都不被提倡去為瞭人生規劃而改善思維,我們女性也曆來不被視為做齣改變的有力執行者。不管是在私人生活還是在公共領域,在發起改變的時候,女性通常會感覺到無力。就像童話中的女主角一樣,我們可能會相信自己不得不無助地躺在狼的嘴邊或者水晶棺裏,直到帥氣的王子來拯救我們。我們一直接受的思想是我們的性彆是一種被動-依賴型:在現實生活中,處於主導地位並且做齣改變的是男人。
諸如此類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女性一直在喪失權利。男性繪製整個星空,像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創造語言和文化,如他們所見的那樣記錄曆史,創建抑或摧毀我們周邊的世界,不斷地掌控那些掌握權力、製定政策、創造財富的機構。定義“現實”的是男性(直到最近的女權運動),我接受瞭這一點。在曆史的長河中,盡管女性可以作為母親來行使一些權利,但是對於一個母親該如何更好地照料孩子,我們並沒有製定齣規則,也沒有留下多少廣為流傳的故事或者理論。也沒有哪位女性能和全美最齣名的育兒專傢斯波剋博士和布雷澤爾頓博士相媲美(這並不是因為在照顧孩子方麵女性懂的沒有男性多)。
在不平等的條件下,人們很容易會有一種無力感,並且會覺得女性很難做齣有效的改變。但是,正如我們所知道的,沒有什麼能夠超越真理本身。在過去的20年間,女性群體和少數族裔不斷挖掘屬於她們自己的財富。如果你研究過女性的曆史,就會被我們女性祖先的生活所震驚、所振奮;同樣,我們所處的文化如何忽視這些女性所取得的先驅性的成就,也會讓你目瞪口呆。一張詳細的三到四代的傢譜圖極有可能幫你找到圖中勇敢做齣改變的先驅女性。瞭解這些“遺贈”的長處給我們帶來力量。
* * *
本書關注於個人的改變和親密關係,理所當然是一個私人的話題。但我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努力地在社會變革中承擔更有勇氣和更有效率的角色。我們賴以生存的大環境(即我們稱為“社會性的”“政治的”“社會的”或者“文化的”環境)塑造並且確定瞭我們最為親密的互動,以及我們對傢庭的定義。
個人的變化與社會以及政治變化密不可分,盡管其中的聯係不總是那麼明顯。親密關係不可能産生於不平等或者不公平的環境之下。確實,在將來的某個時候,在公共生活的每一個方麵,當女性能夠和男性一樣,真正地受到重視並參與其中時,我們所有的親密關係都會大不相同。這樣的親密關係會是什麼樣子,這會是多遠的將來,我們隻能夠開始想象,但是我們必須為瞭這樣的關係以及這樣的未來而不懈努力。
《關係之舞:既親密又獨立的相處藝術》圖書簡介 在人生的宏大交響樂中,人與人之間的聯結無疑是最動人的鏇律。我們渴望親密,渴望被理解,渴望在另一個人身上找到溫暖的港灣;同時,我們又珍視自我,需要獨立的空間去呼吸,去成長,去保有那一抹獨一無二的色彩。然而,如何在親密的需求與獨立的渴望之間找到平衡,避免在過度的依賴中迷失自我,或是因過度的疏離而錯失真摯的情感,卻是一門深奧的藝術,也是無數人內心深處的睏惑。 《關係之舞:既親密又獨立的相處藝術》正是一部緻力於探索並揭示這門藝術精髓的著作。它並非空泛的理論說教,而是以深刻的洞察、真摯的筆觸,引領讀者踏上一場關於理解、成長與和諧關係的旅程。本書旨在幫助你撥開迷霧,看清關係中的種種陷阱,掌握構建健康、滋養型關係的實用智慧。 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真正的親密並非吞噬,而是彼此映照;真正的獨立,也非孤立,而是為瞭更好地融入。 作者認為,許多人在關係中之所以感到痛苦,往往是因為誤解瞭親密與獨立的本質。他們可能將依賴視為愛的證明,將個人空間視為情感疏遠的信號,從而陷入“要麼全情投入,要麼冷漠抽離”的極端睏境。本書將層層剝繭,從多個維度剖析這些普遍存在的誤區,幫助讀者認識到,一種既能享受深刻聯結,又能保持個體完整性的相處模式是完全可能實現的。 本書首先深入探討瞭“親密”的真諦。 它並非僅僅是情感的交付,更是一種深度看見與被看見的體驗。作者將引導你理解,如何建立安全的情感連接,如何有效地溝通你的需求與感受,如何傾聽並理解他人的內心世界。這包括學習如何錶達脆弱而不失尊嚴,如何給予支持而不越界,如何共同麵對生活中的風雨,並在彼此的陪伴中感受到力量。本書將提供具體的溝通技巧,讓你能夠更清晰、更有力地錶達愛意,同時也能更敏銳地捕捉對方的情感信號,從而在互動中建立起更深厚的信任。 與此同時,本書也著重闡釋瞭“獨立”的重要性。 獨立並非拒絕連接,而是建立穩固的自我認知,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並敢於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作者強調,一個完整的個體,纔是能為關係注入活力與新鮮感的源泉。書中會引導你審視自己的邊界,學會如何說“不”,如何在群體中保持個性,如何在情感的浪潮中穩住陣腳。你將學習到如何獨立地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如何發展個人興趣與事業,以及如何在這個過程中,讓自己的生命更加豐盈,從而吸引並維係更健康、更平等的關係。 《關係之舞》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親密與獨立視為一個動態的、相互依存的整體,如同在舞池中,舞伴們既要緊密協作,又要保持各自的步伐與姿態。 本書將帶領你領略這場“關係之舞”的優雅與智慧。你會學到: 如何識彆並超越關係中的“束縛”與“飄忽”: 避免陷入過度依賴的“黏膩”狀態,或是因害怕受傷而産生的“逃離”衝動。 建立健康邊界的藝術: 明確你與他人的界限,學會保護自己的空間與能量,同時尊重他人的獨立性。 有效溝通的智慧: 掌握“我”的錶達方式,學習建設性地解決衝突,將誤解化解為理解。 情感的深度滋養: 理解並迴應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在支持與被支持中共同成長。 如何在關係中保持自我: 即使身處親密關係,也能保有獨立的人格,不被對方的觀點或情緒所裹挾。 當“我”與“我們”和諧共存: 找到個人價值與共同價值之間的最佳結閤點,讓關係成為雙方成長的助推器。 本書的語言平實而富有力量,案例分析深入淺齣,理論闡述與實踐指導並重。作者以一種循循善誘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探索內心深處的需求,去反思過往的經驗,並最終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去構建和維護那些真正滋養心靈、讓你感受到幸福與自由的關係。 無論你是渴望改善親密關係,或是希望在傢庭、友情、職場中擁有更和諧的互動,亦或是正在經曆關係瓶頸,感到迷茫與無助,《關係之舞:既親密又獨立的相處藝術》都將是你不可多得的指引。它將幫助你卸下沉重的包袱,以更輕鬆、更自信的姿態,在人生的舞颱上,與重要的人共舞一麯,既有溫度,又有風度;既有依戀,又有自由。這本書,將是你通往更美好、更充實關係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