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正版特价)中国至2050年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223525 |
| 图书定价: | 80元 |
| 图书作者: | 中国科学院区域发展领域战略研究组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09-08-01 0:00:00 |
| ISBN号: | 9787030254061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78 |
| 版次: | 1-1 |
| 内容简介 |
| 区域发展研究是近年来我国蓬勃发展的一门具有重要影响的交叉研究领域。本书阐释了区域研究的主要特性和基本模块;根据未来我国区域发展走势和科技需求分析,明确了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的区域发展科技目标、重大科学问题和路线图,凝练了区域发展的集成命题,提出了中国科学院的对策及建议。本书还针对专项和典型区的区域发展科技领域路线图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书可作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区域发展相关领域研究和战略决策的重要参考,对国外相关机构和人员了解中国区域发展情况及寻求区域发展合作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
| 目录 |
总序. 总前言 前言 摘要 [第0一]章 区域发展与区域发展研究 [第0一]节 区域发展研究的特性 第二节 对区域发展研究现状的基本判断 第三节 国外区域发展研究的轮回与创新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基本走势与科技需求 [第0一]节 区域发展的基本走势 第二节 区域发展领域的科技发展任务 第三节 [国0家]在区域发展领域的科技需求(至2030年) 第四节 [国0家]在区域发展领域的科技需求(2030~2050年) 第三章 区域发展研究领域重大科学问题与路线图设计 [第0一]节 区域发展科技领域发展目标 第二节 区域发展科技领域路线图设计 第三节 区域发展科技领域研究思路的转型 第四章 区域发展研究的集成命题 [第0一]节 地域功能生成规律与区域发展格局 第二节 城市化前景预测与城乡统筹机理 第三节 生态补偿原理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途径 第五章 中国科学院的对策 [第0一]节 基本对策.. 第二节 建设“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和决策支持系统” 第三节 构筑“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和决策支持平台” 附录一 专项区域发展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 [第0一]节 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机制 第二节 工业空间组织研究路线图 第三节 农业与乡村发展路线图 第四节 城市化发展前景与空间格局 第五节 休闲需求变化与区域发展 第六节 交通和通信技术进步与区域发展 第七节 生态环境和资源系统演化过程及其适应对策 第八节 区域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发展路线图 附录二 典型区区域发展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研究 [第0一]节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第二节 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山区可持续发展路线图 第四节 陆疆区域发展路线图 参考文献 后记... |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它所蕴含的“雄心”与“务实”的结合。科技发展路线图听起来宏大,但如果缺乏扎根于现实国情的具体路径,就容易沦为空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再到区域协同,每一个环节是如何被规划和衔接的。特别是那些关于“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布局,到底是以哪些核心技术突破为支点的?这种前瞻性的布局,必然涉及到对全球科技竞争态势的深刻洞察。我希望它能揭示出,中国在哪些“卡脖子”的领域,已经明确了区域攻坚的重点和时间表。这种明确的目标感和时间约束,是推动实际行动的关键。读这样的书,就像是拿到了一份未来十年的“技术作战纲领”,它不仅指明了方向,更描绘了实现这个方向所需要的“工具箱”和“人才地图”。这种对未来的清晰规划,给人一种强大的确定性和行动的紧迫感。
评分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充满了对未来图景的遐想!我一直对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特别感兴趣,特别是那种涉及跨越几十年、具有前瞻性的宏大叙事。这本书的厚重感和专业性在拿到手时就扑面而来,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质感,让人觉得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知识馈赠。我期待它能像一幅徐徐展开的锦绣画卷,将中国未来几十年,特别是区域科技力量如何支撑整体发展的大脉络清晰地勾勒出来。我尤其想知道,不同地理区域在国家整体战略中被赋予了怎样的独特角色和历史使命,以及这些规划是如何平衡东西部发展差异、实现协同共进的。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枯燥的数据和政策条文,而是能深入剖析背后的逻辑、面临的挑战,以及那些看似不可能却又必须达成的宏伟目标。读完之后,我希望能够对中国区域科技发展的驱动力、瓶颈所在,乃至我们普通人在未来生活中的变化,都有一个更深刻、更立体的认知。这本书的份量,似乎预示着它能提供一种从宏观视角俯瞰国家未来科技地理的独特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时机也非常值得玩味。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拥有一份清晰、可靠的长期路线图,对于稳定市场预期、引导社会资源投入至关重要。我深信,这种由顶尖智库共同编制的战略文件,其背后必然凝结了大量的严肃论证和多方博弈的智慧。我特别关注其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科技”在区域布局中的权重。一个面向2050年的路线图,绝不能仅仅是追求GDP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实现高质量、低能耗、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这本书是否能提供具体的指标和技术路径,来支撑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宏伟目标?这种将科技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规划,才是真正体现一个现代化强国视野的标志。我希望它能让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质量,抱有更加坚实的信心。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内容必然是高度学术和战略性的,但装帧的用心程度让人感到愉悦。我特别欣赏那种在复杂信息中依然保持清晰逻辑导向的编排方式。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发现它似乎非常注重图表的运用,那些专业性极强的概念和数据流,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化工具得以简化和强化,这对于非纯粹的政策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我倾向于相信,一本高质量的战略路线图,必须是既能让内部专家信服其严谨性,又能让外部关注者理解其核心脉络的。这本书在平衡专业深度与可读性之间,似乎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每当我读到一个关于某个特定区域的科技布局时,我总会想象背后的决策者们是如何进行权衡、如何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这种“隔着书本窥视决策过程”的体验,是其他普通读物难以提供的,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国家发展深层驱动力的独特视角。
评分作为一名关注区域经济动态的观察者,我非常好奇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区域的差异化发展策略的描述。中国地域辽阔,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在资源禀赋、人才基础和产业结构上都有天壤之别。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个“因地制宜”的科技发展框架?例如,对于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是如何被用来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而对于高新技术集中的区域,规划又是如何确保其持续的创新活力,避免陷入路径依赖的陷阱?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立体化的发展视角,而非“一刀切”的口号。如果书中能辅以不同区域在特定科技领域内的优势分析和未来定位,那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深度。毕竟,区域科技发展是国家战略落地的微观载体,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划是否真正考虑了地方的“体质”和“潜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