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科学技术政策译丛—在卫星的阴影下: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与冷战中的美国 |
| 作者 | (美)王作跃 ,安金辉,洪帆 |
| 定价 | 78.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161531 |
| 出版日期 | 2011-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863Kg |
| 内容简介 | |
1957年,苏联发射颗人造地球卫星,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开启了一个长达十年的美国“科教兴国”改革运动,并导致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在白宫的建立。《在卫星的阴影下》以20世纪上半叶美国科学与之间关系演变开始,以解密的史料为基础来探讨冷战时期美国的科技政策,尤其是总统科顾委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王作跃考察了科学家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影响力、如何在1950年代早期的“红色恐慌”中拯救科学、如何利用苏联卫星发射后的良机来增加联邦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并控制核军备竞赛,以及如何应对越南战争期间动荡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总统科顾委的历史表明,科学家对和公众的价值不仅在于他们能指出技术的潜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指出技术在解决社会政治问题上的局限性。《在卫星的阴影下》是部完整的美国总统科顾委的兴衰史,同时也是对作为技术怀疑论者的科学家们在冷战期间及以后的美国所起作用的分析。它不仅对这段美国科技、文化、社会和政治史研究带来创新观念,而且为我们如何看待今天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引言部分 序曲:在苏卫一号之前 章 美国的公共科学,1863-1945年 第2章 技术怀疑论的起源,1945-1950年 第3章 在杜鲁门任内为朝鲜战争而动员科学,1950-1952年 第4章 艾森豪威尔任内的科学与国家安全体制,19521957年第二部分 艾森豪威尔、苏联卫星与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的兴起 第5章 艾森豪威尔、苏联卫星与总统科顾委的创立,1957年 第6章 总统科顾委与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问世,1957-1960年 第7章 军事技术,19571960年 第8章 谋求核禁试,1957-1960年 第9章 大科学政治,1957-1960年 0章 艾森豪威尔任内有关科学政策的政治,1957-1960年第三部分 技术怀疑论的政治 1章 肯尼迪“新边疆”的科学,1960-1963年 2章 回应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1962-1963年 3章 检验局限性,1961-1963年 4章 “科学家支持约翰逊”,1964年 5章 总统科顾委、越南战争与反弹道导弹争论,1964-1968年 6章 尼克松任内的技术异议政治,1969-1973年跋结语附录注释中的缩略语资料索引和参考书目索引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搭配简洁的字体排版,透露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深度的气息。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关注的就是纸张的质感,摸上去有一种恰到好处的韧性和细腻,显然在印刷和装帧上是下了功夫的。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号适中,行距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尤其是那些历史照片和图表的插入,处理得非常清晰,为理解复杂的政策脉络提供了极佳的视觉辅助。装帧的牢固度也令人满意,厚实的封面和精良的胶装,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可以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典藏之作。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本身就在无声地向读者传递一个信号:这本书的内容同样值得我们郑重对待和细细品味。可以说,光是这本实体书的触感和视觉享受,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每次翻开都充满仪式感。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叙事结构上的处理非常高明,他并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按时间顺序罗列事件的传统史学写法,而是像一位高超的棋手,巧妙地布局了几个关键的转折点和核心人物的视角,让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信息的密度非常高,但由于叙述的逻辑链条清晰有力,读者反而能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深入到那个复杂且充满博弈的决策圈层内部。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历史瞬间,作者仿佛让我们置身于总统办公室或幕僚会议室,那种紧迫感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压力扑面而来。这种代入感极强的故事讲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政策分析变得生动鲜活,充满了人性与权谋的纠葛。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服,每一个引用的文献和案例,都像是精准放置的拼图碎片,最终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致入微的图景。
评分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注释和参考文献部分,堪称典范。看得出,作者在资料搜集和交叉验证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这为全书的论点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学术基石。每一处关键论断后面,都有详实的出处支撑,这对于希望进一步研究该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导览图。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将自己完全隐藏在文献的海洋中,而是在提供详尽考据的同时,保持了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对既有的历史解读提出了质疑和修正。这种学者的审慎与批判精神,使得整本书的论证过程既扎实又充满活力,它不是在重复旧的结论,而是在推动对既有历史的再认识。这种严谨又不失思辨性的写作风格,非常符合我对高质量非虚构作品的期待。
评分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脑海中仍然回荡着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这恰恰是好书的标志——它能激发读者持续的思考,而不是读完即止。这本书的叙事虽然聚焦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权力机构,但它所探讨的主题——科学理性与国家安全、精英决策的伦理边界、以及技术进步对地缘政治的影响——无疑具有跨越时代的普遍意义。它让人反思,在信息爆炸和技术加速迭代的今天,我们是否依然能有效管理那些可能带来颠覆性后果的力量。这本书就像一面清晰的镜子,照见了过去决策者的困境,同时也警示着我们当代社会在面对未知技术挑战时,应该如何构建更具韧性和前瞻性的治理体系。这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让我对“智库”和“顾问”这两个概念,有了更复杂、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幕后英雄”和“灰色地带”的深入挖掘。我们通常看到的历史叙事,往往聚焦于台前的光鲜亮丽或重大的决定性时刻,但这本书却勇敢地将聚光灯打向了那些在幕后运筹帷幄、影响决策走向的智囊团和顾问委员会。它揭示了在宏大叙事背后,那些充满妥协、权衡与意识形态冲突的微妙动态。我以前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理解相对片面,总觉得决策过程是线性的、目标明确的,但读完后才明白,真正的政策制定过程,往往是一场在不同利益集团、科学理想与政治现实之间走钢丝的艺术。作者对这些“中间力量”的分析,极其到位,他们是如何在科学的严谨性和政治的实用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又是如何引导乃至塑造总统的认知框架,这些洞察力确实非同一般,拓宽了我对权力运作机制的理解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