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汪曾祺书信集》是汪曾祺先生一生众多往来书信的首度结集作品。全书共收入汪曾祺先生与沈从文、巴金、黄裳、范用、萧珊、陆建华等众多名家的数百封书信未来,不仅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深入理解汪老和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当代文学史的史料。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致沈从文(二通)〇1947.7.15—16
致巴金(一通)〇1950.10.7
美国家书十八通〇1987.8.31—12.7
致朱德熙十五通|1972.11.16—198口.2.1
致萧珊一通|1965.7.22
致黄裳九通|1947.10.30—1991.1.28
致陆建华三十八通|1981.7.17—1997.3.18
致古剑十八通|1985.11.23—1994.6.2
致彭匈七通|1986.827—1988.10.24
致崔道怡二通|1979.7.4—1986.7.7
致范用二通|1991.2.26—1991.6.28
致翁偶虹一通|1987.2.23
致刘锡诚三通|1983.4.11—1983.7.1
致陶阳三通|1986.10.5—1994.3.1
致徐城北二通|1983.口.25—1992.1.18
致邓友梅一通|1983.11.24
致汪家明一通|1982.3.27
致江连农一通|1986.5.12
致李国涛一通|1987.8.3
致解志熙一通|1989.8.17
致吴福辉一通|1991.2.22
致弘征一通|1982.12.28
致李辉一通|1987.7.4
致姚育明一通|1990.11.3—1990.11.4
致刘子平一通|1981.8.16
致金实秋二通|1985.12.27—1986.12.28
致王树兴一通|1986.7.9
致陈午楼一通|1990.3.19
致朱延庆一通|1990.5.30
致戎文凤一通|1993.5.30
《汪曾祺作品:汪曾祺书信集》:
有一点是我没有想到的,他也没有告诉您。我说“你可以恋爱恋爱了”,(不是玩笑,正经,自然也不严肃得可怕,当一桩事。)他回答:“已经结婚了!”新妇是广东人。在恋爱的时候,他未来岳父曾把他关起来(岳父是广东小军阀),没有罪名,说他是日本人。(您大概再也没想到这么一个罪名,管您是多聪明的脑子!)等结了婚,自然又对他很好,很喜欢,于是给他找事,让他当税局主任!他只有离开他“老婆”,(他用一种很奇怪语气说这两个字,不嘲弄,也不世俗,真挚,而充满爱情,虽然有点不大经心,一个艺术家常有的不经意。)到福建集美学校教了一年书。去年冬天本想到杭州接张西压的手编《东南日报》艺术版,张跟报馆闹翻了,没有着落,于是到上海来,“穷”了半年。今天他到上海县的县立中学去了,他下学期在那边教书。一月五十万,不可想象!不过有个安定住处,离尘嚣较远,(也离那些什么“家”们远些)可以安心工作。他说他在上海远不比以前可以专心刻制。他想回凤凰,不声不响地刻几年。我直觉地不赞成他回去。一个人回到乡土,不知为什么就会霉下来,窄小,可笑,固执而自满,而且死一样的悲观起来。回去短时期是可以的,不能太久。——我自己也正跟那一点不大热切的回乡念头商量,我也有点疲倦了,但我总要自己还有勇气,在狗一样的生活上做出神仙一样的事。黄永玉不是那种少年得志便颠狂起来的人,帮忙世人认识他的天才吧。
(忽然想起来,萧乾也许舍不得送他一本版画集,我从多方面听说萧近年颇有点“市侩气”起来了。那就算了。反正也不太贵,十万元即可得一本。)
我曾说还要试写论黄永玉木刻的文章,但一时恐无从着手。而且我从未试过,没有把握。大师兄王逊似乎也(可)以给他引经据典的,举(居)高临下的,用一种奖掖后进的语气写一篇。(我希望他不太在语气上使人过不去。——一般人对王逊印象都如此,自然并不见得对所有人都如此,我知道的。)林徽因是否尚有兴趣执笔?她见得多,许多意见可给他帮助。费孝通呢?他至少可就文化史人类学观念写一点他一部分作品的读后感。老舍是决不会写的,他若写,必有可观,可惜。一多先生死了,不然他会用一种激越的侠情,用很重的字眼给他写一篇动人的叙记的,虽然最后大概要教导他“前进”。梁宗岱老了,不可能再“力量力量”的叫了。那么还有谁呢?李健吾世故,郑振铎、叶圣陶大概只会说出“线条遒劲,表现富战斗性”之类的空话来,那倒不如还是郭沫若来一首七言八句。那怎么办呢?自然没有人写也没有关系。等他印一本厚厚的集子,个人开个展览会时再说吧。——他说那些协会作家对他如何如何,我劝他不必在意,说他们合起来编一个什么年刊之类,如果不要你,你就一个人印一本,跟他们一样厚!看看有眼睛的人看哪一本。
您的一多先生传记开始了没有?我很想到北平来助理您做这个事。我可以抄抄弄弄,写一两个印象片段。我恨像吴晗那样的人一天谈“一多一多”!
……
阅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常常会有一种“慢下来”的冲动。他的故事,不追求戏剧性的冲突,而是聚焦于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在他的笔下,即使是再普通寻常的人物,也都有着各自的独特魅力。比如《泡茶馆》,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群在茶馆里消磨时光的人,他们的人生百态,他们的闲言碎语,都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深刻的哲理,只有对生活最本真的描摹。他善于捕捉细节,那些细微的动作,那些不经意的表情,都能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他的语言,看似平淡,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喜欢他笔下那种淡然而又豁达的人生态度,不抱怨,不强求,只是顺应自然,过好眼下的每一天。每次读他的小说,都能从中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仿佛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个宁静的角落。他让我明白,生活的美,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对点滴的珍视和热爱。
评分初读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总有种闲适、淡然,仿佛一杯温吞的白开水,初入口不惊艳,却回甘悠长,润物无声。他的小说,短小精悍,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世界,人物的性情、生活的情味,跃然纸上,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有细水长流的感动。读他的《受戒》,那小和尚明子与赵秀的故事,简单到极致,却又饱含着人间的烟火气与纯真情意。那句“好日子,谁不喜欢呢?”仿佛直接从心底冒出来,让人会心一笑。还有《大淖世界》,笔下的风光,泥墙黛瓦,鸡鸣犬吠,市井的喧嚣与宁静交织,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油盐酱醋和淡淡的草木香。他写人,不加评判,只是客观地呈现,那些市井小民,那些有着小缺点、小脾气却又可爱可敬的人,在他笔下都得到了温柔的注视。他的文字,像一块温润的玉,没有棱角,却自有光华。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一份安宁,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寻常事物中美好 발견的惊喜。他笔下的世界,是如此的真实,又是如此的诗意,让人在读完后,忍不住想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本身的滋味。
评分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温度,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人性的理解。他写的故事,虽然篇幅不长,却能让人在读完后久久不能忘怀。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我喜欢他作品中那种闲适的生活节奏,那种对美食的细致描绘,那种对自然的热爱。他的文字,没有浮夸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矫情,只有一种真挚的情感流露。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将它们升华为一种艺术。他的作品,就像一杯清茶,初尝淡雅,却回味无穷。每次读他的作品,都能从中汲取到一种力量,一种对生活的热情,一种对美好的追求。他让我明白,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发现不平凡的美。他的文字,是一种治愈,一种慰藉,一种对人生的温柔提醒。
评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更是将这种“日常的美学”发挥到了极致。他写吃的,写穿的,写看的,写听的,都带着一股子讲究劲儿,又透着一股子接地气。他的《端午的鸭蛋》,简简单单写了端午节吃鸭蛋的习俗,却把那份味道写得活色生香,仿佛让人隔着文字也能尝到那咸鲜的滋味。他写故乡,写童年,那些关于童年的记忆,那些熟悉的场景,在他的笔下被勾勒得细致入微,充满了温情。他写花,写草,写山水,总能发现其中的妙处,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画面。我尤其喜欢他写风。他写各种各样的风,春风的轻拂,夏风的燥热,秋风的萧瑟,冬风的凛冽,仿佛都能通过他的文字感受到。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读他的散文,就像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听他娓娓道来,分享生活中的点滴,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在他那里都成了闪光的宝石。我常常在读完他的文字后,会突然想去尝试一下他写过的美食,或者在某个晴朗的日子,也去寻一处风景,感受一下微风拂过脸颊的感觉。
评分读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总能感受到一种温良敦厚的君子之风。他的作品,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锐利的批判,更多的是一种平和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他写人,写事,都带着一种超然的眼光,仿佛一个智者,在静静地注视着世间的万象。他的小说,常常充满了淡淡的乡愁和对故乡的眷恋,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关于故乡的人,都深深地印刻在他的文字里,也触动着读者的心弦。我特别喜欢他描绘的江南水乡,那种湿润、温婉的气息,仿佛透过文字都能扑面而来。他的语言,纯净而富有诗意,不事雕琢,却自有力量。他的作品,就像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美好的中国。在读他的文字时,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沉思,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考生活的真谛。他用他独有的方式,引导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理解人生的况味。
评分买了河南版,但那套没书信,凑一本看看
评分书很好,想出去学,在京东买书支持京东
评分好评!
评分书很好,想出去学,在京东买书支持京东
评分汪老书信首次面世,100多封书信,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汪老其人其文,很有价值。只是该书的用纸发黑,误植、错谬屡见不鲜,校对水准不敢恭维。
评分不错,买吧!
评分汪曾祺的小说非常好看,唯一可惜的就是市面上没有全集,不过这部书装帧精美,布面精装,具有收藏价值
评分汪曾祺先生真是非常的风趣……
评分喜欢的作家集齐了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