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汪曾祺书信集

汪曾祺作品:汪曾祺书信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曾祺 著,李建新,梁由之 编
图书标签:
  • 汪曾祺
  • 书信集
  • 文学
  • 散文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化
  • 随笔
  • 书信
  • 经典
  • 名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64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25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汪曾祺作品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内容简介

  《汪曾祺书信集》是汪曾祺先生一生众多往来书信的首度结集作品。全书共收入汪曾祺先生与沈从文、巴金、黄裳、范用、萧珊、陆建华等众多名家的数百封书信未来,不仅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深入理解汪老和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当代文学史的史料。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目录

致沈从文(二通)〇1947.7.15—16
致巴金(一通)〇1950.10.7
美国家书十八通〇1987.8.31—12.7
致朱德熙十五通|1972.11.16—198口.2.1
致萧珊一通|1965.7.22
致黄裳九通|1947.10.30—1991.1.28
致陆建华三十八通|1981.7.17—1997.3.18
致古剑十八通|1985.11.23—1994.6.2
致彭匈七通|1986.827—1988.10.24
致崔道怡二通|1979.7.4—1986.7.7
致范用二通|1991.2.26—1991.6.28
致翁偶虹一通|1987.2.23
致刘锡诚三通|1983.4.11—1983.7.1
致陶阳三通|1986.10.5—1994.3.1
致徐城北二通|1983.口.25—1992.1.18
致邓友梅一通|1983.11.24
致汪家明一通|1982.3.27
致江连农一通|1986.5.12
致李国涛一通|1987.8.3
致解志熙一通|1989.8.17
致吴福辉一通|1991.2.22
致弘征一通|1982.12.28
致李辉一通|1987.7.4
致姚育明一通|1990.11.3—1990.11.4
致刘子平一通|1981.8.16
致金实秋二通|1985.12.27—1986.12.28
致王树兴一通|1986.7.9
致陈午楼一通|1990.3.19
致朱延庆一通|1990.5.30
致戎文凤一通|1993.5.30

精彩书摘

  《汪曾祺作品:汪曾祺书信集》:
  有一点是我没有想到的,他也没有告诉您。我说“你可以恋爱恋爱了”,(不是玩笑,正经,自然也不严肃得可怕,当一桩事。)他回答:“已经结婚了!”新妇是广东人。在恋爱的时候,他未来岳父曾把他关起来(岳父是广东小军阀),没有罪名,说他是日本人。(您大概再也没想到这么一个罪名,管您是多聪明的脑子!)等结了婚,自然又对他很好,很喜欢,于是给他找事,让他当税局主任!他只有离开他“老婆”,(他用一种很奇怪语气说这两个字,不嘲弄,也不世俗,真挚,而充满爱情,虽然有点不大经心,一个艺术家常有的不经意。)到福建集美学校教了一年书。去年冬天本想到杭州接张西压的手编《东南日报》艺术版,张跟报馆闹翻了,没有着落,于是到上海来,“穷”了半年。今天他到上海县的县立中学去了,他下学期在那边教书。一月五十万,不可想象!不过有个安定住处,离尘嚣较远,(也离那些什么“家”们远些)可以安心工作。他说他在上海远不比以前可以专心刻制。他想回凤凰,不声不响地刻几年。我直觉地不赞成他回去。一个人回到乡土,不知为什么就会霉下来,窄小,可笑,固执而自满,而且死一样的悲观起来。回去短时期是可以的,不能太久。——我自己也正跟那一点不大热切的回乡念头商量,我也有点疲倦了,但我总要自己还有勇气,在狗一样的生活上做出神仙一样的事。黄永玉不是那种少年得志便颠狂起来的人,帮忙世人认识他的天才吧。
  (忽然想起来,萧乾也许舍不得送他一本版画集,我从多方面听说萧近年颇有点“市侩气”起来了。那就算了。反正也不太贵,十万元即可得一本。)
  我曾说还要试写论黄永玉木刻的文章,但一时恐无从着手。而且我从未试过,没有把握。大师兄王逊似乎也(可)以给他引经据典的,举(居)高临下的,用一种奖掖后进的语气写一篇。(我希望他不太在语气上使人过不去。——一般人对王逊印象都如此,自然并不见得对所有人都如此,我知道的。)林徽因是否尚有兴趣执笔?她见得多,许多意见可给他帮助。费孝通呢?他至少可就文化史人类学观念写一点他一部分作品的读后感。老舍是决不会写的,他若写,必有可观,可惜。一多先生死了,不然他会用一种激越的侠情,用很重的字眼给他写一篇动人的叙记的,虽然最后大概要教导他“前进”。梁宗岱老了,不可能再“力量力量”的叫了。那么还有谁呢?李健吾世故,郑振铎、叶圣陶大概只会说出“线条遒劲,表现富战斗性”之类的空话来,那倒不如还是郭沫若来一首七言八句。那怎么办呢?自然没有人写也没有关系。等他印一本厚厚的集子,个人开个展览会时再说吧。——他说那些协会作家对他如何如何,我劝他不必在意,说他们合起来编一个什么年刊之类,如果不要你,你就一个人印一本,跟他们一样厚!看看有眼睛的人看哪一本。
  您的一多先生传记开始了没有?我很想到北平来助理您做这个事。我可以抄抄弄弄,写一两个印象片段。我恨像吴晗那样的人一天谈“一多一多”!
  ……


汪曾祺作品:汪曾祺书信集 一、 尘封的温情,岁月的絮语 汪曾祺,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作家。他的小说、散文,以其独特的“人间烟火气”和“京味儿”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然而,除了那些广为流传的经典篇章,在时光的缝隙中,还珍藏着一段段更为私密、也更为鲜活的生命轨迹。 《汪曾祺作品:汪曾祺书信集》便是这样一本打开作家内心世界的钥匙。它不是对已发表作品的简单重述,也不是对文学成就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汪曾祺先生写给家人、朋友、同行以及普通读者的信件, mosaic式地拼凑出他真实的生活片段、思想感悟、情感波动,乃至他为人处世的态度。这些信件,如同泛黄的老照片,带着岁月的温度,娓娓道来一位文学巨匠在笔耕不辍之外,作为一个人,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情深义重,他的乐观豁达。 本书收录的书信,跨越了汪曾祺先生漫长而丰富的人生旅程。从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到中年时期的坎坷与坚韧,再到晚年荣归故里的安然与智慧,每一封信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也折射出一位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跌宕起伏。它们可能是寄往故乡的家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和对亲人的思念;也可能是与文友的唱和,探讨文学的奥妙,分享创作的甘苦;还可能是回复读者来信的温暖回应,字迹工整,情感真挚,将文学的距离拉近至咫尺之间。 翻阅这本信集,读者仿佛能穿越时空的阻隔,直接聆听汪曾祺先生最纯粹的声音。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学大师,而是那个爱吃、爱玩、爱生活,有血有肉的“老头儿”。他的语言,一如其文章,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动人的情感。他会在信中描绘家常的美味,如同在散文中展现他对生活的热爱;他会在信中谈论花鸟鱼虫,展现他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命的尊重;他也会在信中抒发对人生的感悟,那些看似随意写下的文字,却往往蕴含着穿越岁月的智慧。 二、 笔下的温润,字间的风骨 《汪曾祺作品:汪曾祺书信集》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仅在于它展现了作家日常的一面,更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汪曾祺先生的文学精神是如何渗透到他的日常生活中的。他的文字,无论是在小说、散文,还是在书信中,都始终保持着一种温润的气质,一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一种对人生真诚的态度。 在这些信件中,我们看到了汪曾祺先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他待人接物,总是那么平和、谦逊,不卑不亢。他尊重每一位和他通信的人,无论是名家还是普通读者,他都认真对待,用诚恳的笔触给予回应。这种平等、友善的态度,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化人的修养,也折射出他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交往的珍视。 他的幽默感,也在这封封信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即便是在谈论一些严肃的话题,他的文字中也常常跳跃着灵巧的幽默,用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消解沉重,传递乐观。这种幽默,不是尖酸刻薄的嘲讽,而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洞察,让人读来忍俊不禁,却又回味无穷。 同时,这些书信也让我们窥见汪曾祺先生在创作上的坚持与思考。他会和朋友讨论文学的得失,分享创作的灵感,甚至也会流露出创作的困境。这些坦诚的吐露,让我们了解到,即便是像汪曾祺这样的大家,创作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反思中前行。他的文学观,他对“写小说要有趣”的坚持,他对“通俗”与“庸俗”的辨析,都在这些信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印证。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为研究汪曾祺先生的生平、创作以及他的文学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那些看似零散的文字,实则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可感的汪曾祺。通过这些书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作品的创作背景,更准确地把握他思想的脉络,更全面地认识他作为一位中国当代文学巨匠的独特魅力。 三、 跨越时空的对话,温暖人心的力量 《汪曾祺作品:汪曾祺书信集》的出版,不仅仅是对一位文学巨匠的纪念,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至善至美的精神世界的连接。 读汪曾祺的书信,我们学到的是如何热爱生活。他会在信中描绘一顿简单的午餐,赞美一盘清爽的凉拌菜,分享自己种植的盆栽的成长。这些细微之处,无不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平凡事物的欣赏。他教会我们,即使在生活的困顿中,也能发现美,也能找到乐趣。 读汪曾祺的书信,我们学到的是如何待人。他对待朋友,真诚而热烈,即使是许久未见,也能用最亲切的语调嘘寒问暖。他对待晚辈,关怀而鼓励,常常给予他们前进的力量。他对待读者,平等而尊重,将每一次互动都视为一次珍贵的交流。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如同一股清流,涤荡着浮躁的心灵。 读汪曾祺的书信,我们学到的是如何思考。他会在信中对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评论,虽然他的评论总是带着一种温和的立场,却常常能触及问题的本质。他对文学的理解,他对人生的感悟,都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读者的心灵,引发我们对自身、对社会、对生命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本信集,不仅仅是写给汪曾祺先生的粉丝,更是写给所有渴望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寻找一份宁静、一份真诚、一份温暖的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或许会忽略身边的美好,或许会迷失人生的方向,而汪曾祺先生的这些书信,就像一盏盏温暖的灯火,指引我们回归生活的本真,找回内心的平静。 《汪曾祺作品:汪曾祺书信集》,它不是一套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充满人情味、充满智慧、充满生命力的读物。它将带领读者走进汪曾祺先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对人生的豁达。它是一份来自过去的声音,却能在当下给予我们最深刻的触动和最温暖的慰藉。翻开它,仿佛就能与汪曾祺先生面对面地交谈,聆听他的教诲,感受他的风采,并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淡定。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常常会有一种“慢下来”的冲动。他的故事,不追求戏剧性的冲突,而是聚焦于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在他的笔下,即使是再普通寻常的人物,也都有着各自的独特魅力。比如《泡茶馆》,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群在茶馆里消磨时光的人,他们的人生百态,他们的闲言碎语,都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深刻的哲理,只有对生活最本真的描摹。他善于捕捉细节,那些细微的动作,那些不经意的表情,都能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他的语言,看似平淡,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喜欢他笔下那种淡然而又豁达的人生态度,不抱怨,不强求,只是顺应自然,过好眼下的每一天。每次读他的小说,都能从中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仿佛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个宁静的角落。他让我明白,生活的美,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对点滴的珍视和热爱。

评分

初读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总有种闲适、淡然,仿佛一杯温吞的白开水,初入口不惊艳,却回甘悠长,润物无声。他的小说,短小精悍,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世界,人物的性情、生活的情味,跃然纸上,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有细水长流的感动。读他的《受戒》,那小和尚明子与赵秀的故事,简单到极致,却又饱含着人间的烟火气与纯真情意。那句“好日子,谁不喜欢呢?”仿佛直接从心底冒出来,让人会心一笑。还有《大淖世界》,笔下的风光,泥墙黛瓦,鸡鸣犬吠,市井的喧嚣与宁静交织,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油盐酱醋和淡淡的草木香。他写人,不加评判,只是客观地呈现,那些市井小民,那些有着小缺点、小脾气却又可爱可敬的人,在他笔下都得到了温柔的注视。他的文字,像一块温润的玉,没有棱角,却自有光华。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一份安宁,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寻常事物中美好 발견的惊喜。他笔下的世界,是如此的真实,又是如此的诗意,让人在读完后,忍不住想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本身的滋味。

评分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温度,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人性的理解。他写的故事,虽然篇幅不长,却能让人在读完后久久不能忘怀。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我喜欢他作品中那种闲适的生活节奏,那种对美食的细致描绘,那种对自然的热爱。他的文字,没有浮夸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矫情,只有一种真挚的情感流露。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将它们升华为一种艺术。他的作品,就像一杯清茶,初尝淡雅,却回味无穷。每次读他的作品,都能从中汲取到一种力量,一种对生活的热情,一种对美好的追求。他让我明白,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发现不平凡的美。他的文字,是一种治愈,一种慰藉,一种对人生的温柔提醒。

评分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更是将这种“日常的美学”发挥到了极致。他写吃的,写穿的,写看的,写听的,都带着一股子讲究劲儿,又透着一股子接地气。他的《端午的鸭蛋》,简简单单写了端午节吃鸭蛋的习俗,却把那份味道写得活色生香,仿佛让人隔着文字也能尝到那咸鲜的滋味。他写故乡,写童年,那些关于童年的记忆,那些熟悉的场景,在他的笔下被勾勒得细致入微,充满了温情。他写花,写草,写山水,总能发现其中的妙处,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画面。我尤其喜欢他写风。他写各种各样的风,春风的轻拂,夏风的燥热,秋风的萧瑟,冬风的凛冽,仿佛都能通过他的文字感受到。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读他的散文,就像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听他娓娓道来,分享生活中的点滴,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在他那里都成了闪光的宝石。我常常在读完他的文字后,会突然想去尝试一下他写过的美食,或者在某个晴朗的日子,也去寻一处风景,感受一下微风拂过脸颊的感觉。

评分

读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总能感受到一种温良敦厚的君子之风。他的作品,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锐利的批判,更多的是一种平和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他写人,写事,都带着一种超然的眼光,仿佛一个智者,在静静地注视着世间的万象。他的小说,常常充满了淡淡的乡愁和对故乡的眷恋,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关于故乡的人,都深深地印刻在他的文字里,也触动着读者的心弦。我特别喜欢他描绘的江南水乡,那种湿润、温婉的气息,仿佛透过文字都能扑面而来。他的语言,纯净而富有诗意,不事雕琢,却自有力量。他的作品,就像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美好的中国。在读他的文字时,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沉思,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考生活的真谛。他用他独有的方式,引导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理解人生的况味。

评分

买了河南版,但那套没书信,凑一本看看

评分

书很好,想出去学,在京东买书支持京东

评分

好评!

评分

书很好,想出去学,在京东买书支持京东

评分

汪老书信首次面世,100多封书信,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汪老其人其文,很有价值。只是该书的用纸发黑,误植、错谬屡见不鲜,校对水准不敢恭维。

评分

不错,买吧!

评分

汪曾祺的小说非常好看,唯一可惜的就是市面上没有全集,不过这部书装帧精美,布面精装,具有收藏价值

评分

汪曾祺先生真是非常的风趣……

评分

喜欢的作家集齐了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