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力学现象》力图以深入简出而又引人入胜的写法,去阐述看似高深的力学现象。其实,即使是世界级的力学难题,一旦被破解后,也能用科普语言讲清楚。凡有小学五年级以上程度的各行各业人员,应都能读懂本书。如不看书中的少量公式,也不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本书适合下列人群:1. 对生活中的力学现象感兴趣的人。相信他们在看过本书后,就能独立想通很多力学现象了;2. 对力学课不感兴趣,因而力学成绩不佳的学生;3. 经历考试后想松一口气的人;4. 尚在犹豫选文科还是理科的学生;5. 为选什么作为生日礼物而操心的家长。
胡宁生,男,1934年10月生,祖籍浙江嵊州。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后转至空军第*航空学校学习飞机军械,并留校任教。1959年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天体测量专业毕业后,在(现)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从事天文望远镜研制工作直至退休。之后,任南京文明人新产品研制所所长。2014年起开始写科普读物,已出版《张衡地动仪的奥秘》一书。
科普是提升国民素质、增进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但在中国,好的科普著作并不多见。平庸者科学性无虞而普及性不足,读之如同嚼蜡; 可恶者打着科学的旗号,行贩卖伪科学牟取经济利益之实,导致一些似是而非之论大行其道。相比之下,本书堪称科普典范,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作者运用基本的科学原理,对古今中外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及生活中一些典型现象做了清晰明白的解说,使人读了之后,不时有豁然开朗之感觉。虽然本书适合大学生、中学生阅读,但对有一定科学素养的读者来说,阅读本书会有更大的收益。这是我读了此书后的切身体验。
——关增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对人会晕车的原因已有几种熟知的说法,这里只介绍一种新说法。说是人在行进的车上,伴随颠簸而来的是窗外近物的快速后退。这种体验会使人的头脑困惑起来:依据以往的经验,只有在我(脑子)指挥两条腿奔跑时,才会发生既颠簸又有景物快速后退的现象。但是现在我没有发出奔跑指令,两条腿怎么自行瞎跑了?而且全身还谎报说受到了颠簸。于是,脑子的功能在困扰下终致瘫痪,各种神经性的晕车反应(如呕吐)就不请自来了。
……
我原本是抱着一种“扫盲”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想看看有没有一些简单易懂的科普来填补我物理知识的空白。我印象中的力学,就是牛顿定律、功和能这些,总感觉离我生活有点远。没想到,这本书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切入,它没有上来就讲公式,而是从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然后层层剥开,展示其背后的力学奥秘。 我特别佩服作者的观察力,他能从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里挖掘出如此丰富的力学原理。比如,他详细分析了为什么滑板车更容易站稳,为什么曲棍球的杆子是弯的,甚至连我们吃饭时筷子的夹力都进行了有趣的解读。我之前从未想过,这些日常动作竟然都蕴含着这么精妙的力学知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力学概念变得平易近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有“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是什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比死记硬背要有效得多。而且,书中穿插的很多小故事和历史典故,也让阅读过程更加轻松有趣,仿佛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
评分坦白说,我对物理学一直有着一种莫名的畏惧感,总觉得那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科,充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抽象的理论。所以,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只是想碰碰运气,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够让我“入门”的。 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物理学的刻板印象。作者没有直接抛出那些让人头疼的公式,而是从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开始,比如为什么我们骑自行车的时候,车子不容易倒?为什么有时候丢出去的球会打着转?他用一种非常口语化、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解释这些看似复杂的力学现象。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摩擦力”的章节,他并没有一开始就讲什么动摩擦系数,而是从我们穿鞋子走路、开车刹车这些日常体验入手,让我们感受到摩擦力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且,他还在书中引用了很多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比如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这些故事让冰冷的科学知识瞬间有了温度,也让我对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充满了敬意。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阅读障碍,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听他分享那些关于“世界如何运转”的有趣发现。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比较严肃的力学科普读物,可能会充斥着各种公式和图表,适合有一定物理基础的读者。毕竟,“力学”这两个字听起来就有点学术。 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是另一回事。它更像是一本趣味横生的“生活指南”,只不过它解读的是生活中的“物理秘密”。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作者的写作风格,他用一种非常幽默、非常生动的方式来讲解力学原理,仿佛他本人就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正在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分享他的发现。书中的例子都非常贴近生活,比如我们坐电梯时的感觉,或者把水倒入瓶子里时发出的声音,甚至是打个喷嚏时身体的反应,作者都能从中找到力学的痕迹。我特别喜欢他关于“振动”的那一章,他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把声波比作在水面上扔石头产生的涟漪,让我瞬间就理解了声音的传播方式。而且,书中还有很多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虽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却能引导我去主动思考,去观察生活中的更多细节。这本书让我觉得,力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学科,而是就隐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一本惊喜!我一直对那些日常生活里看似普通,但仔细想想又充满奇妙的物理现象很好奇,比如为什么杯子倒扣在水里,水不会立刻流出来?或者雨滴为什么总是圆的?我以为这本书会深入讲解这些原理,给出详细的公式和推导,结果它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 打开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作者的语言非常生动有趣,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中生也能轻松理解。他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厨房里的调味瓶、公园里的秋千、甚至是走路的姿势,都能被他变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力学故事。我最喜欢的是关于“惯性”的那一章,他举了个例子,说为什么在快速行驶的公交车上突然刹车,我们会向前倾,这就像是一个“物理的玩笑”,让我瞬间理解了这个抽象的概念。而且,他还在每章的结尾设计了一些小小的实验,让我可以在家里动手操作,亲身体验那些力学原理。我试着做了几个,比如用一个硬币和一个小球做“势能转化”的实验,看着它们在桌面上跳跃,真的很有成就感。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力学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是变成了一场充满乐趣的探索。
评分我是一名对科学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系统学习的读者,总是被那些看似神奇的现象所吸引,但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入门读物。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一些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会这样”的答案。 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说教方式,而是以一种非常轻松、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力学概念巧妙地融入到生活场景中。作者的语言非常有感染力,他善于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和有趣的类比,来解释那些抽象的物理原理。我记得其中有一段,他把“能量守恒”比作一个巨大的“能量银行”,我们只是在不断地转移和转化能量,但总的能量是不会减少的。这种形象的解释,让我这个对物理公式感到头疼的人,也能轻松地理解。而且,这本书中穿插的很多小故事和历史轶事,也让阅读过程更加有趣,它不仅讲解了科学知识,还讲述了科学背后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我尤其喜欢的是,作者鼓励读者去进行一些简单的“家庭实验”,这些实验材料都非常容易找到,让我能够亲手验证书中的原理,从而加深理解。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学习力学可以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