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表达与治理的艺术:民众与国家互动关系中的信访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12-01 |
| 作者:尹利民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76.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16184738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本书发现,社会转型带来了国家性与民众自主性的双重变迁。当国家的权能扩张遭遇民众的利益受损,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又不能很好地履行的时候,便催生了民众的表达诉求。研究表明,推动民众表达持续的动力,既与民众的利益受损有关,也与民众朴素的伦理观遭受到冲击相连。在行动的策略上,个体与集体出现了明显的分野:个体行动常常通过自我弱化,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寻找机会,虽然也偶尔采用行蛮术,但基于自身风险的规避,一般不具有普遍性;而集体行动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组织的策略,组织化的水平的高低成为其是否成功的关键。但不管个体还是集体行动,与强大国家权力相比,总是处于弱势。因此,多重博弈术的运用是现实的选择。
尹利民,江西永新人,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政治社会学),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后,是江西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江西省扶贫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台湾中山大学做过短期访学,曾先后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日本福冈大学,印度尼西亚大学等交流访问,现主要从事中国地方治理与信访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和民政部委托项目各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有多项成果获奖。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像是为那些身处体制内,却又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找不到有效沟通路径的管理者们准备的一份“使用手册”,当然,它也为我们这些旁观者提供了理解权力运行逻辑的内部视角。它没有过多地渲染情绪化的控诉,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学术腔调,拆解了信访流程中的每一个关卡——从信息传递的失真到利益分配的固化。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治理的适应性”的论述。一个治理体系的生命力,不在于它建立得多完美,而在于它在面对突发和非预期事件时,能展现出多大的柔韧性。这本书似乎在探讨,当民众的表达挑战到既有结构时,体制是如何进行“自我修正”或者“选择性吸收”的。这种对复杂系统运作的洞察,远超出了单纯的社会学分析,更像是政治哲学层面的深刻反思,让人不得不思考,真正的稳定,究竟是压制出来的,还是协商出来的。
评分读完这书的导言,我的第一印象是作者的笔触异常老练,行文如抽丝剥茧,将一个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民众上访——赋予了全新的理论维度。它没有落入那种简单的“好官与刁民”的二元对立窠臼,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加精密的互动模型。这种从宏观制度层面切入,再逐步向下探究具体行动逻辑的叙事方式,非常有说服力。我特别欣赏它对“表达”主体性的强调,不再将信访群体视为被动的受害者或麻烦制造者,而是视为积极的政策参与者,即使这种参与方式充满了困境与风险。这种视角的转换,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厚度和思辨的深度。如果后续章节能持续保持这种批判性的、去意识形态化的分析,用扎实的实证数据支撑起理论推演,那么这本书无疑将成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张力的一个关键文本。它不仅仅是关于信访制度的描述,更是关于权力、信息和合法性之间复杂博弈的深度考察。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似乎拒绝提供简单的“药方”。很多关于社会问题的书籍,最后总会归结于几条宏观的政策建议,但这本书却似乎更专注于“理解”而非“解决”。它描绘了一种持续的、动态的权力拉锯战,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的信访,都是一次对现有权力边界的试探和重塑。我尤其关注它对“情感表达”在政治动员中的作用分析,这常常是僵硬的制度分析所忽略的部分。民众的愤怒、失望和希望,是如何被转化为有组织的行动语言的?这种由个体情绪驱动的表达,最终如何被国家机器的理性计算所接纳或拒绝?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微妙的镜头,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这种“艺术”——即如何在体制的框架内,最大化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又不至于被整个系统所吞噬。它不是教你如何“赢”,而是教你如何在“博弈”中生存和持续发声的策略与困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透着一股子深邃的意味,光是“表达与治理的艺术”这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无数复杂的社会场景。我一直觉得,一个社会能不能有效运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众的声音能不能被听见,以及政府的回应是否得体。这本书似乎就直指这个核心矛盾。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个体诉求如何转化为政策动力,或者更残酷地说,如何被吸收、被过滤,甚至是被边缘化。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理论框架的构建,更是对具体案例的细致描摹。比如,那些看似微小的信访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结构性问题?是信息不对称,还是权力分配的失衡?作者如果能将宏大的治理理论与基层实践的琐碎和无奈并置对比,那这本书的价值就非同凡响了。那种在制度的刚性与人情的弹性之间挣扎的张力,才是真正考验治理智慧的地方。它不应只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应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让所有关心社会脉搏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或警醒。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有些“硬核”的,它要求读者对政治学、行政学的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逻辑框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它巧妙地将“信访”这个具体现象,置于一个宏大的“现代性”与“国家构建”的脉络之下进行审视。作者似乎在问:在国家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民众的“表达空间”是拓宽了还是被更精妙地规制了?我一直在思考,书中对不同时期信访形态演变的梳理,是否暗示着一种治理理念的迭代,即从早期的“运动式治理”到如今的“精细化管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这种迭代的代价是什么?是民众表达成本的增加,还是治理效率的提升?全书的基调是审慎乐观还是带着一丝悲观的宿命感,这一点需要仔细体会,但它无疑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们能够跳出日常的碎片化新闻报道,去理解这场持续不断的“对话”的深层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