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之诚文史札记(修订本)

邓之诚文史札记(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之诚著邓瑞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邓之诚
  • 文史
  • 史学
  • 地方史
  • 民国史
  • 学术
  • 笔记
  • 史料
  • 文化
  • 修订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4405
商品编码:12142241790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作  者:邓之诚 著;邓瑞 整理 定  价:168 出 版 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9月01日 页  数:1213 装  帧:精装 ISBN:9787550624405 上册

修订版说明
民国二十二年(1933)
民国二十三年(1934)
民国二十四年(1935)
民国二十五年(1936)
民国二十六年(1937)
民国二十七年(1938)
民国二十八年(1939)
民国二十九年(1940)
民国三十年(1941)
民国三十一年(1942)
民国三十二年(1943)
民国三十三年(1944)
民国三十四年(1945)
民国三十五年(1946)
民国三十六年(1947)
民国三十七年(1948)
民国三十八年(1949)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邓之诚主编的《邓之诚文史札记(上下修订本)(精)》据北京大学教授邓之诚先生1933年5月至1959年12的日记,将其中的文史札记、师友往还等内容,进行标点整理,展示了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成果,记录一个时代的侧影。本书系邓瑞先生对其父亲邓之诚先生二十六年间的日记进行整理而成,时限自1933年5月至1959年冬。邓之诚先生的日记,逐日有记,几乎从不间断。中间有一段时间未记日记,乃因1941年12月27日,邓之诚先生与洪煨莲等燕京大学教授被日本宪兵队逮捕,投入陆军监狱;直至1942年5月27日始有日记。邓之诚先生的日记,均为蝇头小草,识读颇为不易。
《文史拾微:流光岁月中的片段记忆》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承载着无数故事与智慧。在这浩瀚的文海中,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一些被忽略的细节,蕴含着别样的光彩。本书《文史拾微:流光岁月中的片段记忆》便是这样一本旨在拾取那些散落在历史长卷中的珍贵片段,勾勒出尘封往事的轮廓,照亮前人留下的足迹。它并非宏大的历史叙事,亦非严谨的学术考证,而是一系列或短小精悍、或娓娓道来的随笔,信手拈来,却又字字珠玑,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史的丰富多彩。 本书的缘起,在于作者对历史怀揣的深厚情感与不懈好奇。作者并非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深入田野,广览典籍,体察民情,将个人的观察与思考融入对历史的解读之中。这些“拾微”之处,可能是某位不甚知名的文人雅士的一段佚事,可能是一件寻常物件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可能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生活习俗,也可能是一场不为人知的社会变革的微小涟漪。作者相信,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恰恰是构成宏大历史肌理的基石,是理解时代精神的最佳窗口。 在内容构成上,《文史拾微》力求多样性与趣味性。书中涵盖的领域,虽以文史为主,却也触及了社会生活、民俗风情、艺术鉴赏等多个方面。例如,在“文人轶事”板块,作者可能会讲述一位历代名家不为人知的性情趣闻,或是揭示某些名篇佳作诞生的背后,可能有着更为曲折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展现人物的立体性,还原历史的鲜活。一位大文豪,除了他笔下流传千古的文字,也曾是血肉之躯,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困顿挣扎。通过这些片段,我们得以窥见他们更真实、更有人情味的一面。 又如,“物件里的时光”章节,作者会选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器物,如古老的书信、精美的瓷器、遗失的印章,甚至是寻常的服饰,来解读它们所承载的时代信息。一件小小的陶瓷碎片,或许能勾勒出当时窑口的工艺水平;一封泛黄的书信,可能透露着家族的兴衰或个人的情感变迁。这些器物,是物质文明的载体,更是精神文明的折射,它们沉默无言,却能诉说最动人的历史。作者善于从这些寻常物件中挖掘出不寻常的价值,让读者在感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民俗风情探微”部分,则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生活。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民俗风情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本书作者行走民间,或搜集民间传说,或记录地方戏曲,或描绘节庆习俗,力求展现中国基层社会鲜活的生命力。这些民俗,可能关乎人们的信仰,关乎他们的婚丧嫁娶,关乎他们的衣食住行,都是构成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描摹,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之深厚,生命力之顽强。 在“艺术与审美”方面,《文史拾微》也会涉猎。这并非专业的艺术评论,而是从历史的视角,去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流传过程及其在历史中的意义。可能是一幅山水画的意境,可能是一首诗词的格律,可能是一段音乐的旋律,作者会尝试以一种更具故事性的方式,来呈现艺术的美感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为何某位画家钟情于描绘某种景物?某首古曲为何能在民间流传至今?这些问题的探讨,往往能够触及到更深层的文化基因。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做到“雅俗共赏”。作者深知,历史的魅力在于其丰富性和深刻性,但也需要用恰当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才能吸引更广泛的读者。因此,书中语言力求平实、生动,避免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也绝不故作高深。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次愉快的交谈,带领读者走进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体会历史的温度。同时,作者也注重细节的打磨,力求表达的精准与到位。在引述史料时,作者会谨慎求证,力求忠于史实;在进行推测或解读时,也会基于合理的逻辑和证据,避免臆断。 《文史拾微》并非追求面面俱到,而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每一篇短文,都是一次深入的观察,一次细致的梳理,一次真诚的分享。作者相信,历史的学习,不一定非要埋首于浩如烟海的史书卷帙,有时,从一个微小的切入点,反而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那些曾经闪耀的智慧,那些曾经孕育文明的土地,都在这些片段中留下了痕迹。通过阅读本书,读者或许能够发现自己未曾留意过的历史维度,或许能够对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产生新的认识,或许能够因此激发起进一步探索历史的兴趣。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更为亲切、更为人性化的方式,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是冰冷的文字和数字,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无数个真实的事件所构成。这些“拾微”之作,如同一颗颗散落在荒野的珍珠,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去拾捡,去感受它们所蕴含的温润光泽。它鼓励读者保持一份对历史的好奇心,对文化的热爱,以及对过往的尊重。 总而言之,《文史拾微:流光岁月中的片段记忆》是一本充满温情与智慧的文史读物。它以一种别具匠心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代文史的丰富世界,从细微之处品味历史的厚重,感受文化的魅力。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角落;它是一面镜,让我们得以映照过往的辉煌与沧桑。愿本书能够成为您在品读历史时,一份轻松愉悦的陪伴,一份触动心灵的收获。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识此书,我的感觉是它的内容极其扎实,绝非泛泛而谈。作者似乎对所论述的每一个主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多维度的考察。行文间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读者感到非常信服。不同于一些读起来让人云里雾里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语言组织既保持了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流畅与可读性,这在文史类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平衡。我感觉作者在每一个论断背后,都下了极大的功夫去查阅和比对各种文献,这种“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做派,让人由衷敬佩。读完一节,总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精彩的智力探险。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文史类的书籍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内容会比较晦涩难懂,但《邓之诚文史札记(修订本)》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结构安排很有章法,段落之间的过渡自然而然,即使是跨越不同主题的篇章,读起来也毫无跳跃感。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旁征博引却不显得杂乱无章的能力,各种引文和注释的运用都恰到好处,既提供了学术支撑,又不会打断阅读的节奏。这使得即便是初涉文史领域的读者,也能跟随作者的思路,轻松地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意。阅读过程是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它并非冷冰冰地罗列事实,而是在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切关怀。每一次对某个典故的考证,都像是在小心翼翼地擦拭一件蒙尘的古董,希望能让其光芒重现。这种温暖的笔调,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它让人体会到,历史并非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氛围构筑而成的整体。修订本的出现,想必也融入了作者多年来的新体悟,使得这本书的厚度和温度更上一层楼。

评分

这本《邓之诚文史札记(修订本)》着实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仅是翻阅和品读开头的几章,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妙的文笔就足以让人沉醉。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细腻,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一段段尘封的历史往事。他似乎有着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史料,通过生动的笔触重新赋予生命。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只言片语,在经过他的梳理后,往往能折射出当时社会风貌的全貌。这不仅仅是一本“札记”,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时光的窗口,让人不由自主地去探寻更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对于喜爱历史考据和传统文化的朋友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馐。

评分

这本书展现出一种极其成熟和老辣的文风,像是经过岁月沉淀后的陈酿,醇厚而富有层次感。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颇有古风,但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的表达习惯,使得全书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时代气息。更吸引我的是那种作者对于“求真”的执着追求,他似乎总是在试图还原历史的本真面貌,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引导读者一同去审视、去思辨。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激发了我强烈的求知欲,让我读完一段后,总忍不住要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回味和推敲一番,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能与其他已知信息印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