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深刻剖析了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的二元悖论关系,全面总结了我国传媒监督司法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仔细研讨了英国、美国消解传媒影响司法问题的理念与规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传媒与司法之间形成良性紧张、保持适度张力的观点,使传媒勇于监督司法而不至于造成“媒介审判”,司法有信心公开但不屈从于新闻舆论,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本书论证严谨,案例典型,兼具学理性和可读性。
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具有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共同价值目标,传媒和司法也被视为民主法治国家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本书深刻剖析了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的二元悖论关系,全面总结了我国传媒监督司法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仔细研讨了英国、美国消解传媒影响司法问题的理念与规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传媒与司法之间形成良性紧张、保持适度张力的观点,使传媒勇于监督司法而不至于造成“媒介审判”,司法有信心公开但不屈从于新闻舆论,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本书论证严谨,案例典型,兼具学理性和可读性。
陈建云,生于1967年,河南南阳人,新闻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系主任。研究兴趣为报人与报史、新闻传播法制与伦理,著有《中国当代新闻传播法制史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大变局中的民间报人与报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年修订版)、《向左走 向右走——一九四九年前后民间报人的出路抉择》(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年修订版)等书。
黄瑚
民主与法治是当今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两大目标,不仅缺一不可,还须在建设过程中齐头并进。民主为法治奠定基础,体现公共利益导向;法治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为民主保驾护航。没有法治的民主,只会造成社会无序化;没有民主的法治,只会导致社会的专制化。而评价一个社会的民主与法治水准,也有两个不仅不容忽视、且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缺一不可的标杆,即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舆论监督,其旨意在于将一切权力置于民意的阳光之下;审判独立,其旨意在于让司法裁决不为任何社会力量所左右。但是,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虽然在理念上都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共同价值目标,但在社会实践中的互动关系却并不理想,经常表现为十分紧张的对立状态。因此,如何调适传媒与司法之间的关系,如何达到既实行舆论监督又确保审判独立的和谐状态,是当下亟待解答的一道难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陈建云教授作为国内新闻传播法研究领域的著名中青年学者,近年来潜心于此难题之解答,其结果就是这本《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问世。展读之,发现陈教授不仅全面、系统地收集、梳理与阐释了国内外有关解答这一难题的已有研究成果,而且还结合“中国十大影响性诉讼”、“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杭州张氏叔侄奸杀冤案”等大量具有典型性的新案例,在大量借鉴国外相关理念与经验,特别是英国、美国消解传媒影响司法问题的理念与规则的基础上,认真剖析中国传媒监督司法的经验、教训以及当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少具有创新性价值的个人见解。
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大点:
一是深刻剖析了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的辩证关系。陈教授认为,传媒对司法的监督,有助于增强司法的公开透明,预防和矫正司法偏差、司法专横和司法腐败;当然,传媒的道德评判本能,也有可能对案件进行倾向性报道甚至预先定罪,形成“媒介审判”,影响司法公正。司法公正的前提与保障是司法公开和审判独立。司法公开当然包括向传媒公开,允许传媒对司法过程进行报道与评论;而审判独立,则要求司法主体排斥包括传媒在内的系统外力量对司法过程的干扰和影响。
二是强调法治国家着眼于在舆论监督和审判独立之间寻求利益平衡的基本理念。例如,英国不允许媒体先于诉讼程序报道司法案件,禁止媒体披露案件相关信息,否则将处以“藐视法庭罪”。但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则通过一系列典型判例,禁止司法机关以“藐视法庭罪”惩治批评案件审判之媒体或直接针对媒体发布“缄口令”,严格限制法院封闭法庭,最大程度地保护媒体采访报道案件审判的权利。当然,美国司法机关也采用预先甄选陪审员、隔离陪审团、变更审判地点、延期审理等救济手段,尽可能使陪审团免受媒体不当报道的影响,确保被告获得公正审判。
三是提出在传媒与司法之间形成良性紧张、保持适度张力的观点。陈教授认为,传媒应勇于监督司法而不至于造成“媒介审判”,司法应有信心公开但不屈从于新闻舆论,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此,传媒监督司法要恪守公心善意、“无罪推定”、客观性等原则;而司法要开放、透明,善待、善用媒体,通过健全异地审判、延期或中止案件审判、诉讼程序救济、控制在审案件信源等审判机制,消解“媒介审判”之弊。
当然,陈教授的研究成果,还不敢说已经找到了这道难题的答案,尚需在实践中验证这些新见解、新观点,但确实已将这道难题的解答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功可喜!其功可贺!
是为序。
2016年1月17日
这是一本读起来令人沉思的书,它探讨了社会公众对于法律体系的看法和期望,以及这种期望如何与司法体系内部运作的现实产生共鸣或张力。作者通过细致的案例分析,展现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舆论如何能够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够揭露不公,推动司法改革,为弱势群体发声,让法律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因为片面信息、情绪化解读,甚至蓄意抹黑,对司法公正造成干扰,模糊事实真相,甚至导致司法程序的失灵。书中对于这种复杂关系的描绘,让我深刻认识到,舆论监督并非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一个需要智慧、理性与责任的精细化过程。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结果的正义,更要理解和尊重司法程序的严谨性,如何在公众知情权与司法独立性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民意绑架”式的司法审判。作者在论述中,并未简单地将舆论描绘成正义的化身,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社会语境中,探讨了媒体的角色、公民的责任以及司法机关的应对策略,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最初的想象,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与其说是知识上的冲击,不如说是情感上的共鸣。作者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讲述了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普通民众的声音与司法体系之间曾经、正在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碰撞。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具体案例的细节描绘,那种在文字间流淌出的无奈、愤怒、希望与坚持,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了舆论监督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以及司法公正对于个体命运的重要性。作者在探讨舆论监督的作用时,并没有一味地赞美,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图景中,审视它如何与法治精神、公民权利以及社会稳定相协调。他巧妙地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人物,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法律和社会议题,变得鲜活起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司法公正”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冰冷的条文和程序,而是多了一份对人性的洞察,多了一份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它让我明白,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司法体系更加透明、更加公正,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设它会触及如此深刻的社会肌理。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刀”般的精准,剖析了在我国特定历史和社会发展阶段,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微妙而又深刻的互动关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与客观。他没有回避那些尖锐的矛盾,比如公众对于某些案件的强烈情感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如何影响到判决过程的公正性。同时,他也深入探讨了司法机关如何在既要回应社会关切,又要维护法律权威和自身独立性之间,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书中引用的许多案例,虽然并非都是耳熟能详的“大案要案”,但它们都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能够折射出不同层面的问题。作者的分析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我能够一步步理解事件背后的复杂动因,以及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各自在其中所扮演的独特功能。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实现真正的司法公正,并非仅仅依赖于法律条文本身,它更需要一个健康、成熟的社会环境,以及一个能够理性参与、有效监督的公民群体。
评分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想到它会如此深刻地触及我内心深处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作者以一种极其深刻的洞察力,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公众的关注与司法体系的运作之间,如何形成一种复杂而又充满张力的互动。我被书中那些详尽的案例分析所折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层层剥茧的叙述,展现了舆论监督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对司法过程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他审慎地分析了公众情绪、媒体报道、以及法律原则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如何实现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见解。书中对于一些敏感问题的探讨,展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独立的思考精神,他能够在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找到一个相对客观和中肯的立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司法公正的实现,不仅仅是司法机关自身的职责,它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及公众理性、负责任的参与。它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入思考,并对个人认知产生深远影响的佳作。
评分我一直对公共事务的运作机制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深入探索的渴望。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法律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权力、信息与公众参与的社会学读物。作者以一种近乎“史诗级”的叙事风格,勾勒出了舆论监督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所扮演的愈发重要的角色,以及它对司法体系带来的变革性影响。我被书中那些详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论证深深吸引,作者在梳理大量一手材料和二手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关于“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相互作用的模型。他并没有将两者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的背景下,舆论监督如何成为一种必要的补充,甚至是一种驱动力。同时,作者也清醒地指出了舆论监督的局限性,以及它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例如“标题党”现象、情绪化审判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警示。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有了新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