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之战:贝尔斯登72小时覆灭记 [Street Fighters:The Last 72 Hours of Bear Stearns,]

华尔街之战:贝尔斯登72小时覆灭记 [Street Fighters:The Last 72 Hours of Bear Stearn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凯特·凯利(Kate Kelly) 著,史雷 译
图书标签:
  • 金融危机
  • 贝尔斯登
  • 华尔街
  • 次贷危机
  • 投资银行
  • 金融风暴
  • 2008年金融危机
  • 公司覆灭
  • 危机管理
  • 内幕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6347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5245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treet Fighters:The Last 72 Hours of Bear Stearn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金融行业从业者

贝尔斯登的高管们素以傲慢闻名华尔街。也许正是这种行事风格为他们赢得了无数的财富,让贝尔斯登在从大萧条到互联网泡沫破裂以来的每一次危机当中都能全身而退。不幸的是,次贷危机引发了贝尔斯登高层的内讧。通过鲜活的,且从未公开的细节,作者凯利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这个惊心动魄的周末。

内容简介

《华尔街之战》为我们讲述了曾经一度辉煌的贝尔斯登的陷落以及人类的愚昧,是如何引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zui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的。

全球金融危机的di一个重要牺牲者是如何倒下的。


作者简介

凯特·凯利


(Kate Kelly)


《华尔街日报》的金牌记者,曾经供职于《时代》杂志社和《纽约观察家报》。她因2008年5月在《华尔街日报》头版刊登的叙述贝尔斯登兴衰的三部曲而享誉全球。她的作品包括《华尔街之战》《商品交易之王》。凯特·凯利目前生活在纽约的布鲁克林。


目录

前言
2008年3月13日,星期四 // 1
2008年3月13日,星期四傍晚 // 25
2008年3月14日,星期五 // 63
2008年3月14日,星期五晚些时候 // 93
2008年3月15日,星期六 // 139
2008年3月15日,星期六晚些时候 // 165
2008年3月16日,星期日 // 211
后记 // 259

前言/序言

前言


贝尔斯登聘请的外部法律顾问——性情火爆的丹尼斯·布洛克,急匆匆地从他位于凯威莱德律师事务所的办公室赶了过来,而在此之前他刚刚参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由于预感到事情十分紧急,他马山给破产诉讼部的合伙人布鲁斯·齐林斯基打了电话,要求他也一起出席这次会议。当他们等待齐林斯基的时候,布洛克与施瓦茨和梅特里克谈论了其他几项方案。贝尔斯登几个月以来一直宣称美联储会为投资银行打开贴现窗口,但是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政府会采取行动,而贝尔斯登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尽可能地获得资金注入。


他们已经讨论了包括J.P.摩根和沃伦·巴菲特在内的好几种方案的可行性。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投资所罗门兄弟的惨痛教训之后,来自奥马哈的亿万富翁巴菲特已经明确表态不会向任何投资银行注资了。然而,他在贝尔斯登还有一些朋友,相信他一定会考虑公司破产的风险会为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什么样的危险。


这件事也正是盖特纳和保尔森当天晚上最担忧的。他们清楚贝尔斯登不能就这样倒下去。如果贝尔斯登真的倒了,那么债权人和客户的信心危机将会波及下一个同样脆弱的公司——雷曼兄弟或者美林证券。这两家公司已经充分暴露在房地产危机之下,雷曼兄弟持有大量的商业不动产资产组合以及抵押创立和打包业务,而美林证券投资的CDO已经严重缩水了。如果那些心中存有疑虑的投资者与受到惊吓的消费者和债权人真的把贝尔斯登置于死地的话,那么接下来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华尔街中大部分公司都会受到冲击。


保尔森正在设想贝尔斯登破产之后产生的连锁反应,即道琼斯指数出现1000~2000点的暴跌——这一灾难性的后果将导致数十亿美元的财富瞬间蒸发。在他们与其助理商讨此事的过程中,他和盖特纳打了这样一个比喻:我们不能因为一架即将坠毁的飞机,在跑道上面喷洒太多的泡沫。


贝尔斯登的崩盘是不可能对其他金融服务公司起到限制作用的。它的倒闭势必会让更多的问题证券流入市场,例如,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公司借款和信用违约互换(CDS)之类的衍生产品。其中,抵押贷款价值的走低和贷款的收紧,会让很多这种类型的证券价格下跌。如果少数几个卖家将大量的存货推向市场,只会加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进而波及那些同样希望出售此类证券的银行和基金。


齐林斯基终于赶到了,他此时也意识到亚洲市场已经开盘了。他们正在考虑是否应该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贝尔斯登遇到流动性问题的消息。如果贝尔斯登星期五不能正常营业,怎么办?莫利纳罗自己想出的答案是:根据纽约州的法律,如果贝尔斯登不能为其雇员支付工资的话,那么公司就不能正常营业,到时将采取强制措施。

莫利纳罗坐在办公室时给他住在康涅狄格新迦南的妻子丽萨打了一个电话,此时丽萨正和他们的三个孩子中的两个在一起。他们最年长的孩子丹尼尔正在波士顿上学。“我们这次是真遇到大麻烦了。”莫利纳罗说道。他随后告诉妻子,他还在要公司多待一会儿。


此时的贝尔斯登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对于公司旗下500多家子公司而言,有些公司是适用于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的,有些则不属于这一范畴。齐林斯基和12名法务专员很快就加入了进来。莫利纳罗的会议室、法律图书馆和其他大开间的办公室在6层呈扇形排列,而法律团队的人正忙着评估贝尔斯登的资产负债表。公司破产需要获得破产保护融资——通过这一时期的情况来判断公司适用于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中的哪一条款——即以现金还是资产的形式。现在的问题是很难搞清楚贝尔斯登需要多少亿美元来满足可能或者即将出现的经纪业务客户对现金的需求。此外,贝尔斯登很多有价值的资产都掌握在其交易对手方的手中,而这些客户手中又持有着作为抵押品的债券和其他证券。律师对如何让这些资产重回贝尔斯登名下非常担忧。难道贝尔斯登能够在法庭上胜诉并迫使其他公司交出这些抵押品吗?

莫利纳罗的会议室里摆满了比萨和中国食品,其他楼层的雇员陆续进来取走自己的那份食物,而公司里大量破产诉讼律师的出现更让他们感到不安。


对于贝尔斯登迟迟未能解决的现金头寸问题,厄普顿正在一张便笺纸上计算着最新的确切数字,并且将这些数字发送给参加6点钟会议的各位重要人物。现在,贝尔斯登的问题已经彻底暴露了出来。本周一,贝尔斯登手中持有的现金只有181亿美元,但是支出的费用就占去了大部分。固定收益融资需要25亿美元,大约9亿美元的商业票据贷款已经没有了下文,而且几乎可以肯定不会进行展期。公司的对冲基金和其他经纪业务客户也相继撤走了139亿美元的资金。


然而,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贝尔斯登已经从银行获得了19亿美元的贷款。其在外汇交易方面获得的应收账款大约为9亿美元。此外,贝尔斯登在15c3-3账户中的5.55亿美元也已经解除了限制,并于周五回到了公司的账户之中。现在,贝尔斯登手中持有的现金共计56.55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被厄普顿反复书写了多次,并在上面画了很多个圆圈——实际上,贝尔斯登还欠花旗集团24亿美元的债务,他们手中真正持有的现金至多不过30亿美元。

坐在楼上办公室里的施瓦茨此时意识到,他需要马上召开董事会会议。自从上次的董事会会议之后,贝尔斯登已经更换了其中的多位董事,而施瓦茨现在要做的就是让他们知道公司正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华尔街之战:贝尔斯登72小时覆灭记 一部深入剖析现代金融体系脆弱性与人性贪婪的震撼史诗 这是一部关于权力、速度、秘密以及金融世界最残酷真相的非虚构巨著。它不只是记录了一家百年老店的瞬间崩塌,更是对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前夜,华尔街权力核心运作方式的一次无情解剖。本书将带领读者潜入事件发生前的迷雾,见证一场以小时计算的、足以颠覆全球经济格局的生死时速。 背景:一个时代的落幕与暗流涌动 在2008年春季来临之前,贝尔斯登(Bear Stearns)——这家拥有105年历史、曾是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的巨头,似乎依然固若金汤。它以其激进的交易风格和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领域的深度参与而闻名。然而,华尔街的奢靡表象之下,早已是危机四伏。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雪崩,犹如看不见的地震波,正在穿透金融建筑的每一根支柱。 本书的叙事从事件爆发前夕的紧张氛围中展开。我们看到那些掌控亿万资金的交易员、分析师和高管,如何在日常的盈利报告与日益增加的警报之间挣扎。这不是一个关于宏观经济理论的枯燥分析,而是关于一群身处风暴眼中的精英,如何面对一个无法逆转的现实。他们的决策,每一个微小的失误或犹豫,都像蝴蝶效应般,被放大成足以摧毁整个公司的连锁反应。 第一幕:裂痕的出现与恐慌的蔓延(倒计时72小时至48小时) 故事始于一个看似寻常的周三,但市场上的不安情绪已无法掩盖。贝尔斯登开始感受到来自对手和投资者的严峻压力。本书细致描绘了第一批危机信号如何被内部试图掩盖,以及外部做空者如何精准捕捉到这些弱点。 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关键的内部会议室,空气中弥漫着雪茄烟味和恐慌。高管们争论着如何稳定股价,如何安抚那些突然开始质疑公司流动性的客户。作者通过大量从未公开的第一手资料和访谈,还原了当时决策层的心理画像:有的人试图采取果断行动,有的人则沉溺于过去的辉煌,拒绝相信最坏的情况会发生。 在倒计时进入48小时的关键阶段,贝尔斯登的融资渠道开始干涸。银行间拆借市场对这家投行避之唯恐不及,如同避瘟疫般切断了其赖以生存的血液供给。此时,公司的领导层意识到,他们不再是操纵市场的人,而是被市场审判的被告。 第二幕:无声的谈判与幕后的较量(倒计时48小时至12小时)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是对幕后“玩家”之间紧张博弈的深度挖掘。这不是一场公开的拍卖会,而是一场发生在曼哈顿上层精英俱乐部和联邦储备银行密室中的权力游戏。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的角色,如同一个沉默的仲裁者,首次被推到了舞台中央。贝尔斯登的命运不再仅仅取决于它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而是取决于美联储愿意承担多大的政治和经济风险。我们跟随美联储主席和财政部高级官员,看他们如何在“救助还是放任”的两难境地中权衡。他们深知,贝尔斯登的倒塌将是一场灾难,但救助的先例也可能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与此同时,华尔街的“救火队员”——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和美银(Bank of America)等竞争对手——也登场了。他们提出的收购方案,与其说是救援,不如说是趁火打劫。本书对这些谈判的细节进行了详尽的复盘,展现了金融巨头之间赤裸裸的利益计算,以及在巨大压力下,董事会成员如何被迫接受一个远远低于他们预期的价格,只为保住公司的残骸。 第三幕:终局的72小时:72小时的覆灭与余波 最后的12小时,是极速坠落的时刻。贝尔斯登的股价从周一的六十多美元,迅速跌至几近清零。作者精确地记录了从决定性的会议,到最终宣布被收购的每一个决定性时刻。 我们目睹了普通员工的震惊与绝望,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在残酷的商业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更重要的是,本书揭示了那些未能逃脱的交易员和基金经理,他们如何眼睁睁看着自己毕生的积累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覆灭记”不仅仅是贝尔斯登的故事。它是一个预言,一场对整个金融体系道德和监管漏洞的警示。接下来的章节将探讨这次“被安排的死亡”对全球市场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如何为雷曼兄弟的最终崩溃埋下了伏笔。 核心价值:金融的真相与人性的考验 本书通过对贝尔斯登72小时命运的微观聚焦,揭示了宏观金融世界的真相: 杠杆的悖论: 深入解析了高杠杆在带来巨大回报的同时,如何将一家机构推向瞬间破产的边缘。 信息与信任: 探讨了在高度关联的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和信任危机是如何成为最致命的武器。 监管的滞后: 尖锐地指出,在复杂金融工具的创新速度面前,传统监管体系的迟缓与无力。 《华尔街之战:贝尔斯登72小时覆灭记》是一部关于勇气、欺骗、绝望和贪婪的史诗。它要求读者直面那些精英阶层在危机时刻所做的选择,并思考:当我们讨论“大而不能倒”时,真正的代价究竟是什么?这是一部不容错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金融纪实作品,它将永远改变你对华尔街的看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更多地体现在它对“系统性风险”的预警和诠释上。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家公司的终结,而是将我们拉回到那个历史的岔路口,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链条是如何一环扣一环断裂的。作者对整个监管环境、市场情绪以及内部治理结构缺陷的梳理,展现出极高的洞察力。它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在信息不对称和恐慌情绪的放大下,即便是看似最稳固的结构,也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被自身的惯性所吞噬。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冲击力在于其冷静客观的分析姿态,它没有过度渲染悲情,而是用冰冷的事实堆砌出一个无法辩驳的逻辑闭环。这种严肃的、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财经读物,具备了长久的参考价值。

评分

初读此书,我原以为会是一部枯燥的金融史料汇编,但事实证明我的判断完全失误了。作者的文笔极其富有画面感,他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泥潭,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和幕后博弈转化为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谈判和权谋较量。读起来更像是一部政治惊悚小说,只是舞台换成了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大楼里。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新闻头条里的名字,在这里被赋予了鲜活的动机和深沉的恐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这个维度的刻画,无论是高层领导的犹豫不决,还是基层员工的茫然无措,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这种以人为本的叙事角度,极大地拉近了宏大金融事件与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让人在惊叹于资本力量的同时,也能对身处漩涡中的个体命运产生强烈的共鸣。

评分

与其他聚焦于金融危机的作品相比,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令人窒息的“微观聚焦”。它将时间维度压缩到极致,迫使我们去关注那些决定成败的微小瞬间和关键人物的细微抉择。作者对于事件发生地——华尔街的地理、文化和心理氛围的描摹,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你几乎可以感受到曼哈顿金融区里那种由傲慢和贪婪交织而成的独特气场。这种对环境和气氛的精妙渲染,让读者在跟随事件发展的同时,也深度代入了那个特定时空下的生存压力。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兼具深度报道的扎实和文学作品的张力,对于想了解现代金融体系如何在高压下运作和瓦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部极具启发性和震撼力的作品。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脑海里回响的是那种近乎宿命般的悲剧感。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资本世界里“潮水退去”的景象。那些曾经呼风唤雨的精英们,在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的双重挤压下,所展现出的脆弱和挣扎,令人唏嘘。特别是对于某些关键会议和电话的细节还原,简直是神来之笔,让读者仿佛成为了会议室里的一名隐形观察者。这种细节的丰富性,使得整个覆灭过程显得无比真实可信,没有丝毫的虚构色彩。它不仅仅是关于金钱的较量,更是关于信任的瓦解和信誉的崩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观看一场精心排演却又充满了不可预知变数的舞台剧,每一个转折都让人拍案叫绝,也为之扼腕叹息。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紧张感营造大师之作。我一口气读完,感觉心脏像是被按下了快进键,根本无法停下来喘口气。作者对于时间节点的把控精准到令人发指,每一个小时的推进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那种眼看一座金融巨塔在极短时间内从坚不可摧走向彻底崩塌的过程,被描绘得犹如一部高能动作片,但其内核却是对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深刻剖析。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焦躁和绝望,感受到决策者们在巨大压力下眼神的闪烁与汗水的滴落。这种全景式的、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华尔街运作的残酷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记录一个事件的发生,更是在重现危机爆发时的那种令人窒息的、分秒必争的心理战。对于喜欢深度剖析金融风暴背后人性挣扎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肾上腺素飙升的阅读体验。

评分

活动期间在京东买书太划算了!

评分

提了好几回了,也不改进一下!包装太不low!每次收到书都是烂角角的!

评分

还真的不错,慢慢研读,希望有所收获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看过第一部,希望看了第二部也能有所收获……

评分

包装不错,物流也快,应该是正版书籍。搞活动买还挺合适。

评分

囤书等有空了再看,现在实在忙啊

评分

不错经济实惠物美价廉

评分

博客体的书籍,干货多多,需要反复阅读,作者很用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