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诗选(精装版)(英诗经典名家名译) [Selected Poems of Percy Shelley]

雪莱诗选(精装版)(英诗经典名家名译) [Selected Poems of Percy Shelle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雪莱 著,江枫 译
图书标签:
  • 诗歌
  • 英诗
  • 雪莱
  • 珀西·比希·雪莱
  • 经典
  • 文学
  • 精装
  • 选集
  • 浪漫主义
  • 名家名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804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6512
品牌:外研社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
外文名称:Selected Poems of Percy Shelley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00
字数:32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学生,一般读者

英诗经典精装升级,知名译者冰心、江枫、屠岸、杨德豫经典译本,“诗人外交家”李肇星倾情作序推荐,双语对照排版精美。带你感受诗歌韵律之美。
雪莱,从1792年8月4日出生,到1822年7月8日覆舟海上,在世不足30周岁。短短十余年的创作成果,历经一二百年之久,今日读来清新、隽永一如往昔,他为之唱彻一生的光辉理想,依旧在鼓舞着进步人类继续前行。

内容简介

《雪莱诗选(精装版)》从雪莱的诗集中精选若干名篇,充分地展现了雪莱作品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诗歌技巧。其中,《西风颂》更是国内读者熟悉的外国浪漫主义诗歌之一。《雪莱诗选(精装版)》的中文部分选用了国内大获好评的江枫译本,译者江枫获彩虹翻译终身成就奖,译文浪漫动人,带读者领略雪莱诗中的浪漫与美。

作者简介

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英国文学史上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其代表作《西风颂》、《勃朗峰》、《致云雀》等流传千古。

目录

前言 / 001
写在布雷克耐尔 / 003
无题——1814年4月 / 005
致哈莉特 / 009
致玛丽·伍尔斯顿克拉夫特·葛德文 / 013
致—— / 019
无常 / 025
死亡 / 029
夏日黄昏墓园 / 033
无题 / 037
日落 / 041
赞智力美 / 047
勃朗峰 / 057
玛丽安妮的梦 / 071
致歌唱的康斯坦西亚 / 089
致大法官 / 095
给威廉·雪莱 / 105
无题 / 113
死亡 / 115
撒旦挣脱了锁链 / 119
给狱中归来的朋友 / 121
奥西曼迭斯 / 123
致尼罗 / 125
逝 / 127
一朵枯萎的紫罗兰 / 129
尤根尼亚山中抒情 / 131
召苦难 / 167
无题 / 177
十四行:无题 / 183
给英格兰人的歌 / 185
新国歌 / 191
颂歌 / 197
苍天颂 / 203
西风颂 / 209
告诫 / 219
印度小夜曲 / 223
爱的哲学 / 227
云 / 231
致云雀 / 241
阿波罗之歌 / 255
潘之歌 / 261
两个精灵:一则寓言 / 267
秋:挽歌 / 273
十四行 / 277
久远的往昔 / 279
年岁的挽歌 / 283
时间 / 287
无题 / 289
阿拉伯歌词仿作 / 291
歌 / 295
无常 / 301
闻拿破仑死有感 / 305
十四行:政治的伟大 / 311
哀歌 / 313
忆 / 315
致爱德华·威廉斯 / 319
致—— / 327
致—— / 331
音乐 / 335
十四行:致拜伦 / 339
哀济慈 / 341
女催眠师语病人 / 343
致珍妮:回忆 / 349
写在勒瑞奇海湾 / 359
我们重逢和分别时不同 / 365

精彩书摘

To—

I
One word is too often profaned
For me to profane it,
One feeling too falsely disdained
For thee to disdain it;
One hope is too like despair
For prudence to smother,
And pity from thee more dear
Than that from another.

II
I can give not what men call love,
But wilt thou accept not
The worship the heart lifts above
And the Heavens reject not, —
The desire of the moth for the star,
Of the night for the morrow,
The devotion to something afar
From the sphere of our sorrow?

1821


致——


有个字过分被人们玷污,
我怎能再加以亵渎;
有种感情常被假意看轻,
你不至于也不尊重;
有种希望太和绝望相似,
慎重也不忍心窒息;
从你的胸怀发出的怜悯
比别人的珍贵可亲。


我献不出常人称道的爱,
呈上的是虔诚崇拜;
连上帝也不至于会拒绝,
难道你竟然就摈弃——
这是灯蛾对星光的向往,
黑夜对黎明的渴望;
我们的星球充满了忧愁,
这是对无忧的追求。

1821年

前言/序言

意切情深信达雅
——序《英诗经典名家名译》

  上小学前,爷爷就教导我要爱劳动,爱念诗。“劳动”是让我拾粪、浇菜、割驴草……“诗”是学念他一生中读过的唯一“诗集”《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等。我还算听话,常下地帮着干零活,偶尔也念诗。上中学后喜出望外地得知,最早的诗歌便是俺乡下人干重活时有意无意发出的“哎哟、哎哟”之类的号子声。老师说,这是鲁迅先生发现的。后来糊里糊涂考进北大,便懵懵懂懂向冯至、李赋宁、闻家驷等老师学习一些欧洲国家的诗歌。
  大约十二天前,我正准备出访东欧和中亚时,北大、北外、党校三重校友兼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指示我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即将付印的《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写篇序言。基于上述背景,我竟不自量力,欣欣然应允,飞机起飞不久就边拜读边写体会了。
  一看目录,我在万米高空立即激动不已。译者全是令我肃然起敬又感到亲切的名字。
  冰心是我初中时代的“作家奶奶”,我工作后曾专门找借口去拜访她在福建的故居。袁可嘉半个世纪前应邀从南大到北大讲英国文学史,我是自己搬着凳子硬挤进去旁听的幸运学生之一。王佐良先生是我读研究生时教授英国诗歌的。同学们爱听他的课,他大段引用原文从不看讲稿,我们常觉得他的汉语译文会比原文更精彩……穆旦、屠岸、江枫、杨德豫等我未曾有幸当面请教,从他们的作品中却受益良多,感激恨晚。
  前辈翻译家们追求“信、达、雅”。落实这“三字经”却并非易事。
  第一,在丰富多彩、良莠不齐的英文诗林中,译者要有足够高的先进理念和真知灼见去发现和选择思想水平高的作品。国产千里马尚需伯乐去认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诗就更需要了。看诗的高下、文野,境界和情感永远是最重要的因素。我国《诗经》历久不衰,首先因为里面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样政治上合民心的诗句,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样传递真情的佳句。这套诗集选了许多跨世纪思想性极强的好诗。如雪莱《普罗米修斯的解放》中的警句:“国王、教士与政客们摧毁了人类之花,当它还只是柔嫩的蓓蕾……”今天读起来仍发人深省。如莎士比亚在其第107 号十四行诗中将和平与橄榄树的葱郁有机相连,上承两千多年前中国先哲“和为贵”的真谛,下接联合国大会此时此刻的紧急议题。这样的诗自然有人爱,有人信。
  第二,诗源于生活。诗作者和译者都最好与百姓血肉相连。马克思曾与诗友调侃:诗人也得吃饭,别奢望写诗写饿了上帝会把盛着面包的篮子从天堂递下来。这套诗选中有许多生活气息浓醇、情意真切的诗。如出身佃农的彭斯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写的政治讽刺诗:“我赞美主的威力无边!主将千万人丢在黑暗的深渊……”,“……阔人们日子过得真舒泰,穷人们活得比鬼还要坏!”,“……有的书从头到尾都是谎言,有的大谎还没有见于笔端。”写实和预言都相当准确。
  第三,译文要忠实于原作,自身又要通畅、简洁、优美。这套诗集中,英文原作都是名符其实的经典。读诗最好读原文,但世界上大约有三千种语言,一个人会用来读诗的语言肯定少得可怜。为开阔视野、加强交流、增进友谊,读外国诗大多还得靠翻译。这套诗选中的译者都治学严谨,都酷爱祖国和外国优秀文化,译文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杰出成果。他们把拜伦的奔放、纪伯伦的靓丽、济慈的端庄、布莱克的纯真、华兹华斯的素净、叶芝的淡定、狄金森和弗罗斯特的质朴译得惟妙惟肖。读这样的译作,哲学上可受启迪,美学上可得滋润。这有益于读者的身心健康,能满足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为有关专家的进一步研讨提供方便。
  不妨说,这套诗集中外皆宜,老少咸宜,会书中两种语文或其中一种的人皆宜。

  李肇星
  2011 年9 月14 日至25 日自乌兰巴托(意为“红色勇士”)上空经莫斯科、明斯克(“交易地”)、塔什干(“石头城”)飞阿拉木图(“苹果城”)途中。


荆棘与星辰的交响:一本关于浪漫主义与人文精神的深度探索 书名: 颂歌与挽歌的低语: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欧洲诗歌的时代侧影 作者: 艾略特·范·德·海登 (Elliott van der Heyden) 译者: 林语湘 出版信息: 启蒙之光出版社,2023年秋季版 页数: 680页 --- 内容提要:超越风暴的目光 《颂歌与挽歌的低语》并非一部简单的选集或断代史,它是一次深入欧洲文学“前夜”——即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那个被革命的激情、工业的轰鸣和个体意识觉醒所彻底撕裂与重塑的时代的思想考古。本书致力于描绘笼罩在那个时代上空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微观情感的交织,探究那些伟大的“浪漫”精神是如何在政治动荡与哲学巨变中,寻找其永恒的诗性立足点的。 本书的核心焦点在于“失落的和谐”与“崇高的体验”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范·德·海登,一位在哥廷根大学执教多年的比较文学学者,以其深厚的德语、法语和英语功底,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文本景观。他摒弃了传统上将“浪漫主义”视为单一美学流派的刻板印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跨越国界、涉及政治哲学、自然科学乃至早期心理学探索的“精神状态”。 第一部分:理性之墙的裂痕(约1780-1805) 本部分聚焦于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权威逐渐瓦解的过程。范·德·海登开篇即引入了对“自然”概念的重新审视。他认为,在伏尔泰和卢梭的遗产之间,诗人们开始用一种“有生命的、动态的”自然观取代了十八世纪机械论的自然观。 重点论述对象包括(但不限于): 1. 早期歌德的自然哲学与“原型”: 侧重分析歌德在《普罗米修斯》和早期《少年维特的烦恼》中对“原始力量”的渴望,以及他如何通过对植物学和形态学的研究,试图从生命本身而非牛顿力学中寻找秩序。 2. 布莱克的预言与异象: 深入探讨威廉·布莱克如何将伦敦的工业景象转化为地狱般的“熔炉”,以及他对教会、国家(“狭隘的理性之牢”)的激烈批判。作者详述了布莱克的“双重眼光”——既看到尘世的污秽,又洞察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神圣火焰。 3. 早期法国的政治诗歌: 考察法国大革命爆发初期,诗歌如何从歌颂自由的颂歌迅速转变为对暴力和“恐怖”的深刻反思,探讨了诗歌作为政治工具的局限性与危险性。 第二部分:主观性与风景的内化(约1805-1825) 此阶段是浪漫主义美学成熟的标志。本书认为,这一时期的诗歌核心主题是“自我与无限的遭遇”。诗人的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外部的宏伟景观,而是将情感的飓风投射到山川湖海之中,风景成为了心境的隐喻。 核心议题剖析: “荒凉之美”的建构: 分析了“废墟”、“黄昏”、“孤寂的漫游者”等意象在不同文化中如何被挪用。范·德·海登特别对比了德国浪漫主义中对中世纪遗迹的怀旧,与英国诗人对苏格兰高地和湖区荒野的探索,指出前者带有更强的民族主义色彩,而后者则更侧重于个人精神的“隐逸”。 声音的重建与回响: 深入探讨了诗歌中“音乐性”的回归。作者认为,十九世纪的诗人重新发现了语言在非逻辑层面上的力量,他们追求的不是清晰的逻辑表达,而是通过音韵的跌宕起伏,直接触及听者的潜意识。这部分详细分析了诗歌中的“抒情自我”如何从一个历史见证者,转变为一个永恒的情感容器。 “异域情调”与逃避主义的边缘: 审视了当时欧洲知识分子对东方、中世纪(哥特复兴)的迷恋。作者批判性地指出,这种“异域情调”并非全然是美学上的探求,也包含了对日益僵化的社会结构和新兴中产阶级平庸生活的一种温和的、艺术化的抵抗。 第三部分:英雄的黄昏与遗产(约1825年之后) 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浪漫主义运动的内在矛盾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作者强调,浪漫主义的“英雄”们往往注定失败,他们的宏大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张力。 对“殉道者”形象的分析: 范·德·海登认为,浪漫主义后期,诗人的形象往往与“被误解的先知”或“殉道者”相关联。他们的死亡(无论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被赋予了超越性的意义。这不仅是对个人悲剧的咏叹,更是对一个“不理解其伟大愿景的时代”的控诉。这种英雄的悲剧性,为十九世纪后半叶的现实主义(Realism)提供了强大的情感张力与批判的起点。 本书不仅汇集了对当时主要诗人群体的详尽解读,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视野。作者穿插了对当时新兴的自然科学(如电磁学、地质学)如何激发诗人的想象力的探讨,以及对早期政治经济学(如亚当·斯密)如何催生了对个体自由的诗意辩护的分析。 最终结论: 《颂歌与挽歌的低语》旨在向读者展示,浪漫主义绝非仅仅是关于“风花雪月”的空泛赞美。它是一场深刻的精神革命,是对人类理性局限性的勇敢直面,是对无限可能性的不懈追寻。阅读本书,如同攀上那个时代最崎岖的山峰,感受那里的风暴、冰雪,以及在黎明时分闪耀的、转瞬即逝的星辰光芒。这是一部献给所有探寻人性深度与时代脉搏的读者的重要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选择“英诗经典名家名译”这一版本,我有着相当高的期待,这主要源于对译者团队的信任。翻译这种跨越语言和时代的艺术,绝非易事,尤其是对于雪莱这种对格律和音韵要求极高的诗人。我过去曾读过一些翻译得略显生硬的版本,它们往往在保持字面意思的同时,却扼杀了诗歌原有的音乐性和流动感。理想中的翻译,应该像一池清水映照着月光,既清晰可见,又自带光华。我特别关注那些翻译难度极高的部分,比如双关语、复杂的典故引用,以及诗行末尾的韵脚处理。如果译者能巧妙地在保持韵律结构的同时,还能准确传达雪莱那种叛逆不羁的语气,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希望这本精装版能提供一种连贯而流畅的阅读体验,让那些第一次接触雪莱的读者,也能立刻领略到他诗歌的魅力,而不是被障碍重重的文字所劝退。

评分

这本诗集刚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的装帧设计深深吸引住了。那种厚重而典雅的精装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立刻感受到它所承载的文学分量。封面设计简洁有力,光影下泛着低调的奢华,与雪莱这位浪漫主义巨匠的气质非常契合。我一直偏爱实体书,尤其是这种经典作品,希望通过翻阅和触摸,能与文字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结。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细腻,油墨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晦涩难懂的词句,也能在这样的载体上显得井井有条,减少了阅读时的疲劳感。当然,装帧只是第一印象,真正让我期待的是内页的译文质量。雪莱的诗歌,其韵律和思想的复杂性是出了名的,对译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希望这次的“名家名译”能真正捕捉到原诗中那种自由奔放、充满理想主义的激情,而不是流于表面的直译。好的翻译,应该是在忠实于原作精神的基础上,用符合目标语言习惯的优美文字重新构建出诗歌的生命力,期待它能带给我穿越时空的共鸣。

评分

我常常思考,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为何还需要一本雪莱的诗集?答案或许就在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不朽”和“崇高”的渴望。雪莱的诗歌提供了一种逃离日常琐碎的途径,它将我们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笔下的世界是超凡脱俗的,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狂热想象,尽管他本人未能亲眼见证那个时代的到来。这种带着“预言家”色彩的文学气质,极大地满足了当代读者在精神层面上对深度和超越性的需求。每次捧读他的作品,都仿佛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让人重新审视自己对“自由”和“真理”的定义,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给予一种直面困境的勇气和一种对超越性力量的信仰。

评分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雪莱无疑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一颗璀璨却又带着悲剧色彩的巨星。他的诗歌主题总是围绕着自由、爱、变革与对永恒真理的追寻。我发现,即便是那些发表在两个世纪前的作品,其对社会不公的反抗和对人类潜能的讴歌,在今天的语境下依然振聋发聩。比如,他对暴政的抨击,对理想国度的向往,那种近乎宗教般的热忱和坚信人性终将光明的信念,是当代许多诗歌所缺乏的磅礴气势。阅读雪莱,需要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你不能只是走马观花地浏览词句,而是要让自己完全沉入他构建的精神世界里。他的意象常常是宏大而又精妙的——风、云、鸟、不朽的“西风颂”——它们不仅仅是自然景物,更是哲思的载体。我总觉得,只有当一个人内心也曾被某种宏大理想燃烧过,才能真正领会到他文字中那种燃烧殆尽的、令人心碎的美感。

评分

作为一名老书迷,我对书籍的收藏价值也有一定的考量。这本精装版诗集,从其选材和制作工艺来看,显然是面向那些希望将经典永久珍藏的读者的。精装本带来的不仅是更好的阅读体验,更是一种仪式感。它让你在书架上占据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标志着你对这位诗人文学遗产的尊重。我习惯于在书页的空白处做一些批注和标记,记录下那些触动我的诗句和瞬间的感悟。好的装帧设计,其纸张和装订质量必须能经受住这种长期的、细致的“折磨”,希望它能坚固耐用地陪伴我度过未来的许多个夜晚,成为一本可以反复翻阅、甚至可以传给下一代的诗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经典永存”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

评分

望改进。

评分

质量很好,字迹清楚,纸张很好,正版。

评分

如果你能看到这句话就证明我对这次购物还是比较满意的

评分

到的很快,下次买书还来京东

评分

还行吧,挺好的,适合慢慢看

评分

很好,经典作品,价格便宜,送货快。

评分

很好很满意很好很满意

评分

诗若心!若情!!!

评分

买来练习印刷体.....还有学英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