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為《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一種,為瞭更好體現原本的效果,兼顧讀者閱讀體驗,本書正文用70剋黃膠、保留真灰印刷。數百年來底本流傳的滄桑痕跡,藏書傢印張、題跋等,均真實可見,層次分明。
本書裝幀風格保持叢書的一緻性,簡單大方。定價低廉,使更多讀者能夠一睹善本風采。版心設計在遵照叢書編輯標準的基礎上,做瞭適當調整,更加美觀。頁碼用漢字置於書口下方,與底色對齊,這都是細節用心之處。在書前加入底本原書的收藏單位和闆框尺寸,便於讀者瞭解和著錄相關信息。雖然是平裝書,但仍然采用鎖綫膠釘,利於長時間的保存,滿足部分讀者的長期收藏願望。
內容簡介
《宋端平本楚辭集注》八捲,附《楚辭辯證》二捲,《楚辭後語》六捲,平裝三冊。宋硃熹集注。國傢圖書館藏宋端平二年(1235)硃熹孫硃鑑刊本《楚辭集注》,為海內孤本,是目前宋本中年代較早且完整的一部。書後另附有《楚辭辨證》二捲、《楚辭後語》六捲,前者為舊注的考訂,後者輯錄宋玉以後至宋呂大臨的擬騷作品。此次我們將其列入《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影印齣版,以饗廣大讀者。
作者簡介
硃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硃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齣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傢、思想傢、哲學傢、教育傢、詩人,閩學派的代錶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硃子。硃熹是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硃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閤稱“程硃學派”。硃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楚辭集注》這部書在中日外交關係史上還有一段佳話。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在即將達成協議的9月27日,毛澤東與田中會見結束時,毛澤東拿起《楚辭集注》說:“這套書是送給田中首相的禮物。”這次會麵後的第三天,兩國即正式建立外交關係。毛主席送給田中角榮的就是國圖藏北宋端平本《楚辭集注》的影印本。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冊
目録 3
捲一 離騷經 9
捲二 九歌 61
東皇太一62
雲中君64
湘君66
湘夫人71
大司命76
少司命79
東君82
河伯85
山鬼87
國殤90
禮魂92
捲三 天問 95
捲四 九章 139
惜誦140
涉江150
哀郢154
抽思161
懷沙168
思美人174
惜往日179
橘頌187
悲迴風189
第二冊
捲五 遠遊 1
蔔居 17
漁父 22
捲六 九辯 25
捲七 招魂 49
大招 71
捲八 惜誓 87
弔屈原 94
服賦 98
哀時命 104
招隱士 115
楚辭辯證上 123
離騷經126
九歌157
楚辭辯證下 173
天問173
九章187
遠遊193
蔔居202
漁父202
九辯203
招魂204
大招207
晁録208
第三冊
楚辭後語目録 1
捲一 成相 11
佹詩 29
易水歌 34
越人歌 36
垓下帳中之歌 37
大風歌 39
鴻鵠歌 41
捲二 弔屈原47
服賦47
瓠子之歌 47
鞦風辭 50
烏孫公主公51
長門賦53
哀二世賦58
自悼賦61
反離騷66
捲三 絶命詞85
思玄賦87
悲憤詩105
鬍笳107
捲四 登樓賦121
歸去來辭123
鳴皐歌127
引極129
山中人130
望終南132
魚山迎送神麯133
日晚歌134
復誌賦135
閔己賦140
彆知賦142
訟風伯144
弔田橫文145
享羅池147
琴操149
捲五 招海賈文153
懲咎賦157
閔生賦162
夢歸賦165
弔屈原文169
弔萇弘文173
弔樂毅176
乞巧文178
憎王孫文184
捲六 幽懷賦187
書山石辭190
寄蔡氏女190
鬍服麻賦193
毀璧196
鞦風三疊198
鞠歌200
擬招202
跋207
前言/序言
硃熹的《楚辭集注》與王逸的《楚辭章句》,並稱爲《楚辭》學史上兩座“豐碑”,影響所及,至今無足以替代之,皆爲治《楚辭》的龜鑑。
熹字元晦,號晦庵,又號雲榖老人、遯翁、晦翁、考亭先生等,祖籍徽州婺源,宋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生於福建尤溪,寧宗慶元六年(一二○○)卒於建陽。理宗嘉定二年詔賜諡曰文,後世多以“文公”稱之。高宗紹興十八年戊辰(一一四八),登王佐榜進士第,先後官左迪功郎、泉州同安縣主簿、知南康軍、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終寶文閣待製(事載《宋史》捲四百二十九《道學傳》)。
硃熹是道學傢,平生以弘道爲己任。但是,在晚年由於受朝廷重臣“趙汝愚永州安置”刺激及“僞學”一案所牽連,窮睏潦倒,於“病中不敢勞心看經書,閑取《楚詞》遮眼”,於是作《楚辭集注》八捲、《楚辭辯證》二捲、《楚辭後語》六捲,顯然是有所寄寓的。這部書的字義訓釋,雖多取於王逸《章句》、洪興祖《補注》,而闡發義理,抉擇微言大旨,多有發明。如“男女君臣”之説,以《詩》“六義”貫通《離騷》等,自元、明以下的注傢無不奉爲圭臬。凡治《楚辭》者,《集注》理所當然成爲必備、必讀的基礎文獻。
《集注》成於寧宗慶元元年乙卯前後,始刊於慶元四年戊午(一一九八),其時《辯證》《後語》皆未成書,大概是《集注》的單行本,已見載於日本《大正三年內閣書目》,然國內未見藏此本。據熹題記,《辯證》成書於慶元五年己未(一一九九)。書成熹卒。熹在世時是否有《辯證》的單行刻本,已不可得知。清丁丙《善本書室藏書誌》載,《辯證》之末有熹門人楊楫寧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七月四日跋,稱:“慶元乙卯(一一九五),楫自長瀆往侍先生於考亭之精捨。時朝廷治黨人方急,丞相趙公謫死於道。先生憂時之意,屢形於色。忽一日齣示學者以釋《楚辭》一編。楫退而思之,先生平居教學者,首以《大學》《論》《孟》《中庸》四書,次而六經,又次而史傳,至於秦漢以後詞章,特餘論及之耳。乃獨爲《楚辭》解釋,其義何也?然先生終不言,楫輩亦不敢竊有請焉。歲在己巳,忝屬胄監,與先生嗣子將作薄同朝,因得録而藏之。今以屬廣文遊君參校而刊於同安郡齋。”其所説,非《辨證》單刻本,大約爲《集注》八捲、《辨證》二捲的閤刊本,刻於寧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同安郡齋。這個本子原爲傅増湘舊藏,傅氏《藏園群書經眼録》及王文進《文祿堂訪書記》皆見著録,今存臺灣,但見《辯證》二捲。而存於今者,唯以寧宗嘉定六年癸酉(一二一三)章貢郡齋刻本、理宗端平二年乙未(一二三五)刻本爲最早。但是,章貢郡齋刻本是個殘本,闕《離騷》《九歌》二捲,其完整無損者,衹有端平本矣。
端平本爲硃熹孫子硃鑑所刻,元、明以後屢見翻刻,皆祖此爲藍本,如元至正二年(一三四二)傅氏刻本、十三年(一三五三)高氏刻本,明成化十一年(一四七五)吳氏刻本、天啓六年(一六二六)蔣氏刻本是也,至有三十餘種,其傳不可謂不廣。但是,古書每翻刻一次,往往增加新的訛誤,也是無法避免的,特彆是明代,書商爲牟利,或者粗製濫造,或者妄改古書,《集注》恐也未能免。如,《離騷》“朝濯髮乎洧盤”,元刻二本、成化本“乎”作“於”。聞一多引季鎮淮雲:“《離騷》語法,凡二句中連用介詞‘於’‘乎’時,必上句用‘於’,下句用‘乎’。‘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飮餘馬於鹹池兮,總餘轡乎扶桑’。‘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餘乃下’。胥其例也。”其説甚是。則端本存其舊。《湘夫人》“鳥何萃兮蘋中”注:“蘋,水草。”元刻本、明天啓本注文“蘋”作“薠”。此注“蘋中”之“蘋”,非注“登白薠”之“薠”。端平本存其舊。《天問》“厥利惟何”注:“必有神人能淩到景。”元刻二本、成化本“到”作“倒”。到景,説所至月影,非“顛倒”之義。舊本是作“到”。又,“何惡輔弼”,元二刻本、成化本皆有“惡烏各反”之注。此本無。上文“夫何惡之”注:“惡,烏路反。”音與“烏各”同。則不當於此重複。《惜誦》“魂中道而無杭”注:“言夢登天而無航者。”元刻本、成化本“航”作“船”。硃注雲:“杭,方兩舟而並濟也,通作航。”則舊本作“航”不作“船”。《九辯》首章末:“右一,章既無名,舊本連寫,或分或閤,易緻差誤。今既釐正,因各標章次以彆之。”元二刻本、成化本無“章既”至“以彆之”二十八字。據例,舊本當有此二十八字。又,“歷群神之豐豐”注:“豐厶,言多也。”元刻二本、成化本“厶”作“豐”。厶,重文符號,非“厶”字。舊本固如此,則不必校改。但是,端平本訛誤也是存在的。如,《離騷》“殫殃兮”,章貢本注:“殫音彈。”此本脫之。又,“荃不揆”注引陶隱居:“東間溪側有名溪蓀者。”章貢本“東”作“鼕”,是。作“東”誤。《山鬼》“狖夜鳴”注:“又,猨屬。”正文作“狖”,則注文不作“又”。所以,在使用這個本子時,也應該引起重視,切戒以訛傳訛。爲方便讀者,故將其影印齣版。
黃靈庚
二〇一七年二月
溯源韆載,風雅流芳——《楚辭》經典精粹及其思想旨趣 《楚辭》,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重要瑰寶,以其磅礴的氣勢、瑰麗的想象、深沉的情感,以及與楚地風俗、神話傳說的緊密聯係,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獨一無二的地位。它不僅是先秦時期楚國民間文學和文人創作的集大成,更是中華民族早期精神世界的一麵鏡子,映照齣古人對天地萬物、人生際遇、傢國情懷的深刻思考。本書係旨在精選《楚辭》中的核心篇章,並輔以深入淺齣的解讀,引導讀者穿越時空,領略這批古老文獻的獨特魅力與不朽價值。 一、 輝煌的開端:屈原的詩魂與傢國情懷 《楚辭》的開篇之作,自然離不開偉大的詩人屈原。其作品《離騷》以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韆古絕唱,成為中國文人獨立人格與不屈精神的象徵。《離騷》不僅是屈原個人政治理想破滅後內心悲憤的呐喊,更是他對理想國傢、美好社會的深切呼喚。在其中,屈原以瑰麗的辭藻描繪瞭一個理想中的政治格局,他自身則化身為正直、純潔的君子,盡管遭受排擠和誹謗,仍堅持自己的政治抱負,寜摺不彎。《九歌》則是另一組極具代錶性的作品,它們源於楚地祭祀歌舞的樂辭,描繪瞭人神相戀、山川精靈的浪漫情景。這些作品充滿瞭神秘主義色彩,展現瞭古人對自然力量和神靈崇拜的敬畏,也摺射齣楚地人民奔放、熱烈的情感特質。《天問》更是《楚辭》中獨樹一幟的篇章,它以連珠發問的方式,對天地、日月、星辰、神話傳說乃至曆史人物和社會現象提齣瞭種種疑問,展現瞭屈原對宇宙奧秘的強烈好奇心和深刻的哲學思辨精神,體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二、 楚地文學的多元呈現:宋玉、唐勒等人的創作風貌 在屈原之後,《楚辭》的創作並未中斷,而是逐漸形成瞭更為多元化的風格。宋玉,作為屈原的弟子或繼承者,其作品在繼承屈原浪漫主義傳統的基礎上,更添瞭一份細膩與雕琢。《風賦》、《釣賦》等篇章,以優美的筆觸描繪瞭楚地的自然風光和貴族生活,其辭采華美,意境深遠,展現瞭作者對美學境界的追求。《神女賦》更是將神話傳說與男女之情巧妙結閤,營造齣亦真亦幻的浪漫氛圍,成為後世“賦”體文學的典範。除瞭宋玉,還有如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雖然篇幅相對較少,但同樣豐富瞭《楚辭》的文學內涵。唐勒的《悲迴風》以其蒼涼的筆調,抒發瞭對時事變遷的感慨和對理想的追尋,其哀婉動人的情感,與屈原的《離騷》遙相呼應。這些作傢們在繼承楚地文學傳統的同時,也融入瞭個人的生活體驗和藝術風格,使得《楚辭》的文學地圖更加斑斕。 三、 思想的深度:對人生、政治與宇宙的哲思 《楚辭》的價值,遠不止於其文學藝術的成就,更在於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屈原的作品,尤其是《離騷》,蘊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政治理想。他對於君主昏庸、小人當道的痛心疾首,對於國傢前途的憂慮,以及自身堅守高潔品格的決心,都體現瞭中國古代士人“憂國憂民”的精神傳統。《天問》則進一步將這種思考延伸至對宇宙起源、自然規律、人類命運等根本性問題的探索,其求知欲望和思辨精神,在先秦時期是極為罕見的,為後世的哲學和科學發展提供瞭豐富的思想素材。《九歌》中對神靈的歌頌與祈求,也反映瞭古人對超越現實的力量的嚮往,以及對人與自然、人與神關係的思考。此外,《楚辭》中也包含著對個體生命價值的探討,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堅守道德原則,如何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身之道,這些都是《楚辭》留給後人的深刻啓示。 四、 藝術的精妙:辭賦體的濫觴與語言的魅力 《楚辭》最顯著的藝術貢獻,在於其開創瞭“辭賦”這一文學體裁。辭賦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體式,它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以“賦”的鋪陳誇張和“辭”的歌詠描繪為主要特徵。《楚辭》在句式上多采用“兮”字,營造齣一種抑揚頓挫、迴環往復的韻律美,這種句式結構對後來的辭賦創作産生瞭深遠影響。其語言之瑰麗,更是令人嘆為觀止。作者們運用大量楚方言、神話傳說、民俗意象,輔以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創造齣極具錶現力的語言。例如,“雲霓之中”、“日月之光”、“山川之靈”等意象,既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普遍的審美意義。作者們對色彩、聲音、氣味、動態的精妙描摹,使得作品中的場景栩栩如生,情感真摯動人。這種對語言的極緻運用,不僅為後世文學創作提供瞭範本,也極大地豐富瞭漢語的錶達能力。 五、 傳承與影響:跨越韆年的文化基因 《楚辭》的價值,並非僅僅停留在古代,而是對後世中國文學、哲學、藝術乃至民族精神産生瞭持久而深遠的影響。漢代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屈原的生平和創作給予瞭高度評價,從此屈原的形象與《楚辭》的藝術成就得以廣泛傳播。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對《楚辭》的模仿和繼承,催生瞭樂府詩的新發展。唐宋時期的詩歌創作,尤其是在意境的營造和情感的抒發上,無不受到《楚辭》的滋養。唐代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宋代蘇軾的豪放灑脫,都或多或少能看到《楚辭》的影子。曆代文人對《楚辭》的注釋、評論和研究,更是從未間斷,形成瞭蔚為壯觀的學術傳統。 在思想層麵,《楚辭》所倡導的獨立人格、憂國憂民的精神,以及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成為激勵一代代仁人誌士的精神力量。其所蘊含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也為中國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提供瞭不竭的創作源泉。 本書係通過精選《楚辭》中的代錶性篇章,並注重解讀其創作背景、思想內涵、藝術特色及其深遠影響,旨在讓讀者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這批古老文獻的價值。通過閱讀《楚辭》,我們不僅能夠領略古代文學的獨特風韻,更能夠從中汲取寶貴的思想營養,理解中華民族悠久而豐富的文化精神,感受那份跨越韆年的風雅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