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透閃石玉和蛇紋石玉》從綜閤反映玉石産地區域地質背景角度,對全國發現或報道的透閃石及蛇紋石質玉石60多處産地進行瞭野外實地調查、係列標本采集,開展瞭各産地玉石種類、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産齣狀態等方麵研究,總結探討瞭不同玉石産地地質背景及形成條件,為尋找玉礦及玉石種類的對比劃分、玉器鑒定和玉文化的深入研究等提供瞭較為翔實的基礎地質資料。書中附有典型玉礦區(點)地質背景資料、相應圖件及係列標本特徵圖片和測試分析數據等。
《中國透閃石玉和蛇紋石玉》可作為區域地質調查、基礎地質綜閤研究、玉器研究鑒定等的教學參考書,適閤地質礦産人員、地質考古人員、文博人員、文物考古者、珠寶玉器鑒定師、工藝美術雕刻師、玉器收藏愛好者等閱讀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前言
中國透閃石玉
第一章 透閃石玉成因類型及含礦建造
第一節 成因類型
第二節 含礦建造
第二章 透閃石玉分布規律及礦區地質特徵
第一節 與元古宙鎂質碳酸鹽岩建造有關的接觸交代型透閃石玉礦區(點)
一、概述
二、典型實例
(一)新疆皮山縣三十裏營房地區透閃石玉——“和田玉”或“軟玉”礦區地質特徵
(二)青海省格爾木市大竈火西南山透閃石玉——“格爾木玉”或“青海玉”、“昆侖玉”青玉礦帶地質特徵
(三)青海省格爾木市三岔口透閃石玉——“格爾木玉”或“青海玉”、“昆侖玉”玉礦地質特徵
(四)青海省格爾木市野牛溝透閃石玉——“格爾木玉”或“青海玉”、“昆侖玉”玉礦地質特徵
(五)遼寜省岫岩縣偏嶺、細玉溝等地主要“透閃石玉”類型
第二節 與古生代含矽質條帶碳酸鹽岩建造有關的接觸交代型透閃石玉礦(點)
一、概述
二、典型實例
(一)廣西田陽、大化地區透閃石玉——“大化玉”礦點地質特徵
(二)貴州省羅甸一望謨一帶透閃石玉——“羅甸玉”礦區地質特徵
(三)江蘇省溧陽市小梅嶺透閃石玉——“梅嶺玉”礦點地質特徵
第三節 與變質岩建造有關的區域和熱液變質型透閃石玉礦區(點)
一、概述
二、典型實例
(一)四川省汶川縣透閃石玉——“龍溪玉”礦點地質特徵
第四節 與超基性岩建造有關的熱液交代型透閃石玉礦(點)
一、概述
二、典型實例
(一)新疆北天山透閃石玉——“瑪納斯碧玉”或“新疆碧玉、準噶爾玉”地質特徵
(二)颱灣省花蓮透閃石玉——“颱灣玉”或“花蓮玉”地質特徵
中國蛇紋石玉
第三章 蛇紋石玉成因類型
第四章 蛇紋石玉分布規律及礦區地質特徵
第一節 區域或變質熱液交代型蛇紋石玉
一、概述
二、典型實例
(一)遼寜省岫岩一寬甸一帶的蛇紋石玉——“岫玉”地質特徵
(二)吉林省集安市蛇紋石玉——“安綠玉”或“安綠石”礦地質特徵
(三)廣東省信宜市蛇紋石玉——“南方玉”或“信宜玉”礦區地質特徵
第二節 接觸交代型蛇紋石玉
一、概述
二、典型實例
(一)河南省欒川縣陶灣蛇紋石玉——“伊源玉”地質特徵
(二)青海省格爾木市清水河南蛇紋石玉——“昆岫玉”礦地質特徵
(三)甘肅省臨洮縣馬銜山玉礦點
(四)甘肅省酒泉一金塔地區蛇紋石化大理岩礦化點
(五)陝西省漢中南鄭蛇紋石化大理岩礦
(六)陝西省藍田縣蛇紋石化大理岩——“藍田玉”礦
(七)山西省交城縣蛇紋化大理岩礦點
(八)黑龍江省鐵力市神樹蛇紋石化大理岩礦
(九)黑龍江省漠河縣蛇紋石化大理岩礦化點
(十)安徽省嶽西蛇紋石化大理岩——“菜花玉”礦點
(十一)安徽省肥東蛇紋石化大理岩礦點
(十二)河北省承德市大廟村蛇紋石化大理岩礦化點
第三節 與超基性岩建造有關的熱液蝕變交代型蛇紋石玉
……
結語
參考文獻及資料
項目調查參與人員
前言/序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對“玉”有著極其神秘的崇拜,玉也因其溫潤細膩、色澤柔美的特性得到人們的喜愛,尤其是透閃石玉、蛇紋石玉在中國的玉文化中影響極大。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加之地質構造及成礦條件復雜多樣,難以開展全麵大規模的玉石調查及找礦工作。除《中國和田玉》、《遼寜省岫岩縣玉石礦床地質研究報告》等較係統地反映瞭産地地質調查及勘探成果並有詳細的研究內容外,多數玉石産地僅根據礦化綫索作一般性的礦點檢查或僅僅搜集整理成一些文字資料,研究程度較薄弱。文獻中提到的玉石標本多數樣品采集處(層位)不清或樣品不具代錶性,玉石的岩礦及岩石化學等測試數據多依據文字描述相互引用,研究多局限於實驗室,缺乏玉石礦區(點)地質特徵、接觸帶不同部位玉石變化特點、玉石結構及微量成分差異等方麵的實際資料,使人難以對各産地的玉質特徵有係統的瞭解,缺少科學鑒彆、解釋的依據,並製約瞭對玉石成礦控礦條件、玉器鑒定及玉文化等的深入研究。
2013~2015年,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瞭“全國立典性剖麵調查”、“全國主要層型剖麵調查”基礎地質綜閤研究,項目主要任務是通過對我國各地質時代主要地層剖麵資料的係統收集、調查與綜閤集成,修訂完善全國構造,地層分區,實現我國主要地層剖麵的地質資料綜閤數據整閤,為重要成礦帶成礦地質背景研究、大比例尺地質填圖、區域環境地質調查、三維地質結構建立、地學研究等T作提供翔實的區域和全國對比的基礎資料。
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加強構造帶研究及地質成果體現,從中厘定不同地域區域構造帶的特徵及活動期次的劃分、構造帶後期岩漿構造事件的疊加錶現,為尋找矽卡岩型、熱液型金屬及非金屬礦産等提供資料依據。在項目開展過程中,考慮到調查區範圍大、有相當部分區域是常人難以到達的艱險區,提齣在提高研究成果水平的同時,盡可能使調查成果轉化應用,拓寬服務領域。因此,對透閃石玉和蛇紋石玉的形成環境及分布範圍、現狀等開展調查研究也是其中一項重要任務。
本次調查,通過對大量前人資料的綜閤分析,結閤近年來1:25萬、1:5萬區域地質調查及基礎地質研究等發現的一些玉石礦化點及礦化綫索,針對國內60多處不同玉石分布地區進行瞭野外實地調查,就礦體賦存層位、玉石礦體形態和空間展布特點,開展瞭玉石産地區域地質構造背景、礦區(點)地質特徵、典型岩(玉)石標本結構構造、礦物學特徵等方麵研究,編製瞭相應圖件,采集瞭係列代錶性岩石和玉石樣品。在分析總結不同玉石産地地質背景、成因類型及産齣狀態等基礎上,對國內影響較大的一些典型礦區(點)做瞭初步總結,並附以大量野外露頭照片、實物標本圖片等,盡可能將宏觀地質現象與岩石礦物微觀研究密切結閤,展示不同産地的玉石特徵及其形成環境,以便為玉石資源調查部署、找礦標誌的建立、玉石鑒定、古玉器研究、古玉器玉料來源的科學確定等提供地質依據。通過與古玉研究、考古及文博等專業學科的有機結閤,使中國玉文化的研究更好地深入開展下去。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在內容上按已有報道和新發現的國內“透閃石玉”及“蛇紋石玉”産地進行編排,但從野外産齣狀況看,有的産玉礦區(點)雖然多有文字報道,但與碳酸鹽岩有關的部分透閃石玉實際為含透輝石結晶顆粒較細的透閃石岩,與超基性岩有關的蛇紋石玉多為蛇紋石化輝橄岩、蛇紋石化橄欖岩等,所謂與岫玉相當的玉石大部分為一些蛇紋石化大理岩。為便於梳理和提高認識,根據本次調查成果,本書從含礦建造與成因類型關係角度對國內稱謂的“透閃石玉及蛇紋石玉”産地作一劃分歸類,並從産地地質背景、礦區地質特徵、典型(岩)玉石標本類型特點等方麵作闡述。
幾年來的野外調查工作由區域地質調查及基礎地質綜閤研究人員參與,在進行重要地質剖麵調查的同時,結閤1: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基礎地質綜閤研究等項目開展野外考察,調查區域涵蓋25個省區,具體見錶0-1。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中國透閃石玉和蛇紋石玉》內容的圖書簡介,聚焦於其他石材和礦物學主題: 《地球的秘寶:寶石學、礦物鑒賞與古文明的石材應用》 第一部分:寶石學的奧秘與礦物世界的深度探索 本書旨在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礦物世界,聚焦於地球深處孕育齣的珍稀寶石的形成機製、物理性質以及其在人類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我們不關注透閃石玉或蛇紋石玉的具體細節,而是將視野投嚮更廣闊的晶體結構、光學現象和地質背景。 晶體結構的幾何美學與物理特性 本書的開篇部分將深入探討寶石的形成基礎——晶體結構。我們將從晶體學的基本原理入手,解析不同礦物的晶格排列方式如何決定其宏觀性質。例如,我們將詳盡闡述金剛石(碳的同素異形體)在立方晶係中的完美結構,以及它如何通過高壓高溫條件形成無與倫比的硬度和色散性能。此外,對紅寶石和藍寶石(剛玉傢族)的化學成分差異及其緻色機理進行細緻的分析,解釋為何微量的鉻元素能賦予紅寶石火焰般的紅色,而鐵和鈦的組閤能造就深邃的藍色。讀者將瞭解到硬度(莫氏標尺的應用與局限性)、比重、解理和斷口等關鍵鑒定特徵,這些是區分相似礦物的基石。 光學現象的魅力:火彩、變色與熒光 寶石之所以迷人,很大程度上源於它們與光的互動。本書將用大量篇幅解釋復雜的光學現象。我們將深入解析“火彩”(色散)的物理基礎,即光綫通過寶石刻麵時被分解成光譜的現象,並將其與不同寶石的摺射率緊密聯係起來。對於具有特殊光學效應的寶石,如月光石(拉長石)的“拉長石效應”(Labradorescence)和歐泊的“變彩效應”(Opalescence),本書將結閤光波的乾涉和衍射原理,詳細闡述這些現象的成因,而非僅僅停留在現象的描述上。此外,紫外光照射下寶石所錶現齣的熒光現象,也將作為重要的鑒定手段進行專題探討,揭示其與微量元素活化能的關係。 稀有寶石的形成地質學背景 寶石的誕生離不開特定的地質環境。本書將係統梳理火山活動、變質作用和熱液活動如何協同作用,創造齣孕育珍稀寶石的“熔爐”。我們將以祖母綠的形成為例,探討鈹、鉻等稀有元素如何在偉晶岩脈或變質岩帶中富集,並與特定的礦物組閤伴生。對哥倫比亞穆索礦床或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等地質熱點的分析,將幫助讀者理解礦床的區域構造背景與礦物學特徵之間的內在聯係。對於坦桑石(黝簾石)這類相對年輕的寶石,其形成與非洲裂榖構造的演化過程之間的關係也將被納入考量。 第二部分:古文明的石材藝術與曆史應用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時間軸拉迴到古代,探索人類文明如何利用地球賦予的堅硬材料進行藝術創作、象徵錶達和工具製造。此部分側重於曆史考古學、材料科學的應用以及文化人類學視角下的“硬石雕刻”。 從史前工具到王權象徵:硬石雕刻技藝的演變 我們將追溯人類使用緻密岩石製造工具的曆史脈絡。從舊石器時代的燧石和黑曜石(火山玻璃)打製技術,到新石器時代對特定硬度石材(如蛇紋岩岩類、緻密石英岩)的磨製和拋光工藝,我們將分析這些材料選擇背後的物理特性考量——例如黑曜石優異的貝殼狀斷口如何適應鋒利邊緣的製造。 隨後,我們將聚焦於古代文明中“硬石雕刻”的輝煌成就,特彆關注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中國古代(排除特定玉石種類,著重於其他緻密岩石)的實踐。我們將詳細分析古埃及人如何使用砂岩、花崗岩乃至更堅硬的閃長岩來雕刻巨型雕像和方尖碑,探討他們為剋服材料硬度所采用的鑽孔、打磨和化學助劑(如醋酸鹽)的應用。這些技術不僅是工藝的體現,更是早期材料科學的萌芽。 裝飾藝術與建築中的緻密岩石 本書將考察大理石、花崗岩、石英岩等在建築和裝飾中的廣泛應用,將其視為人類與地質材料長期互動的結果。我們將考察古希臘帕特農神廟所使用的彭特利大理石的化學穩定性和光學特性,以及古羅馬萬神殿穹頂所采用的火山灰混凝土與飾麵石材的配閤機製。在建築應用中,石材的抗壓強度、抗風化能力和色彩穩定性是選擇的關鍵因素,這些都直接源於其礦物成分和晶體結構。 我們還將討論那些因其獨特顔色和圖案而被用於室內裝飾的緻密岩石。例如,對孔雀石(銅礦物集閤體)的色彩變化進行礦物學解釋,並追溯其在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作鑲嵌藝術材料的曆史。對不同産地瑪瑙(隱晶質石英)紋理的細緻分類和鑒賞方法也將被納入討論,分析其層狀結構如何反映瞭沉積環境的變遷。 古文明對礦物的象徵意義與貿易網絡 石材不僅僅是材料,更是文化符號。本書將探究不同文明如何賦予特定顔色的岩石和礦物以宗教、政治或財富的象徵意義。例如,紅色礦物(如赤鐵礦)在許多早期文化中與生命力或權力相關聯。通過考察古代貿易路綫中發現的非本地石材(如遠距離運輸的特定類型碧玉或閃長岩),我們可以重建古代文明的物質交流網絡,並推斷齣對特定石材的文化需求如何驅動瞭早期的資源開采和商業活動。 結論:永恒的材料與現代的挑戰 最後,本書將展望現代寶石學和材料科學如何繼續挑戰和超越古人的技術極限。從高精度光譜分析到人造寶石的閤成,我們對地球岩石的理解正在加深。然而,對自然稀有寶石的持續需求,以及對可持續采礦實踐的關注,構成瞭當代礦物鑒賞領域的重要議題。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視角,闡述從深層地質過程到人類文化實踐中,各種晶體和岩石所扮演的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