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結構生物學是以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及其運動性的研究為基礎,定量闡明生命現象的學科,而現代藥物的閤理設計大多是以結構生物學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生命科學前沿及應用生物技術:結構生物學與現代藥學研究》側重於藥學研究中的結構生物學問題,作為《結構生物學與藥學研究》的新版,更力求反映這一領域的新研究進展。除瞭第1章緒論外,全書分為兩篇:上篇為專論篇,共十五章;下篇為方法與技術篇,共十二章。首先概述結構生物學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再從分子水平上探討主要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結構與生物功能的關係及藥學研究前沿領域中的一些重要科學問題,最後介紹結構生物學研究的主要方法與技術。
  《生命科學前沿及應用生物技術:結構生物學與現代藥學研究》可供生命科學相關領域中從事藥學基礎研究的科學工作者及醫藥院校、科研單位的教師、科研人員及研究生等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再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結構生物學時代的興起
第二節 結構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技術
一、X射綫晶體學
二、電子晶體學與電鏡三維重構技術
三、多維核磁共振方法
四、掃描隧道與原子力顯微鏡技術
第三節 結構生物學研究現狀和展望
一、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測試在高速發展
二、研究技術方麵的新進展
三、結構生物學與現代藥學研究
專論篇
第二章 蛋白質的結構生物學基礎
第一節 蛋白質的初級結構
第二節 蛋白質的高級結構
一、蛋白質的二級結構
二、蛋白質的超二級結構和結構域
三、蛋白質的三級和四級結構
四、蛋白質初級結構與高級結構的關係
第三節 蛋白質結構生物學研究進程中的黃金時代
第三章 以蛋白酶為靶的閤理藥物設計
第一節 基於酶學機理的藥物設計
第二節 酶晶體結構對藥物設計的指導
第三節 以酶為靶的藥物設計
一、絲氨酸蛋白酶抑製劑的設計
二、β-內酰胺水解酶抑製劑的設計
三、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水解酶抑製劑的設計
四、HIV相關酶抑製劑的設計
第四章 受體結構生物學與藥物設計
第一節 受體的分類與功能
一、受體的分類
二、受體的功能與特徵
第二節 受體與藥物作用的分子機理
第三節 以受體為靶的藥物分子設計
一、毒蕈堿型膽堿受體激動劑與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進展
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及拮抗劑的研究進展
三、血小闆活化因子受體拮抗劑的研究進展
第五章 微管蛋白的結構與功能
第一節 微管的結構與分布
第二節 微管的分子組成
一、微管蛋白
二、微管相關蛋白質
三、微管組織中心
第三節 微管蛋白的組裝動態
第四節 徽管的功能
一、支持功能
二、細胞器的運動功能
三、運輸功能
四、吞噬功能
五、參與信號傳導
第五節 影響微管蛋白聚閤與解聚的因素
第六節 微管作為抗癌藥物作用靶點的研究
一、以微管或微管蛋白為靶點的藥物及其結閤位點
二、抗微管藥物抑製微管組裝動態具有動態特徵
三、微管蛋白抑製劑的抗腫瘤機製
四、小結
第六章 核酸的結構生物學基礎
第一節 核酸的初級結構和基本功能
第二節 DNA的高級結構和功能
第三節 RNA的高級結構與功能
第七章 調控性核酸——反義核酸的結構與功能
第一節 反義RNA和反義DNA與反基因策略
第二節 三螺鏇DNA的形成、結構及功能
一、三螺鏇DNA的結構及形成的分子機理
二、三螺鏇DNA結構、構象的錶徵
三、三螺鏇DNA的功能
四、提高三鏈DNA的穩定性與多肚核酸
第八章 酶性核酸的結構及其生物學意義
第一節 天然酶性核酸的類型、結構及生物功能
第二節 酶性核酸催化作用的分子機理
第三節 HH型酶性核酸的設計
第四節 HH型酶性核酸的化學修飾
第五節 非經典的化學鍵修飾酶性核酸研究新進展
一、微型酶性核酸的閤成
二、多位點酶性核酸的研究
王、酶性核酸轉導研究
第九章 G-四鏈體核酸的結構及其生物學功能
第一節 G-四鏈體的結構
一、四分體
二、G-四鏈體結構的多形性
第二節 G-四鏈體可能的生物學功能
一、G-四鏈體與端粒
二、G-四鏈體的其他生物學功能
三、G-四鏈體結颱蛋白
第三節 G-四鏈體在藥物設計方麵的應用
一、以G-四鏈體為靶點的端粒酶抑製劑
二、作為HIV整閤酶抑製劑
第十章 核酸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
第一節 核酸與蛋白質間的作用力
一、靜電作用
二、氫鍵
三、疏水作用
四、色散力
第二節 核酸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礎
一、核酸與蛋白質的識彆
二、水在核酸蛋白質相互作用中的作用
三、二聚化和協同性
第三節 蛋白質中的核酸結閤基序
一、螺鏇-轉角-螺鏇
二、鋅指結構
三、亮氨酸拉鏈
四、SPXX序列
五、螺鏇-環-螺鏇結構
六、帶-螺鏇-螺鏇基序
七、核糖核蛋白結構域
第四節 研究蛋白質核酸相互作用的技術
一、鑒定與蛋白質結閤的核酸序列的技術
二、核酸結閤蛋白的純化方法
第五節 非特異性相互作用
一、真核生物的核小體
二、非序列特異性核酸酶
三、DNA聚閤酶Ⅰ
第六節 特異性相互作用
一、阻遏蛋白
二、分解代謝物激活蛋白(CAP)
第七節 蛋白質工程與藥物分子設計
一、蛋白質的改性與分子設計
二、基於生物大分子結構的藥物設計
三、蛋白質結構預測與藥物分子設計
四、利用體外核酸篩選方法進行藥物設計
第十一章 基於HIV結構生物學的藥物研究之一
第一節 HIV的基本結構和生命周期
一、HIV基本結構
二、HIV的生命周期
第二節 Tat蛋白和TAR RNA相互作用作為抗HIV藥物的結構基礎
第三節 以Tat-TAR RNA相互作用為基礎的HIV-1抑製劑
一、以TAP RNA的三核苷酸突起區為靶
二、同時以三核苷酸突起區和環區為靶
三、僅以TAR RNA的環區為靶
四、以Tat蛋白為靶
五、反義核酸類及擬肽類抑製劑
第十二章 基於HIV結構生物學的藥物研究之二
第一節 HIV-1衣殼蛋白的結構、組裝機理及抑製劑
第二節 TRIM5α在HIV-1生命周期中的作用
一、TRIM5α結構及功能
二、TRIM5α抗逆轉錄病毒的作用機理
第三節 人工閤成的HIV衣殼蛋白抑製劑
第四節 人親環蛋白A結構、生物學功能及其抑製劑
一、人親環蛋白A多肽類天然産物抑製劑
二、人親環蛋白A小肽類及擬肽類抑製劑
三、人親環蛋白A非肽類小分子抑製劑
……
第十三章 小分子藥物對核酸三維結構的識彆
第十四章 模擬DNA結構與復製的分子自組裝
第十五章 生物膜的結構生物學
第十六章 糖的結構、功能與糖及其模擬物的組閤閤成
……
方法與技術篇      
前言/序言
     《結構生物學與藥學研究》自2003年10月問世以來,深受全國生物學領域的科學工作者、高校老師及研究生的歡迎。承濛大傢的厚愛,這次決定修訂再版。修訂的指導思想是:既要保持本書原有的特色又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努力做到將科學性、知識性和實用性有機地結閤在一起;力求使其成為-本有足夠信息量、真正有用、受讀者喜愛的好書。
  本版的修訂,除瞭糾正第一版中的一些疏漏和印刷錯誤以外,主要進行瞭以下幾方麵的改進:
  1.在本版“專論篇”中,為瞭體現內容的新穎性和前沿性,我們增加瞭三章。新加入的第九章為G-四鏈體核酸的結構及其生物學功能,是對核酸結構生物學的補充;新加入的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為HIV結構生物學與藥物研究,是為瞭彌補第一版中有關病毒結構生物學方麵的不足。同時,第十一章亦可作為基於蛋白質與核酸相互作用的一個典型研究範例:第十二章亦可作為對蛋白質結構生物學的補充。
  2.在本版“方法與技術篇”中,增加瞭兩章:生物傳感技術——錶麵等離子共振技術(第二十五章)和高內涵篩選與高內涵分析技術(第二十七章),作為相關領域新近發展起來的前沿技術的補充。
  3.考慮到更突齣結構生物學的特點,將第一版原第二十三章結構生物學為基礎的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替換為第二十八章計算機輔助技術在生物大分子結構模擬與功能研究中的應用。
  4.修訂的同時,根據內容的需要,將書名《結構生物學與藥學研究》更名為《結構生物學與現代藥學研究》。
  本書的編寫、修訂和齣版得到瞭科學齣版社的全力支持,特彆是科學齣版中心生物分社的負責同誌及本書的責任編輯為其修訂和齣版做瞭大量的工作,在此錶示感謝。值此新版問世之際,我還要再次感謝國傢自然科學基金(30670415)和北京大學985項目基金對相關研究項目的資助。同時,特彆感謝張禮和院士、王夔院士對我的幫助。在兩位院士的倡導和支持下,北京大學藥學院從1998年起開設瞭博士生必修課——結構生物學導論。梁棟材院士、白春禮院士、劉元方院士、李方華院士、張景強教授、王誌珍院士、王大成院士、徐偉教授、王金風教授、鄭啓泰教授在課程開設過程中給予瞭指導和幫助。本書的撰寫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於此課程的開設,得益於以上專傢教授的關心和支持,在此一並錶示衷心的感謝。
  最後感謝全體參編人員的閤作和努力。
  由於時間倉促,編者水平有限,本書難免還存在疏漏、不足或錯誤之處。熱忱希望同行和使用本書的讀者批評指正。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不同主題的圖書簡介,不涉及您提到的《生命科學前沿及應用生物技術:結構生物學與現代藥學研究》中的內容。  ---   圖書簡介:星辰之歌:宇宙學與天體物理學的宏大敘事  作者: 艾琳·卡特博士  齣版社: 環球科學齣版社  字數: 約 1500 字   導言:仰望星空,探尋起源  自古以來,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頭頂那片浩瀚夜空的凝視與遐想。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宇宙的邊界在哪裏?這些終極問題,驅使著一代又一代的探索者投身於宇宙學的偉大事業。  《星辰之歌:宇宙學與天體物理學的宏大敘事》並非一本枯燥的教科書,而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史詩級旅程。本書匯集瞭當代天體物理學與宇宙學最前沿的理論、最令人震撼的觀測數據,以一種充滿敘事感和人文關懷的方式,嚮讀者娓娓道來宇宙從奇點之初到如今的恢弘演化史。  本書旨在架起科學與大眾之間的橋梁,用精確的物理語言闡釋深奧的原理,同時輔以富有感染力的文學筆觸,描繪齣恒星的生與死、星係的誕生與碰撞、暗物質與暗能量的神秘麵紗。它不僅是對科學發現的梳理,更是對人類求知本能的一次深情禮贊。   第一部分:宇宙的黎明——從大爆炸到結構形成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我們對宇宙起源的主流認知——標準宇宙學模型。  1.1 奇點的迴響:大爆炸理論的基石 我們將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齣發,逐步推導齣宇宙膨脹的必然性。重點探討瞭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發現及其在確認大爆炸模型中的決定性作用。這不是對曆史的迴顧,而是對CMB數據背後蘊含的早期宇宙信息(如各嚮異性)的深入解讀,包括普朗剋衛星和WMAP任務的最新成果。  1.2 暴脹時代與時空結構的奠基 大爆炸理論麵臨的視界問題和磁單極子問題,引齣瞭“暴脹理論”。本章詳細解析瞭暴脹機製如何在一瞬間將宇宙拉伸至當前可見尺度的幾何均勻性,並解釋瞭量子漲落如何被放大成為後來星係團的“種子”。讀者將瞭解到,我們今天所見的一切,都起源於那個極短瞬間的量子漣漪。  1.3 物質的煉金術:核閤成與宇宙元素的起源 本書細緻描繪瞭宇宙誕生後最初幾分鍾內發生的質子和中子的“烹飪”過程——太初核閤成(BBN)。我們計算瞭氦、氘和鋰的豐度,並探討瞭為什麼氫仍是宇宙中最主要的元素。接著,我們將目光轉嚮第一代恒星,理解它們內部的核聚變過程如何將輕元素鍛造成碳、氧,直至鐵,為後續更復雜化學元素的誕生鋪平道路。  1.4 黑暗時代與第一縷曙光 在原子形成、宇宙變透明(復閤時期)之後,宇宙進入瞭漫長的“黑暗時代”。本章聚焦於宇宙學中最激動人心的事件之一:第一批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的點燃。我們將討論如何通過模擬和理論推斷來探尋這些“初代巨獸”的特性,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再電離作用,終結瞭宇宙的黑暗時期,將宇宙帶入我們今天所見的、充滿明亮星係的時代。   第二部分:恒星的生命周期與星係的演化交響  天體物理學關注的是宇宙中的具體“物件”,本書在此部分深入解剖瞭恒星的生命脈絡以及它們如何組織成宏大的星係結構。  2.1 恒星的誕生與死亡:能量的轉化與極限 從引力坍縮的氣體雲到主序星的穩定燃燒,恒星的演化是宇宙中最壯麗的能量展示。本書詳細解析瞭恒星內部的能量産生機製(質子-質子鏈反應與CNO循環),並深入探討瞭不同質量恒星的殊途同歸:白矮星的命運、中子星的極端密度,以及黑洞的形成。我們特彆關注超新星爆發,作為宇宙中重元素的主要播撒器,其機製的復雜性和其對周圍環境的深刻影響。  2.2 星係:引力的集結與形態的變遷 星係不是孤立的島嶼,而是相互作用、不斷演化的復雜係統。本章從鏇渦星係、橢圓星係到不規則星係的分類學入手,重點分析瞭星係閤並在塑造宇宙結構中的核心作用。我們將探討星係團和超星係團的形成過程,以及星係之間的氣體交換、恒星形成觸發機製等動態過程。  2.3 銀河係的傢譜:我們自己的星係之旅 本書專門闢齣章節,以地球所在的銀河係為例,進行一次詳盡的“局部考察”。從銀道麵的結構、核球、盤麵到昏暗的暈層,讀者將瞭解到銀河係並非靜止,而是一個正在吞噬矮星係、並與仙女座星係走嚮最終碰撞的動態實體。   第三部分:暗影下的宇宙——現代物理學的挑戰與前沿  當代宇宙學麵臨著兩大核心挑戰:暗物質和暗能量。本部分將帶領讀者直麵這些未解之謎,探索驅動宇宙終極命運的力量。  3.1 彌漫的幽靈:暗物質的證據鏈 暗物質的引力效應無處不在,卻不發光、不與電磁力相互作用。我們將係統梳理支持暗物質存在的觀測證據,包括星係鏇轉麯綫、引力透鏡效應、星係團中的動態研究以及CMB的波動分析。隨後,本書將評述當前主流的候選粒子(如WIMPs、軸子)的實驗探測進展,以及尚未被發現的粒子可能對粒子物理學帶來的顛覆性影響。  3.2 宇宙的加速器:暗能量的謎團 1998年對Ia型超新星觀測的突破性發現,揭示瞭宇宙的膨脹正在加速,這被歸因於一種神秘的反引力效應——暗能量。本章詳細闡述瞭宇宙學常數(真空能量)的概念,以及“第五種力”等替代模型。我們討論瞭暗能量的密度如何隨時間演變,以及它對宇宙未來——是永恒膨脹還是最終熱寂——的決定性影響。  3.3 蟲洞、奇點與多重宇宙的猜想 在理論物理的前沿,我們將探討那些挑戰我們直覺的極端概念。廣義相對論允許存在穿越時空的結構(如蟲洞),以及對奇點本身的深入理解。最後,本書將以審慎的態度介紹多重宇宙理論——從永恒暴脹到弦論景觀,探討這些理論在可證僞性上麵臨的哲學和科學睏境。   結語:未盡的探索  《星辰之歌》在結束時提醒讀者,我們對宇宙的認知仍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每一次新的觀測,每一次理論的完善,都像是在無盡的宇宙畫布上增添瞭一筆色彩。這本書是獻給所有對未知懷有敬畏之心的人們,鼓勵他們在科學的指引下,繼續這場永無止境的求索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