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道研究/徽州文化地理研究文库

徽州古道研究/徽州文化地理研究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琪 著
图书标签:
  • 徽州文化
  • 徽州古道
  • 文化地理
  • 历史地理
  • 地方志
  • 古道研究
  • 徽州研究
  • 地理学
  • 历史学
  • 民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6248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63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徽州文化地理研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5
字数:3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徽州古道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徽州文化代表性符号,对研究徽州文化、徽州地理环境、徽州交通发展史、徽州民风民俗等具有重要意义。《徽州古道研究/徽州文化地理研究文库》共分七章,图文并茂,充分展示了徽州古道的独特魅力:第一章阐释徽州古道的发展历程、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及旅游价值;第二章至第七章以徽州古道上23处名关岭为切入口,描述沿途的地理环境、文化遗存和风土人情等。《徽州古道研究/徽州文化地理研究文库》是一本融史料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徽州文化读物,适合徽学研究者以及对徽州文化和文化旅游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 徽州古道的前世今生
徽州古道的发展历程
徽州古道的科学价值
徽州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
徽州古道的旅游价值

第二章 微杭古道
逍遥岭古道
一、龙川的禁碑与乡约
二、伏岭——品徽菜赏徽剧
三、“江南第一关”与岳飞斩龙脉传说
四、“神犬”与逍遥岭古道
五、“路会”——维护徽州古道的群众组织
六、蓝天凹与清凉峰
七、胡雪岩——徽杭古道走出的红顶商人
昱岭关古道
一、渔梁——徽州商人起航的地方
二、三阳坑——林语堂誉之为“东方瑞士”
三、三阳秋千传万村
四、叶村镇邪消灾叠罗汉
五、众人齐心协力修“关桥”
六、洪灵椿堂与横山古道
七、老竹铺大方茶与傀儡戏
八、昱岭关——“歙州第一处紧要墙壁”
大连岭古道
一、徽州隐士献国策
二、朱元璋古道轶事
三、大连岭——“江南第一岭”
四、红色古道大连岭
谷雨岭古道
一、璜蔚村——徽州“戏窝”
二、朱元璋在璜蔚整编军队
三、“老鼠吃麦穗”的启示
四、鸠坑跳竹马
五、鸠坑贡茶

第三章 徽饶古道
浙岭古道
一、浙水与浙岭
二、“天一生水”阁
三、“十八折”与继志亭
四、吴楚分源碑与堆婆古迹碑
五、万善庵与同春亭
回岭古道
一、五里一潭溪,十里三贤子
二、龙堂基古庙与东源乐输碑
三、回岭石拱洞的五谷树
四、莲花顶——饶河之源
平鼻岭古道
一、皖南革命摇篮石屋坑
二、冷水亭里供奉泗州大圣
三、平鼻岭头军事要冲
四、平鼻岭严禁锄种保生态
五、擎天石——藏宝的地方
右龙岭古道
一、渔亭——新安江水运最西的码头
二、凫峰绿茶和新石器时期遗址
三、误砍荫木。勒石示众
四、徽州遗风“孤坟总祭”
五、绿色山村右龙
六、深山中的茶马古道
七、宋代舞起的“板凳龙”
八、瑶里古镇——中国瓷器瓷之源
塔岭古道
一、中国歙砚产地——龙尾山
二、“渔翁撒网”溪头村
三、“溪头牛”的民间传说
四、齐云山上香与百丈冲石阑记
五、塔岭的传说
六、塔坑的“赣皖界碑”

第四章 徼池古道
大洪岭古道
一、大洪岭——阊江正源
二、深山古道上的枫林街
三、不老山梅道士与龙虎山张天师斗法
四、燕窝里村的鳜鱼“遗臭万年”
五、郑寡妇励志开新岭
六、大洪岭头碑亭——徽商维修古道的见证
七、赎田归庵,备茶济渴,严禁典卖
八、古道沧桑。旅游正兴起
西武岭古道
一、柏溪金牛古洞与寨基坦
二、石钟山与泉水里
三、“过了西武岭,不管家中盐油米”
四、孙洪维躬身重修西武岭古道
五、感受西武岭
榉根岭古道
一、榉根岭战事
二、王寒谷与圆通庵茶亭
三、修路建桥造庵——热心公益的徽州民众
四、启源亭与智慧的徽州少年
五、玉泉亭与“古长城”
六、输山碑与古稀亭
石门岭古道
一、柯村盆地——油菜花拍摄基地
二、柯氏宗祠——皖南红色政权苏维埃政府原址
三、孙村风水宝塔——旋溪塔
四、胡门古树林与箬笠岭碑记
五、埠头驿站和石门岭的来历
六、石门岭上步云庵
赤岭古道
一、“祁红”发源地古镇历口
二、“目连故里”环砂村
三、乡规民约与罚戏碑
四、御医王珙倡建“合一堂”
五、历溪村的麻衣龙
六、历溪目连戏班与小金水的绝技
七、茅棚店里观音戏目连
八、善庆禅院和尚铸铜钱
九、操兵坦与千层锅

第五章 徽宁古道
箬岭古道
一、许村——箬岭古道第一站
二、古道有三名,一关通三地
三、“茶茶坦,板门面,家家户户开店面”
四、“打一杵来过一肩,不怕箬岭高如天”
五、程含光箬岭鞭虎救弟
六、汪华凿山开道与箬岭关上忠烈庙
七、叶赫那拉氏与“唱灯棚”
八、程光国立志修箬岭,洪亮吉撰写《新修箬岭道记》
色岭古道
一、色岭古道——徽州粮食运输的生命线
二、“老庵”驿站,一段生死离别的故事
三、古道上的旺子洞与天星洞
四、重修色岭梅花岭碑记
晕岭古道
一、来苏桥
二、“事忌太遽,徐为之备”,避免了一场“马”灾
三、“此公宰县,邑人之幸也”
四、千灶万丁的大徽村消失之谜
五、晕岭脚村
六、乾隆错读“晕岭”成“羽岭”
七、“生在扬州,玩在苏州,死在徽州”
丛山关古道
一、反抗压迫跳大傩,逐邪避灾“破寒酸”
二、篁墩居士程敏政过丛山关
三、师生齐上阵,垒城置楼抗清军
四、“此妇经尝世所稀,视夫战死死如归”
五、胡乐——被人遗忘的古巡检司
六、丛山关——一段逐渐远去的故事
黄连凹古道
一、财主为迎娶媳妇兴建文昌古道
二、黄连凹——歙县南乡的粮食补给线
三、众商共建黄连凹茶亭
四、莲花图与莲花庵的传说
杨桃岭古道
一、万年米行——一个开在深山的加工厂
二、石家村
三、曹诚英——“老病孤身何所寄?南迁北驻迟疑”
四、旺川“六月会”
五、深藏古祠里的太平天国壁画
六、上庄——山清以旷,水环以幽
七、杨桃岭——一条爱情小道
梅花岭古道
一、谭家桥真的有座桥
二、黄山茶林场——古道旁的“小上海”
三、岭脚村——茶亭的大本营
四、两尺长的草鞋荆条编
五、骑龙庵——一段美好的传说
六、乐得坐庵——一个消失的茶亭
七、长亭更短亭,亭亭见人心
八、谭家桥——红色教育基地

第六章 其他古道
羊栈岭古道
一、麻田街——徽青古道上的驿站
二、宏村、卢村——徽州古道上的亮丽风景
三、官铺街——消失的古驿站
四、羊栈岭——“七省通衢”
五、“迎瑞亭”歇息喝茶赏对联品人生
六、扁担铺——深山老林中的街市
七、“寇之自池来者,警先黟,羊栈岭力捷道”
白际岭古道
一、榆村双溪汇流,程氏三代沐恩
二、“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孤塔认西东”
三、在廊亭街听流水欢歌看皓月当空
四、岭脚村——白际岭古道的起点
五、尚未揭开面纱的纯净之地
六、油煎豆腐瀑布
七、接驾亭和汰厦巡检司
八、白际——一个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处女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走出来的古道

精彩书摘

  《徽州古道研究/徽州文化地理研究文库》:
  三、大连岭——“江南第一岭”石门林场通往工区的一条机耕路上,隐约有一排石阶向上没人树丛之中,这便是古道了。大连岭古道,历史上被称为休龙古道,即徽州休宁县至淳安汾口镇龙山街的官道。此去汾口几十千米,石板路面磨损严重,足见当年来往商贾之多,走亲访友之频繁,大连岭古道算是一条皖浙要道了。
  关于大连岭古道始建于哪个年代,向导告诉我们有很多种说法。一说古道始建于西晋五胡乱华时期,由“衣冠南渡”大量定居皖南的中原士族及山越之后修建。二说此道辟于元末明初,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浙江争霸天下,朱元璋兵败辗转逃亡徽州,石门隐士朱升料定朱元璋会从大连岭经过,于是派人从浙江的马石桥修了一条长达30千米的石栈道直通石门到达徽州,迎接朱元璋。三说朱元璋听闻歙县石门隐居了一位满腹经纶的朱升,十分高兴,决定亲自到石门请其出山辅佐。当时的山路崎岖,为了迎接朱元璋的到来,邓愈、胡大海指挥士兵赶修了一条石板栈道。这条栈道从歙县石门和淳安叶家村两头往中间修,上岭十千米,平缓段十千米,下岭十千米,共三十千米。
  我们开车向石门林场工区进发,在一块红色的古道指路牌前停下,随即开始了我们的大连岭古道体验之旅。古道漫长,岁月悠悠,走在层峦叠嶂的大山里,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秋高气爽的意境。也许是前方战事紧张,也许是少了徽州商人资助,这里的古道没有其他古道的豪华青石板,用的是山上随地可取的石头,尽管有一些高低不平,但少了那些平平整整的规矩,行走其上感觉比其他古道更轻松惬意。后来,我们发现了大连岭古道的与众不同,它的级高只有五六厘米,比许多古道要低很多;除了一米五的石板路以外,路两边还有很大的空间,应该说安全系数高了很多,可以想象当年的八抬大轿队伍在大连岭古道上浩浩荡荡穿行的壮观景象了。爬山途中,我们一边欣赏自然风光,一边聆听民间故事。
  大连岭古道上有两股泉水,一股叫白茶泉,因岭上生长着白茶而得名。相传,朱元璋过此地时爱喝白茶,为恤将士,煮茶入泉三军同饮,士气大振。另一股叫宝剑泉,又名“灵泉”,轻手蹑脚,泉流不息,百人重步,泉息流断。相传,朱元璋带兵于此,人困马乏,口干舌燥,众将士寻泉不得。太祖抽剑直入,泉随剑涌。为防泉水为敌人所用,故谒云:此泉吾开,敌众勿来。
  有处叫“郎跺脚”的地方,流传着“背新娘娶亲”的故事。说的是,旧时遂安山区娶亲有背转新娘的风俗,即新郎将新娘背回家,途中可以换人转背,但新娘的双脚不准落地,否则新娘可悔婚约。相传,徽州石门有一位石匠,自恃力气大,一个人独背新娘,背至此处实在背不动了,就把新娘放下稍歇。新娘不高兴,一气之下返回娘家。这位石匠后悔得直跺脚,故名“郎跺脚”。
  大连岭上,我们还可看到“无门洞”。无门洞中线为旧时徽州与睦州之界,也是今安徽与浙江的省界,故有“一脚跨两省,鸡鸣醒三县”之说。此洞因无门而得名,始建于唐代,屡废屡修。越界向前尚有胡大海放牧之百马场、六膝谈等遗迹。
  走在古道上,我想起了一个人,清代的婺源商人王有兴。王有兴从小跟随父亲王素其到遂安县十二都龙山街做典当生意,来来往往走的就是这条古道。雍正五年(1727),王素其与宋丽午、洪赤玉、宋振旭签订合管龙山街宋振旭典业,后盘顶宋振旭典业,在遂安县十二都龙山街开办王有兴典业。乾隆五十八年(1793),王素其又盘下余怡兴盐店,经营盐业。在长达两百多年的经营中,由于大量购买土地和房屋,家产不断扩大,引发了当地居民的妒忌,从而发生了一系列与当地人围绕盐典经营发生的案件。这反映了当时徽商在他乡与客地人们在经营过程中的冲突与磨合。
  2014年,我们在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做文物普查时,发现了王有兴号的272件文书,包括土地、店屋买卖契约,分家阉书,规条,合同议墨,诉状抄底,账本簿册,等等,还有经营盐典所需的官方典帖和行盐谕,为研究徽商在外地的经营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新史料。从这些簿册中可以看出,王有兴盐典号经营种类有上百种,除了徽商主要的盐、典、茶、木以外,还包括漆器、油货、纸张、大米、烛料、布匹、锡箔、松柴、木料、砖瓦等。王有兴盐典号家族通过不断地析产分家,合理配置与整合资源,使家族的产业不断扩大,反映了徽商家族链条式经营模式。
  当然,这些契约文书中也记载了当时经营中的一些陈规陋习,如《盐典例规登录》记载当时盐典商业应该交纳的各种费用及礼钱例规。如年规有10条,大到邑主及太太生日、邑尊任离,小到司阍二爷三爷等都要送礼;引规有17条,涉及方方面面;还有典税礼、铺帖更换,等等,各种费用五花八门。可以说,人们只知道盐商的荣光,却不知道其背后的酸甜苦辣。
  ……
徽州古道研究/徽州文化地理研究文库 一、 徽州古道的历史脉络与空间形态 徽州古道,并非单一的线性通道,而是构成了一张精密的交通网络,承载了徽州地区数百年的经济、文化与社会流转。本研究追溯其源头,从秦汉时期初步形成的驿道雏形,历经唐宋的兴盛,到明清徽商崛起时期达到顶峰,再至近代交通方式变革后的逐渐式微,勾勒出徽州古道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轨迹。 在空间形态上,徽州古道因地制宜,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连接着星罗棋布的村落、城镇以及对外交流的枢纽。研究将详细考察古道的走向、宽度、路面铺设(如石板、泥土)、桥梁、亭、驿站等物质遗存,并结合古代舆图、文献资料,复原其真实的空间形态。我们将区分出主要官道、商道、民道以及连接特定聚落的支线,分析其在区域交通体系中的层级与功能。例如,宏村至黟县的古道、休宁至婺源的古道、歙县至浙江淳安的古道等,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都将得到深入的探讨。 二、 徽州古道的物质遗存与建造技术 徽州古道的建造,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艰辛的结晶,也反映了当时的工程技术水平。本研究将聚焦于古道的物质遗存,包括但不限于: 路面结构: 分析不同路段的铺设材料(如麻石、青石、鹅卵石、土路),研究其耐久性、排水性等设计考量。 桥梁与涵洞: 考察古道上的石拱桥、平板桥、竹桥等,以及用于排水的涵洞、排水沟。这些构筑物不仅是交通的保障,也是重要的建筑艺术品,蕴含着精湛的石匠技艺。 关隘与瞭望点: 在重要的交通节点,常常会设置关卡、隘口,用于军事防御或征收税赋。研究将探究这些关隘的地理位置、防御工事以及历史作用。 休息设施: 古道旁的凉亭、茶馆、客栈遗址,是古道服务功能的体现。它们为往来的商旅提供了休憩、食宿之所,也成为信息交流的场所。 我们将运用地理学、考古学、建筑学的研究方法,对古道的物质遗存进行详细的勘测、测绘和分析,并尝试复原其原始的建造过程和技术细节。 三、 徽州古道与徽州经济发展 徽州古道的兴盛与徽商的崛起紧密相连。作为徽商对外拓展商业活动的主要通道,古道见证了徽州经济的辉煌。 商品运输: 研究将重点分析古道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包括茶叶、木材、纸张、瓷器、徽墨、徽州药材等特色商品的运输路线、运输方式(如肩挑、骡马、船运的接驳)以及运输效率。 商业网络的形成: 古道不仅是物质的通道,更是信息的传递者。沿线城镇的兴衰、商业市镇的形成、商帮的构建,都与古道的畅通程度息息相关。我们将分析古道如何促进了徽州商业网络的形成与扩张。 区域经济联系: 徽州古道连接了徽州腹地与周边地区,甚至远至江南、江北乃至海外。研究将阐述古道如何促进了徽州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这种交流对徽州经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 徽州古道与徽州文化传播 徽州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闻名于世,而古道则是其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思想文化交流: 徽州是理学、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州版画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古道将这些思想和艺术形式传播至四方,也吸引了外来文化进入徽州,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民间信仰与民俗: 沿途的寺庙、祠堂、石牌坊等,都沿着古道分布,反映了徽州地区的宗教信仰、家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研究将分析古道在传播和维持这些文化符号中的作用。 教育与科举: 徽州向来重视教育,涌现出众多文人墨客。古道为学子们前往各地求学、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徽州教育理念的传播。 建筑风格的扩散: 徽派建筑的独特风格,如粉墙黛瓦、马头墙等,也随着徽商的脚步,沿着古道传播到他们经营的地域,形成了“徽式建筑群”。 五、 徽州古道的保护与传承 在现代社会,随着交通方式的变革,许多古道逐渐荒废。然而,这些古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 遗存现状评估: 对现存古道的完好程度、断裂段落、保护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保护策略研究: 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包括加固修缮、环境整治、立法保护等。 文化遗产价值挖掘: 探讨如何将古道作为文化遗产进行深度挖掘,例如与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相结合。 数字复原与展示: 利用现代技术,如3D建模、虚拟现实等,对古道进行数字复原,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徽州古道的魅力。 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徽州古道的全面、深入的考察,勾勒出一条条历史的脉络,展现徽州人民在改造自然、连接世界的伟大实践中所留下的宝贵财富,为徽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关于徽州的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排版设计很用心,很多章节都配有与内容相符的图片,这大大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感受。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徽州建筑的详细介绍,那些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的马头墙,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恬静的水墨画。作者不仅仅是描述建筑的外观,更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建筑背后的文化寓意,比如马头墙是如何在防火的同时,也象征着家族的等级和地位。除此之外,书中对徽州民居内部空间的布局和装饰风格的解读,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未想过,一处居所的细节之中,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作者的文字功底也相当不错,他能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那些古老的建筑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徽州的山水之间漫步了一番,亲身感受到了那里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生活气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冰冷的建筑名词,转化为有温度的文化符号,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立体的徽州。这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和文化传承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风格相当严谨,但也并非全然是晦涩的学术语言,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会穿插一些生动的史料和有趣的轶事,使得阅读过程不至于过于单调。尤其是在探讨徽州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时,作者将宏观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行为相结合,分析得鞭辟入里。例如,书中对徽州商人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地理优势和宗族力量构建商业网络,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让我对“徽商”这一群体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不再是单一的“商人”标签,而是看到了他们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同时,作者在分析过程中,也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无疑增强了其论证的说服力,也为我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虽然这本书的主题是徽州地区,但其探讨的很多经济和文化现象,在其他地区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扎实、论证严谨,同时又不乏趣味性的研究著作,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徽州历史经济文化的人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很精美,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仿佛承载了历史的重量。当我翻开第一页,立刻就被一股浓郁的书卷气包裹。虽然我并非古道研究的专业人士,但书中的叙述语言却意外地亲切,没有那种拒人千里的学术腔调。作者似乎是一位非常善于讲故事的人,他笔下的徽州古道不再是冰冷的地理名词,而是活生生的历史脉络,串联起一代又一代人的悲欢离合。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对细节的描绘,比如某条古道旁一株饱经风霜的老树,或者某个歇脚亭中斑驳的石凳,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瞬间将读者带入到那个遥远的时代,仿佛能听到马蹄声在耳畔回响,闻到泥土与草木混合的清新气息。书中的插图也很有意思,虽然不是那种华丽的摄影大片,但几幅手绘的地图和写实的素描,却恰到好处地勾勒出古道的走向和沿途的风光,给人一种朴实而深刻的印象。读着读着,我仿佛也变成了一位行走在徽州古道上的旅人,感受着山路的蜿蜒,体验着古镇的宁静,也体会着岁月的无痕。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它让我对徽州这个地方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向往。”

评分

“最近偶然读到一本关于徽州历史地理的书,让我对那片土地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作者在书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那些山峦叠嶂、江河流淌的景象,仿佛历历在目。他不仅仅是在介绍地理知识,更是在探索这些地理特征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文化发展,比如那些隐藏在山谷中的村落,是如何在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环境中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建筑风格。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徽商的章节,作者通过对地理条件的分析,解释了徽商为何能够在外闯荡,又为何在功成名就后选择回归故里,建造那些至今仍令人惊叹的徽派建筑。这种将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真的非常引人入胜,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徽州。我之前对徽州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皮毛,但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其深层文化肌理的大门。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都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而徽州,恰恰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绝佳范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脚下这片土地更深沉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关于徽州文化的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因为我对这个话题并不是特别了解。然而,书中的内容却让我眼前一亮。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徽州的文化元素串联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徽州。我尤其被书中对徽州传统手工艺的描述所吸引,那些精湛的雕刻技艺,那些代代相传的匠人精神,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书中的例子非常生动,作者并没有空泛地谈论文化,而是通过具体的物件、具体的场景来展现徽州的魅力。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巧手的匠人在昏黄的灯光下,一丝不苟地雕刻着一块木头,将生命赋予其中。除了手工艺,书中对徽州民俗的描写也同样精彩,那些充满地方特色的节日庆典,那些代代相传的婚丧嫁娶习俗,都展现了徽州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资料翔实,但叙述却丝毫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人文关怀。它让我感觉,我不是在阅读一本学术专著,而是在倾听一位长者讲述他的家乡故事,充满了温情和回忆。这本书让我对徽州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默默传承着传统技艺的普通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