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学实验指导(第3版 供药学类专业用)

生药学实验指导(第3版 供药学类专业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随清 编
图书标签:
  • 生药学
  • 药学
  • 实验指导
  • 中药学
  • 药学专业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第三版
  • 药用植物
  • 中药鉴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41526
版次:3
商品编码:120801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配套教材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5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药学实验指导(第3版 供药学类专业用)》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和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三五”规划教材《生药学》(第7版)的配套教材,《生药学实验指导(第3版 供药学类专业用)》紧密配合新版教材内容而编写。
  《生药学实验指导(第3版 供药学类专业用)》主要由第1篇、第二篇及附录组成。
  第1篇方法与技术,主要内容为生药的基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生物鉴定的基本方法与技术,突出了生药品种和质量鉴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
  第二篇实验,共有36个实验,实验教学内容紧扣主干教材,并依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理化鉴定内容进行了修改。根据教学的需要,编者加强了生药的性状鉴别,强调了以理化鉴别方法学的学习为主,并根据近年来各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增加了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旨在加强学生系统学习、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使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以适应21世纪药学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些实验教学内容可供4~7年制的药学学生使用,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和教学计划而调整选择实验。
  附录主要包括各种薄层板的制备,试剂、试纸的配制与制备,化学成分的鉴定方法,显微镜的应用与清洁等,供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参考。
  《生药学实验指导(第3版 供药学类专业用)》内容丰富,比较全面系统,适用性广,重点药材的鉴别与2015年版《中国药典》紧密结合,可供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制药专业、药物制剂专业、营销专业本科及各个教育层次的学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使用,是从事药学工作各类专业人员及医药工作者的参考工具书。

目录

生药学实验要求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主要内容
三、实验注意事项
四、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与格式

第一篇 方法与技术
一、药材取样法
二、药材检定通则
三、原植物鉴定
四、生药性状鉴别
五、生药显微鉴别
六、显微描绘及绘图技术
七、中成药的显微鉴别
八、理化鉴定
九、DNA分子标记鉴定
十、生药指纹图谱的制订
十一、生药质量标准的制订
十二、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订

第二篇 实验
实验1 显微测量技术
实验2 显微描绘技术
实验3 生药水分及灰分测定
实验4 生药浸出物及挥发油含量测定
实验5 生药的薄层色谱鉴定
实验6 藻、菌、蕨类及裸子植物生药
实验7 双子叶植物生药(1)
实验8 双子叶植物生药(2)
实验9 双子叶植物生药(3)
实验10 双子叶植物生药(4)
实验11 双子叶植物生药(5)
实验12 双子叶植物生药(6)
实验13 双子叶植物生药(7)
实验14 双子叶植物生药(8)
实验15 双子叶植物生药(9)
实验16 双子叶植物生药(10)
实验17 双子叶植物生药(11)
实验18 双子叶植物生药(12)
实验19 双子叶植物生药(13)
实验20 双子叶植物生药(14)
实验21 双子叶植物生药(15)
实验22 双子叶植物生药(16)
实验23 单子叶植物生药(1)
实验24 单子叶植物生药(2)
实验25 动物类生药(1)
实验26 动物类生药(2)
实验27 矿物类生药
实验28 乌梢蛇的DNA提取和鉴定
实验29 中成药的显微鉴定
实验30 生药的质量标准制订(综合性实验1)
实验31 中成药的鉴别(综合性实验2)
实验32 生药的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实验33 生药的含量测定——气相色谱法
实验34 生药的含量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实验35 生药的含量测定——薄层扫描法
实验36 未知生药混合粉末的鉴别(设计性实验)

附录
附录1 显微镜的使用及其清洁
附录2 薄层板的制备
附录3 常用试剂及其配制法
附录4 常用试纸的制备法
附录5 各类化学成分鉴定方法
附录6 偏光显微镜的使用
附录7 电子显微镜简介
附录8 超薄切片和扫描标本的制备方法
附录9 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生药学实验指导(第3版 供药学类专业用)》:
  (二)表面制片法
  表面制片法适用于观察叶片、花萼、花瓣、草质茎等表皮的显微特征。可观察表皮细胞形态、气孔类型、毛茸特征和着生情况等。
  1.材料的预处理干材料可用冷水浸泡,如急用,可用温水浸泡,亦可煮沸,加速软化和恢复原样;鲜材料洗净即可。
  2.撕取方法取材料用刀片在表面轻轻浅划一刀,再用镊子从切口处撕取表皮,将表皮外表面向上置于载玻片上,以稀甘油装片即可观察。或用镊子将细小的叶脉挑起,顺着叶脉而起的表皮,可用刀片划开。
  3.削取方法用于表皮不易与其以下组织分离的材料。用徒手切片的方法,使刀片与材料表面平行削取表皮,带1~2层表皮下组织亦可。如材料颜色过深,则应用水合氯醛液透化后再用稀甘油装片即可,或直接以稀甘油装片。
  4.整体封藏法用于扁平而薄又难撕取表皮的材料,如花瓣、花粉、孢子等。此法既可用于观察表皮,亦可用于观察叶肉组织等。将材料切成2-5mm的小方块,一正一反量载玻片上,用水合氯醛液透化后,加稀甘油1~2滴,用镊子夹干净盖玻片沿液面从左至右轻轻放下,多余的试液用滤纸条吸去,保持装片洁净,即得。花粉、孢子等可用水合氯醛液直接透化后制成临时标本片。
  (三)解离组织制片法
  解离组织制片法是利用化学试剂使组织中各细胞间的胞间层溶解而使细胞互相分离的一种制片方法。主要用于观察纤维、石细胞、导管及管胞的完整形态及主体形状。
  预处理:先将材料切成边长约2mm的立方体或条状,然后再添加各种解离试剂,依所用的化学试剂不同可分为4种,即氢氧化钾法、硝铬酸法、氯酸钾法、浓硝酸法。木化程度较高的生药,可采用硝铬酸法、氯酸钾法与浓硝酸法;木化程度较低、薄壁细胞占大部分的生药,可采用氢氧化钾法。具体方法如下:
  1.氢氧化钾法主要用于软或稍硬的材料,也适于薄壁组织多、木化程度低的生药。将约2mm的长条状、细块状材料置小烧杯或表面皿中,加5%氢氧化钾试液适量,以淹没材料为度,置沸水浴中加热至用玻棒轻压材料能离散,材料较软呈透明状(一般需10-20分钟),小心倾去碱液。用滴管吸入蒸馏水或清水冲洗干净,取少许材料于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尽量撕开离散,滴加稀甘油1~2滴,装片镜检。
  2.硝铬酸法适于木化组织较多或较硬的材料。将处理好的材料放入烧杯或表面皿中,加入10%硝酸与10%铬酸等量混合液,以淹没材料为度,室温放置或稍加热至材料用玻棒轻压即散为止,倾去酸液,小心用清水冲洗干净,取少许材料于载玻片上,用解剖针离散或捣开材料,滴加稀甘油1~2滴,轻放盖玻片,即得。
  ……

前言/序言

  《生药学实验指导》(第3版)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和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三五”规划教材《生药学》(第7版)的配套教材,本书紧密配合新版教材内容而编写。
  全书主要由第一篇、第二篇及附录组成。
  第一篇方法与技术,主要内容为生药的基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生物鉴定的基本方法与技术,突出了生药品种和质量鉴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
  第二篇实验,共有36个实验,实验教学内容紧扣主干教材,并依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理化鉴定内容进行了修改。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加强了生药的性状鉴别,强调了以理化鉴别方法学的学习为主,并根据近年来各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增加了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旨在加强学生系统学习、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使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以适应21世纪药学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些实验教学内容可供4~7年制的药学学生使用,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和教学计划而调整选择实验。
  附录主要包括各种薄层板的制备,试剂、试纸的配制与制备,化学成分的鉴定方法,显微镜的应用与清洁等,供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参考。
  本书内容丰富,比较全面系统,适用性广,重点药材的鉴别与2015年版《中国药典》紧密结合,可供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制药专业、药物制剂专业、营销专业本科及各个教育层次的学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使用,是从事药学工作各类专业人员及医药工作者的参考工具书。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和编者水平有限,教材中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敬请批评指正,以便修订时完善。
《现代药学实践导论: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 书籍简介 在日新月异的医药健康领域,精准的药物开发、有效的临床应用以及安全的用药指导,是推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石。本书《现代药学实践导论: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旨在为药学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全面且深入的实践指导,帮助他们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精湛的实验技能,并理解现代药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本书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巧妙融合,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创新实践为核心,着力培养具备高度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药学人才。 本书内容概览 本书共分为八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紧密围绕现代药学实践的关键环节展开,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完整而生动的药学实践画卷。 第一部分:药学实验通用技术与安全规范 本部分是所有药学实验的基础,强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安全的实验环境。我们将从实验室的基本构成、常用仪器设备(如天平、移液器、pH计、电导率仪、离心机、显微镜等)的原理、结构、操作规程及维护保养进行详细介绍。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习惯,例如精确的称量、溶液的配制、体积的测量、溶液的调节等。 安全教育是本部分的核心。我们将深入讲解实验室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源,包括化学试品(酸、碱、有机溶剂、有毒有害物质等)、物理危险(高温、低温、高压、玻璃器皿破碎、电流等)以及生物危险(微生物、生物组织等)。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安全操作规程,如个人防护装备(实验服、手套、护目镜、口罩等)的正确选用与佩戴,通风橱的使用,化学试品的分类储存与处理,废弃物的规范倾倒与消毒,以及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如火灾、化学品泄漏、人员意外伤害的应对流程和急救知识。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高度的安全意识,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可靠。 第二部分:药物的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 药物的理化性质是决定其药效、稳定性、制剂工艺和体内过程的关键因素。本部分将引导学生掌握一系列用于表征药物理化性质的实验方法。 溶解度测定:介绍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如pH、温度、溶剂极性、盐型等),并通过实验方法测定弱酸、弱碱及中性药物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为药物制剂的设计和体内吸收提供依据。 熔点测定:讲解熔点与物质纯度的关系,以及不同晶型药物熔点差异的意义。学习使用毛细管熔点仪测定固体药物的熔点,并探讨熔点范围的意义。 旋光度测定:对于手性药物,旋光度是重要的质量控制指标。本部分将介绍旋光仪的使用,并测定已知手性化合物的旋光度,理解其对外消旋化和药物活性的影响。 光谱分析初步: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在药物结构鉴定和含量测定中的应用。学生将学习如何正确制备样品,操作分光光度计,解读吸收光谱,初步了解药物的官能团信息。 pH值与pKa测定:重点介绍pH值对药物溶解度、稳定性和吸收分布的影响。学习使用pH计准确测定溶液的pH值,并理解pKa与药物电离度的关系,探讨其在药物开发中的意义。 第三部分:药物合成与结构确证 药物合成是新药研发的核心环节。本部分将引导学生从基本的有机合成反应入手,逐步掌握药物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基本有机合成反应:介绍酯化反应、酰胺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取代反应等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学生将通过设计和完成简单的合成路线,学习反应条件的优化(温度、时间、催化剂、溶剂等)和产物的分离提纯技术(重结晶、柱层析、萃取等)。 反应进程的监控:学习薄层色谱(TLC)等方法,用于实时监控反应的进程,判断反应是否完全,并检测副产物的生成,提高合成效率。 产物结构确证:介绍光谱学(如核磁共振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等现代谱学技术在确认合成产物结构中的关键作用。学生将学习解读简单的谱图,与理论结构进行比对,初步掌握结构确证的方法。 绿色化学概念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引入原子经济性、使用可再生原料、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等绿色化学理念,引导学生思考更环保、可持续的药物合成途径。 第四部分:药物制剂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药物制剂是将药物有效成分转化为适合临床使用的剂型的过程。本部分将聚焦于常见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固体制剂: 片剂:详细介绍片剂的组成(药物、辅料),干法制粒、湿法制粒、直接压片等工艺,以及片剂的崩解时限、溶出度、硬度、脆碎度等质量指标的测定方法。 胶囊剂:讲解硬胶囊和软胶囊的填充工艺,以及胶囊剂的含量均匀度、溶出度等质量评价。 液体制剂: 溶液剂:介绍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稳定性和防腐技术,以及溶液剂的澄明度、pH值、含量测定。 混悬剂与乳剂:讲解药物在水相或油相中的分散技术,以及粒径分布、稳定性等关键质量指标的控制。 半固体及其他制剂:简要介绍软膏剂、凝胶剂等半固体剂型的制备特点和质量评价,以及栓剂、吸入剂等特殊剂型的基本原理。 辅料的选择与作用:深入讲解各类药用辅料(如填充剂、崩解剂、润滑剂、包衣材料、助溶剂、增稠剂、乳化剂等)的性质、功能及其在制剂设计中的重要性。 第五部分:药物分析与质量控制 药物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本部分将重点介绍药物分析的主要方法和质量控制的理念。 含量测定: 滴定法:介绍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络合滴定法等经典滴定技术在药物含量测定中的应用,并掌握滴定终点的判断。 分光光度法:深入学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药物含量测定中的定量分析,包括标准曲线的绘制、吸光度的测量和计算。 色谱法基础:介绍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法(GC)的基本原理、仪器组成及在药物含量和杂质分析中的应用。学生将学习样品的前处理、色谱柱的选择、流动相的优化及数据处理。 有关物质(杂质)的检查:讲解药物中杂质的来源(合成、储存、降解等)及其危害。学习使用TLC、HPLC等方法进行杂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理解杂质限度的控制意义。 药物的鉴别:介绍物理常数测定、化学反应鉴别、光谱鉴别等方法,用于确认药物的真实性。 药典标准的应用:引导学生熟悉国家药典(如《中国药典》)中关于药物质量标准的内容,理解药典在药物质量控制中的权威性和指导作用。 第六部分:药理学与药效学实验基础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是合理用药的前提。本部分将引导学生接触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概念。 动物实验基本技术:介绍小鼠、大鼠等实验动物的饲养、固定、给药途径(灌胃、腹腔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以及无菌操作技术。 基本药效学模型: 镇痛实验:以小鼠热板法或扭转法为例,观察镇痛药物的效果,学习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抗炎实验:如大鼠耳肿法或佐剂关节炎模型,观察抗炎药物的作用,学习评价炎症指标。 镇静催眠实验:如小鼠自发活动监测或睡眠时间测定,观察镇静催眠药物的效果。 数据分析与图表绘制:学习使用统计学方法(如t检验、方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绘制柱状图、折线图等,清晰地展示实验结果。 伦理考量:强调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原则,培养负责任的科学研究态度。 第七部分:药剂学与药物递送系统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药物制剂的设计理念,以及现代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 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原则:介绍靶向给药、控释给药、缓释给药等概念,以及其在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方面的优势。 微粒技术: 微球与纳米粒:介绍微球、纳米粒等固体脂质载体、聚合物载体的制备方法,如乳化-溶剂蒸发法、纳米沉淀法等,以及其在药物缓释和靶向递送中的应用。 脂质体:介绍脂质体的组成、制备方法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 生物相容性材料:简要介绍用于药物递送的生物相容性材料,如聚乳酸-共乙醇酸(PLGA)、壳聚糖等。 药物释放行为的体外评价:学习溶出度仪等设备,模拟体内药物释放过程,评价不同药物递送系统的释放曲线,并与药代动力学相结合进行分析。 第八部分:临床药学实践与信息检索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临床,强调药学在疾病诊疗中的实际应用,以及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 临床用药基本原则:介绍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药物相互作用的识别、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以及个体化用药的理念。 药物信息资源利用: 药典与药品说明书:指导学生如何查阅和理解药典及药品说明书,从中获取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不良反应等关键信息。 专业数据库与文献检索:介绍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等国际知名学术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等国内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文献检索,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 专业期刊与学术会议:介绍重要的药学专业期刊和学术会议,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前沿。 合理用药案例分析:通过典型的临床用药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用药的合理性,识别潜在风险,提出优化建议,提升临床思维能力。 药师的职责与发展:探讨药师在医院药房、社区药房、制药企业等不同岗位上的职责,以及药学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如精准药学、药物警戒等。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每一章节都围绕核心理论知识,设计了相应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实验项目设计循序渐进:从基础实验操作到复杂的综合性实验,难度逐级提升,适合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 强调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并在实验中探索新的可能性。 融入现代药学发展趋势:涵盖了药物递送系统、绿色化学、药物警戒等前沿领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注重安全与规范:将实验室安全教育置于重要位置,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和研究。 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采用清晰的语言和丰富的插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现代药学实践导论: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不仅是一本实验指导书,更是药学专业学生走向实践、成就未来的重要阶梯。通过本书的学习,相信读者能够获得扎实的药学实践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为未来在医药健康领域做出贡献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中医药文化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选择《生药学实验指导》(第3版)这本书,是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些在古籍中经常出现的药材,并尝试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枯燥的实验步骤,更像是为我揭示了一部关于大自然的“药典”。它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让我认识到身边的植物是如何成为救死扶伤的良药的。书中对于药用植物的药材基源、采收季节、炮制方法等细节的描写,让我对这些传统知识有了更深的敬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一些名贵中药材的产地、生长环境以及如何进行有效成分提取的介绍,这让我明白了为何这些药材如此珍贵,也让我对如何保护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用严谨的科学语言,解释了许多我一直以来对中医药的疑惑,让我对中药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本科生,课程设置中涉及到了生药学,因此我手持了《生药学实验指导》(第3版)这本书。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直观性和实践性。它不是那种只讲理论的教科书,而是非常贴合实际操作的实验手册。书中的每一个实验项目,都配有清晰的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以及预期的结果。这让我即使是第一次接触某些实验,也能做到心中有数,操作起来不至于手忙脚乱。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药材鉴定的部分,那些详实的显微图谱和宏观特征描述,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生药学的魅力。例如,书中对不同植物种类的叶、茎、花的横切面观察,以及对毛状体、表皮细胞的描绘,都让我对这些微观结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学会了如何利用这些特征来区分相似的药材。这本书就像一个可靠的“工具箱”,让我能够扎实地完成每一个实验,为我掌握生药学这门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初次接触《生药学实验指导》(第3版)这本书,感觉它是一本非常扎实的专业入门教材。我是一名初入药学领域学习的学生,对于许多基础知识都还在摸索阶段,这本书的内容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生药学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罗列,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我理解生药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例如,书中对于植物形态学和细胞学的介绍,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辨认出药用植物的特征,理解它们在微观层面的结构与功能。对于一些常见的药用植物,书中不仅提供了图文并茂的介绍,还详细阐述了其药用部位、采收、鉴定方法,甚至是一些历史渊源,这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多了一份趣味和深入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经典生药的详细讲解,比如人参、当归等,这些在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药材,通过书中细致的描述,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次次採集和炮制的过程,对其药效和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建立了一个初步但完整的生药学知识框架,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

坦白说,我当初购买《生药学实验指导》(第3版)这本书,主要是基于对药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希望能通过它来了解更多关于天然药物的知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以一种非常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将生药学的研究过程呈现出来。书中对各种生药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以及质量控制标准都有详细的介绍,让我对这些天然药物的神奇功效有了更科学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一些民间传说的层面。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生药的深入剖析,比如从其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到其药理活性的关系,再到如何通过现代分析手段来验证和控制这些成分的含量,整个逻辑链条非常清晰。书中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结果解读也有详尽的说明,这对于我理解科研论文中的数据呈现和结论得出非常有启发。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实验指导,更像是一本引导我进入生药学研究殿堂的“钥匙”,让我对未来的科研探索充满了好奇和动力。

评分

作为一名有几年工作经验的药师,我当初选择《生药学实验指导》(第3版)这本书,更多的是希望能够温故知新,并将其中的一些实验方法和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提升对中药材质量的辨别能力。这本书在实验设计和操作流程的描述上,可谓是相当详尽和专业。从样品的前处理,到显微鉴定、理化常数测定,再到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分析技术在生药鉴定中的应用,都有非常清晰的指导。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中药材炮制对药效影响的实验部分,这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如何指导患者合理使用中药,以及如何判断药材的优劣,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范例。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生药资源调查和保护的内容,这让我意识到生药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技术,更关乎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更对一些前沿的生药研究方向有了更深的了解,感觉这本书对于提升专业技能和拓宽研究视野都非常有帮助,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