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TOEFL口语/写作素材精选精练》针对托福独立口语/写作任务,为托福考生提供丰富实用的素材及方法。口语部分精编36篇日常对话,覆盖7类托福独立口语常考话题;针对对话中的重点词汇和习语提供释义及例句;每篇对话后提供托福口语真题练习,引导考生灵活应用所学素材。写作部分提供30篇高分范文,覆盖13类托福独立写作高频话题;总结重点词汇/词组,提供中文释义和翻译练习;每篇范文后均配有实考写作话题,学练结合,帮助考生利用所学素材写出高分段落。
作者简介
万炜,北京大学新闻学学士、哲学硕士,在美国Syracuse读博期间教授逻辑学习题课。主讲托福口语、写作,GRE阅读、写作、填空,授课逻辑严谨,深谙美式幽默,曾培训出大量高分学员。
张晗,新东方托福口语、写作讲师,曾获托福各个科目满分。授课逻辑清晰、直入重点,擅长用活跃的互动式课堂进行“体验式”教学。
梅仕鼎,拥有出色逻辑能力和地道美式口音,多年翻译及任教经验使其迅速成长为优秀的新东方托福口语、写作教师。
古筝,新东方托福口语、写作讲师,曾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擅长帮助学生说出流利的口语段子,写出漂亮的英文文章。
内页插图
目录
Part 1 口语部分
口语方法论 3
兴趣类
Topic One 10
Topic Two 13
Topic Three 16
Topic Four 20
Topic Five 23
Topic Six 26
Topic Seven 29
校园类
Topic One 32
Topic Two 36
Topic Three 39
Topic Four 42
Topic Five 45
Topic Six 48
Topic Seven 51
生活类
Topic One 54
Topic Two 57
Topic Three 60
Topic Four 63
Topic Five 66
Topic Six 69
Topic Seven 72
Topic Eight 75
人际类
Topic One 78
Topic Two 81
Topic Three 84
Topic Four 87
Topic Five 90
社会类
Topic One 94
Topic Two 97
Topic Three 100
Topic Four 103
工作类
Topic One 106
Topic Two 109
媒体类
Topic One 112
Topic Two 115
Topic Three 118
Part 2 写作部分
写作方法论 125
生活类
Passage One 141
Passage Two 147
Passage Three 152
Passage Four 158
Passage Five 163
Passage Six 169
工作类
Passage One 175
Passage Two 181
Passage Three 185
教育类
Passage One 191
Passage Two 196
Passage Three 201
休闲/娱乐类
Passage One 206
Passage Two 212
Passage Three 218
成功类
Passage One 223
Passage Two 229
环境类
Passage One 234
Passage Two 239
Passage Three 244
媒体类
Passage One 249
Passage Two 255
健康类
Passage One 260
Passage Two 265
朋友类
Passage One 269
Passage Two 275
金钱类
Passage One 280
社会类
Passage One 286
科研类
Passage One 291
学校类
Passage One 296
前言/序言
每个TOEFL写作和口语老师一定都被问到过如下问题:“老师,我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口语水平?”最常见的答案就是“多写/多说”,这简直是最对但又最没用的答案。它是对的,因为多写可以提高写句子的熟练度,增加临场的适应度,甚至提高打字的速度;但是多写很难提高句子的质量。如果没有老师帮助改作文,学生很可能一直只能写出同一个水准的句子,过去犯的语法错误未来还会继续犯,过去写Chinglish,未来还会继续写Chinglish。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在课上,我会经常增加写句子的主题,帮助学生掌握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平行结构等复合句型的写法。但是最后总会落入一个窘境,本以为最困难的复合句其实是最简单的,因为它们有规则;而最终阻挡学生写出高质量文章的根本原因,恰恰是组成每个复合句的简单句。一个最简单的语义单元该如何表达?在这一点上,学生和我之间通常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而这个问题恰恰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解决的。那该怎么办?我会告诉学生们要多读,真正输出的素材来源必须是输入过的语言。我们很难凭空写出、说出一个大脑中没有储备的句型。
那读什么?市面上范文书那么多,为什么我要再写一本呢?原因在于TOEFL考试的本质。纵览TOEFL考试口语和写作的评分标准,你会发现,除了中心思想的统一、逻辑的连贯一致性、每个分论点的充分展开以外,TOEFL考试几乎没有更深层次的思维和逻辑要求。不像GRE考试的分析性写作部分,TOEFL考试不要求我们思维全面,不需要我们客观,不需要我们具有思辨性,更不需要我们深刻。因为TOEFL考试的本质是对语言的测试,因此好的语言才是关键。那什么才算好的语言呢?自小就受到中式应试教育的洗礼,中国的考生们经常默认好的语言就等于华丽的句型和辞藻。是的,TOEFL考试也明确要求了词汇量的体现和句型的多样性。但多少词汇才算体现了词汇量?多少种句型才算体现了句型的多样性?只要看过TOEFL考试的官方范文,你就会发现,标准的满分文章根本就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夸张的词句变化。这些文章的最大语言特点就是日常化,而这恰恰是过去范文书中最缺失的东西。
纵览市面上现有的范文书,无论口语还是写作,对于某一个话题,书中提供的答案无非是:“我支持/反对该观点。我有以下三个理由支持。第一……第二……第三……”,但没有任何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如此说话的。作为一个有过多次TOEFL考试经历的教师,我每一次在考场上都是用最自然的语言,像日常对话一样地把我的答案表达出来。我在意的不是考官看完我的文章会不会震撼于我所使用辞藻的优雅,我希望的是他看完之后会说这样一句话:“这人是美国人吧。”因此,以口语为例,我主张的不是多说复合句,而是能够把最简单的故事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要像日常生活中一样拥有节奏,拥有情感。不需要充分的理由,不需要全面的思考,只需要像一个普通人日常说话一样的感觉,仅此而已。
比如,我在2013年的一次托福考试中遇到的口语题目是:“艺术天赋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很多考生可能会下意识地回答:“I think artistic talent is inborn, for the following three reasons. First, ...”然后发现连第一个理由都很难找到。我是如何回答的呢?下面就是我45秒的答案:“Yeah, of course it’s inborn. Take myself for example. I’ve been playing piano for like 12 years. Wow, it’s a long time. You know, I play relatively well. But, I don’t get it. If I hear a song, it’s about the sky, I may think it’s about love. I just don’t get it. But my sister is different. She’s been playing piano for only 2 years. But she gets everything. When she hears a song, it’s about love, she feels emotional, she feels passionate. She gets it. Of course it’s inborn!”这是一个满分答案。没有任何“高级”辞藻,所有句子都是短句,甚至充满了语法错误,也没什么逻辑连接。但这就是口语,我们日常说中文很少有人堆积长句,很少有人连续使用“因为”、“所以”、“尽管”、“况且”,我们是靠语气让对方懂得我们是在递进、转折抑或让步。我总在微博上看到人们转发类似话题:“让你的语言更华丽的词汇”,其内容无非是二十种替换important的方式,或者十八种替换good的表达。每次看到这些我都很抓狂,因为每一条转发基本就代表着又一个人被引入歧途。
写作也是类似的问题。即便在写作考试中,我不会像在口语考试中那样无视语法问题,但我也不会因为是写作考试而要求自己写出学术论文一样的书面语言,它仍然可以是生活化的、充满了幽默和情感的语句。比如,我遇到的一道写作题目是“能否通过一个人的穿着来了解一个人”。我的一个正文段落是这样的:“There is no doubt that one’s character can be reflected through the clothes he chooses. When I was in college, I had quite a tough time. I was depressed and unconfident. All day long I wore clothes with dark colors, black, grey, brown and dark blue. All I wanted to do was to hide myself in the crowd. Fortunately with time passing by, now I become this shiny person, confident and outgoing. You can surely imagine that now I am always in white, red, yellow, orange, and sometimes even pink. I am a guy! I want to affect people around me with my optimism, especially my students.”还是很简单的段落,仍然帮助我拿到了满分,因为这就是一个正常的美国人的表达方式。
很多考生在考场上总是为题目寻找全面的论述理由,非要找到三条理由佐证自己的观点。但很多题目根本找不到那么多客观的理由,即便找到了也很牵强,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靠亲身经历和个人感受来支持自己的看法。有些考生因为自己语言能力欠缺,就认为需要背一个固定的模板,在考场上用同一个模板就可以得到好的分数。这是一种极其功利但又极其荒诞的想法。如果这个方法真的能够得到高分,我自然会推荐,但问题是,这个想法背后的一个重要假设是,所有话题都适合套用同一个模板来写。然而,如果一个题目背后只有一个明显的合理理由,但某个考生又非要把这个题目用在三理由展开法当中,势必最后的结果是,他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思考思路上,意味着他几乎没有多少时间来审视自己写出来的语言,最终肯定得不到满意的成绩。
有些考生会问,如果不背固定的理由,考场上是否能够做到把这些句子说出来呢?我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根本不是难事。我在课堂上就做了如下的训练:拿到一道题目,用30秒钟的时间把最简单的故事想出大概结构,挑最核心的一些词写在笔记上,让学生看着这些词拼出简单句构成的回答。比如刚才的题目,我在笔记上呈现的就是“inborn, myself, piano 12 yrs, not get, sky→love, sister, piano 2 yrs, get, love song, emotional”。结果我发现,很多同学第一次上手就没有问题。因此,他们平时只需要练习如何把一个话题用30秒钟准备时间转化成一系列简单信号词。那么,这又如何做到呢?TOEFL的话题是有限的,常见的主题无非就是科技、交通、娱乐、媒体、教育、家庭、工作、朋友、消费、医疗、环境等。很多学生花了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来训练考试窍门,这其实是南辕北辙。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每天寻找一个主题,把相关话题的答案全部过一遍,在考场上遇到这些话题时自然就有思路了,这根本就不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综上所述,才有了这本素材书的出炉。它的目的既理想化又功利。理想化在于,我希望通过更地道的日常用语让大家拥有真正学英语的感觉。我不希望同学们辛苦准备了TOEFL考试,最后去了美国却连日常交流都做不到。因此,这本书中的口语素材都以日常对话场景为背景,充满了地道的口语表达,而写作的主题也大多选择的是日常话题,充满了情感性的表达方式。并且,为了让同学们学会这些表达方式,书中还提供了大量例句和翻译练习,帮助同学们真正掌握这些用法。但这本书又是功利的。其主题涵盖面极大,覆盖了过去TOEFL考试考过的绝大部分常见主题。希望同学们花时间去熟读每一个话题,不仅仅为了掌握一道题目,更重要的是融会贯通,能够将一个素材熟练地进行调整,运用到不同的题目中。因此,每一个主题的例文之后我们都配置了大量过去TOEFL考试中曾经出现的相关话题,并引导同学们将刚学过的内容应用到新的题目当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编者
阅尽全球思想,构建个性知识图谱:精选非虚构深度阅读指南 本书导言:知识的边界,由你的阅读决定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筛选和吸收那些真正能提升思维深度、拓宽认知边界的知识,是每一位渴望进步的阅读者所面临的挑战。我们深知,仅仅停留在碎片化的信息获取层面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成长,来源于对系统性、高质量内容的深度钻研与内化。《阅尽全球思想,构建个性知识图谱:精选非虚构深度阅读指南》正是一本旨在为你导航、为你筛选出那些最具启发性、最能激发独立思考的非虚构经典与新锐力作的指南手册。 本书聚焦于那些横跨多个学科领域、具有持久影响力的严肃非虚构作品,旨在帮助读者跨越学科壁垒,建立起一个坚实而灵活的知识体系,而非仅仅满足于应试教育或即时效用。 --- 第一部分:思维的解构与重建——认知科学与批判性思维 本部分深入探讨人类心智的运作机制,旨在提供一把解剖复杂世界的利器。我们精选的读物将带领你穿越心理学、神经科学的前沿阵地,揭示我们如何感知、记忆、决策,以及这些机制在日常生活和专业领域中如何被系统性地误用或巧妙运用。 1. 认知偏差的陷阱与突破: 我们不会停留在常见的“确认偏误”等基础概念,而是深入探讨后人类认知(Post-human Cognition)的最新研究,关注于“系统一”与“系统二”在处理大数据流时的结构性冲突。精选书目将涵盖丹尼尔·卡尼曼体系的深度延伸,例如关于“未来折现率”在跨文化群体中的差异性研究,以及如何通过环境工程学设计来规避日常决策中的隐形偏见。你将学会如何识别那些隐藏在复杂叙事背后的逻辑漏洞,并将批判性思维内化为一种本能反应,而非僵硬的分析框架。 2. 概率思维与不确定性管理: 真正的智者并非“预测未来”,而是“管理不确定性”。本章选取的材料侧重于贝叶斯推理在非学术领域的应用,例如在商业战略、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实证案例。我们将分析纳西姆·塔勒布系列之外,那些专注于“黑天鹅事件”的早期预警系统构建、以及如何量化小概率高影响事件(Low-Probability, High-Impact Events)的社会成本。阅读这些内容,能让你从“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中解放出来,拥抱世界固有的模糊性与复杂性。 3. 学习的科学:深度专注与知识固化: 抛弃传统的死记硬背方法,本部分聚焦于“刻意练习”背后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我们精选了关于“心流体验”的跨学科研究,探讨如何通过调整工作环境和目标设定,将高强度的认知投入转化为持久的技能。重点将放在长时程记忆的巩固机制,以及如何构建个人知识网络(Personal Knowledge Graph, PKG),确保新获取的信息能被有效链接到已有的经验结构中,实现真正的融会贯通。 --- 第二部分:宏大叙事的解构——历史、社会学与未来学 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需要一套多维度的透镜来审视人类社会演进的驱动力。本部分旨在挑战既有的历史观和主流社会学叙事,引导读者从更宏观、更长的时间尺度上观察文明的兴衰与变革。 1. 权力与机构的演化史: 本节精选的作品将超越简单的政治史叙述,转而关注制度(Institutions)如何产生、如何自我强化,以及它们在面对技术革命时的滞后性。我们将深入探讨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制度经济学的后续发展,对比分析不同文明中产权的界定方式及其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影响。读完这些,你将能穿透日常新闻的烟雾,看到驱动国际关系和国内政策的深层结构力量。 2. 技术伦理的边界与人类的定义: 面对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和长寿科学的飞速发展,人类的定义正在被重新书写。本部分选取了最具争议性的前沿哲学和技术伦理著作,讨论“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性,以及人类主体性在数据驱动世界中的位置。我们探讨的焦点是:在算法推荐成为主流信息源的时代,个体自由意志的实际操作空间在哪里?这些阅读将要求你对“进步”一词进行本体论层面的反思。 3. 全球系统的复杂性与韧性: 气候变化、供应链中断、流行病大流行——这些全球性挑战揭示了高度耦合系统的脆弱性。本部分引入了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和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AS)的经典文献,用以分析全球金融市场、生态系统和地缘政治的内在反馈回路。其目的在于培养读者在面对系统性风险时,不被恐慌主导,而是能够识别系统的关键节点和潜在的“临界点”(Tipping Points)。 --- 第三部分:审美与存在——艺术哲学与个人意义的追寻 知识的终极目标,在于提升生活的质量和对存在意义的理解。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人类创造力的核心领域,探讨艺术、美学如何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认知世界和组织意义的重要途径。 1. 符号学与意义的建构: 我们不再仅仅欣赏艺术作品,而是学习如何“解码”文化符号。本节精选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关于语言、图像、仪式如何共同构建我们共享的现实的论著。通过对经典符号系统的拆解训练,读者将能更敏锐地察觉到广告、政治修辞乃至日常对话中潜藏的意识形态编码。 2. 面对虚无:现代与后现代的伦理困境: 当宏大叙事瓦解,个体如何确立道德坐标?本书精选了存在主义、现象学及荒诞派哲学的核心文本,探讨在缺乏先天意义的世界中,责任、自由与焦虑的关系。这些阅读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一种面对“无意义感”的勇气和方法论,帮助你在个人价值的建立过程中,避免陷入教条主义或彻底的虚无主义。 3. 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大理论”的魅力: 真正的智慧体现在跨界整合的能力上。本部分选取了那些成功融合了硬科学观察与人文深刻洞察的作品,例如探讨信息熵与生命起源的理论,或者将拓扑学概念应用于叙事结构分析的尝试。这些作品展示了知识的最高形态:既有严谨的逻辑支撑,又有对人类经验的深切关怀。 --- 结语:从阅读到创造 《阅尽全球思想,构建个性知识图谱:精选非虚构深度阅读指南》的目的,不是提供一套“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标准工具箱”。我们精选的每一本书籍,都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一次有力冲击和一次深刻补充。我们相信,通过系统性地吸收和批判这些全球顶尖的思想成果,你将能超越表面的信息获取,真正构建起一个强大、适应性强、且具有独特视角的个人知识图谱,从而在任何领域都能展现出超越同侪的洞察力与创造力。 本书适合对象: 渴望进行跨学科深度思考的研究人员、专业人士。 对主流观点持有审慎态度,力求理解复杂世界底层逻辑的学习者。 寻求建立结构化、系统性知识框架的高阶阅读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