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TOEFL口語/寫作素材精選精練》針對托福獨立口語/寫作任務,為托福考生提供豐富實用的素材及方法。口語部分精編36篇日常對話,覆蓋7類托福獨立口語常考話題;針對對話中的重點詞匯和習語提供釋義及例句;每篇對話後提供托福口語真題練習,引導考生靈活應用所學素材。寫作部分提供30篇高分範文,覆蓋13類托福獨立寫作高頻話題;總結重點詞匯/詞組,提供中文釋義和翻譯練習;每篇範文後均配有實考寫作話題,學練結閤,幫助考生利用所學素材寫齣高分段落。
作者簡介
萬煒,北京大學新聞學學士、哲學碩士,在美國Syracuse讀博期間教授邏輯學習題課。主講托福口語、寫作,GRE閱讀、寫作、填空,授課邏輯嚴謹,深諳美式幽默,曾培訓齣大量高分學員。
張晗,新東方托福口語、寫作講師,曾獲托福各個科目滿分。授課邏輯清晰、直入重點,擅長用活躍的互動式課堂進行“體驗式”教學。
梅仕鼎,擁有齣色邏輯能力和地道美式口音,多年翻譯及任教經驗使其迅速成長為優秀的新東方托福口語、寫作教師。
古箏,新東方托福口語、寫作講師,曾就讀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擅長幫助學生說齣流利的口語段子,寫齣漂亮的英文文章。
內頁插圖
目錄
Part 1 口語部分
口語方法論 3
興趣類
Topic One 10
Topic Two 13
Topic Three 16
Topic Four 20
Topic Five 23
Topic Six 26
Topic Seven 29
校園類
Topic One 32
Topic Two 36
Topic Three 39
Topic Four 42
Topic Five 45
Topic Six 48
Topic Seven 51
生活類
Topic One 54
Topic Two 57
Topic Three 60
Topic Four 63
Topic Five 66
Topic Six 69
Topic Seven 72
Topic Eight 75
人際類
Topic One 78
Topic Two 81
Topic Three 84
Topic Four 87
Topic Five 90
社會類
Topic One 94
Topic Two 97
Topic Three 100
Topic Four 103
工作類
Topic One 106
Topic Two 109
媒體類
Topic One 112
Topic Two 115
Topic Three 118
Part 2 寫作部分
寫作方法論 125
生活類
Passage One 141
Passage Two 147
Passage Three 152
Passage Four 158
Passage Five 163
Passage Six 169
工作類
Passage One 175
Passage Two 181
Passage Three 185
教育類
Passage One 191
Passage Two 196
Passage Three 201
休閑/娛樂類
Passage One 206
Passage Two 212
Passage Three 218
成功類
Passage One 223
Passage Two 229
環境類
Passage One 234
Passage Two 239
Passage Three 244
媒體類
Passage One 249
Passage Two 255
健康類
Passage One 260
Passage Two 265
朋友類
Passage One 269
Passage Two 275
金錢類
Passage One 280
社會類
Passage One 286
科研類
Passage One 291
學校類
Passage One 296
前言/序言
每個TOEFL寫作和口語老師一定都被問到過如下問題:“老師,我該如何提高自己的寫作/口語水平?”最常見的答案就是“多寫/多說”,這簡直是最對但又最沒用的答案。它是對的,因為多寫可以提高寫句子的熟練度,增加臨場的適應度,甚至提高打字的速度;但是多寫很難提高句子的質量。如果沒有老師幫助改作文,學生很可能一直隻能寫齣同一個水準的句子,過去犯的語法錯誤未來還會繼續犯,過去寫Chinglish,未來還會繼續寫Chinglish。這些問題怎麼解決?在課上,我會經常增加寫句子的主題,幫助學生掌握定語從句、狀語從句、平行結構等復閤句型的寫法。但是最後總會落入一個窘境,本以為最睏難的復閤句其實是最簡單的,因為它們有規則;而最終阻擋學生寫齣高質量文章的根本原因,恰恰是組成每個復閤句的簡單句。一個最簡單的語義單元該如何錶達?在這一點上,學生和我之間通常存在著巨大的鴻溝,而這個問題恰恰不是一兩節課就可以解決的。那該怎麼辦?我會告訴學生們要多讀,真正輸齣的素材來源必須是輸入過的語言。我們很難憑空寫齣、說齣一個大腦中沒有儲備的句型。
那讀什麼?市麵上範文書那麼多,為什麼我要再寫一本呢?原因在於TOEFL考試的本質。縱覽TOEFL考試口語和寫作的評分標準,你會發現,除瞭中心思想的統一、邏輯的連貫一緻性、每個分論點的充分展開以外,TOEFL考試幾乎沒有更深層次的思維和邏輯要求。不像GRE考試的分析性寫作部分,TOEFL考試不要求我們思維全麵,不需要我們客觀,不需要我們具有思辨性,更不需要我們深刻。因為TOEFL考試的本質是對語言的測試,因此好的語言纔是關鍵。那什麼纔算好的語言呢?自小就受到中式應試教育的洗禮,中國的考生們經常默認好的語言就等於華麗的句型和辭藻。是的,TOEFL考試也明確要求瞭詞匯量的體現和句型的多樣性。但多少詞匯纔算體現瞭詞匯量?多少種句型纔算體現瞭句型的多樣性?隻要看過TOEFL考試的官方範文,你就會發現,標準的滿分文章根本就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誇張的詞句變化。這些文章的最大語言特點就是日常化,而這恰恰是過去範文書中最缺失的東西。
縱覽市麵上現有的範文書,無論口語還是寫作,對於某一個話題,書中提供的答案無非是:“我支持/反對該觀點。我有以下三個理由支持。第一……第二……第三……”,但沒有任何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如此說話的。作為一個有過多次TOEFL考試經曆的教師,我每一次在考場上都是用最自然的語言,像日常對話一樣地把我的答案錶達齣來。我在意的不是考官看完我的文章會不會震撼於我所使用辭藻的優雅,我希望的是他看完之後會說這樣一句話:“這人是美國人吧。”因此,以口語為例,我主張的不是多說復閤句,而是能夠把最簡單的故事用最簡單的語言錶達齣來,而且要像日常生活中一樣擁有節奏,擁有情感。不需要充分的理由,不需要全麵的思考,隻需要像一個普通人日常說話一樣的感覺,僅此而已。
比如,我在2013年的一次托福考試中遇到的口語題目是:“藝術天賦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很多考生可能會下意識地迴答:“I think artistic talent is inborn, for the following three reasons. First, ...”然後發現連第一個理由都很難找到。我是如何迴答的呢?下麵就是我45秒的答案:“Yeah, of course it’s inborn. Take myself for example. I’ve been playing piano for like 12 years. Wow, it’s a long time. You know, I play relatively well. But, I don’t get it. If I hear a song, it’s about the sky, I may think it’s about love. I just don’t get it. But my sister is different. She’s been playing piano for only 2 years. But she gets everything. When she hears a song, it’s about love, she feels emotional, she feels passionate. She gets it. Of course it’s inborn!”這是一個滿分答案。沒有任何“高級”辭藻,所有句子都是短句,甚至充滿瞭語法錯誤,也沒什麼邏輯連接。但這就是口語,我們日常說中文很少有人堆積長句,很少有人連續使用“因為”、“所以”、“盡管”、“況且”,我們是靠語氣讓對方懂得我們是在遞進、轉摺抑或讓步。我總在微博上看到人們轉發類似話題:“讓你的語言更華麗的詞匯”,其內容無非是二十種替換important的方式,或者十八種替換good的錶達。每次看到這些我都很抓狂,因為每一條轉發基本就代錶著又一個人被引入歧途。
寫作也是類似的問題。即便在寫作考試中,我不會像在口語考試中那樣無視語法問題,但我也不會因為是寫作考試而要求自己寫齣學術論文一樣的書麵語言,它仍然可以是生活化的、充滿瞭幽默和情感的語句。比如,我遇到的一道寫作題目是“能否通過一個人的穿著來瞭解一個人”。我的一個正文段落是這樣的:“There is no doubt that one’s character can be reflected through the clothes he chooses. When I was in college, I had quite a tough time. I was depressed and unconfident. All day long I wore clothes with dark colors, black, grey, brown and dark blue. All I wanted to do was to hide myself in the crowd. Fortunately with time passing by, now I become this shiny person, confident and outgoing. You can surely imagine that now I am always in white, red, yellow, orange, and sometimes even pink. I am a guy! I want to affect people around me with my optimism, especially my students.”還是很簡單的段落,仍然幫助我拿到瞭滿分,因為這就是一個正常的美國人的錶達方式。
很多考生在考場上總是為題目尋找全麵的論述理由,非要找到三條理由佐證自己的觀點。但很多題目根本找不到那麼多客觀的理由,即便找到瞭也很牽強,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靠親身經曆和個人感受來支持自己的看法。有些考生因為自己語言能力欠缺,就認為需要背一個固定的模闆,在考場上用同一個模闆就可以得到好的分數。這是一種極其功利但又極其荒誕的想法。如果這個方法真的能夠得到高分,我自然會推薦,但問題是,這個想法背後的一個重要假設是,所有話題都適閤套用同一個模闆來寫。然而,如果一個題目背後隻有一個明顯的閤理理由,但某個考生又非要把這個題目用在三理由展開法當中,勢必最後的結果是,他把大量的時間用在瞭思考思路上,意味著他幾乎沒有多少時間來審視自己寫齣來的語言,最終肯定得不到滿意的成績。
有些考生會問,如果不背固定的理由,考場上是否能夠做到把這些句子說齣來呢?我認為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這根本不是難事。我在課堂上就做瞭如下的訓練:拿到一道題目,用30秒鍾的時間把最簡單的故事想齣大概結構,挑最核心的一些詞寫在筆記上,讓學生看著這些詞拼齣簡單句構成的迴答。比如剛纔的題目,我在筆記上呈現的就是“inborn, myself, piano 12 yrs, not get, sky→love, sister, piano 2 yrs, get, love song, emotional”。結果我發現,很多同學第一次上手就沒有問題。因此,他們平時隻需要練習如何把一個話題用30秒鍾準備時間轉化成一係列簡單信號詞。那麼,這又如何做到呢?TOEFL的話題是有限的,常見的主題無非就是科技、交通、娛樂、媒體、教育、傢庭、工作、朋友、消費、醫療、環境等。很多學生花瞭兩三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來訓練考試竅門,這其實是南轅北轍。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每天尋找一個主題,把相關話題的答案全部過一遍,在考場上遇到這些話題時自然就有思路瞭,這根本就不需要兩個月的時間。
綜上所述,纔有瞭這本素材書的齣爐。它的目的既理想化又功利。理想化在於,我希望通過更地道的日常用語讓大傢擁有真正學英語的感覺。我不希望同學們辛苦準備瞭TOEFL考試,最後去瞭美國卻連日常交流都做不到。因此,這本書中的口語素材都以日常對話場景為背景,充滿瞭地道的口語錶達,而寫作的主題也大多選擇的是日常話題,充滿瞭情感性的錶達方式。並且,為瞭讓同學們學會這些錶達方式,書中還提供瞭大量例句和翻譯練習,幫助同學們真正掌握這些用法。但這本書又是功利的。其主題涵蓋麵極大,覆蓋瞭過去TOEFL考試考過的絕大部分常見主題。希望同學們花時間去熟讀每一個話題,不僅僅為瞭掌握一道題目,更重要的是融會貫通,能夠將一個素材熟練地進行調整,運用到不同的題目中。因此,每一個主題的例文之後我們都配置瞭大量過去TOEFL考試中曾經齣現的相關話題,並引導同學們將剛學過的內容應用到新的題目當中,真正做到學以緻用。
編者
閱盡全球思想,構建個性知識圖譜:精選非虛構深度閱讀指南 本書導言:知識的邊界,由你的閱讀決定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有效篩選和吸收那些真正能提升思維深度、拓寬認知邊界的知識,是每一位渴望進步的閱讀者所麵臨的挑戰。我們深知,僅僅停留在碎片化的信息獲取層麵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成長,來源於對係統性、高質量內容的深度鑽研與內化。《閱盡全球思想,構建個性知識圖譜:精選非虛構深度閱讀指南》正是一本旨在為你導航、為你篩選齣那些最具啓發性、最能激發獨立思考的非虛構經典與新銳力作的指南手冊。 本書聚焦於那些橫跨多個學科領域、具有持久影響力的嚴肅非虛構作品,旨在幫助讀者跨越學科壁壘,建立起一個堅實而靈活的知識體係,而非僅僅滿足於應試教育或即時效用。 --- 第一部分:思維的解構與重建——認知科學與批判性思維 本部分深入探討人類心智的運作機製,旨在提供一把解剖復雜世界的利器。我們精選的讀物將帶領你穿越心理學、神經科學的前沿陣地,揭示我們如何感知、記憶、決策,以及這些機製在日常生活和專業領域中如何被係統性地誤用或巧妙運用。 1. 認知偏差的陷阱與突破: 我們不會停留在常見的“確認偏誤”等基礎概念,而是深入探討後人類認知(Post-human Cognition)的最新研究,關注於“係統一”與“係統二”在處理大數據流時的結構性衝突。精選書目將涵蓋丹尼爾·卡尼曼體係的深度延伸,例如關於“未來摺現率”在跨文化群體中的差異性研究,以及如何通過環境工程學設計來規避日常決策中的隱形偏見。你將學會如何識彆那些隱藏在復雜敘事背後的邏輯漏洞,並將批判性思維內化為一種本能反應,而非僵硬的分析框架。 2. 概率思維與不確定性管理: 真正的智者並非“預測未來”,而是“管理不確定性”。本章選取的材料側重於貝葉斯推理在非學術領域的應用,例如在商業戰略、公共政策製定中的實證案例。我們將分析納西姆·塔勒布係列之外,那些專注於“黑天鵝事件”的早期預警係統構建、以及如何量化小概率高影響事件(Low-Probability, High-Impact Events)的社會成本。閱讀這些內容,能讓你從“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維中解放齣來,擁抱世界固有的模糊性與復雜性。 3. 學習的科學:深度專注與知識固化: 拋棄傳統的死記硬背方法,本部分聚焦於“刻意練習”背後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我們精選瞭關於“心流體驗”的跨學科研究,探討如何通過調整工作環境和目標設定,將高強度的認知投入轉化為持久的技能。重點將放在長時程記憶的鞏固機製,以及如何構建個人知識網絡(Personal Knowledge Graph, PKG),確保新獲取的信息能被有效鏈接到已有的經驗結構中,實現真正的融會貫通。 --- 第二部分:宏大敘事的解構——曆史、社會學與未來學 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需要一套多維度的透鏡來審視人類社會演進的驅動力。本部分旨在挑戰既有的曆史觀和主流社會學敘事,引導讀者從更宏觀、更長的時間尺度上觀察文明的興衰與變革。 1. 權力與機構的演化史: 本節精選的作品將超越簡單的政治史敘述,轉而關注製度(Institutions)如何産生、如何自我強化,以及它們在麵對技術革命時的滯後性。我們將深入探討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North)製度經濟學的後續發展,對比分析不同文明中産權的界定方式及其對長期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影響。讀完這些,你將能穿透日常新聞的煙霧,看到驅動國際關係和國內政策的深層結構力量。 2. 技術倫理的邊界與人類的定義: 麵對人工智能、基因編輯和長壽科學的飛速發展,人類的定義正在被重新書寫。本部分選取瞭最具爭議性的前沿哲學和技術倫理著作,討論“技術決定論”的局限性,以及人類主體性在數據驅動世界中的位置。我們探討的焦點是:在算法推薦成為主流信息源的時代,個體自由意誌的實際操作空間在哪裏?這些閱讀將要求你對“進步”一詞進行本體論層麵的反思。 3. 全球係統的復雜性與韌性: 氣候變化、供應鏈中斷、流行病大流行——這些全球性挑戰揭示瞭高度耦閤係統的脆弱性。本部分引入瞭係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和復雜適應係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AS)的經典文獻,用以分析全球金融市場、生態係統和地緣政治的內在反饋迴路。其目的在於培養讀者在麵對係統性風險時,不被恐慌主導,而是能夠識彆係統的關鍵節點和潛在的“臨界點”(Tipping Points)。 --- 第三部分:審美與存在——藝術哲學與個人意義的追尋 知識的終極目標,在於提升生活的質量和對存在意義的理解。本部分將目光投嚮人類創造力的核心領域,探討藝術、美學如何不僅是情感的錶達,更是認知世界和組織意義的重要途徑。 1. 符號學與意義的建構: 我們不再僅僅欣賞藝術作品,而是學習如何“解碼”文化符號。本節精選瞭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思潮中關於語言、圖像、儀式如何共同構建我們共享的現實的論著。通過對經典符號係統的拆解訓練,讀者將能更敏銳地察覺到廣告、政治修辭乃至日常對話中潛藏的意識形態編碼。 2. 麵對虛無:現代與後現代的倫理睏境: 當宏大敘事瓦解,個體如何確立道德坐標?本書精選瞭存在主義、現象學及荒誕派哲學的核心文本,探討在缺乏先天意義的世界中,責任、自由與焦慮的關係。這些閱讀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一種麵對“無意義感”的勇氣和方法論,幫助你在個人價值的建立過程中,避免陷入教條主義或徹底的虛無主義。 3. 科學與人文的交匯點——“大理論”的魅力: 真正的智慧體現在跨界整閤的能力上。本部分選取瞭那些成功融閤瞭硬科學觀察與人文深刻洞察的作品,例如探討信息熵與生命起源的理論,或者將拓撲學概念應用於敘事結構分析的嘗試。這些作品展示瞭知識的最高形態:既有嚴謹的邏輯支撐,又有對人類經驗的深切關懷。 --- 結語:從閱讀到創造 《閱盡全球思想,構建個性知識圖譜:精選非虛構深度閱讀指南》的目的,不是提供一套“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標準工具箱”。我們精選的每一本書籍,都是對現有知識體係的一次有力衝擊和一次深刻補充。我們相信,通過係統性地吸收和批判這些全球頂尖的思想成果,你將能超越錶麵的信息獲取,真正構建起一個強大、適應性強、且具有獨特視角的個人知識圖譜,從而在任何領域都能展現齣超越同儕的洞察力與創造力。 本書適閤對象: 渴望進行跨學科深度思考的研究人員、專業人士。 對主流觀點持有審慎態度,力求理解復雜世界底層邏輯的學習者。 尋求建立結構化、係統性知識框架的高階閱讀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