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中醫講義係列·外科類

民國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中醫講義係列·外科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鄧鐵濤,鄭洪,劉小斌 編
圖書標籤:
  • 中醫
  • 外科
  • 民國
  • 廣東
  • 中醫藥
  • 專門學校
  • 講義
  • 醫學史
  • 傳統醫學
  • 曆史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47833407
版次:1
商品編碼:1208717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民國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中醫講義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2
字數:4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成立於1924年,由於得到南方發達的藥業團體支持,學校辦學規模較大,且一直延續到新中國初期,為廣州中醫藥大學前身。作為近代很早的一批創辦的中醫學校之一,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辦學時間長、教育體係完整、學生多且成材率高,為兩廣、港澳以至南洋各地僑界等培養瞭大批知名中醫,著名中醫藥專傢如鄧鐵濤、羅元愷、黃耀燊、李國橋、靳瑞等均為該校校友。   學校當時匯聚一批廣東中醫界名醫,為教學需要,編撰瞭係列教材。這是近代中醫首次編撰教材的創舉,與上海等地的中醫教育實踐交相輝映,在民國時期得到全國醫藥團體聯閤總會和中央國醫館等的贊譽,是近代廣東中醫理論與臨床學術成就的集中體現。這些講義係統性和規範性較強,在今天仍有學習價值。因此,經過係統整理、點讀加工,“民國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中醫講義係列”叢書的齣版應運而生。

內容簡介

  本叢書的特點是以地區、學校為單位,首先係統整理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的整套中醫藥類教材。不僅可供研究專科學術參考,更可完整地呈現近代中醫學校的中醫課程體係、教材編撰等方麵的特色。國醫大師鄧鐵濤擔任總主編,選取該校中醫基礎至臨床各科教材近30種,連同該校校史,共整理成10個分冊。

  學校當時匯聚一批廣東中醫界名醫,為教學需要,編撰瞭係列教材。這是近代中醫首次編撰教材的創舉,與上海等地的中醫教育實踐交相輝映,在民國時期得到全國醫藥團體聯閤總會和中央國醫館等的贊譽,是近代廣東中醫理論與臨床學術成就的集中體現。這些講義係統性和規範性較強,在今天仍有學習價值。因此,經過係統整理、點讀加工,“民國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中醫講義係列”叢書的齣版應運而生。

作者簡介

  鄧鐵濤,國醫大師,我國當代著名中醫藥學傢,全國名老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早年畢業於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後曾任廣州中醫學院副院長,國傢973專項首席科學傢。主要著作有《鄧鐵濤醫學文集》等數十種。曾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奬。


  鄭洪,中醫內科學博士,中醫醫史文獻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上以中醫近代史、嶺南醫學流派、中醫文化研究為主要方嚮。近年獨立或首要作者創作齣版的著作有:《醫史傳奇》(羊城晚報齣版社,2006)、《嶺南醫學與文化》(廣東科技齣版社,2009)、《國醫之殤----百年中醫沉浮錄》(廣東科技齣版社,2010)、《中西醫道----中西醫比較麵麵觀》(科學技術文獻齣版社,2012)、《嶺南攝生錄》(南方日報齣版社,2014)。

目錄

緒 言 011
第一章
瘡瘍總論 012
第一節 瘡瘍由發生而至成膿論 012
第二節 瘡瘍之虛實辨 013
第三節 瘡瘍陰陽之辨 013
第四節 瘡瘍之脈法 014
第五節 瘡瘍發熱 014
第六節 瘡瘍四肢厥冷 015
第七節 瘡瘍胸痞 015
第八節 瘡瘍嘔吐 015
第九節 瘡瘍諸方列 015
第十節 瘡瘍痙 017
第十一節 瘡瘍毒氣攻心 018
第十二節 瘡瘍陽氣脫陷 018
第十三節 瘡瘍齣血 018
第十四節 瘡瘍止痛法 018
第十五節 瘡瘍內托法 019
第十六節 瘡瘍之七惡 019
第十七節 瘡瘍之五善 019
第十八節 諸方列 020

006
外科類?外科講義
第一節 百會疽 022
第二節 佛頂疽 025
第三節 額疽 025
第四節 勇疽(又名太陽疽) 027
第五節 鬢疽 028
第六節 夭疽銳毒 029
第七節 耳後疽 030
第八節 耳發疽 031
第九節 耳根毒 031
第十節 玉枕疽 032
第十一節 腦爍 033
第十二節 油風 034
第十三節 白屑風 034
第十四節 禿瘡 035
第十五節 螻蛄癤(又名蟮拱頂) 036
第十六節 鬢際瘡 038
第十七節 顴瘍顴疽 038
第十八節 顴疔 039
第十九節 麵發毒 040
第二十節 麵遊風 041
第二十一節 痄腮 041
第二十二節 頰瘍 043
第二十三節 骨槽風 044
第二十四節 發頤 046
第二十五節 時毒 046
第二十六節 鳳眉疽 048
第二十七節 眉心疽 049
第二十八節 龍泉疽 049
第二十九節 虎髭毒 050
第 三 十 節 燕窩瘡 050
第三十一節 腦疽(偏腦疽) 051
第三十二節 天柱疽 053
第三十三節 百脈疽 053
第三十四節 結喉癰 054
第三十五節 夾喉癰 054
第三十六節 瘰癧 055
第三十七節 上石疽 060
第三十八節 失榮癥 061
第三十九節 紐扣頭 062
第 四 十 節 眼胞菌毒 063
第四十一節 眼丹 063
第四十二節 眼胞痰核 064
第四十三節 椒瘡、栗瘡 065
第四十四節 皮翻癥(眼毛倒睫) 065
第四十五節 漏睛瘡 066
第四十六節 目中胬肉 067
第四十七節 鼻疽 068
第四十八節 鼻疔 068
第四十九節 瘡 069
第 五 十 節 鼻瘡 070
第五十一節 鼻痔 071
第五十二節 肺風粉刺 071
第五十三節 酒齇鼻 072
第五十四節 黑疔 073
第五十五節 耳疳 073
第五十六節 耳衄 074
第五十七節 耳痔、耳蕈、耳挺 075
第五十八節 鏇耳瘡 075
第五十九節 口瘡 076
第 六 十 節 鵝口瘡 076
第六十一節 口糜 077
第六十二節 唇疔鎖口疔 078

第二章
頭項部瘡瘍及喉癥 022
第六十三節 唇疽 079
第六十四節 唇風 079
第六十五節 繭唇 080
第六十六節 牙衄 081
第六十七節 牙宣 082
第六十八節 牙疔 083
第六十九節 牙癰 084
第 七 十 節 走馬牙疳 084
第七十一節 紫舌脹 086
第七十二節 痰包 086
第七十三節 重舌 087
第七十四節 舌上痰核 087
第七十五節 重齶 087
第七十六節 舌疔 088
第七十七節 舌疳 088
第七十八節 喉癥總論 089
第七十九節 緊喉風 089
第 八 十 節 慢喉風 091
第八十一節 喉閉(附酒毒喉閉) 091
第八十二節 弄舌喉風 092
第八十三節 喉疳 093
第八十四節 喉癬 094
第八十五節 上齶癰 094
第八十六節 喉瘤 095
第八十七節 乳蛾 095
第八十八節 白喉 096
第一節 甘疽 102
第二節 膻中疽 103
第三節 脾發疽 103
第四節 井疽 105
第五節 蠹疽 106
第六節 癧疽 106
第七節 內外乳吹 107
第八節 乳疽 108
第九節 乳癰乳漏 109
第十節 乳中結核 110
第十一節 乳岩 110
第十二節 乳頭破裂 112
第十三節 幽癰 113
第十四節 中脘疽 114
第十五節 嚇癰 114
第十六節 衝疽 115
第十七節 臍癰 115
第十八節 少腹疽 116
第十九節 緩疽 118
第二十節 腋癰 118
第二十一節 腋疽 119
第二十二節 黯疔 119
第二十三節 肋疽 120
第二十四節 淵疽 121
第二十五節 內發丹毒 122
第二十六節 脅癰 122
第二十七節 肩中疽、乾疽、過肩疽 123
第二十八節 髎疽、肩風毒 123

第三章 胸腹肩部瘡瘍 102
第一節 臑癰、藕包毒、魚肚發 125
第二節 石榴疽 126
第三節 肘癰 128
第四節 臂癰 128
第五節 腕癰 129
第六節 兌疽 129
第七節 穿骨疽 130
第八節 骨螻疽 131
第九節 螻蛄串 132
第十節 手發背 132
第十一節 掌心毒 133
第十二節 虎口疽 134
第十三節 手丫發 134
第十四節 調疽 135
第十五節 蛇頭疔、天蛇毒 135
第十六節 蛇眼疔、蛇背疔、蛇腹疔、蛀節疔、泥鰍疽 136
第十七節 代指 136
第十八節 蜣螂蛀 137
第十九節 窩瘡 137
第二十節 狐尿刺 138
第二十一節 鵝掌風 138
第一節 上、中、下三發背 140
第二節 上搭手 141
第三節 中搭手 142
第四節 下搭手 143
第五節 蓮子發 143
第六節 竟體疽(一名蜂窩發) 144
第七節 陰陽二氣疽 145
第八節 串疽(又名老鼠鑽) 145
第九節 酒毒發 146
第十節 痰注 146
第十一節 黃瓜癰(一名肉龜瘡) 147
第十二節 中石疽 147
第十三節 腎俞發 148
第一節 懸癰 149
第二節 穿襠發 151
第三節 跨馬癰 151
第四節 便毒 152
第五節 腎囊癰 154
第六節 腎囊風 155

第四章
臑肘臂掌部瘡瘍 125

第五章
背部瘡瘍 140

第六章
下部瘡瘍 149
第七節 婦人陰瘡 157
第八節 鸛口疽 159
第九節 坐馬癰 160
第十節 臀癰 160
第十一節 上馬癰、下馬癰 161
第十二節 髒毒 162
第十三節 痔瘡 164
第十四節 坐闆瘡 170
第十五節 附骨疽、咬骨疽 170
第十六節 橫痃、陰疽 172
第十七節 股陰疽 173
第十八節 伏兔疽 174
第十九節 股陽疽、環跳疽 174
第二十節 肚門癰、箕門癰 175
第二十一節 腿遊風 176
第二十二節 青腿牙疳 177
第二十三節 膝癰、疵疽 178
第二十四節 膝眼風 179
第二十五節 鶴膝風 180
第二十六節 下石疽 181
第二十七節 緩疽 182
第二十八節 委中毒 183
第二十九節 上水魚 184
第 三 十 節 人麵瘡 184
第三十一節 三裏發 185
第三十二節 腓腨發 185
第三十三節 黃鰍癰 186
第三十四節 青蛇毒 187
第三十五節 接骨發 187
第三十六節 附陰疽 188
第三十七節 內踝疽、外踝疽 188
第三十八節 穿踝發 189
第三十九節 濕毒流注 190
第 四 十 節 腎氣遊風 190
第四十一節 臁瘡 191
第四十二節 鱔漏 193
第四十三節 四彎風 193
第四十四節 風疽 194
第四十五節 足發背 194
第四十六節 湧泉疽 195
第四十七節 脫疽 196
第四十八節 敦疽 198
第四十九節 甲疽 199
第 五 十 節 足跟疽 200
第五十一節 厲癰、四淫風 200
第五十二節 臭田螺、足丫發 201
第五十三節 牛程(俗名石硬) 202
第五十四節 土栗 202
第五十五節 冷疔 203
第五十六節 腳氣瘡 203
第五十七節 田螺皰 204
第一節 疔瘡 206
第二節 流注 210

第七章 瘡瘍發無定處

前言/序言

  廣東中醫藥專門(科)學校籌建於 1913年,成立於1924年,一直辦學至1955年,後來並入新成立的廣州中醫學院(現廣州中醫藥大學)。作為近代最早籌設的中醫學校之一,廣東中醫藥專門(科)學校具有辦學時間長、教育體係完整、學生多且成材率高等特點,現代著名中醫藥專傢,如鄧鐵濤、羅元愷、黃耀燊、李國橋、靳瑞等均為該校校友,其附設的醫院廣東中醫院(現廣東省中醫院)延續至今,已發展成為全國最知名的中醫院之一。

  民國中醫學校的曆史貫穿於近代中醫藥界爭取學校教育權利的過程中。在當時的種種阻礙之下,中醫藥先輩積極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辦學體製、課程體係、教材建設等,這對今天的中醫藥教育也有重要影響。中醫教育從師承教育嚮學校教育轉型,是影響中醫百年來發展道路的重要事件,其轉型既有內在發展的動力與需求,也有著外在的壓力與製約。當中值得研究的內容很多,教材便是其大端。

  民國中醫學校教材,既保留傳統體係與思維方式,又開始按照現代教育理念來分科編撰。其內容包含瞭很多當時中醫名傢的理論心得與臨床經驗,也體現瞭新教育模式的框架。廣東中醫藥專門(科)學校所編撰的教材在民國時享有盛譽,在 1929年全國醫藥團體總聯閤會的教材編輯委員會會議上,該校所編教材被認為“最完備”。中央國醫館成立後,收集各學校教材,又以廣東中醫藥專門(科)學校選送最多,達84冊。為瞭讓這些頗有價值的教材能夠為今人所利用,在新中國中醫高等教育肇始 60周年,亦即廣州中醫藥大學成立 60周年之際,我們對其中的中醫藥教材進行瞭點校整理,既可藉以研究當時中醫教育的情況,又可供學習名醫的思想學術與臨床經驗。叢書中選入瞭惟一一種不屬於醫學科目的是《國文學講義》,但書中亦有與醫學有關的篇目,部分相當於今之《醫古文》,教學方法很有傳統特點,可供藉鑒。該冊作者廖景曾是對學校發展有重要影響的人物。

  本叢書共分10個分冊,包括附編該校校史一冊,在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的支持下編輯齣版。廣東中醫藥專門(科)學校第九屆畢業生、今年喜滿百歲遐齡的首屆“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欣然擔任本叢書總主編,讓後學倍感欣喜。在整理過程中,我們盡量保持講義原貌,還原民國時期中醫講義特色。冀望本書的齣版,能為中醫藥院校師生提供參考。


民國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中醫講義係列·外科類 一、 時代背景與編纂緣起 本書係“民國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中醫講義係列”之外科篇,旨在係統梳理、傳承與發揚民國時期廣東地區中醫外科的學術精華與臨床實踐。民國初年,伴隨西方醫學的傳入,中醫在特定曆史時期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地中醫教育機構應運而生,肩負起保存國粹、培養中醫人纔的重任。廣東地區,自古以來便是中醫發展的重要沃土,湧現瞭眾多醫術精湛、學識淵博的名老中醫。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的成立,正是在這一曆史洪流中,聚閤廣東地區中醫名傢,係統整理曆代醫籍,結閤自身臨床經驗,編纂而成的一套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時代烙印的中醫教材。 本書的外科類講義,正是該校名師大傢,集數十載臨床之功,參閱古今醫籍,嘔心瀝血之作。其編纂過程,絕非簡單的文獻匯編,而是對中醫外科的理論體係、辨證論治、臨床療效進行深入的挖掘、提煉與升華。講義力求在遵循中醫基本理論框架的基礎上,突齣廣東地區中醫外科在實踐中形成的獨特見解和治療方藥,為後學者提供一套既有曆史深度,又具臨床實用價值的教材。 二、 理論體係的傳承與發展 中醫外科,作為中醫臨床醫學的重要分支,其理論體係深受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等中醫基本理論的影響。本書在繼承古代中醫外科經典理論的基礎上,著重強調以下幾個方麵的特色: 1. 整體觀念在外科病中的體現: 中醫外科病,雖常錶現為局部癥狀,但絕非孤立的。本書強調,外科疾病的發生、發展與人體髒腑、氣血、經絡、情誌等內在因素密切相關。例如,癰疽的發生,不僅是皮膚肌肉的局部病變,更可能與脾胃濕熱、肝鬱化火、氣血虧虛等髒腑功能失調相關。講義中,通過對具體病證的闡述,反復強調“標本同治”、“局部與整體相結閤”的治療原則。 2. 辨證論治的精髓與靈活運用: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核心,在外科病中尤為關鍵。本書在外科的辨證論治方麵,不僅梳理瞭經典的病因、病機、癥狀、舌脈等辨證要點,更結閤民國時期廣東地區常見的疾病特點,對辨證進行補充和細化。例如,對於瘡瘍類疾病,詳細闡述瞭不同階段、不同部位、不同病因所形成的證候差異,並針對性地提齣相應的治法。同時,也強調根據患者的具體體質、年齡、性彆、季節等因素,靈活調整辨證,做到“一人一方”、“因人而異”。 3. 氣血津液理論在外科病中的地位: 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外科疾病,往往直接損傷肌膚腠理,影響氣血運行,導緻津液失調。本書在闡述外科病時,充分運用氣血津液理論來解釋病因病機。例如,對於惡性腫瘤,可能將其歸結為氣滯血瘀,痰凝濕聚,毒邪內蘊等,強調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清熱解毒、扶正培本等治法。對於外傷齣血,則重視益氣攝血、養血止血。 4. 病機轉化的動態觀: 中醫外科病往往具有病程長、易復發、多轉化的特點。本書強調,外科疾病的病機轉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醫者在診療過程中時刻關注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例如,癰疽初期以紅腫熱痛為主,屬實證、熱證,治宜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若潰破後,則可能轉為虛證、寒證,需注意益氣養血、托毒生肌。講義對此類病機轉化的辨識與處理,提供瞭詳實的指導。 三、 臨床實踐的特色與創新 廣東地區中醫外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瞭一係列獨具特色的診療經驗和方藥創新。本書對外科類講義的編纂,充分體現瞭這些特色: 1. 對瘡瘍類疾病的深入論述: 瘡瘍是中醫外科最常見的病證之一,本書對外科類講義的篇幅,有相當一部分用於詳細闡述各類瘡瘍。從初期的紅腫熱痛,到潰後流膿、久不愈閤,本書都進行瞭細緻的辨證分型和治療方法的介紹。特彆是在瘡瘍的成膿、潰破、生肌、收口等不同階段,都提供瞭具體的用藥指導。例如,對於“癧子”類疾病(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淋巴結結核),本書可能詳細分析其濕熱蘊結、氣血凝滯的病機,並介紹內服外用的治療方法。 2. 跌打損傷與骨傷的係統整理: 跌打損傷、骨摺、脫位等,是外科常見的急癥。本書在這一領域,可能係統梳理瞭跌打損傷的辨證要點,如傷處紅腫、疼痛劇烈程度、活動受限情況等,並針對不同類型的損傷,提齣瞭相應的治法,如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接骨續筋等。可能還會介紹一些外用的跌打藥酒、藥膏的製備與使用方法,以及一些復位、固定、功能鍛煉的原則。 3. 腫瘤(癥瘕積聚)的辨治經驗: 盡管民國時期對外科腫瘤的認識尚不完全,但中醫在癥瘕積聚的治療方麵積纍瞭豐富的經驗。本書在外科講義中,可能將“癥瘕積聚”歸入其中,詳細論述其病因病機,如情誌不遂、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導緻的痰、濕、瘀、毒內生。治療上,可能側重於扶正培本、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以毒攻毒等方法,並可能介紹一些內服的成藥或驗方,以及配閤針灸、外敷等療法。 4. 皮膚病的辨治: 濕疹、癬、瘡等皮膚病,也常歸於外科範疇。本書可能對一些常見的皮膚病,如癬的頑固難愈,濕疹的瘙癢難忍等,進行瞭辨證論治。治療上,可能強調內服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藥物,並配閤外用的洗劑、膏劑等,以達到內外兼治的效果。 5. 方藥的精選與應用: 本書在方藥的介紹上,力求精煉實用。不僅列舉經典名方,更可能收錄瞭廣東地區名老中醫的經驗方、效方,以及一些效驗卓著的單方、驗方。對於藥物的選擇,可能特彆強調廣東地區常用的、性味平和而功效顯著的藥物,如穿山甲、土鱉蟲、乳香、沒藥、當歸、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以及蒲公英、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之品。同時,也可能強調藥物的配伍禁忌和煎服方法。 四、 學習價值與時代意義 “民國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中醫講義係列·外科類”,不僅是一部中醫外科的學術專著,更是一份珍貴的曆史文獻。其價值體現在: 1. 傳承經典,啓迪後學: 本書以民國時期的學術視角,係統整理瞭中醫外科的理論與實踐,為後學者提供瞭一套紮實的基礎教材。通過研讀本書,學習者可以深入理解中醫外科的精髓,掌握辨證論治的鑰匙,為未來的臨床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2. 地域特色的展現: 書中蘊含瞭廣東地區中醫外科的獨特經驗,如對某些特定疾病的辨治方法,對某些藥物的偏愛與應用,以及對一些驗方的傳承。這為研究和理解地域性中醫提供瞭寶貴的資料。 3. 曆史研究的依據: 本書是研究民國時期中醫教育、中醫發展史、廣東地區醫學史的重要文獻。通過本書,可以瞭解當時中醫的學術水平、教學模式以及社會地位。 4. 臨床實踐的藉鑒: 盡管時代發展,疾病譜有所變化,但中醫外科的許多基本理論和治療原則仍然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本書所載的辨證方法、治法方藥,仍然可以為當今中醫外科的臨床實踐提供重要的參考和藉鑒。 總之,“民國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中醫講義係列·外科類”是一部集理論、實踐、地域特色與曆史價值於一體的珍貴中醫外科著作。它承載著一代名醫的智慧與心血,為中醫外科的傳承與發展留下瞭寶貴的財富,值得所有中醫同仁深入研讀與體會。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民國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中醫講義係列·外科類》時,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市麵上的中醫書籍太多瞭,真正有價值的,鳳毛麟角。但當我翻開它,尤其是看到外科部分的這些篇章時,我徹底改變瞭看法。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古老的寶庫裏尋到瞭失落的珍寶。書中對各種外科疾病的分類、病因病機、診斷和治療,都極為詳盡,而且旁徵博引,引用瞭大量古籍和醫案。我尤其欣賞它在方劑運用上的靈活與變通,不是刻闆地照搬醫方,而是強調根據具體病情,隨證施治。比如,對於濕熱蘊結引起的瘡瘍,書中會詳細分析濕的輕重、熱的程度,然後給齣不同的方藥組閤,甚至會提示在用藥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細節。這種精細化的辨證施治,是我在其他地方很少看到的。而且,書中對一些少見的疾病,也有涉及,這對於拓寬我的視野,提高我的臨床鑒彆能力,起到瞭非常重要的作用。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醫書,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

評分

《民國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中醫講義係列·外科類》這套書,我斷斷續續也看瞭不少時日瞭,尤其是外科部分的這幾捲,簡直是愛不釋手。我不是科班齣身,但對中醫嚮來有種莫名的情結,尤其喜歡那些古籍裏行雲流水般的論述,總覺得裏麵藏著一份不為外人道的智慧。這套書的特點,在於它那種紮實的學風,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介紹,而是真正深入到病機、治法、方藥的每一個環節。翻開它,就像迴到瞭民國那個時代,那些老先生們站在講颱上,循循善誘,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我特彆欣賞它在辨證論治上的嚴謹,即使是看似簡單的外感病,也從不輕易放過,而是層層剝繭,將錶裏、寒熱、虛實一一剖析清楚。比如書中對瘡瘍的論述,不僅僅是列舉瞭各種病名,更是從毒邪的來源、侵犯的部位、病程的演變,再到內因外因的配閤,都做瞭詳盡的闡述。讀來讓人不禁感嘆,中醫的博大精深,並非止於幾個經典的方劑,而是建立在一套完整的理論體係之上,對人體的認識,對疾病的理解,都達到瞭一個令人敬畏的高度。我常常會對照書中的論述,結閤自己所見的病例,一遍遍地揣摩,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示。

評分

《民國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中醫講義係列·外科類》給我帶來的,是一種久違的“親切感”。就像是遇到瞭多年未見的故人,雖然有些內容已經略有耳聞,但經過他的再次梳理和講解,纔真正有瞭豁然開朗的感覺。書中對於外科的論述,非常注重“神”。什麼叫“神”?就是那種對疾病的整體把握,對人體陰陽平衡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治療過程中微妙變化的敏感捕捉。比如,在講到一些外傷的後續處理時,書裏會強調“和營衛,固肌錶”,這種宏觀的調理思路,往往比單純的清創止血更能體現中醫的智慧。我特彆喜歡它在闡述一些復雜病癥時,那種由淺入深、由錶及裏的邏輯。它不會一下子拋給你很多復雜的理論,而是循序漸進,讓你一步步去理解疾病的本質。而且,書中對一些在現代醫學看來是“疑難雜癥”的疾病,都給齣瞭中醫的解釋和治療思路,這讓我覺得中醫的生命力,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頑強得多。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醫外科的理解,上瞭一個新的颱階。

評分

對於這套《民國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中醫講義係列·外科類》的感受,可以用“驚為天人”來形容,當然,這可能有點誇張,但確是我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指導臨床的書,市麵上很多書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過於簡略,都難以滿足我深入學習的需求。而這套書,尤其是外科這部分,簡直就像為我量身打造的。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花哨的排版,隻有沉甸甸的知識和嚴謹的邏輯。最讓我著迷的是它對病癥的細緻入微的描述,以及針對這些病癥提齣的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書中對一些疑難雜癥的論述,更是讓我茅塞頓開。比如,我一直對某些久治不愈的皮膚病感到頭疼,讀瞭這套書後,纔恍然大悟,原來很多時候是辨證不準,或者用藥不夠精準。書中對於某些病癥,會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比如既往的治療史、患者的生活習慣、甚至包括當地的氣候環境,都會納入考量。這種全方位的視角,讓我意識到中醫的治療,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人體的整體、與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的。讀完之後,我仿佛找到瞭攻剋臨床難題的一把鑰匙,對未來的行醫之路充滿瞭信心。

評分

這套《民國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中醫講義係列·外科類》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所展現齣的那種“道”的精神。很多現代醫學的書籍,講究的是數據、是圖錶、是標準化的流程,而這套書,卻透露著一種“意境”。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怎麼做”,而是讓你去“理解為什麼”。在外科這部分,我尤其喜歡它對“氣血”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的闡述。對於一些常見的癰疽疔毒,書中的論述不是停留在錶麵的消炎止痛,而是深入到氣滯血瘀、毒邪內蘊的層麵,告訴你如何通過調理氣血來達到治本的目的。而且,書中對一些古老的療法,比如火針、膏藥等,都進行瞭詳細的介紹,並且分析瞭它們的適用範圍和禁忌。我一直覺得,中醫的很多精髓,都藏在這些看似“土氣”的傳統療法裏,而這套書,正好將它們一一挖掘齣來,並賦予瞭現代人更容易理解的解釋。讀這本書,我仿佛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對話,他不僅傳授知識,更傳遞著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和對醫學的執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