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外科类

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外科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铁涛,郑洪,刘小斌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外科
  • 民国
  • 广东
  • 中医药
  • 专门学校
  • 讲义
  • 医学史
  • 传统医学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34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71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成立于1924年,由于得到南方发达的药业团体支持,学校办学规模较大,且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初期,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作为近代很早的一批创办的中医学校之一,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办学时间长、教育体系完整、学生多且成材率高,为两广、港澳以至南洋各地侨界等培养了大批知名中医,著名中医药专家如邓铁涛、罗元恺、黄耀燊、李国桥、靳瑞等均为该校校友。   学校当时汇聚一批广东中医界名医,为教学需要,编撰了系列教材。这是近代中医首次编撰教材的创举,与上海等地的中医教育实践交相辉映,在民国时期得到全国医药团体联合总会和中央国医馆等的赞誉,是近代广东中医理论与临床学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这些讲义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强,在今天仍有学习价值。因此,经过系统整理、点读加工,“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丛书的出版应运而生。

内容简介

  本丛书的特点是以地区、学校为单位,首先系统整理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整套中医药类教材。不仅可供研究专科学术参考,更可完整地呈现近代中医学校的中医课程体系、教材编撰等方面的特色。国医大师邓铁涛担任总主编,选取该校中医基础至临床各科教材近30种,连同该校校史,共整理成10个分册。

  学校当时汇聚一批广东中医界名医,为教学需要,编撰了系列教材。这是近代中医首次编撰教材的创举,与上海等地的中医教育实践交相辉映,在民国时期得到全国医药团体联合总会和中央国医馆等的赞誉,是近代广东中医理论与临床学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这些讲义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强,在今天仍有学习价值。因此,经过系统整理、点读加工,“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丛书的出版应运而生。

作者简介

  邓铁涛,国医大师,我国当代著名中医药学家,全国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早年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后曾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国家973专项首席科学家。主要著作有《邓铁涛医学文集》等数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郑洪,中医内科学博士,中医医史文献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上以中医近代史、岭南医学流派、中医文化研究为主要方向。近年独立或首要作者创作出版的著作有:《医史传奇》(羊城晚报出版社,2006)、《岭南医学与文化》(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国医之殇----百年中医沉浮录》(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中西医道----中西医比较面面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岭南摄生录》(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

目录

绪 言 011
第一章
疮疡总论 012
第一节 疮疡由发生而至成脓论 012
第二节 疮疡之虚实辨 013
第三节 疮疡阴阳之辨 013
第四节 疮疡之脉法 014
第五节 疮疡发热 014
第六节 疮疡四肢厥冷 015
第七节 疮疡胸痞 015
第八节 疮疡呕吐 015
第九节 疮疡诸方列 015
第十节 疮疡痉 017
第十一节 疮疡毒气攻心 018
第十二节 疮疡阳气脱陷 018
第十三节 疮疡出血 018
第十四节 疮疡止痛法 018
第十五节 疮疡内托法 019
第十六节 疮疡之七恶 019
第十七节 疮疡之五善 019
第十八节 诸方列 020

006
外科类?外科讲义
第一节 百会疽 022
第二节 佛顶疽 025
第三节 额疽 025
第四节 勇疽(又名太阳疽) 027
第五节 鬓疽 028
第六节 夭疽锐毒 029
第七节 耳后疽 030
第八节 耳发疽 031
第九节 耳根毒 031
第十节 玉枕疽 032
第十一节 脑烁 033
第十二节 油风 034
第十三节 白屑风 034
第十四节 秃疮 035
第十五节 蝼蛄疖(又名蟮拱顶) 036
第十六节 鬓际疮 038
第十七节 颧疡颧疽 038
第十八节 颧疔 039
第十九节 面发毒 040
第二十节 面游风 041
第二十一节 痄腮 041
第二十二节 颊疡 043
第二十三节 骨槽风 044
第二十四节 发颐 046
第二十五节 时毒 046
第二十六节 凤眉疽 048
第二十七节 眉心疽 049
第二十八节 龙泉疽 049
第二十九节 虎髭毒 050
第 三 十 节 燕窝疮 050
第三十一节 脑疽(偏脑疽) 051
第三十二节 天柱疽 053
第三十三节 百脉疽 053
第三十四节 结喉痈 054
第三十五节 夹喉痈 054
第三十六节 瘰疬 055
第三十七节 上石疽 060
第三十八节 失荣症 061
第三十九节 纽扣头 062
第 四 十 节 眼胞菌毒 063
第四十一节 眼丹 063
第四十二节 眼胞痰核 064
第四十三节 椒疮、栗疮 065
第四十四节 皮翻症(眼毛倒睫) 065
第四十五节 漏睛疮 066
第四十六节 目中胬肉 067
第四十七节 鼻疽 068
第四十八节 鼻疔 068
第四十九节 疮 069
第 五 十 节 鼻疮 070
第五十一节 鼻痔 071
第五十二节 肺风粉刺 071
第五十三节 酒齄鼻 072
第五十四节 黑疔 073
第五十五节 耳疳 073
第五十六节 耳衄 074
第五十七节 耳痔、耳蕈、耳挺 075
第五十八节 旋耳疮 075
第五十九节 口疮 076
第 六 十 节 鹅口疮 076
第六十一节 口糜 077
第六十二节 唇疔锁口疔 078

第二章
头项部疮疡及喉症 022
第六十三节 唇疽 079
第六十四节 唇风 079
第六十五节 茧唇 080
第六十六节 牙衄 081
第六十七节 牙宣 082
第六十八节 牙疔 083
第六十九节 牙痈 084
第 七 十 节 走马牙疳 084
第七十一节 紫舌胀 086
第七十二节 痰包 086
第七十三节 重舌 087
第七十四节 舌上痰核 087
第七十五节 重腭 087
第七十六节 舌疔 088
第七十七节 舌疳 088
第七十八节 喉症总论 089
第七十九节 紧喉风 089
第 八 十 节 慢喉风 091
第八十一节 喉闭(附酒毒喉闭) 091
第八十二节 弄舌喉风 092
第八十三节 喉疳 093
第八十四节 喉癣 094
第八十五节 上腭痈 094
第八十六节 喉瘤 095
第八十七节 乳蛾 095
第八十八节 白喉 096
第一节 甘疽 102
第二节 膻中疽 103
第三节 脾发疽 103
第四节 井疽 105
第五节 蠹疽 106
第六节 疬疽 106
第七节 内外乳吹 107
第八节 乳疽 108
第九节 乳痈乳漏 109
第十节 乳中结核 110
第十一节 乳岩 110
第十二节 乳头破裂 112
第十三节 幽痈 113
第十四节 中脘疽 114
第十五节 吓痈 114
第十六节 冲疽 115
第十七节 脐痈 115
第十八节 少腹疽 116
第十九节 缓疽 118
第二十节 腋痈 118
第二十一节 腋疽 119
第二十二节 黯疔 119
第二十三节 肋疽 120
第二十四节 渊疽 121
第二十五节 内发丹毒 122
第二十六节 胁痈 122
第二十七节 肩中疽、干疽、过肩疽 123
第二十八节 髎疽、肩风毒 123

第三章 胸腹肩部疮疡 102
第一节 臑痈、藕包毒、鱼肚发 125
第二节 石榴疽 126
第三节 肘痈 128
第四节 臂痈 128
第五节 腕痈 129
第六节 兑疽 129
第七节 穿骨疽 130
第八节 骨蝼疽 131
第九节 蝼蛄串 132
第十节 手发背 132
第十一节 掌心毒 133
第十二节 虎口疽 134
第十三节 手丫发 134
第十四节 调疽 135
第十五节 蛇头疔、天蛇毒 135
第十六节 蛇眼疔、蛇背疔、蛇腹疔、蛀节疔、泥鳅疽 136
第十七节 代指 136
第十八节 蜣螂蛀 137
第十九节 窝疮 137
第二十节 狐尿刺 138
第二十一节 鹅掌风 138
第一节 上、中、下三发背 140
第二节 上搭手 141
第三节 中搭手 142
第四节 下搭手 143
第五节 莲子发 143
第六节 竟体疽(一名蜂窝发) 144
第七节 阴阳二气疽 145
第八节 串疽(又名老鼠钻) 145
第九节 酒毒发 146
第十节 痰注 146
第十一节 黄瓜痈(一名肉龟疮) 147
第十二节 中石疽 147
第十三节 肾俞发 148
第一节 悬痈 149
第二节 穿裆发 151
第三节 跨马痈 151
第四节 便毒 152
第五节 肾囊痈 154
第六节 肾囊风 155

第四章
臑肘臂掌部疮疡 125

第五章
背部疮疡 140

第六章
下部疮疡 149
第七节 妇人阴疮 157
第八节 鹳口疽 159
第九节 坐马痈 160
第十节 臀痈 160
第十一节 上马痈、下马痈 161
第十二节 脏毒 162
第十三节 痔疮 164
第十四节 坐板疮 170
第十五节 附骨疽、咬骨疽 170
第十六节 横痃、阴疽 172
第十七节 股阴疽 173
第十八节 伏兔疽 174
第十九节 股阳疽、环跳疽 174
第二十节 肚门痈、箕门痈 175
第二十一节 腿游风 176
第二十二节 青腿牙疳 177
第二十三节 膝痈、疵疽 178
第二十四节 膝眼风 179
第二十五节 鹤膝风 180
第二十六节 下石疽 181
第二十七节 缓疽 182
第二十八节 委中毒 183
第二十九节 上水鱼 184
第 三 十 节 人面疮 184
第三十一节 三里发 185
第三十二节 腓腨发 185
第三十三节 黄鳅痈 186
第三十四节 青蛇毒 187
第三十五节 接骨发 187
第三十六节 附阴疽 188
第三十七节 内踝疽、外踝疽 188
第三十八节 穿踝发 189
第三十九节 湿毒流注 190
第 四 十 节 肾气游风 190
第四十一节 臁疮 191
第四十二节 鳝漏 193
第四十三节 四弯风 193
第四十四节 风疽 194
第四十五节 足发背 194
第四十六节 涌泉疽 195
第四十七节 脱疽 196
第四十八节 敦疽 198
第四十九节 甲疽 199
第 五 十 节 足跟疽 200
第五十一节 厉痈、四淫风 200
第五十二节 臭田螺、足丫发 201
第五十三节 牛程(俗名石硬) 202
第五十四节 土栗 202
第五十五节 冷疔 203
第五十六节 脚气疮 203
第五十七节 田螺疱 204
第一节 疔疮 206
第二节 流注 210

第七章 疮疡发无定处

前言/序言

  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筹建于 1913年,成立于1924年,一直办学至1955年,后来并入新成立的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近代最早筹设的中医学校之一,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具有办学时间长、教育体系完整、学生多且成材率高等特点,现代著名中医药专家,如邓铁涛、罗元恺、黄耀燊、李国桥、靳瑞等均为该校校友,其附设的医院广东中医院(现广东省中医院)延续至今,已发展成为全国最知名的中医院之一。

  民国中医学校的历史贯穿于近代中医药界争取学校教育权利的过程中。在当时的种种阻碍之下,中医药先辈积极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办学体制、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等,这对今天的中医药教育也有重要影响。中医教育从师承教育向学校教育转型,是影响中医百年来发展道路的重要事件,其转型既有内在发展的动力与需求,也有着外在的压力与制约。当中值得研究的内容很多,教材便是其大端。

  民国中医学校教材,既保留传统体系与思维方式,又开始按照现代教育理念来分科编撰。其内容包含了很多当时中医名家的理论心得与临床经验,也体现了新教育模式的框架。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所编撰的教材在民国时享有盛誉,在 1929年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的教材编辑委员会会议上,该校所编教材被认为“最完备”。中央国医馆成立后,收集各学校教材,又以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选送最多,达84册。为了让这些颇有价值的教材能够为今人所利用,在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肇始 60周年,亦即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 60周年之际,我们对其中的中医药教材进行了点校整理,既可借以研究当时中医教育的情况,又可供学习名医的思想学术与临床经验。丛书中选入了惟一一种不属于医学科目的是《国文学讲义》,但书中亦有与医学有关的篇目,部分相当于今之《医古文》,教学方法很有传统特点,可供借鉴。该册作者廖景曾是对学校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本丛书共分10个分册,包括附编该校校史一册,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支持下编辑出版。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第九届毕业生、今年喜满百岁遐龄的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欣然担任本丛书总主编,让后学倍感欣喜。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尽量保持讲义原貌,还原民国时期中医讲义特色。冀望本书的出版,能为中医药院校师生提供参考。


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外科类 一、 时代背景与编纂缘起 本书系“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之外科篇,旨在系统梳理、传承与发扬民国时期广东地区中医外科的学术精华与临床实践。民国初年,伴随西方医学的传入,中医在特定历史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中医教育机构应运而生,肩负起保存国粹、培养中医人才的重任。广东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沃土,涌现了众多医术精湛、学识渊博的名老中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成立,正是在这一历史洪流中,聚合广东地区中医名家,系统整理历代医籍,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编纂而成的一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烙印的中医教材。 本书的外科类讲义,正是该校名师大家,集数十载临床之功,参阅古今医籍,呕心沥血之作。其编纂过程,绝非简单的文献汇编,而是对中医外科的理论体系、辨证论治、临床疗效进行深入的挖掘、提炼与升华。讲义力求在遵循中医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突出广东地区中医外科在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见解和治疗方药,为后学者提供一套既有历史深度,又具临床实用价值的教材。 二、 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外科,作为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其理论体系深受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中医基本理论的影响。本书在继承古代中医外科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1. 整体观念在外科病中的体现: 中医外科病,虽常表现为局部症状,但绝非孤立的。本书强调,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体脏腑、气血、经络、情志等内在因素密切相关。例如,痈疽的发生,不仅是皮肤肌肉的局部病变,更可能与脾胃湿热、肝郁化火、气血亏虚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讲义中,通过对具体病证的阐述,反复强调“标本同治”、“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治疗原则。 2. 辨证论治的精髓与灵活运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在外科病中尤为关键。本书在外科的辨证论治方面,不仅梳理了经典的病因、病机、症状、舌脉等辨证要点,更结合民国时期广东地区常见的疾病特点,对辨证进行补充和细化。例如,对于疮疡类疾病,详细阐述了不同阶段、不同部位、不同病因所形成的证候差异,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治法。同时,也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年龄、性别、季节等因素,灵活调整辨证,做到“一人一方”、“因人而异”。 3. 气血津液理论在外科病中的地位: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外科疾病,往往直接损伤肌肤腠理,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津液失调。本书在阐述外科病时,充分运用气血津液理论来解释病因病机。例如,对于恶性肿瘤,可能将其归结为气滞血瘀,痰凝湿聚,毒邪内蕴等,强调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扶正培本等治法。对于外伤出血,则重视益气摄血、养血止血。 4. 病机转化的动态观: 中医外科病往往具有病程长、易复发、多转化的特点。本书强调,外科疾病的病机转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医者在诊疗过程中时刻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痈疽初期以红肿热痛为主,属实证、热证,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若溃破后,则可能转为虚证、寒证,需注意益气养血、托毒生肌。讲义对此类病机转化的辨识与处理,提供了详实的指导。 三、 临床实践的特色与创新 广东地区中医外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诊疗经验和方药创新。本书对外科类讲义的编纂,充分体现了这些特色: 1. 对疮疡类疾病的深入论述: 疮疡是中医外科最常见的病证之一,本书对外科类讲义的篇幅,有相当一部分用于详细阐述各类疮疡。从初期的红肿热痛,到溃后流脓、久不愈合,本书都进行了细致的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的介绍。特别是在疮疡的成脓、溃破、生肌、收口等不同阶段,都提供了具体的用药指导。例如,对于“疬子”类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淋巴结结核),本书可能详细分析其湿热蕴结、气血凝滞的病机,并介绍内服外用的治疗方法。 2. 跌打损伤与骨伤的系统整理: 跌打损伤、骨折、脱位等,是外科常见的急症。本书在这一领域,可能系统梳理了跌打损伤的辨证要点,如伤处红肿、疼痛剧烈程度、活动受限情况等,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损伤,提出了相应的治法,如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等。可能还会介绍一些外用的跌打药酒、药膏的制备与使用方法,以及一些复位、固定、功能锻炼的原则。 3. 肿瘤(症瘕积聚)的辨治经验: 尽管民国时期对外科肿瘤的认识尚不完全,但中医在症瘕积聚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书在外科讲义中,可能将“症瘕积聚”归入其中,详细论述其病因病机,如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导致的痰、湿、瘀、毒内生。治疗上,可能侧重于扶正培本、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以毒攻毒等方法,并可能介绍一些内服的成药或验方,以及配合针灸、外敷等疗法。 4. 皮肤病的辨治: 湿疹、癣、疮等皮肤病,也常归于外科范畴。本书可能对一些常见的皮肤病,如癣的顽固难愈,湿疹的瘙痒难忍等,进行了辨证论治。治疗上,可能强调内服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药物,并配合外用的洗剂、膏剂等,以达到内外兼治的效果。 5. 方药的精选与应用: 本书在方药的介绍上,力求精炼实用。不仅列举经典名方,更可能收录了广东地区名老中医的经验方、效方,以及一些效验卓著的单方、验方。对于药物的选择,可能特别强调广东地区常用的、性味平和而功效显著的药物,如穿山甲、土鳖虫、乳香、没药、当归、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以及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之品。同时,也可能强调药物的配伍禁忌和煎服方法。 四、 学习价值与时代意义 “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外科类”,不仅是一部中医外科的学术专著,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其价值体现在: 1. 传承经典,启迪后学: 本书以民国时期的学术视角,系统整理了中医外科的理论与实践,为后学者提供了一套扎实的基础教材。通过研读本书,学习者可以深入理解中医外科的精髓,掌握辨证论治的钥匙,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地域特色的展现: 书中蕴含了广东地区中医外科的独特经验,如对某些特定疾病的辨治方法,对某些药物的偏爱与应用,以及对一些验方的传承。这为研究和理解地域性中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 历史研究的依据: 本书是研究民国时期中医教育、中医发展史、广东地区医学史的重要文献。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当时中医的学术水平、教学模式以及社会地位。 4. 临床实践的借鉴: 尽管时代发展,疾病谱有所变化,但中医外科的许多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仍然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书所载的辨证方法、治法方药,仍然可以为当今中医外科的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总之,“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外科类”是一部集理论、实践、地域特色与历史价值于一体的珍贵中医外科著作。它承载着一代名医的智慧与心血,为中医外科的传承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值得所有中医同仁深入研读与体会。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这套《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外科类》的感受,可以用“惊为天人”来形容,当然,这可能有点夸张,但确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指导临床的书,市面上很多书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简略,都难以满足我深入学习的需求。而这套书,尤其是外科这部分,简直就像为我量身打造的。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花哨的排版,只有沉甸甸的知识和严谨的逻辑。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对病症的细致入微的描述,以及针对这些病症提出的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论述,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比如,我一直对某些久治不愈的皮肤病感到头疼,读了这套书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是辨证不准,或者用药不够精准。书中对于某些病症,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比如既往的治疗史、患者的生活习惯、甚至包括当地的气候环境,都会纳入考量。这种全方位的视角,让我意识到中医的治疗,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人体的整体、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的。读完之后,我仿佛找到了攻克临床难题的一把钥匙,对未来的行医之路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套《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外科类》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道”的精神。很多现代医学的书籍,讲究的是数据、是图表、是标准化的流程,而这套书,却透露着一种“意境”。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做”,而是让你去“理解为什么”。在外科这部分,我尤其喜欢它对“气血”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阐述。对于一些常见的痈疽疔毒,书中的论述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消炎止痛,而是深入到气滞血瘀、毒邪内蕴的层面,告诉你如何通过调理气血来达到治本的目的。而且,书中对一些古老的疗法,比如火针、膏药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分析了它们的适用范围和禁忌。我一直觉得,中医的很多精髓,都藏在这些看似“土气”的传统疗法里,而这套书,正好将它们一一挖掘出来,并赋予了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解释。读这本书,我仿佛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对话,他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着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学的执着。

评分

《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外科类》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就像是遇到了多年未见的故人,虽然有些内容已经略有耳闻,但经过他的再次梳理和讲解,才真正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书中对于外科的论述,非常注重“神”。什么叫“神”?就是那种对疾病的整体把握,对人体阴阳平衡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治疗过程中微妙变化的敏感捕捉。比如,在讲到一些外伤的后续处理时,书里会强调“和营卫,固肌表”,这种宏观的调理思路,往往比单纯的清创止血更能体现中医的智慧。我特别喜欢它在阐述一些复杂病症时,那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逻辑。它不会一下子抛给你很多复杂的理论,而是循序渐进,让你一步步去理解疾病的本质。而且,书中对一些在现代医学看来是“疑难杂症”的疾病,都给出了中医的解释和治疗思路,这让我觉得中医的生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顽强得多。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医外科的理解,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外科类》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的中医书籍太多了,真正有价值的,凤毛麟角。但当我翻开它,尤其是看到外科部分的这些篇章时,我彻底改变了看法。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古老的宝库里寻到了失落的珍宝。书中对各种外科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都极为详尽,而且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古籍和医案。我尤其欣赏它在方剂运用上的灵活与变通,不是刻板地照搬医方,而是强调根据具体病情,随证施治。比如,对于湿热蕴结引起的疮疡,书中会详细分析湿的轻重、热的程度,然后给出不同的方药组合,甚至会提示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这种精细化的辨证施治,是我在其他地方很少看到的。而且,书中对一些少见的疾病,也有涉及,这对于拓宽我的视野,提高我的临床鉴别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医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

评分

《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外科类》这套书,我断断续续也看了不少时日了,尤其是外科部分的这几卷,简直是爱不释手。我不是科班出身,但对中医向来有种莫名的情结,尤其喜欢那些古籍里行云流水般的论述,总觉得里面藏着一份不为外人道的智慧。这套书的特点,在于它那种扎实的学风,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真正深入到病机、治法、方药的每一个环节。翻开它,就像回到了民国那个时代,那些老先生们站在讲台上,循循善诱,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我特别欣赏它在辨证论治上的严谨,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外感病,也从不轻易放过,而是层层剥茧,将表里、寒热、虚实一一剖析清楚。比如书中对疮疡的论述,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病名,更是从毒邪的来源、侵犯的部位、病程的演变,再到内因外因的配合,都做了详尽的阐述。读来让人不禁感叹,中医的博大精深,并非止于几个经典的方剂,而是建立在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之上,对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理解,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敬畏的高度。我常常会对照书中的论述,结合自己所见的病例,一遍遍地揣摩,总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