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公开课 政治哲学

耶鲁大学公开课 政治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史蒂芬·B·斯密什(Steven B. Smith) 著,贺晴川 译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耶鲁大学
  • 公开课
  • 哲学
  • 政治
  • 西方哲学
  • 政治思想
  • 伦理学
  • 社会科学
  • 学术讲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389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046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字数:2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短小精悍,内容丰富《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一书重点选取了十位左右的政治哲人及其经典著作进行讲解,重点突出,要言不烦,基本上涉及了政治哲学全部重要主题。
  落脚现实,生动幽默作者史蒂芬B斯密什非常善于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阐述深奥的政治哲学原理,并且以美国作为民主社会的典型,具体而微地分析了民主政体的利弊。

作者简介

  史蒂芬·B.斯密什(Steven B.Smith),美国耶鲁大学政治科学阿尔弗雷德科尔斯(AlfredCowles)教授及布兰福特学院前院长。他于1981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服务于耶鲁期间,曾任政治科学研究所主任、人文课程大学部主任及犹太研究代理主席。他的研究重点是古今之争、宗教与政治、代议制政府理论等政治哲学史专题。曾出版《斯宾诺沙、自由主义及犹太人身份》(Spinoza,Liberalism,andJewishIdentity,1997)、《斯宾诺沙的生命之书》(Spinoza’sBookofLife,2003)、《阅读列奥史特劳斯》(ReadingLeoStrauss,2006)及《剑桥列奥施特劳斯指南》(TheCambridgeCompaniontoLeoStrauss,2009)等专著。他曾经获得包括爱默生奖在内的多项学术奖项,2009年荣获莱克斯希克森(LexHixon)社会科学领域杰出教师奖。


  贺晴川,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专业硕士。

精彩书评

  耶鲁学生是有福的,有学术大家以如此流畅、易懂的生动语言,道尽两千年来西方哲学中的政治智慧。这个福分今天轮到了中国的读者。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这是一部极为难得的政治哲学入门读物。作者兼具教师与学者的卓越品质,循循善诱地引领读者,深入到伟大思想家们的问题与论述的核心地带。他的讲解格外清晰生动,但不失深刻与丰富;他呈现个人的独到见解,却保持着中肯开放的对话气质。毫无疑问,这是政治哲学课程为理想的读本之一,是深入浅出的典范之作。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一本短小精悍但又博大精深的政治哲学导论,读完此书,你会明白,为什么通过阅读伟大哲人的伟大著作会有助于理解我们当下的政治生活。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目录

简目

文献说明
第1章为什么是政治哲学?
第2章安提戈涅与冲突的政治
第3章苏格拉底与经过省察的生活
第4章柏拉图论正义与人的善好
第5章亚里士多德关于政制的政治科学
第6章圣经中的政治
第7章马基雅维利与建国的技艺
第8章霍布斯的新政治科学
第9章洛克与宪政的技艺
第10章卢梭论文明及其不满
第11章托克维尔与民主的困境
第12章捍卫爱国主义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第1章

  为什么是政治哲学?

  按惯例,我得在一开始谈谈这门课的主题。这么做也许是本末倒置,因为在研习政治哲学之前,你怎么能说政治哲学是什么呢?不管怎样,我会尽量说点有用的东西。
  就某种意义来说,政治哲学只是政治科学的一个分支或“子领域”。它与政治探究的其他领域平行,例如美国政府、比较政治学和国际关系。但是另一方面,政治哲学是政治科学最古老、最基础的部分。政治哲学是最古老意义上的政治科学,或者说,政治哲学就是古典的政治科学。
  政治哲学旨在澄清各种塑造了政治探究的基本问题、基础概念与范畴。
  在此意义上,与其说它是政治科学的一个分支,不如说它是这门学科的
  根本和基石。
  今天,研习政治哲学常常从研习该学科的伟大著作入手。政治哲学是所有社会科学当中最古老的学科,它比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更加古老,并以拥有众多巨擘而自豪: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再到黑格尔、托克维尔、尼采、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了解“什么是政治哲学”的最佳途径,不过就是研习那些被公认为政治哲学宗师的人的作品与思想。最好的研习之道,难道不就是小心谨慎地阅读它们吗?
  这种途径并非毫无危险,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是什么使一本书或一位思想家称得上伟大?谁说了算?为什么偏偏要研习这些思想家,而非别的一些人呢?任何一份开列了所谓伟大的思想家或文本的书单,不也很可能是主观的吗?而且,这种书单所排除的不也可能比它所收入的能教给我们更多东西吗?此外,对昔日经典和伟大思想家的研习很容易堕落成迂腐和好古癖。或许,我们会觉得自己很容易受一长串伟大的名字所裹挟,最终放弃为自己而思考。研习这些常常是十分古老的书籍,难道不会冒着忽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的危险吗?对于这个有着全球化、恐怖主义和种族冲突的世界,亚里士多德和霍布斯能告诉我们什么?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政治科学难道没有一点儿进步吗?毕竟,经济学家不再阅读亚当·斯密,心理学家也不读弗洛伊德了。那么,为什么政治科学就应该继续研习亚里士多德和卢梭?这些都是很严肃的问题,我会尽量回答。
  政治科学家们普遍持有这样一种看法:政治研究就像自然科学,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领域。就像粒子物理学家没必要研究物理学史,政治科学的史前时期也随着当今政治科学的成熟而不再需要。人们常说,实验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社会科学所使用的方法与技术,命中注定会带来这样一个结局: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或卢梭的作品中那些古老的也是不成熟的思考将被人遗忘。要是我们还在研究这些思想家,那也只不过更像是一位馆长或档案管理员,仅仅是对这些东西对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的共同大厦还有什么贡献感兴趣。
  政治科学的这种进步主义或科学主义的范式,常常与另一类人结合起来,即历史主义者或相对主义者。根据这种观点,一切政治思想都是其时间、地点与处境的产物。我们不应当指望,为15 世纪佛罗伦萨、17世纪英格兰和18 世纪巴黎的人所写的东西,能够为21 世纪的美国读者提供任何教益。一切思想都受到其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尝试从过去的作者或文本中提炼出永恒智慧是错误的。这个信念为今天许多人所持有,但它简直是在自我反驳。如果一切思想都受制于其时间和地点,那么这条真理也适用于其自身。然而,所谓的相对主义或历史主义坚称,只有这句话是真的,只有这句话是永恒有效的,与此同时却宣布其他一切思想都属于各自的历史处境。我们无需成为一位高深的逻辑学家,就知道相对主义甚至单就自身来说都是不融贯的。
  历史主义者的解读方式否认,存在着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与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卢梭及其后来者的著述联结起来的唯一传统。他们轻蔑地将这种念头斥为“编造神话”。在追求更高的历史准确度的名义下,历史主义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刻意将伟大的著作变得褊狭,将它们完全限制在其时其地的背景和利害关系之中。历史主义者的论题通常会认为,观念只不过是各种“合理化”(rationalizations)或“意识形态”,它们表达的是先前存在的不同的社会利害关系。然而,事实是观念自身就有一种因果力量(causal power):观念不仅会带来结果,其结果还时常远远超出它们当下的背景和处境。像在英格兰的一系列条件中发展起来的约翰·洛克的宪政理论,在被移植到别处之后常常还能焕发生机,典型例子就是北美大陆。20 世纪的历史带有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民主的意识形态交锋,这就证明观念的力量能塑造世界。讽刺的是,恰恰在阐明一种纯然经济学式的历史理论的局限性上,没有人比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更加权威。凯恩斯写道:“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观念,正确也好,错误也罢,都比通常认为的要强大得多。的确,世界几乎就是由它们统治着的。实践者认为他们能相当程度上免于任何知识的影响,却常常是某些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那些凭空听取灵感的掌权狂徒,其狂妄则常常是从几年前尚存学界的某个不入流学者的思想中提炼而成。
  政治哲学研究,并不简单地是某种历史附属品,隶属于作为主干的
  政治科学;它也不是在履行某种看守或管理的职能,保存过往时代的伟大
  荣耀,就像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保存的木乃伊那样。政治哲学是对政治生
  活最根本、最棘手和最经久不息的问题的研究。这种问题的数量绝非无限,
  或许还相当少。政治哲学研究总是围绕着这样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
  我应该遵守法律?”“何谓公民?公民应当得到怎样的教育?”“谁是立
  法者?”“自由与权威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政治与神学之间应当有
  着怎样的关系?”或许还有其他一些这样的问题。
  我们即将阅读的思想家们为我们准备了基本的框架,即基本的概念
  与范畴,借此我们才能着手思考政治。对于那些在他们的轨道里工作的人而言,正是他们提供的分析方式,使这些较为晚近、也较为次要的思想者的工作得以可能。我们一直在追问柏拉图、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提出的关于法律、权威、正义与自由的问题,尽管我们并不总是以同样的方式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或许不会通盘接受他们的答案,但他们总是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清晰和洞察力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简单地消失不见,而是构成了政治研究的核心问题。事实上,现在还有人自称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托马斯主义者、洛克主义者、康德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和海德格尔主义者。他们的学说绝对没有遭到驳倒或取代,没有像已经失效或不受信赖的科学理论或宇宙论那样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在我们身边,这些学说依然大量存在,它们始终是我们最基本的立场和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很快就会发现一件事实:政治哲学研究中没有永恒的答案,只有永恒的问题。在正义、权利、自由以及权威的适当范围等最根本的问题上,伟大思想家的答案也常常有着深刻的不一致。与常识(popular wisdom)不同,一切伟大的心灵显然并不一定有相似的思想。但是,这样也有好处。伟大思想家之间的不一致,使我们能够走进他们的对话:首先是倾听,思考他们的差异,然后为自己作出判断。我承认我不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但我还得补充一句,你在耶鲁或其他大学碰到的某些教授也绝对不是。那些自诩为哲学家的人,实际上大多数只不过是哲学教授罢了。差别何在?真正的哲人凤毛麟角,一个人一生能碰到一个实属万幸,有可能一个世纪才出现一位。但这就是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一个人可以是个平庸的历史学家或化学家,但他仍然能发挥相当有效的作用。但是,一个平庸的哲人这种说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一个平庸的哲人根本就不是哲人。然而,不是伟大思想家的我们至少还能努力成为称职的学者。相比于被训练得小心谨慎、有板有眼的学者,伟大的哲人无所畏惧,用《星际迷航》的话来讲,他们“勇敢地航向前人未至的宇宙洪荒”。学者始终依赖伟大思想家们的著作,无法达到这些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学者
  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倾听伟大思想家们的对话,并对他们的差异保持敏感。与过去的伟大思想家相比,我至少还有一样优势。亚里士多德和霍布斯过去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但他们如今早已不在人世。你们像我一样,也具有这种优势,那就是“我还活着”。
  但是,我们应该从哪儿进入这场对话,应该从哪些问题或思想家入手?我们应该从哪儿开始?与所有事业一样,从最初的地方起步总是最好的。政治哲学所特有的主题就是政治行动。一切行动的目标,要么是保守(preservation),要么就是变革。当我们追求变革时,为的是让某种事物变得更好;当我们追求保守时,为的是避免某种事物变得更坏。即使选择不作为,袖手旁观也是一种行动。由此可见,一切行动都预设了某种对于更好和更坏的判断。然而,如果不是我们对善好(good)多多少少有所思虑,我们就不可能对更好和更坏做出思考。我们做出行动,目的是发扬某种关于善好的理念或意见;因而,我们做出政治行动,目的就是发扬某种关于政治的善好或公共善好(common good)的理念。政治哲人们称为“公共善好”的东西,隐藏在各式各样的名号之下,有时是“美好社会”或“正义社会”,有时就是简单的一句“最佳政制”。在政治生活的一切问题中,最古老也最基础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最佳政制?
  ……

前言/序言

  

《政治哲学的黎明与回响》 一部关于思想史的宏伟画卷,深入探索塑造我们理解政治世界的基石。 本书并非一次对特定讲座或课程的简单梳理,而是一次横跨古今的智识之旅,旨在揭示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关键人物及其思想演进。我们并非要重述某本具体的教材,而是要重构一种思考政治世界的方式,一种从根本上理解权力、正义、自由、国家和社会契约的视角。 第一章:城邦的起源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探寻政治的“善” 一切政治思考的开端,往往追溯至古希腊的城邦。在这里,公民不仅是政治的参与者,更是政治生活的实践者。本书将从这一视角出发,审视城邦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组织形式,其存在的意义和挑战。 我们将深入探讨柏拉图的思想,尤其是他那极具争议却又影响深远的《理想国》。柏拉图对“正义”的追问,并非仅仅停留在法律条文的层面,而是指向了城邦整体的“善”。他关于理念世界的论述,以及由此推导出的哲人王统治,是对权力与知识关系的深刻反思。我们并非要简述书本上的“哲人王”理论,而是要解析其背后对于理性、知识在政治决策中核心作用的信念,以及这种信念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这一章将引导读者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善”?一个理想的政治共同体应该具备哪些特质?知识与权力之间是否存在一种不可逾越的鸿沟,或者一种必然的联系?我们会考察柏拉图关于哲学教育、分工以及城邦等级制度的设想,并分析这些设想在历史上所激起的不同反响,以及它们对后世政治思想的启发。这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罗列,而是对这些思想的批判性梳理,理解其提出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具有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从实践中理解“人是政治的动物” 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不同,亚里士多德更注重对现实政治的观察和分析。他的《政治学》并非是建立在纯粹理性推演之上,而是根植于对大量城邦制度的经验研究。我们将审视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这一经典命题,并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含义——政治生活并非是外在于人的需求,而是人性本身的一部分。 本书将聚焦于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分类,从君主制到僭主制,从贵族制到寡头制,从共和制到民主制,他试图在实践中寻找“混合政体”的可能性,以期达到政治的稳定和“生活的美好”。我们将探讨他关于“中道”的政治哲学,以及其对“公民”概念的界定。这里的关键并非是背诵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表,而是理解他如何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寻找能够促进城邦繁荣和公民幸福的政治模式。 我们将分析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目标是“至善”的观点,以及这种“至善”与个人德性发展的关系。他对于财产权、家庭以及教育的论述,都服务于构建一个能够让公民实现其潜能的政治共同体。这一章将带领读者超越简单的概念介绍,去体会亚里士多德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对现实政治的深刻洞察。 第三章:中世纪的政治与神学——权力的新叙事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基督教的兴起,政治哲学迎来了新的语境。我们将探讨奥古斯丁的“两城说”,理解他如何区分“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以及这种区分对理解世俗权力与神圣权力的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是简单介绍他的著作,而是要探究他如何在动荡的时代,为政治秩序提供一种超越性的解释。 随后,我们将审视托马斯·阿奎那的政治思想,他试图调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基督教神学,构建了关于自然法、永恒法和人定法的层次体系。我们将分析他关于政教关系的论述,以及他对君权神授的理解。这一章旨在揭示在中世纪时期,政治权力如何与宗教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这种联系如何塑造了当时的政治理论和实践。理解这个时期,对于理解现代政治中政教分离的起源至关重要。 第四章:近代政治哲学的奠基者——霍布斯、洛克与卢梭的契约论 近代政治哲学的黎明,以其对“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的革命性解读而告终。我们将深入剖析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理解他在“自然状态”下,人性“自私”和“趋利避害”的本质如何导致“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状态。他提出的“利维坦”——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主权者——是为了结束混乱,保障安全。这里的重点不在于复述霍布斯对“利维坦”的描述,而是要理解他对于国家强制力的必要性的论证,以及这种论证所带来的关于自由与安全的权衡。 紧接着,我们将转向约翰·洛克,他的《政府论》被誉为自由主义的基石。洛克所描绘的“自然状态”并非霍布斯式的战争,而是由自然法支配,人人享有自然权利(生命、自由、财产)。社会契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权利,而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并且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我们将深入探讨洛克关于“同意”的理念,以及他提出的“反抗权”。这并非简单地介绍洛克的“自然权利”,而是要理解他对个人自由和有限政府的辩护,以及这种辩护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审视让-雅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卢梭挑战了前两位思想家关于个人权利让渡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社会契约并非是对权力的让渡,而是“集体人格”的形成。人民通过契约,将所有权利共同让渡给“公意”,而“公意”最终指向全体人民的福祉。我们将分析卢梭对“公意”的独特理解,以及他关于“强迫自由”的悖论。这一章的核心在于理解这三位思想家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关于国家起源、合法性以及人民与政府之间关系的根本性理论,并为理解现代政治的各种思潮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自由主义的繁荣与批判——密尔、边沁与现代困境 19世纪,自由主义思想在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著作中达到了新的高度。我们将深入剖析密尔关于“自由”的定义,特别是他提出的“伤害原则”,即国家干预个人行为的唯一正当理由是为了防止对他人造成伤害。我们将探讨他对言论自由、思想自由以及个性发展的重要性。这并非仅仅是介绍密尔的“功利主义”,而是要理解他对个体自由边界的界定,以及这种界定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同时,我们将考察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理解“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原则是如何成为衡量政治制度和法律的标尺。我们将分析功利主义在伦理和政治上的优势与局限。这一章将带领读者进入19世纪自由主义的黄金时代,但也同时开始触及自由主义所面临的挑战和内部张力。 第六章:对现代性的反思——马克思、尼采与法兰克福学派 进入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政治哲学开始面对现代性带来的深刻危机。卡尔·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揭示了经济结构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阶级斗争的必然性。我们将考察他关于“异化”和“革命”的思想,理解他对实现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构想。这并非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详尽阐述,而是要理解他对现有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根本性质疑。 弗里德里希·尼采以其激进的批判,挑战了传统的道德和政治价值。我们将审视他关于“权力意志”、“超人”以及对“奴隶道德”的批判,理解他如何揭示隐藏在现代政治话语背后的深层心理和权力结构。 20世纪的法兰克福学派,如阿多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继承了马克思和尼采的批判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技术统治”以及“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们将探讨他们如何揭示现代性看似进步的背后,隐藏着新的压迫和异化。这一章旨在展示政治哲学如何从宏大的制度构建,转向对现代社会更深层次的批判和反思。 第七章:政治哲学的当代回响——身份、多元与后现代 进入20世纪后期至今,政治哲学领域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复杂的景象。我们将探讨约翰·罗尔斯的“正义即公平”理论,理解他在“无知之幕”下,如何构建一个关于社会基本正义原则的契约论。我们将分析他关于“基本自由”和“机会平等”的设想,以及这种理论对当代政治分配正义讨论的深远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罗伯特·诺齐克等自由至上主义者对罗尔斯理论的反驳,他们强调个人权利和最小国家。我们将审视关于“身份政治”、“多元主义”以及“后现代”政治思想的兴起,理解这些思潮如何挑战和重塑了我们对政治共同体、公民身份以及权力运作的理解。 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政治哲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演进、相互对话、自我批判的思想传统。通过梳理这条思想史的脉络,我们并非要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一种审视和理解我们所处政治世界的能力。从古希腊的城邦到现代的全球化社会,从对“善”的追寻到对“正义”的构建,政治哲学始终在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和塑造政治生活的智慧。本书将是一次邀请,邀请每一位读者踏上这场激动人心的智识旅程,去探索那些塑造了人类文明的伟大思想。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无意间翻阅书店的哲学类区域时,一本带有熟悉校徽的书籍吸引了我的目光——《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虽然我对政治哲学并非全然陌生,也曾涉猎过一些经典著作,但“耶鲁大学公开课”这个前缀,总能勾起我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期待。我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顶尖学府教学模式和治学严谨的向往。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能以一种系统性、启发性的方式,带领我重新审视那些关于权力、正义、权利、义务等古老而又常新的命题。我尤其好奇,在公开课的形式下,那些抽象的概念是如何被具象化,那些晦涩的论证是如何被清晰地阐释,以至于能够被广泛的受众所理解和接受。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脉络,梳理出政治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并引介不同流派的思想家,让他们各自的观点得以碰撞和交流。同时,我也希望能借此机会,学习如何以更批判性的眼光去分析社会现象,如何去辨析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政治论调背后的逻辑和偏见。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治哲学的读物,更是一扇通往更深刻思考和更理性判断的大门,我希望它能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给我带来一些启迪和力量。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好奇心驱使下的尝试”。我通常对理论性太强的书籍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过于抽象,脱离现实。然而,“耶鲁大学公开课”这个标签,让我觉得这本书或许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体验。我希望它能以一种更贴近现实,更具启发性的方式,来讲解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比如,当我听到“公平”、“正义”这些词汇时,我总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平等现象。我想知道,政治哲学家们是如何从最根本的层面去定义这些概念的,他们提出了哪些理论模型来解决社会分配的问题?我很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以及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它们是如何被解读和实践的。我也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了解,为什么有些政治思想在历史长河中被淘汰,而另一些则经久不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学会如何批判性地思考政治现象,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它应该是一本能够引导我思考,而非直接给我答案的书,一本能激发我更多问题的书,让我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拿到《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这本书,我内心其实带着一种“挑战自我”的心态。我平日里更喜欢阅读历史类和文学类的书籍,对于政治哲学这种偏向抽象思辨的学科,我总觉得难以入门。然而,我一直相信,了解政治哲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我们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路人”的角色,为我揭开政治哲学的神秘面纱。我期待它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介绍政治哲学史上那些奠基性的理论,比如亚里士多德关于城邦的论述,以及他如何将政治学看作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我也想了解,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之后,马基雅维利是如何打破传统,将政治的现实性摆在首位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现代社会如此重视“民主”和“法治”,它们在政治哲学上有哪些理论支撑?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建立起一套初步的政治哲学知识体系,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社会存在的各种政治现象和争论,并从中获得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见解,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

评分

拿到《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这本书,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个我一直思考但缺乏系统梳理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说“天赋人权”?这背后究竟有哪些哲学依据?又是谁最早提出了这些概念,并赋予了它们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一直对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间的区别感到困惑,也想了解它们在核心理念上的传承与断裂。这本书,我希望它能为我解答这些疑惑。我想看到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西方政治哲学史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不仅仅是他们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论证过程和思想方法。例如,康德关于绝对命令的伦理学,如何被转化为政治哲学中的普遍性原则?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建的城邦模型,其对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同样对现代政治哲学中的一些前沿议题感到好奇,比如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如何挑战传统的权力结构,后殖民主义思想又如何反思帝国主义留下的政治遗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这些复杂而深刻的论题呈现出来,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政治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从中获得启发,去探索更多未知。

评分

最近,我偶然接触到一本叫做《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的书。我之所以对它产生了兴趣,主要是因为我对社会契约论和自由主义思潮在现代政治体系中的演变过程感到格外好奇。我想知道,在耶鲁这样一所享誉世界的学府里,政治哲学的课程是如何构建的?它是否会从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比如洛克、卢梭、霍布斯等人的经典文本出发,深入剖析他们关于国家起源、政府合法性以及个人权利的论述?更进一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展示这些早期思想是如何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被继承、发展,甚至是颠覆的。比如,自由主义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对国家权力边界的不断讨论。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书中如何将这些宏大的理论与现实世界的政治实践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现政治哲学的生命力。例如,关于民主制度的挑战,关于社会不公的根源,以及不同政治体制的优劣比较。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政治环境,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洞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一种面对复杂社会问题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

和君商学推荐书目单,值得一读!和君商学推荐书目单,值得一读!和君商学推荐书目单,值得一读!和君商学推荐书目单,值得一读!和君商学推荐书目单,值得一读!

评分

内容很好,值得一读。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点点滴滴点点滴滴的

评分

网上看过一些,买了书再看看。京东包装越来越差,心疼书

评分

政治课要求的,还没看~( ̄▽ ̄~)~

评分

棒棒的非常非常好喔!下次会继续光顾的

评分

高质量的政治学入门读物。

评分

好书。学习学习,再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