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实拍
精选梁漱溟、冯友兰、章太炎、梁启超、王勉三、马宗荣、冈田武彦、里见长次郎八位大师阳明心学经典著作,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心学精髓。
绝版70年,阳明心学经典论著《阳明与禅》再次出版。
阳明在中国学术史上价值之大,势力之伟,论理社会上大家都应当晓得他一点学说才是。
——梁漱溟
我们中国有件极其珍贵的宝物,可惜遗失了,这件宝物不是别的东西,就是曾经支配中国思想界,有百余年之久的“王学”。
——王勉三
“知行合一”是明代大师王阳明先生留下的的一个ZUI有名而且ZUI有价值的口号。
——梁启超
《此心不动随心而动》听大师讲述的“阳明心学”是明代重要的哲学思想,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的核心思想,更是500年来中国人神奇智慧的结晶。
《此心不动随心而动》借助梁漱溟、冯友兰、梁启超等八位大师的智慧为您剖析“阳明心学”的精神内涵。选取八位大师论述“阳明心学”的精华部分编辑成册,带领读者一起追根溯源,探讨心学内核,以廓清后世对阳明心学之误解,发扬其内在价值。全书通俗易懂,详略得当,是阳明心学爱好者的必备进阶读物。
梁漱溟(1893-1988),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
壹 梁启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
引论
“知行合一”说之内容
“知行合一”说在哲学上的根据
“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贰 章太炎·哲学之派别
引言
先秦诸子
汉唐演变
宋明理学
哲学总述
叁 王勉三·龙场生活
初至龙场
哲学上惊人的大发明
几封书信的力量
贵阳讲学
肆 冯友兰·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陆九渊论心
王守仁的宇宙观
“明德”
良知——来自直觉的认识
“正事”
用敬
对佛学的批评
伍 马宗荣·王阳明及其思想
阳明小史
阳明的根本思想
阳明的教育思想
阳明与晦庵
陆 梁漱溟·阳明宗旨不可不辨
引言
辨其“良知与行为之关系”之非
辨其“知行合一论”之非
辨其“致良知工夫论”之非
读阳明先生咏良知诗有悟
柒 冈田武彦·“知行合一”说
行而知之
如何修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说的发展
学问即行,行即知
致良知
陆九渊与“知行合一”说
捌 里见常次郎·阳明与禅
序
例言
总论
心论
修养论
死生观
壹梁启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
引论
现在(尤其是中国的现在)学校式的教育,存在种种缺点,不能为讳。其最显著者,学校变成“智识贩卖所”。办得坏的不用说,就算顶好的吧,只是一间发行知识的“先施公司”。教师是掌柜的,学生是主顾客人。顶好的学生天天以“吃书”为职业,吃上几年,肚子里的书装得像蛊胀一般,便算毕业。毕业以后,对于社会上实际情形的了解程度不知相去几万里,想要把所学见诸实用,恰与宋儒高谈“井田封建”无异,永远只管说不管做。再讲到修养身心、磨练人格方面的学问,越发是等同于零了。学校固然不会注意,即使注意到了,也没有人去教。教的人也没有自己确信的方法来应用,只好把此事搁在一边拉倒。青年们稍为有点志气,对于自己的前途切实打过主意的,当然不满意于这种畸形教育,但他们无法自拔出来,只好安慰自己说:“等我把知识的罐头装满了之后,再慢慢地修养身心以及讲求种种社会实务吧。”其实哪里有这回事。就修养方面而论,把“可塑性”最强的青年时代白过了,到毕业出校时,品格已经成型,极难改进,投身到万恶的社会中,像洪炉燎毛一般,拢着边便化为灰烬。就实习方面而论,在学校里养成空腹高心的习惯,与社会实情格格不入,到底成为一个书呆子,一个高等无业游民完事。青年们啊,你们感觉到这种苦痛了吗?你们发现这种危险了吗?我告诉你们,唯一的救济法门,就是依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去做。
知行合一是一个“讲学宗旨”。黄梨洲说:“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即学者之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十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明儒学案>发凡》)所谓“宗旨”者,标举一两个字或一两句话头,包举其学术精神之全部,旗帜鲜明,令人一望而知为某学派的特色。正如现代政治运动与社会运动之“喝口号”,令群众得个把柄,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则成功自易。讲学大师凡标出一个宗旨,他自己必几经实验,痛下苦功,见得真切,终能拈出来,所以说是“其人得力处”。这位大师既已循着这条路成就了他的学问,他把自己的阅历甘苦指示给我们,我们跟着他的路走下去,当然可以事半功倍而得和他相等的结果,所以说是“即学者入门处”。这种“口号式”的讲学法,宋代始萌芽,至明代而极成。“知行合一”便是明代第一位大师王阳明先生给我学术史上留下的一个最有名而且最有价值的口号。
口号之成立及传播,要具备下列各种要素:(一)语句要简单。令人便于记忆,便于持守,便于宣传。(二)意义要明确。“明”谓显浅,令人一望而了解;“确”谓严正,不含糊模棱以生误会。(三)内容要丰富。在简单的语句里头能容得多方面的解释,而且愈追求可以愈深入。(四)刺激力要强大。令人得着这个口号便能大受感动,而且积极地向前奋进。(五)法门要直截。依着此法实行,便立刻有个下手之处。而且不管聪明才力之大小,各各都有个下手处。无论政治运动、学术运动、文艺运动……凡有力的口号,都要如此。在现代学术运动中所用的口号,还有下列两个消极的要素:(一)不要含宗教性。因为凡近于迷信的东西,都足以阻碍我们理性之自发,而且在现代早已失其感动力。(二)不要带玄学性。因为很玄妙的道理,其真正价值如何,姑且勿论,纵使好极,也不过是供极少数人行高尚娱乐之具,很难得令多数人普遍享用。根据这七个标准来评定中外古今学术之“宗旨”,即学术运动之口号,我以为,阳明知行合一这句话,总算是最有永久价值而且最适用于现代潮流的了。
阳明所用的口号也不止一个。如“心即理”,如“致良知”,都是他最爱用的。尤其是“致良知”这个口号,他越到晚年叫得越响。此外,如“诚意”,如“格物”,都是他常用的。骤看起来,好像五花八门,令人应接不暇,其实他的学问是整个的,是一贯的,翻来覆去说的,只是这一件事。所以,我们用知行合一这个口号来代表他学术的全部,是不会错的,不会罣漏的。
口号须以内容的丰富为要素,即须如前述。知行合一这一句话,望过去像是很简单,其实里头所含的意义甚复杂、甚深邃,所以要先解剖其中的内容。
读到《此心不动随心而动:听大师讲阳明心学》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王阳明先生那伟岸的身影,以及他所开创的,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阳明心学。我一直对“心即理”的说法感到好奇,它到底意味着什么?是说我们内心的感受就是一切道理的源头吗?还是说,内心深处隐藏着某种普遍的真理,我们只需要去体悟,就能触及?“此心不动”,听起来就像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即便外界风雨飘摇,我的内心也能岿然不动,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而“随心而动”,又如何在“不动”的基础上,实现灵活的应变和积极的行动?我猜想,书中一定会对这些核心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可能会引用阳明先生的经典语录,并且结合当代的生活情境,来阐释其深刻内涵。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理解“致良知”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知行合一”,让理论真正落地,转化为我为人处世的准则。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先贤对话,一次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之旅。
评分《此心不动随心而动:听大师讲阳明心学》这个书名,充满了哲学韵味,也暗含着一种人生哲理。我对“心不动”的理解,并非是情绪的压抑或麻木,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坚定和清晰,一种不会被外界诱惑或干扰所动摇的内在力量。而“随心而动”,则是在拥有了这种不动的心之后,才能够真正做到“随心”。这里的“心”,我想指的是良知,是事物本身的道理,是顺应天理而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长久以来的一些困惑: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真诚,又如何不被他人的看法所左右?如何在面对选择时,做出最符合自己内心真实的决定?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让我们能够拨开眼前的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和行动。也许,它会通过讲述阳明先生的生平故事,或是他与门人的对话,来生动地展现心学的智慧,让我们在故事中感悟哲理,在哲理中找到人生的方向。
评分这部书名《此心不动随心而动:听大师讲阳明心学》一出,就瞬间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求知欲。我一直觉得,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拥有一颗不动摇的心,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而“随心而动”,又并非是随波逐流,而是基于一种内在的觉醒和清晰的认知。阳明心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智慧的光芒,似乎能够指引我们穿越迷雾,找到内心的定力。我尤其期待书中是否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那些高深晦涩的哲学思想,转化为能够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智慧。比如,在面对职场压力、人际关系挑战,甚至是个人成长中的迷茫时,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概念,究竟能提供怎样的实践路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能提供一些生动的故事,一些引人深思的案例,让我们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心学的力量,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之中。对于那些渴望在浮躁时代寻得心灵安宁、提升自我认知,并且希望能够更积极、更明智地应对生活挑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宝藏。
评分《此心不动随心而动:听大师讲阳明心学》这个书名,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国传统智慧的探索之门。我一直觉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似乎越来越容易焦虑,容易被各种外在的评价和标准所裹挟。而“此心不动”,正是我们内心深处所渴望的一种状态——一种内心的宁静,一种不随波逐流的清醒。但我又深知,真正的智慧并非是固步自封,而是能够在保持内在宁静的同时,也能积极地去适应和影响外部世界,这便是“随心而动”所蕴含的深意。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更加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来解读阳明心学的精髓,特别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两个核心概念。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理解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心有所定,行有所依”,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既安稳又充满活力的道路。
评分“此心不动随心而动”——光是这句话,就足以让人心生向往。《此心不动随心而动:听大师讲阳明心学》这个书名,精准地抓住了我一直以来对内心平静与行动自由的追求。我常常感到,现代社会给予我们的信息爆炸和各种外部压力,很容易让我们迷失方向,情绪也随之起伏不定。而“此心不动”,我理解为一种内在的定力,一种不为外界所轻易扰动的精神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消极保守,“随心而动”则是一种更积极的姿态,是在内心的坚定基础上,灵活地应对变化,主动地去探索和创造。我特别好奇,阳明心学如何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这种“动静皆宜”的境界?书中会不会详细讲解“致良知”的修养方法,让我们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遵循自己内心最本真的指引?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实践指导,例如如何处理工作中的烦恼,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又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评分习习国学历史
评分ok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评分非常好!!
评分习习国学历史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呢
评分非常好!!
评分习习国学历史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