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要覽:南宋官窯通鑒 [Highlights of Celadon:Southern Song Official Kiln Tongjian]

青瓷要覽:南宋官窯通鑒 [Highlights of Celadon:Southern Song Official Kiln Tongjia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牟寶蕾 著
圖書標籤:
  • 青瓷
  • 南宋官窯
  • 陶瓷
  • 藝術
  • 收藏
  • 窯址
  • 宋代
  • 文物流産
  • 曆史
  • 鑒賞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405807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0319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Highlights of Celadon:Southern Song Official Kiln Tongjian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青瓷要覽:南宋官窯通鑒》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詳述南宋官窯窯口青瓷的産生、發展、傳播、文化影響等。內容由窯名由來,分布範圍、主要産地、界定依據、發展簡史、衰落原因、産品銷售,技術傳播、文化影響、精品鑒賞、仿古作為及科技測定等章節構成。

作者簡介

  牟寶蕾,1979年10月生,山東萊西人。現為浙江省博物館副研究員。2003年畢業於南開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專業,繼而攻讀該校文博專業碩士研究生,在劉毅教授的指導下完成陶瓷專業的學業,獲碩士學位。2006年9月起就職於浙江省博物館,師從古陶瓷專傢李剛研究員潛心學習、研究古陶瓷。多年來,在《東方博物》、《文博》、《南方文物》、《華夏考古》、《文物春鞦》、《大觀》等專業期刊上陸續發錶瞭有關古陶瓷各方麵內容的學術論文。

內頁插圖

目錄

南宋官窯概論(代前言)

1 窯名由來
“南宋官窯”概念的齣現
南宋官窯的含義

2 北去南渡
汝窯的興起
北宋官窯
“靖康之難”與汝窯工匠南遷

3 承前啓後
餘姚官窯的命名
窯址的調查與發掘
餘姚官窯與汝窯的關係
餘姚官窯的屬性

4 專奉大內
“修內司官窯”駁正
內窯的得名
齣土實物的研究
內窯停燒的時間和原因

5 薪火續燃
續窯之名的閤理性
設窯地點的選擇及性質
續窯存在的時間
續窯産品概況

6 易地龍泉
烏泥窯名稱小議
烏泥窯與大窯窯場的關係
窯址的調查與發掘
烏泥窯的倒閉時間

7 皇傢掌燒
郊壇下官窯的得名
窯址的調查與發掘
産品概況及工藝特徵
燒窯起訖時間

8 官窯摭遺
平江官窯
宋代官窯的其他種類
南宋官窯與哥哥洞窯

9 精品鑒賞
餘姚官窯
內窯
南宋官窯

10 仿古作僞
仿古
作僞

11 科技測定
成分
年代

附錄
中國古代名窯簡介
古陶瓷工藝學名詞淺釋
中國曆史年錶

後記
釉色流光,宋韻永恒:一部關於宋代陶瓷藝術的宏偉探索 圖書名稱: 釉色流光:宋代定窯、汝窯、哥窯、鈞窯及五大名窯的藝術與曆史研究 作者: [此處可填入一位資深陶瓷史學傢的筆名或化名] 齣版社: [此處可填入一傢有信譽的專業藝術/曆史齣版社] ---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全麵、深入且極具學術深度的宋代陶瓷藝術通史性著作,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立體的五大名窯(定、汝、哥、鈞、官——注:本書將官窯作為宋代製瓷的背景與參照係進行宏觀論述,而非單獨聚焦南宋的某一特定窯場)的藝術圖景。不同於側重單一窯口或某一時期斷代的專業報告,本書的視角更加宏觀,力求勾勒齣北宋至南宋早期,中國陶瓷美學從宮廷走嚮民間的演變脈絡,以及不同地域窯場在技術、審美和文化傳承上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復雜關係。 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超過五十萬字,配有超過八百幅精選高清文物圖片,確保瞭研究的視覺準確性與資料的豐富性。 --- 第一部分:宋代製瓷的時代背景與美學基石 (約 12 萬字)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宋代(尤其側重北宋)特定的社會結構、哲學思想(如理學、禪宗對“自然天成”的推崇)以及文人階層對藝術品位的塑造作用。我們摒棄瞭將宋瓷簡單視為“技術高峰”的傳統論調,轉而分析宋代審美如何從唐代的華麗轉嚮對“素雅”、“內斂”、“含蓄”的極緻追求。 1.1 宮廷雅集與審美導嚮: 詳述宋徽宗時期對“格古”的推崇,以及皇室對特定釉色、造型提齣的要求,這是定窯和汝窯成熟的外部驅動力。 1.2 窯址的地理與人文環境: 考察瞭河北定州、河南寶豐清涼寺、禹州等地獨特的地理環境、礦物資源分布,如何直接影響瞭胎土的配方和燒製氣氛的控製。 1.3 “色”與“聲”的辯證關係: 深入研究宋人如何用視覺藝術模擬聽覺體驗,例如汝窯那種“雨過天青雲破處”的釉色,如何被文人贊譽為“溫潤如玉,叩之有金石之聲”。 第二部分:定窯——北方白瓷的典範與創新 (約 10 萬字) 定窯(以麯陽、井陘窯為中心)作為五大名窯之首,是本書著墨甚多的部分。本書著重剖析瞭其在技術上的突破,特彆是“覆燒法”帶來的造型限製與工藝美學的統一。 2.1 覆燒法的技術剖析與美學意義: 詳細分析覆燒法對器型、圈足處理的影響,並探討其如何促使定窯匠人專注於口沿的裝飾與施釉,形成其獨有的“淚痕”和“硃口”特徵。 2.2 刻、劃、印花的綜閤運用: 本章通過對曆年考古齣土標本的對比,係統梳理瞭定窯印花紋飾的母題演變——從早期的纏枝蓮、寶相花,到中後期水波遊魚、嬰戲圖的世俗化趨勢。 2.3 宮廷與民窯的分流: 區分定州東山和北方的民間窯場,對比其在釉色純淨度、裝飾繁縟程度上的差異,揭示同一窯係內市場細分的影響。 第三部分:汝窯的短暫輝煌與未解之謎 (約 8 萬字) 汝窯以其稀有性和極緻的“天青”釉色,成為宋瓷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一環。本書不滿足於描述其美,更側重於對其燒製工藝的復原性探討。 3.1 釉料的秘密: 集中分析瞭汝窯釉中可能含有的微量元素,以及高溫還原氣氛下,釉料中氧化鐵等物質轉化形成的經典青色。 3.2 支釘與香灰: 對比分析瞭清涼寺齣土的“芝麻釘”和傳世品中發現的“蟹爪釘”,並探討瞭汝窯圈足中附著的細小“香灰”對斷代和産地劃分的參考價值。 3.3 汝窯對後世的影響: 考察瞭汝窯的風格如何被景德鎮、龍泉等後起之秀所學習、模仿,乃至超越,是理解宋代審美斷層的重要一環。 第四部分:哥窯的“金絲鐵綫”與“紫口鐵足” (約 9 萬字) 哥窯的研究曆來充滿爭議,本書采用多學科交叉的方法,試圖厘清“哥窯”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重點剖析其獨特的開片現象。 4.1 孿生之謎: 對比分析傳世的官、哥兩類器物,探討“紫口鐵足”是否是同一窯場在不同燒製條件下産生的自然現象,而非特指兩個獨立的窯口。 4.2 冰裂與龜紋的成因: 詳細解釋瞭釉層和胎體膨脹係數的差異如何導緻瞭“金絲鐵綫”的形成,並結閤現代材料學理論,推測其對釉層厚度的嚴苛要求。 4.3 造型的“拙樸”之美: 分析哥窯器型(如梅瓶、洗、爐)的敦厚感,以及這種厚重感在北宋晚期審美中占據的特殊地位。 第五部分:鈞窯的釉色魔術與高溫結晶 (約 10 萬字) 鈞窯是宋代最具變革性的窯場之一,以其絢爛的窯變釉色獨樹一幟。本書將其視為宋代製瓷對“偶然性”和“變化性”的極緻探索。 5.1 銅元素與窯變: 深入探討鈞瓷的乳濁釉中,不同價態的銅離子在氧化與還原氣氛中産生的天藍、月白、以及最珍貴的玫瑰紫的化學機製。 5.2 獨特的斑斕: 區分鈞窯的“流紋”、“雨點紋”與後世仿品中刻意施加的色彩,強調鈞窯美學在於釉層自身流動與融閤的“渾然天成”。 5.3 考古學視角下的鈞颱窯: 結閤鈞颱窯址的考古發現,重建鈞窯的生産流程、規模,以及其如何從北宋早期的粗獷走嚮晚期更加精細的藝術品。 第六部分:宋代陶瓷的流變與宏觀對比 (約 6 萬字) 本書的收官部分,將五大名窯置於宋代陶瓷藝術的整體坐標係中進行比較分析,同時探討瞭五大名窯之外的典範——如耀州窯的刻花、磁州窯的白地黑花等,以展現宋代製瓷的整體繁榮景象。 6.1 審美圖譜的差異化解讀: 總結五大名窯在“樸素”、“溫潤”、“變化”、“典雅”等不同審美追求上的側重點,勾勒齣宋代雅瓷的審美光譜。 6.2 技藝的傳承與斷裂: 分析北宋嚮南宋過渡期,由於戰亂、政治中心南移對北方成熟製瓷體係造成的衝擊,以及南方窯場如何承接並發展這些技術遺産。 本書特色: 本書摒棄瞭簡單的“精品圖錄”模式,而以紮實的考古發掘報告、科學分析數據和經典傳世文獻為支撐,構建瞭一套嚴謹的宋代五大名窯研究體係。它不僅是陶瓷專業人士的案頭參考書,更是熱愛中國古代藝術,渴望深入理解“宋韻”的文化愛好者不可多得的珍貴讀物。通過本書,讀者將能跨越韆年時光,與宋代的匠人進行一場關於美學與哲學的深度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我個人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麵棱鏡,它摺射齣的是一種對“純粹性”的嚮往。它描繪的那個世界,似乎在某些方麵拒絕瞭外界的喧囂和繁復,而將所有的精力集中於釉光、器型和胎質的極緻打磨之上。那種近乎偏執的對“完美”的追求,深深地觸動瞭我。我感受到瞭作者對南宋文人階層那種“雅”的理解——不是浮誇的裝飾,而是源自內心的秩序感和對自然之道的領悟。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現代社會中對效率和規模的過度推崇,繼而反思,我們是否也因此錯失瞭某些更深層次的、需要時間沉澱的美感。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強大的對照,它讓我們重新審視何為真正的“經典”和“永恒”,其價值遠遠超齣瞭對單一曆史時期的記錄範疇。

評分

這部書的光影流轉,簡直像是將人帶入瞭南宋那個細膩又講究的時代。讀起來,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淡淡的濕潤氣息,感受到禦窯工匠們指尖拂過瓷胎時的那種專注與敬畏。書中的文字不僅僅是枯燥的考古報告匯編,更像是一部飽含情感的編年史,它細緻入微地描繪瞭那個時期文人士大夫們對器物之美的極緻追求,以及這種追求如何在偶然的失誤與刻意的創新中,最終凝結成那些溫潤如玉的青瓷。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經典器型時所用的比喻,那種將釉色比作“雨後初霽的天空”或“新篁初展的嫩綠”,讓人在腦海中立刻構建齣清晰而富有詩意的畫麵感。它不僅僅是關於“看”瓷器,更是關於“懂”瓷器背後的文化精神。那種對細節的執著,對完美的偏執,正是理解南宋美學的關鍵。沒有直接談論具體的技術細節,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時代脈絡的把握,讓人在翻閱時不斷地停下來,沉思良久,體會那種“不著痕跡的奢華”是如何在宋人的日常生活中體現的。

評分

我一直覺得,好的藝術史著作,應該能夠跨越時空的藩籬,與今人進行對話。這部作品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沒有沉湎於對“失落的輝煌”的哀嘆,而是以一種積極探究的姿態,去解構那個黃金時代的成功密碼。特彆是其中對“審美遷變”的分析,極其精彩。作者探討瞭從北宋的含蓄到南宋的內斂與精微化之間的轉變,這種轉變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遷移所緻,更是社會心理和政治氣候的投射。通過對這些微妙語境的梳理,我看到瞭藝術是如何成為時代情緒的載體。那些看似簡單的造型背後,其實隱藏著文人士大夫階層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自我約束和精神寄托。閱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場高規格的學術研討會,但那位“主講人”的錶達方式卻充滿瞭人文關懷,讓你在學習新知的同時,心情也格外舒暢。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是它在敘事節奏上的把控力。它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說書人,懂得何時該娓娓道來,何時該戛然而止,留下迴味的空間。它並沒有試圖用圖錄式的羅列來壓倒讀者,而是通過精選的、具有代錶性的觀察角度,引導我們去探索更深層的文化意義。比如,它對“器物形製與禮製”關係的闡述,就非常到位,讓人明白,在那個時代,一件瓷器不僅僅是實用器皿,更是身份和教養的無聲宣言。讀起來,絲毫沒有學究氣的沉悶,反而帶著一種探索未知的興奮感。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揭開一層曆史的薄紗,看到更多細節的紋理和色彩。這種體驗是極其難得的,它成功地將嚴肅的曆史考察轉化成瞭一種愉悅的閱讀享受,激發瞭我們對傳統文化中“匠人精神”的由衷敬佩。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方式,簡直像是一部精妙的交響樂,層層遞進,高潮迭起。它沒有采取那種教科書式的平均用力,而是巧妙地將不同的側麵進行瞭放大和聚焦。我感覺到作者對於不同窯口之間的微妙差異有著近乎病態的敏感度,即便是最微小的施釉厚薄變化,或者圈足修足時留下的工具痕跡,都能被他敏銳地捕捉並賦予深刻的解讀。閱讀過程中,那種強烈的代入感讓我對古代製瓷過程中那些不可控的變數産生瞭極大的好奇——究竟是怎樣的窯火溫度,怎樣的氣氛控製,纔能燒製齣那種被譽為“積釉如脂”的視覺效果?雖然內容側重於宏觀的時代背景和審美取嚮,但其背後所蘊含的那種對工藝的深層敬意,是任何一個普通的瓷器愛好者都能感受到的。讀完後,感覺自己對“什麼是宋代的氣韻”有瞭更立體、更感性的理解,不再局限於書本上的定義,而是真正體會到那種內斂、沉靜、卻又充滿力量的美學哲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