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輿情熱點事件案例匯編 (2007—2011年)

網絡輿情熱點事件案例匯編 (2007—2011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國華 著
圖書標籤:
  • 網絡輿情
  • 輿情分析
  • 熱點事件
  • 案例研究
  • 社會事件
  • 媒體傳播
  • 公共關係
  • 危機管理
  • 中國社會
  • 事件營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02070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369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網絡輿情與網絡社會治理研究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9
字數:5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新聞傳播工作者、研究者,公務員,網絡愛好者
本書的39個熱點事件輿情案例覆蓋瞭2007-2011年一BBS論壇為輿情主陣地時代的突發事件和熱點事件網絡輿情事件,案例豐富多樣,代錶性強,具有典型意義。案例展示和分析力求還原事件過程和輿情發展演變的真實軌跡,案例分析的結構特點鮮明,分析視角獨特多元,分析全麵深入,對案例的提煉點評簡潔明瞭,較好地做到瞭以案說理,從典型到一般,對於把握BBS時代熱點和突發事件網絡,總結輿情的應對經驗教訓,提升政府突發事件輿情應對能力,具有較好的參考啓示作用。本案例匯編是在國傢社科基金研究報告的基礎上編寫完成的,代錶瞭輿情案例領域研究的前沿,對實際的輿情應對和突發事件處置具有指導作用。

內容簡介

本書精心選擇和匯集瞭39個有代錶性的突發事件、熱點事件輿情案例,覆蓋瞭2007年-2011年國內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的輿情實例,從事件迴放、政府應對、輿情數據分析、媒體和網民評論、編者評論等幾個方麵,根據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和政府應對的實際情況,zui大限度還原事件過程和事件輿情原貌,著重從政府輿情應對得失方麵,選取有代錶性的媒體和網民的評論和意見,展示和分析案例事件輿情的發展演化,以案說理,全方位、多視角展現瞭以論壇BBS為輿情主陣地時代的國內熱點事件、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態勢和狀況。

作者簡介

王國華,男,1966齣生,湖北應城人,經濟學博士,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輿情信息研究中心主任,華中科技大學國傢治理研究研究員。緻力於網絡輿情、公共政策、公共治理等領域的研究,近年來承擔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傢社科齣版基金項目、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湖北省社科重點項目等10多項,在《新華文摘》、《光明日報》理論版、《中國行政管理》、《人民論壇》、《情報雜誌》等刊物發錶論文80多篇,齣版《解碼網絡輿情》等著作6部。

目錄

目錄


01重慶最牛“釘子戶”事件(1)
02“華南虎照”事件(11)
03“範跑跑”事件(21)
04貴州甕安事件(31)
05上海楊佳襲警事件(43)
06三鹿毒奶粉事件(55)
07天價煙局長周久耕事件(67)
08河北王亞麗騙官案(79)
09“躲貓貓”事件(89)
10河南靈寶王帥案(103)
11“綠壩”事件(113)
12杭州飆車案(123)
13湖北鄧玉嬌案件(135)
14“開胸驗肺”事件(149)
15“臨時性強奸”事件(161)
16“替誰說話”事件(169)
17吉林通鋼“7·24”暴力事件(179)
18陝西鳳翔血鉛事件(189)
19番禺垃圾焚燒發電廠事件(201)
20上海“釣魚執法”事件(217)
21南京“徐寶寶”事件(231)
22廣西局長“日記門”事件(241)
23湖南湘鄉校園踩踏事件(249)
24新泰選拔23歲副局長事件(259)
25巴中“全裸鄉政府”事件(269)
26山西地震謠言事件(277)
27山西問題疫苗事件(285)
28南平殺童事件(299)
29河南商丘趙作海冤案(311)
30“69聖戰”事件(323)
31馬鞍山局長打人事件(333)
32鳳凰少女墜樓案(341)
33“我爸是李剛”事件(351)
34復旦大學“黃山門”事件(363)
35浙江樂清錢雲會事件(373)
36“微博打拐”事件(393)
37搶鹽事件(403)
38雙匯“瘦肉精”事件(411)
39郭美美炫富事件(423)

精彩書摘

  《網絡輿情熱點事件案例匯編 (2007—2011年)》:
  五、深度分析
  1.王帥行為沒有違反刑法
  著名刑法學傢、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作富指齣,誹謗罪規定在刑法分則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中,誹謗的對象隻能是自然人,並不包括任何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國傢**。也就是說,公民無論怎樣批評政府,哪怕是不當和失實的批評,甚至是“造謠”,都不可能構成誹謗罪。要構成誹謗罪,行為人還必須有故意捏造事實的行為。而從媒體報道來看,王帥的發帖內容是由於對政府部門的行為有意見而提齣批評、質疑甚至諷刺,即使有誇大成分,也不懂認為是捏造事實。另外,如果僅僅是聽說瞭他人的謠言而信以為真,進行瞭傳播,那麼也不構成誹謗罪。(劉金林,《公民非議政府能構成誹謗罪》,檢察日報,2009年4月14日)
  2.法律上根本不應給政府以名譽權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何兵指齣,靈寶方麵沿用瞭一種傳統的思維,認為自己的權力可以控製社會輿論,或者可以壓製,沒想到這已經是互聯網時代,已是“拇指信息”的時代,是政府自己的行為敗壞瞭靈寶的聲譽。假如說靈寶市政府有名譽權,一旦政府的名譽受害,民事上有可能起訴王帥,也能用行政法來處罰,還能動用刑法來製裁,這樣會導緻惡果。所以為瞭保障公民對國傢這種批評和監督權,法律上根本不應給政府以名譽權,否則,人民批評和監督政府的權利就沒有任何可以保障。(小非,《網上發帖遭遇跨省追捕拷問誹謗罪》,新浪網,2009年5月14日)
  3.人民批評政府,是愛國愛傢鄉的重要方式
  東方早報評論專欄作者、搜狐星空財經專欄作傢童大煥指齣,我們必須在全社會建立這樣的共識:公民批評和監督政府,並不會削弱政府的權威。相反,它會使政府不斷糾正錯失,從而越來越受尊重,越來越有威信。我們還必須建立這樣的共識:人民批評政府,就是愛國愛傢鄉的重要方式。(童大煥,《靈寶案反思:莫把批評當誹謗》,新華網,2009年4月18日)
  ……

前言/序言

總序

地球上每天都有人仰望星空,我們看到的是以恒星為主的“恒定”的星空。日升日落,月盈月虧,周而復始,亙古不變。假如,在太空中,有一群外星人也在觀察地球,或者如中國美麗的傳說,月亮之上的嫦娥在廣寒宮思念她的地球故鄉,韆百年來日復一日地眺望著這顆讓她傷心糾結、更讓她魂牽夢縈的蔚藍色星球,嫦娥看到瞭什麼?嫦娥眼中的地球故鄉,一如既往地浮在空中,飄在遠方。從宇宙、太空的大尺度視角看地球,韆百年來地球還是那顆地球,地球沒變。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浩渺宇宙中這珍稀的幾十億個生靈,切切實實感受到,近幾十年來,我們的地球在變,我們的時代在變,我們的社會在變,並且在迅速改變!這一切變化,是由於信息技術,是由於計算機、手機,特彆是由於將計算機、手機連接起來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
我們已確定無疑地進入到互聯網時代。根據“互聯網女皇”Mary Meeker的報告,到2015年底,全球互聯網用戶超過30億,互聯網滲透率達到42%。發達國傢互聯網滲透率普遍在70%以上,發展中國傢互聯網也在快速普及,印度2014年和2015年互聯網用戶分彆增加瞭33%和40%。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數據,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總數為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從網民數量、網站數量、域名數量、電子商務等規模和數量指標看,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網絡大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4月19日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齣:我國有7億網民,這是一個瞭不起的數字,也是一個瞭不起的成就。
在人類文明和社會曆史發展進程中,最先進、最突齣、最有帶動性、最有影響力的技術總是劃分時代和社會的標準與標誌。種植、養殖技術的應用讓人類從濛昧走嚮文明,人類曆史進入農業時代,産生瞭埃及、中國等一批文明古國。蒸汽機和工業革命讓人類進入工業時代,社會加速發展,産生瞭英國、德國、美國等一批工業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2月6日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的講話中指齣:縱觀世界文明史,人類先後經曆瞭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産業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生産生活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現在,以互聯網為代錶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引領瞭社會生産新變革,創造瞭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瞭國傢治理新領域,極大提高瞭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可以說,世界因互聯網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聯網而更豐富。
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動力要素及其治理總序當今,以互聯網為代錶的信息技術正帶領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時代的中國,正在被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快速且深刻地改變著,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本身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呈現齣嶄新的態勢和特徵。習近平在2016年4月19日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齣:現在,互聯網越來越成為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新空間,越來越成為獲取公共服務的新平颱。
曾幾何時,碰到未知的知識和不懂的問題,人們會去圖書館、資料室查閱,會翻字典、辭典和百科全書,會去詢問和請教老師、同學、朋友。如今,“外事不決問榖歌,內事不決問百度”,榖歌、百度、維基、知乎會告訴你一切你想要的知識和答案。互聯網時代,人們的信息獲取和知識學習主要來自甚至依賴互聯網。互聯網極大地方便和改變瞭人們的教育學習和信息獲取方式。甚至,國外有研究錶明,因為互聯網查閱知識和搜索答案的便利,人類的腦神經迴路和記憶結構、知識結構都在發生改變。信息前所未有地豐富,知識也不再是稀缺資源,人們從報刊書籍等印刷文字中獲取知識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從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媒體獲取信息的時代也正在成為過去,互聯網成為知識和信息的主要來源。近年來,互聯網嚮知識領域和教育領域擴展滲透,互聯網+教育正蓬勃發展,正在深刻改變人們教育和學習的方式與格局。
從烽煙報警、鴻雁傳書到電報、電話,再到今天的微博、微信,人們的交流溝通方式不斷發生著深刻的改變。互聯網時代,人們通過電子郵件、貼吧、微博、微信、QQ等方式即時聯係,五湖四海的人們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地、每時每刻地聯係、溝通、交流。即使你遠在天邊,你也近在咫尺,你的音容笑貌時刻可以生動地呈現在四麵八方的親友麵前。作為社會化動物的人們,通過互聯網的連接和頻繁的溝通交流而更加社會化、組織化。原來分散的、弱小的個人,經由互聯網的連接,成為一個個有組織、有力量的群體。韆韆萬萬的圈群將億萬網民時刻連在一起,形成一支嶄新的社會力量——網民大軍。社會的基礎結構、組織方式和力量分布由此發生深刻的變化,國傢與社會的關係也隨之發生巨大的改變。在經由互聯網連接起來的億萬網民麵前,國傢的權威和力量相對衰落,社會的力量興起並日益強勢,傳統的權力配置、治國理政和社會運行方式因此而發生改變,麵臨新的巨大的挑戰。
現在,不管你是在繁華都市還是在窮鄉僻壤,不論你是老是少、是窮是富、是學曆高還是學曆低,互聯網已經在空間上覆蓋瞭所有的區域,在社會上已經滲透到所有的人群。互聯網的廣泛存在和深入滲透,已經深刻改變瞭我們這個時代以及這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互聯網信息技術是經濟發展的引擎和火車頭,與互聯網相關的産業和企業呈現齣蓬勃發展的勢頭和潛力,是最有活力、最有帶動性的經濟增長源,一批市值百億級、韆億級甚至萬億級的企業在數年、十幾年時間內成長起來,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互聯網深刻改變著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結構、經濟麵貌和經濟未來。與此同時,中國乃至世界的政治基礎、政治運行、力量分布也深刻改變。被互聯網時刻聯係、組織的億萬網民,蘊藏著巨大的社會政治能量,不但改變瞭當今的國際關係,改變瞭社會力量對比,改變瞭信息傳播方式,還深刻改變甚至徹底顛覆瞭既有的媒體格局、輿論態勢和話語權。草根的眾聲喧嘩、億萬網民的聲音改變瞭言論錶達和輿論形成的格局與走勢,互聯網極大地賦予瞭人們言論錶達的自由,賦予網民特彆是草根網民、底層群眾以錶達權利和參與便利。民眾經由互聯網錶達齣來的態度、意見和行為傾嚮,形成無所不在的網絡輿情,成為影響公共政策、司法行政、突發事件等公共事務乃至國傢社會政治走嚮的重要因素。網上流動的信息,網絡空間産生的態度意見、行為傾嚮和群體行動,改變著我國的輿論氛圍和執政環境,對社會穩定、公共治理和國傢安全帶來巨大的挑戰。
互聯網帶領我們進入到互聯網時代,並將我們所處的社會改變為網絡社會。如同蒸汽機不僅是機器和工具一般,互聯網也不僅是技術工具和物理網絡,互聯網還是關鍵的社會政治因素。互聯網所造就的網絡社會,具有許多不同於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新特點。互聯網時代的中國,互聯網自身的技術特點,加上中國獨特的國情和網情背景,使得中國社會的技術基礎、經濟基礎、思想文化基礎、社會結構基礎和社會力量基礎都發生瞭深刻的改變。互聯網時代的中國社會具有泛在化、虛擬化、離散化、極速化、圈群化的顯著特徵,成為一個變化極快、能量極大的“高能社會”。這樣的社會,蘊藏並可能激發天文數字級彆的社會政治能量,既有巨大的發展進步的動能與機遇,又有巨大的混亂傾覆的風險和挑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古往今來,很多技術都是‘雙刃劍’,一方麵可以造福社會、造福人民,另一方麵也可以被一些人用來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民眾利益。”互聯網社會既具備極速發展變化、推動萬物互聯、助力行業融閤、加速社會變革等眾多機遇,又蘊含極易組織和動員、不確定性與低可控性、能量顛覆式轉化、社會動能和政治勢能轉換切變等諸多風險和挑戰,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有效防控風險和應對挑戰,維護好網絡安全,實現網絡社會的良好治理。
深刻認識互聯網和互聯網時代,正確理解和把握網絡輿情和網絡社會的特徵規律,探索網絡社會的有效治理之道,正是“網絡輿情與網絡社會治理叢書”的目標使命,也是我們研究團隊的中心任務。近年來,華中科技大學非傳統安全研究中心、輿情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團隊依托多項基金課題,圍繞著互聯網與公共管理和國傢治理這個主題,就互聯網與網絡輿情、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演化、網民政治態度、網絡社會治理等問題進行瞭探索性的研究,獲得瞭若乾研究成果。叢書所呈現的,就是這些探索和努力的結晶。
當然,互聯網技術和應用還在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地發展,互聯網時代纔剛剛拉開帷幕,互聯網社會也纔剛剛形成,還在快速演進中。對於互聯網社會,對於網絡輿情和網絡社會的研究探索纔剛剛起步,我們的研究還非常粗陋。本叢書的推齣除瞭匯報我們所做的工作外,更是想作為引玉之磚,吸引更多的人對網絡輿情與網絡社會展開更全麵、更係統、更深入、更專業的研究。
網絡時代的大幕已經拉開,網絡社會的航船剛剛起錨。我們慶幸生逢這個激動人心、深刻變化的網絡時代。我們深知,互聯網對社會的深刻影響纔剛剛呈現,對網絡輿情和網絡社會的研究也剛剛起步,網絡社會這個新大陸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探索。讓我們搭乘這艘互聯網的快船,一起探索,一起冒險,一起邁嚮未來!

王國華2016年7月6日

編寫說明


本案例匯編選取瞭2007年至2011年間的39個網絡輿情熱點事件作為典型案例,進行迴放式的事件呈現和案例點評。案例選取的標準是典型性、代錶性和充分性,即該時間段內有全國性影響的重要網絡輿情熱點事件,並考慮年度分布和地區分布的平衡;同時,事件過程相對比較清晰,事件信息比較豐富,對事件的評論多,網民和公眾參與度高,便於觀察分析事件過程和案例輿情。
本案例匯編的體例大體采取事件迴放、政府應對過程、相關數據分析、媒體和網民評論、深度分析、編者評論等六個部分的布局,但是每個案例的體例並不完全統一,有些案例有相關花絮、相關鏈接、事件後續發展,但是大部分案例隻有六個核心部分。案例匯編如此安排的考慮是,通過簡要迴放事件過程,從政府應對和輿情應對,以及媒體和網民對事件特彆是政府應對與輿情應對得失評論的角度對案例進行分析點評。但是,分析點評並不是本案例匯編的重點,重點和關鍵是通過對案例發生發展過程以及政府應對處理情況的原始呈現(原文中少量錯彆字和不規範的網絡錶達方式都原樣保留),力圖從案例事件本身的發展演化脈絡中體現齣輿情事件和網絡輿情的規律性特徵來,也就是讓事實自身說話,這也是案例匯編、案例學習的根本和精髓所在。
互聯網技術發展和互聯網應用一日韆裏,不斷推陳齣新,網絡空間和現實社會也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變化。本案例選編的39個案例,是發生在微博剛剛興起並在網絡輿情領域嶄露頭角,門戶網站、論壇、博客、貼吧還是網絡輿情主陣地的時期,雖然僅僅過去數年,在現在微信為王、視頻直播火爆的時代,讀起來似乎仍然有恍如隔世的感覺。我們不惴“陳舊落伍”,推齣這些“遠古時代”的輿情案例,是因為這些案例雖然“久遠”,現在的互聯網和網絡輿情環境已發生瞭巨大變化,但是網絡輿情發生發展的基本脈絡、基本特徵、基本動力因素並沒有發生根本轉變,輿情演化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走嚮、趨勢仍然是一緻的、相同的。以案說理,鑒古識今,觀察分析這些過去的輿情熱點事件,審視政府對事件和事件輿情的處理應對,分析其中的優劣和得失,對於加深網絡輿情的認識理解,提高網絡輿情和網絡社會的治理能力還是有幫助的。
案例的收集整理,是華中科技大學輿情信息研究中心團隊集體勞動的結晶。建立一個適當的網絡輿情案例庫,是我們輿情研究團隊的多年心願。本案例的匯集整理工作,從2010年底開始,持續到2013年6月,其間收集瞭100多個相關案例,根據典型性、代錶性、充分性原則,最後篩選齣39個案例形成這本案例匯編。案例選取標準和範圍、案例撰寫體例和格式由王國華確定,先後有近20位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網絡輿情研究方嚮的本科生、研究生參與案例收集整理工作,王雅蕾協助王國華最後修改審定。這本案例匯編,大量使用瞭眾多網民、記者、評論者的言論和文字,引用瞭眾多網站、媒體的分析論述,編著者自己的文字反而不多。因此,這是韆韆萬萬人共同勞動、集體智慧的成果。對於這些創作者、再創作者的貢獻,編者在此錶達誠摯的感謝!因本書有多人參與,從收集整理到齣版過程較長,有些資料已難以查證,難免有所疏漏,留下遺憾。








追溯時代脈絡,洞悉輿論風嚮:網絡輿情熱點事件案例匯編(2007—2011年) 一、 時代的側影:一場波瀾壯闊的網絡變革 2007年至2011年,這五年,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黃金時代,更是網絡輿情爆發式增長、深刻影響社會議程的關鍵時期。彼時,互聯網從少數人的娛樂工具,迅速演變為全民參與的公共廣場;微博、博客、論壇等平颱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前所未有。在這股席捲而來的數字浪潮中,無數事件藉由網絡的放大鏡,被推至公眾視野的中心,引發瞭前所未有的討論、關注乃至行動。 本套《網絡輿情熱點事件案例匯編》(2007—2011年)正是一麵映照那個時代變遷的鏡子,它不是冰冷的理論說教,也不是空泛的宏大敘事,而是凝結瞭五年間湧現齣的無數真實、鮮活的網絡輿情熱點事件。每一篇案例,都如同一枚時代的印記,記錄下某個特定時刻,公眾的情緒如何被點燃,聲音如何匯聚,意見如何碰撞,以及這些輿論能量最終如何推動或改變瞭現實的進程。 這五年,中國社會正經曆著深刻的轉型。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瞭新的機遇與挑戰,社會結構快速調整,利益訴求日趨多元。在這樣的背景下,網絡以其獨特的開放性、匿名性和即時性,成為瞭社會情緒的晴雨錶,也成為瞭矛盾衝突的爆發點。那些被傳統媒體忽視或未能及時捕捉的議題,在網絡空間中找到瞭傳播的土壤,迅速發酵,形成熱點。從民生疾苦的呐喊,到公共事件的追問,再到社會公平的呼喚,網絡輿情不再是零散的個體聲音,而是匯聚成一股股強大的社會力量,重塑著信息傳播的格局,也挑戰著傳統的治理模式。 二、 視角解碼:那些觸動時代神經的熱點事件 這套案例匯編,聚焦於2007年至2011年間,那些在網絡空間中引發廣泛關注、激烈討論,並對社會産生深遠影響的典型熱點事件。它精心挑選瞭具有代錶性的案例,力求從多個維度展現網絡輿情的復雜性與多元性。 (一) 危機中的發聲與追問:公共事件的輿論風暴 在2007—2011年間,一係列公共安全事件、環境汙染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等,成為瞭網絡輿論的焦點。例如,一些突發的安全事故,在傳統媒體報道尚不充分時,網友們便通過網絡迅速傳遞現場信息,分享圖片和視頻,成為事實真相的“第一現場”。而當信息不對稱、責任劃分不清時,網絡輿論便化身為“追問者”,不斷質疑、詰難,直至相關部門迴應、調查,甚至推動問責機製的建立。 安全事故的“直播”與“還原”: 事故發生後,現場的目擊者、救援人員,甚至受害者傢屬,都可能成為信息發布的源頭。零散的碎片化信息,在網絡上匯聚、拼湊,逐漸勾勒齣事件的輪廓,也引發瞭公眾對生命安全、應急處理機製的深刻反思。 環境汙染的“曝光”與“監督”: 針對一些企業違規排放、破壞環境的行為,網絡成為重要的“曝光颱”。網友們通過拍攝、舉報,將汙染現狀公之於眾,引發公眾的環保意識覺醒,也倒逼政府部門介入調查,加大監管力度。 食品安全的“警報”與“抵製”: 一係列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問題,如“三聚氰胺”事件,在網絡上掀起瞭巨大的輿論風暴。消費者們的憤怒、擔憂,以及對企業和監管部門的質疑,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快速傳播,形成瞭強大的社會壓力,直接影響瞭相關産品的市場銷售,並促使國傢層麵的食品安全監管得到加強。 (二) 民生關切的傳遞與迴響:社會議題的網絡碰撞 除瞭突發事件,民生領域的諸多議題,也成為網絡輿論熱議的焦點。從房價上漲的焦慮,到醫療教育的難題,再到社會保障的不足,網民們在網絡空間中錶達著自己的訴求、睏境與期望。這些議題的傳播,往往能夠突破信息壁壘,引起更廣泛的社會共鳴,並促使相關政策的調整與完善。 房價飆升的“吐槽”與“呼籲”: 麵對不斷上漲的房價,普通民眾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購房睏境,錶達對住房保障的強烈需求。這些聲音,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情緒化色彩,但也真實地反映瞭社會現實,引起瞭政府部門的重視,並成為製定房地産調控政策的重要參考。 教育公平的“呐喊”與“反思”: 優質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教育焦慮的普遍存在,讓教育公平成為網絡討論的熱點。關於高考改革、擇校問題、課外輔導的爭議,以及對教育體製的種種反思,都通過網絡傳播,引發瞭全社會的關注,也推動瞭教育改革的進程。 醫療改革的“痛點”與“期盼”: 提及“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總是能在網絡上引發強烈的共鳴。關於醫保覆蓋、藥品價格、醫療服務質量的討論,以及對新醫改政策的期待與質疑,都體現瞭民眾對基本醫療保障的迫切需求。 (三) 價值觀念的碰撞與重塑:社會思潮的網絡湧動 2007—2011年,是中國社會思想觀念發生深刻變化的時期。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不同思想、不同觀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進行交流與碰撞。在網絡空間中,關於曆史、關於文化、關於價值觀的討論此起彼伏,新思潮的湧現,舊觀念的挑戰,共同塑造著時代的精神風貌。 曆史真相的“挖掘”與“還原”: 一些被塵封的曆史事件,在網絡上被重新挖掘、討論,引發瞭公眾對曆史的重新審視。對曆史細節的追溯,對曆史人物的評價,都可能在網絡上引發激烈的爭論,摺射齣時代對曆史真相的渴望與追求。 公民權利的“倡導”與“普及”: 隨著信息傳播的便捷,公民權利意識逐漸覺醒。關於言論自由、知情權、監督權等話題,在網絡上得到廣泛討論,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社會倫理的“拷問”與“重塑”: 在一些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的現象齣現時,網絡輿論往往會發齣強烈的“拷問”之聲。例如,“扶不扶”的道德睏境,“碰瓷”事件的爭議,都引發瞭公眾對社會公德、道德底綫的深刻反思,並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社會價值觀的重塑。 (四) 權力與民眾的互動:網絡時代的治理新挑戰 網絡輿情的興起,也對傳統的權力運作模式提齣瞭挑戰。政府部門如何迴應網絡訴求,如何應對突發輿情,如何利用網絡平颱進行信息公開與政策宣傳,都成為新的課題。這套案例匯編,也收錄瞭一些體現權力與民眾在網絡空間中互動的典型案例。 政府迴應的“速度”與“效度”: 一些地方政府或相關部門,在麵對網絡輿情時,能夠及時、透明地迴應,解釋說明,甚至采取措施解決問題,從而有效地化解瞭矛盾,贏得瞭公眾的信任。 信息公開的“透明”與“壁壘”: 網絡為信息公開提供瞭便利的渠道,但有時也麵臨信息不對稱、官方口徑與民間聲音脫節等問題。案例中對信息公開的探討,也反映瞭權力運作在網絡時代的新特點。 網絡監督的“力量”與“邊界”: 網絡監督在揭露腐敗、推動公正方麵發揮瞭重要作用,但同時,也需要警惕網絡暴力、謠言傳播等負麵影響。關於網絡監督的邊界與規範的討論,也貫穿其中。 三、 價值與啓示:曆史的鏡鑒,未來的航標 《網絡輿情熱點事件案例匯編》(2007—2011年)不僅僅是對過去五年網絡輿情現象的簡單羅列,更是一份寶貴的曆史文獻,它蘊含著深刻的價值與啓示。 洞察時代脈搏: 通過對這些熱點事件的梳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社會在2007—2011年間的經濟發展、社會變遷、文化演進以及民眾精神麵貌的深刻變化。這些事件是時代的縮影,反映瞭那個時期中國社會最真實的麵貌。 理解輿論機製: 案例的匯編,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網絡輿情形成、傳播、發酵、演變及其影響的生動樣本。通過分析不同事件的輿論傳播路徑、關鍵節點、意見領袖的作用,以及公眾情緒的變化,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網絡輿論的運作規律。 汲取治理智慧: 對於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乃至企業而言,這套案例匯編提供瞭寶貴的經驗與教訓。如何有效應對輿情危機,如何構建與公眾的良性互動,如何利用網絡平颱促進社會治理,都可以在這些真實的案例中找到啓示。 助力學術研究: 對於社會學、傳播學、政治學、信息科學等領域的學者而言,這套匯編是一手珍貴的原始材料。對這些案例的深入研究,能夠為相關理論的驗證與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提升公民素養: 對於普通讀者而言,閱讀這套案例,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網絡輿論的力量,學會辨彆信息真僞,理性參與公共討論,並更深刻地理解社會運行的機製。 四、 結語:迴望過去,方知前路 2007年至2011年,是網絡輿情從萌芽到壯大的關鍵時期,是網絡空間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介入社會生活的開端。那些曾經在網絡上激起韆層浪的熱點事件,或已成為曆史的塵埃,或已引發深刻的變革,但它們留下的痕跡,依然深刻地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社會。 《網絡輿情熱點事件案例匯編》(2007—2011年),正是一次對這段曆史的忠實記錄與深度迴溯。它邀請您一同走進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感受網絡輿論的澎湃力量,洞悉社會變遷的時代脈絡,並從中汲取麵嚮未來的智慧與力量。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時代的一部口述史,是網絡空間的一麵鏡子,是觀察中國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看到這個時間跨度,我的第一反應是“懷舊”與“反思”。2007到2011年,整個社會心態是充滿躁動和探索欲的,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公共空間,其邊界和規則尚未完全定型。這本書如果僅僅是把事件時間綫串起來,那價值有限。我真正期待的是,它能夠提煉齣這五年間中國網絡輿論場呈現齣的某種“底色”或“周期性規律”。例如,在麵對重大災難時,民眾的集體動員能力是否在那個時期就已顯現齣雛形?在重大社會議題上,公眾對“真相”的渴求是如何驅動信息挖掘和質疑的?這本書需要具備一種超越事件本身的穿透力,去觸及驅動這些熱點事件背後深層次的社會結構性矛盾。如果它能為我們理解今天(比如十年後)的輿論生態提供一個堅實的曆史參照係,揭示齣那些看似偶然的熱點事件是如何一步步奠定未來輿論場的基調,那它纔算得上是一部真正有分量的作品。

評分

如果這本書真的聚焦於“案例匯編”,那麼案例的選擇標準和深度解讀就決定瞭它的學術價值和可讀性。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在當時可能隻是一朵“小浪花”,但卻預示著未來輿論走嚮的事件。它不應該隻關注那些轟動一時的全國性大事件,比如反腐或群體維權,而更應該包含那些揭示社會細微矛盾、卻對特定群體産生深遠影響的“微觀案例”。比如,一個關於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初期個案,是如何通過網絡曝光,倒逼相關行業標準進行微調的?這種“由點及麵”的蝴蝶效應分析,遠比單純報道“發生瞭什麼”更有意義。而且,對每一個案例,我期待看到多方聲音的平衡呈現——不僅有官方的迴應,也有當事人的自述(如果可行),以及第三方觀察者的評論,這樣纔能構建一個立體、多維的輿論生態圖景,避免單一敘事的陷阱。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鎖定瞭一個特定時間段,這恰恰是研究中國社會轉型期網絡生態的寶貴窗口。我關注的重點在於,那個時期的地方政府和傳統媒體在麵對突如其來的網絡曝光和質疑時,他們的反應模式和危機公關策略是怎樣的。迴想起來,2007-2011年,很多地方官員對網絡的理解還停留在“一個宣傳工具”的層麵,缺乏現代的輿情應對經驗,經常齣現“一刪瞭之”或者“過度反應”的笨拙操作。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極具代錶性的“失敗案例”,詳細解構每一次公權力與網絡民意對撞後留下的“疤痕效應”。這種分析需要極強的客觀性,需要作者能夠還原當時信息的碎片化狀態,而不是用今天的成熟視角去審視過去的“莽撞”。如果書中能加入對當年主流門戶網站和新興社交平颱(如早期的貼吧、天涯和微博)的互動機製分析,那就太棒瞭。畢竟,不同的平颱承載著不同的情緒溫度和傳播邏輯,研究這些差異性,對於理解早期網絡輿論的復雜性至關重要。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聽起來就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懷舊感,2007到2011年,這五年恰恰是中國互聯網輿論場從萌芽走嚮爆發式增長的關鍵時期。我當時剛開始接觸網絡,對那些風起雲湧的熱點事件還處於懵懂狀態,很多事情都是通過報紙和電視後知後覺。所以,光是想象這本匯編裏會收錄哪些內容,我就覺得心潮澎湃。比如,那幾年層齣不窮的“人肉搜索”風波,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被規範化的?還有,像“躲貓貓”事件這類觸動社會神經的突發事件,當時的官方和民間輿論是如何交鋒的?我特彆好奇,書中會不會深入剖析那些早期網絡意見領袖(KOL)是如何形成並發揮影響力的,畢竟那是微博剛剛興起,人人都可以是“麥剋風”的時代。這本書如果能把當年的各種原始材料、網民的即時反應、媒體的報道角度以及後續的社會影響進行係統梳理,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案例集,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網絡社會情緒變遷史”。我希望看到的是對事件背後驅動力的細緻挖掘,而不是簡單的事件羅列,尤其想瞭解,在那個相對原始的輿論環境下,信息傳播的路徑和速度與現在有何本質區彆。

評分

作為一個對媒體史略感興趣的人,我更傾嚮於從“傳播技術”和“話語權轉移”的角度來審視這本匯編。2007年到2011年,是一個從BBS和郵件列錶嚮Web 2.0平颱集中爆發的階段,這不僅僅是工具的升級,更是權力結構的微妙變化。我想知道,那些被廣泛討論的熱點事件中,有多少是真正由技術創新催生的,比如更便利的圖片和視頻上傳功能,是如何加速事件發酵的?書中能否對這些案例進行“傳播路徑可視化”處理?例如,某個事件最初是在哪個論壇的哪個角落被第一次提齣,然後是如何通過轉載、引用、再創作,最終成為全國性焦點?我尤其期待看到關於“網絡暴力”或“群體極化”的早期形態的記錄。在缺乏完善監管和用戶素養的早期階段,網絡群體情緒的宣泄往往更加直接和猛烈,如果能通過案例解析當年的社區自治嘗試與失敗,那將是對理解網絡倫理演變極有價值的補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