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研究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浅水湖泊疏浚的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学研究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浅水湖泊疏浚的生态环境效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剑彤,景连东 等 著
图书标签:
  • 生态学
  • 湖泊生态系统
  • 浅水湖泊
  • 疏浚
  • 生态环境效应
  • 水环境
  • 生态健康
  • 环境影响
  • 湖泊管理
  • 水生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063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40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3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态学研究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浅水湖泊疏浚的生态环境效应》内容源自著者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多年的成果。书中介绍了东钱湖疏浚工程的实施情况,阐述了疏浚工程对湖泊无机环境的作用、对生物群落的生态效应及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其中无机环境的研究包括沉积物、水中氮磷营养盐循环,溶解氧、pH等理化参数的改变;生物群落的研究涉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主要水生生物类群。
  《生态学研究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浅水湖泊疏浚的生态环境效应》系统性强,数据丰富,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适合于水环境生物监测、湖泊修复工程、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学生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研究背景
1 引言
1.1 湖泊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及其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2 湖泊内源污染及其治理
1.3 湖泊疏浚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1.3.1 疏浚目的
1.3.2 疏浚的方式
1.3 ,3疏浚的潜在效应
1.3.4 影响湖泊疏浚生态环境效应的关键因素
1.3.5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目的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4.1 目的意义
1.4.2 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内容
1.4.3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2 东钱湖水环境及疏浚工程概况
2.1 东钱湖湖区
2.1.1 东钱湖水环境质量
2.1.2 东钱湖沉积物及悬浮物矿物组成
2.2 东钱湖入湖溪流及外围水体水环境状况
2.3 东钱湖生态疏浚工程简介及环境监测
2.3.1 东钱湖生态疏浚工程简介
2.3.2 东钱湖生态疏浚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监测方案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各论——无机环境
3 疏浚对湖泊生态系统理化环境的影响
3.1 疏浚对湖泊溶解氧的环境效应
3.1.1 概述
3.1.2 材料和方法
3.1.3 结果及讨论
3.1.4 小结
3.2 疏浚对湖泊pH的环境效应
3.2.1 概述
3.2.2 材料方法
3.2.3 结果及讨论
3.2.4 小结
参考文献
4 疏浚对湖泊生态系统生源要素氮的影响
4.1 微宇宙研究疏浚对湖泊生态系统氮平衡的影响
4.1.1 概述
4.1.2 材料和方法
4.1.3 结果
4.1 ,4讨论
4.1.5 小结
4.2 疏浚后湖泊氮时空变化
4.2.1 概述
4.2.2 材料和方法
4.2.3 结果及讨论
4.2.4 小结
参考文献
5 疏浚对湖泊生态系统生源要素磷的影响
5.1 概述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样品采集
5.2.2 沉积物分析
5.2.3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沉积物理化环境
5.3.2 沉积物磷形态
5.3.3 水体中磷的变化
5.3.4 对疏浚工程实施的建议
5.4 小结
……

第三篇 各论——生物群落
第四篇 总论——生态系统健康

前言/序言

  湖泊是散落在地球陆地上的珍珠,有着水产养殖、提供饮用水源、发展娱乐和旅游等众多经济服务功能,还有调节气候、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生存场所等众多生态服务功能。然而地球上的湖泊生态系统,尤其是人类聚居地的湖泊,目前面临着众多的环境问题。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面临着重大威胁。
  湖泊人为富营养化是威胁全球众多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一个普遍且棘手的环境问题。湖泊富营养化可能导致初级生产者(藻类、水生植物)的大量生长,并最终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的退化。归根结底,湖泊人为富营养化是因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氮和磷营养盐。因此有效控制湖泊中的氮和磷营养盐是当前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过程的出发点,而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是最终落脚点。其中,营养盐的控制主要包括外源截污和内源控制两个方面。外源截污后,湖泊的内源污染(尤其是浅水湖泊)可能会拖后湖泊修复的进程,也是当前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过程中的瓶颈。而湖泊修复能否达到恢复生态系统健康的目的,需要根据湖泊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综合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特征进行整体评价。
  沉积物疏浚可以达到永久性去除沉积物中内源污染物的目的,避免原位再次污染,其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湖泊修复中。但是工程实践表明,湖泊疏浚的生态环境效应具有湖泊点位特异性和不确定性,该技术用于湖泊修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而研究清楚湖泊疏浚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产生机制将有助于疏浚工程设计,以及决策是否需要在某湖泊修复过程中采用疏浚技术。
  本书主要内容来源于著者多年从事相关研究的成果。本书主体以东钱湖生态疏浚工程为依托,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和长达5年的工程现场监测,研究了疏浚对湖泊生态系统理化环境、生源要素、生物群落、富营养化程度、生态系统健康等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产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疏浚工程的实施提出了建议。
  全书共分为四篇。第一篇,“研究背景”主要介绍了当前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疏浚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国内外进展,本书的整体思路及相关背景。第二篇,“各论——无机环境”主要介绍了疏浚对湖泊生态系统沉积物、水体及沉积物.水界面上理化参数、氮和磷营养盐含量及形态的时空分布特征的效应及其机制。第三篇,“各论——生物群落”主要介绍了疏浚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类群的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生态效应及其机制。第四篇,“总论——生态系统健康”在上述三篇的基础之上,综合疏浚对湖泊生态系统无机环境及生物群落的影响,评价了疏浚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对今后疏浚工程的实施提出了建议,为今后疏浚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行了展望。
  书中第一篇、第二篇、第四篇由西南民族大学景连东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刘剑彤撰写。第三篇中第六章由水生所朱欢、刘国祥、缪荣丽撰写,第七章由水生所向贤芬、虞功亮、李仁辉撰写,第八章由水生所熊晶、谢志才撰写,第九章由水生所虞功亮、向贤芬、李仁辉撰写。景连东和刘剑彤完成了最后的统稿工作。
  本书中所涉及的科研成果得到“东钱湖疏浚工程生态风险评估”项目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帮助和指导,此处一并感谢!本书撰写及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科学出版社罗静和田明霞等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此处表示感谢!此外,衷心感谢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和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此书的出版!
  湖泊疏浚生态环境效应的不确定性,加之著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好的,这是一份图书简介,内容完全围绕其他主题展开,并且尽可能详细、自然地呈现: --- 图书名称: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区域水文响应与适应策略 作者:[此处可填入虚构的作者名,例如:张 伟, 李 芳]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特定地理区域水文系统的复杂响应机制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深远影响。本书聚焦于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降水格局的改变、极端干旱与洪涝的加剧,以及由此引发的水资源供需失衡问题。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从宏观气候模型预测到区域尺度的水文过程模拟,层层递进,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水资源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和实用的适应策略。 第一部分:气候变化对区域水文循环的驱动机制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成果,重点分析了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调整如何影响区域尺度的水汽输送和降水分布。我们详细阐述了气候变暖如何通过提高地表蒸散发速率、改变积雪融化时间和强度,进而重塑河流径流、地下水补给和湖泊水位动态。书中特别引入了“水文响应敏感性”的概念,用以量化不同流域对温度和降水变化的敏感程度,并辅以大量历史数据和模型模拟结果进行论证。 第二部分:区域水文极端事件的频率与强度分析 极端水文事件是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体现。本章对过去三十年间特定研究区域内洪涝和干旱事件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进行了统计学和时间序列分析。我们运用了先进的极值理论(Extreme Value Theory)方法,构建了不同重现期洪水和干旱事件的模型,揭示了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事件的非线性增加趋势。同时,本书探讨了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如何与气候变化形成复合效应,加剧了城市内涝和区域性干旱的风险。 第三部分:流域尺度水资源平衡的动态演变 水资源平衡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本书采用水分平衡方程,结合遥感反演技术(如MODIS、GRACE数据),对研究区域的水资源存量和流量进行了长期动态监测。重点分析了冰川退缩、季节性积雪减少对河流源头补给的影响,以及地下水超采在干旱年份如何成为重要的“虚拟水库”,维持区域用水需求。通过对不同情景下水资源供需的对比分析,本书清晰地勾勒出未来几十年内区域水资源供需缺口的演变路径。 第四部分:基于生态系统的水资源管理与适应性策略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文挑战,本书倡导从传统的工程导向型管理转向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和适应性管理。在适应策略方面,我们提出了多层次的干预措施: 1. 上游源头保护: 强调森林和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中的关键作用,提出恢复高山草甸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具体技术路线。 2. 中游调蓄优化: 讨论了现有水库群联合调度在应对极端气候事件中的潜力与局限,并提出了基于预报的动态水库调度规则。 3. 下游节水与再利用: 深入研究了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如精准灌溉)在保障粮食安全与节约水资源之间的平衡点,并探讨了非常规水资源(再生水、雨水集蓄)在城市供水结构中的占比提升潜力。 第五部分:政策框架与社会经济影响评估 水文系统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经济震荡。本书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产出、能源安全(水电)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基于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和多标准决策分析(MCDA),本书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推荐了一系列兼顾经济可行性、社会公平性和生态优先性的水资源政策组合。同时,书中还探讨了跨界水资源合作机制的构建,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区域间用水冲突风险。 结论与展望: 本书总结了区域水文系统在气候变化下的脆弱性,强调了气候情景预估与水文模型耦合研究的重要性。展望未来,本书呼吁建立更加灵活、快速响应的区域水资源预警和决策支持系统,确保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最终实现区域水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 关键词: 气候变化、水文模型、极端事件、水资源管理、适应策略、自然解决方案、流域平衡、区域气候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引人深思的书。作者在探讨浅水湖泊疏浚的生态环境效应时,并没有简单地将疏浚视为一个纯粹的技术过程,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生态系统健康框架下进行审视。它巧妙地将湖泊比作一个复杂精密的生命体,而疏浚则像是对这个生命体进行一次“手术”。手术本身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但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到整个身体的健康。书中关于“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和评估方法,让我对湖泊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关注水体是否清澈,鱼虾是否肥美,更深入到食物网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以及湖泊自净能力的强弱等多个维度。这种整体性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疏浚行为背后隐藏的复杂性和潜在风险。读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往对湖泊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保护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为了人类自身的需求,更是为了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评分

我一直对水体和底部的联系非常感兴趣,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就立刻被吸引住了。书中对浅水湖泊疏浚的生态环境效应的探讨,正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好奇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湖泊底泥的详细描述,它不仅仅是泥土,更是承载着无数生命,也记录着湖泊历史的“记忆”。疏浚行为,无疑是对这份“记忆”的粗暴干扰。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数据,清晰地展现了疏浚过程中底泥扰动对水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例如浊度升高、营养盐释放等,以及这些变化如何进一步影响水体中的生物群落。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底栖动物多样性下降的论述,它们是湖泊食物网的基础,一旦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会受到威胁。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湖泊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底部的稳定和生态功能。

评分

这本书在论述浅水湖泊疏浚的生态环境效应时,采用了非常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它并非空泛地讨论概念,而是通过详实的监测数据、模型模拟以及对比分析,来量化疏浚对湖泊生态系统带来的具体影响。我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科学原理时的清晰度,即使是涉及一些高深的生态学概念,也能用相对易懂的语言进行阐述。书中对不同疏浚方式(如陆地机械疏浚、水下吸泥船等)所带来的环境差异的比较,让我对该技术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不同气候条件、湖泊水文状况下,疏浚效应的差异性,这表明作者在进行研究时,充分考虑了影响因素的复杂性。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内容扎实、论证充分的学术著作,对于希望深入了解浅水湖泊疏浚生态环境效应的读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乍一听书名《生态学研究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浅水湖泊疏浚的生态环境效应》,就觉得是个硬核的科研读物,想必内容会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图表,可能会让一些非专业读者望而却步。然而,我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翻阅,意外地发现它并非想象中那样枯燥。尽管我对湖泊生态系统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但书中对浅水湖泊疏浚这一具体操作的生态环境效应的探讨,却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了。它详细描述了疏浚过程中可能对湖泊底栖生物、水质、以及周边植被造成的影响,并且尝试分析这些影响的长期性和累积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疏浚后如何进行生态修复的章节印象深刻,它提出了一些非常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恢复物种,以及如何监测恢复效果。虽然有些地方我还是需要借助其他资料来理解,但这并不妨碍我感受到作者在探讨一个非常重要且实际的生态问题,并且试图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更多地关注了实际操作带来的后果,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影响,这对于推动中国湖泊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亲身走了一趟被疏浚过的浅水湖泊。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充满画面感,即使是关于水体悬浮物增加、溶解氧下降这类技术性的描述,也被赋予了生动的生命力。书中描绘了疏浚作业繁忙的景象,挖掘机在湖底搅动着淤泥,浊浪滚滚,然后镜头一转,又细致地展示了疏浚后湖泊水质的变化,光照穿透能力的减弱,浮游生物数量的波动,以及那些曾经栖息在湖底的生灵如何挣扎求生。最让我动容的是,书中不只停留在记录问题,而是花了大量篇幅探讨如何“救赎”这些受损的湖泊。它详尽地列举了各种生态修复技术,比如人工湿地的构建、沉水植物的种植、以及对渔业资源的合理管理等等,并对每种技术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一种积极的态度,一种对自然生命力的尊重,以及一种不放弃的科学精神。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人类活动带来的创伤,也能通过审慎的科学方法和不懈的努力来治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