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验员读本:化学分析(第5版 上册)

化验员读本:化学分析(第5版 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心如,杨俊佼,柯以侃 著
图书标签:
  • 化学分析
  • 分析化学
  • 化学
  • 化验
  • 实验
  • 教材
  • 上册
  • 第五版
  • 理学
  • 专业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4649
版次:5
商品编码:1211897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2
字数:4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化验员读本》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化学分析”,下册“仪器分析”。
  《化验员读本:化学分析(第5版 上册)》共十章,内容包括四部分:化验室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化学分析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技术;化学分析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误差及分析实验室建设、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
  本次修订仍遵循《化验员读本》各版的编写原则与编写风格,在内容选材上保持与时俱进,注重科学性、性、实用性和标准化。本版增加了不确定度评定的介绍;引入了计算滴定法;具体介绍了分析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更新了实验室常用设备及其使用方法的介绍;全面深入贯彻了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有关规定,书中名词、术语全部采用新标准规定;增加了部分章节的例题和习题数量;强化了有关化验员综合能力培养的内容。
  《化验员读本:化学分析(第5版 上册)》主要作为化验员的培训教材与自修读本,也可供有关部门分析检验人员在工作中参考和使用,对相关院校师生的教学也具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周心如,北京化工大学高级工程师(已退休),退休前一直在北京化工大学从事分析化学、工业分析的教学和分析测试工作,从《化验员读本》首版到第五版,一直是主要编者之一。

柯以侃,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教授,从事分析化学教学工作40余年,教授过本科和研究生课程10门,曾任北京化工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受聘为北京市实验技术职务系列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校教师系列高级评审委员会答辩(评议)组成员。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队科技进步壹等奖、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主编或编著有《分析化学手册(第二版)第三分册 光谱分析》《大学化学实验》《实用化学化工信息检索丛书(4册)》《复杂物质剖析技术》《化验员基本操作与实验技术》等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玻璃仪器及其他器具1

第一节玻璃仪器1

一、仪器玻璃1

二、常用的玻璃仪器3

三、专用玻璃仪器装置11

四、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14

(一)洗涤仪器的一般步骤14

(二)各种洗涤液的使用14

(三)砂芯玻璃滤器的洗涤15

(四)吸收池(比色皿)的洗涤16

(五)特殊的洗涤方法16

五、玻璃仪器的干燥方法17

六、简单玻璃加工操作17

七、打开粘住的磨口塞的方法19

第二节石英玻璃仪器20

第三节瓷器和非金属材料器皿21

第四节铂及其它金属器皿22

一、铂皿22

二、其它金属器皿23

第五节塑料制品24

一、聚乙烯和聚丙烯制品24

二、聚四氟乙烯制品26

第六节移液器26

第七节其它器具28

参考文献32

学习要求32

复习题33

第二章天平34

第一节天平的分类、准确度级别及选用34

一、天平的分类34

二、天平的准确度级别35

三、如何选用天平36

第二节机械杠杆式天平37

一、双盘天平的称量原理37

二、单盘天平的称量原理38

三、砝码40

(一)概述40

(二)砝码的准确度等级和计量性能要求40

(三)砝码的维护42

第三节电子天平43

一、电子天平的称量原理43

二、电子天平的安装43

(一)电子天平的工作环境要求43

(二)电子天平的安装方法44

三、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45

四、电子天平使用注意——影响称量准确度的因素45

五、电子天平的检定46

(一)电子天平检定的准备46

(二)电子天平检定方法简介46

六、电子天平的维护保养47

七、电子天平常见故障及其排除48

第四节试样的称量方法与称量误差49

一、试样的称量方法49

二、称量误差51

参考文献53

学习要求53

复习题53

第三章分析实验室用水54

第一节概述54

一、原水的杂质54

二、水的纯化方法55

三、超纯水制备流程中各组件的工作原理56

第二节分析实验室用水的规格和试验(检验)方法59

一、分析实验室用水的规格59

二、分析实验室用水的试验(检验)方法60

(一)标准方法简介60

(二)一般检验方法61

第三节分析实验室用水的储存和选用62

第四节蒸馏法制纯水64

一、蒸馏法64

二、亚沸法64

第五节离子交换法制纯水65

一、离子交换树脂的预处理66

二、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67

三、正洗及产水68

参考文献68

学习要求68

复习题68

第四章化学试剂和溶液配制69

第一节化学试剂69

一、化学试剂的分类、包装和规格69

(一)化学试剂的分类69

(二)化学试剂的包装和规格69

二、化学试剂合理选用及使用注意事项70

(一)化学试剂的合理选用70

(二)化学试剂使用注意事项74

第二节分析化学中的法定计量单位75

一、法定计量单位75

二、分析化学中常用法定计量单位75

第三节溶液浓度表示方法及溶液配制78

一、B的物质的量浓度79

二、B的质量分数79

三、B的质量浓度81

四、B的体积分数82

五、比例浓度82

六、微量分析用离子标准溶液的配制83

第四节配制溶液注意事项84

参考文献85

学习要求85

复习题85

第五章化学分析基本操作87

第一节试样的采取、制备和保存87

一、采样的目的和基本原则87

(一)采样方案88

(二)采样记录88

二、采样技术88

(一)采样误差88

(二)物料的类型88

(三)组成比较均匀的试样的采取和制备89

(四)组成很不均匀的试样的采取和制备93

三、采样注意事项96

四、试样的保存98

第二节试样的分解98

一、分解试样的一般要求98

二、分解试样的方法99

(一)无机样品的分解99

(二)有机化合物的分解107

第三节称量分析基本操作108

一、溶解样品108

二、沉淀109

三、过滤和洗涤109

(一)用滤纸过滤109

(二)用微孔玻璃坩埚(漏斗)过滤114

四、干燥和灼烧115

(一)坩埚的准备115

(二)沉淀的干燥和灼烧116

(三)干燥器的使用方法117

第四节滴定分析基本操作118

一、滴定管119

(一)种类119

(二)有关的技术要求121

(三)滴定管的使用方法121

二、移液管和吸量管126

(一)有关的技术要求126

(二)移液管和吸量管的使用方法128

三、容量瓶130

(一)有关的技术要求130

(二)容量瓶的使用方法130

四、吸管132

(一)吸管的种类132

(二)使用方法132

五、容量仪器的检定133

(一)滴定管的检定134

(二)移液管和吸量管的检定136

(三)容量瓶的检定136

参考文献138

学习要求138

复习题138

第六章定量分析测定误差与数据处理140

第一节定量分析测定误差140

一、误差、准确度与精密度140

(一)误差140

(二)准确度与精密度141

二、误差分类——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141

(一)系统误差141

(二)偶然误差142

第二节实验数据处理144

一、数据记录和有效数字144

(一)数据记录144

(二)有效数字中“0”的意义145

(三)数字修约规则145

(四)有效数字运算规则146

二、基本统计量的计算147

(一)平均值147

(二)中位数148

(三)偏差148

(四)算术平均偏差148

(五)标准偏差149

(六)平均值的标准偏差151

(七)极差151

(八)公差152

三、分析数据的离群值检验152

(一)分析结果判断152

(二)分析结果数据的取舍153

四、检验分析数据准确度的方法156

(一)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检验156

(二)分析方法可靠性的检验156

五、回归分析法的应用158

第三节不确定度评定161

一、不确定度的基本术语及定义161

(一)测量不确定度161

(二)标准不确定度162

(三)合成标准不确定度165

(四)扩展不确定度166

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步骤167

参考文献168

学习要求169

复习题169

第七章化学分析法171

第一节化学分析法概述171

一、化学分析的作用和特点171

(一)化学分析的作用171

(二)化学分析的特点172

二、化学分析方法分类及其进展173

(一)化学分析方法分类173

(二)化学分析进展174

第二节滴定分析法概述175

一、滴定分析过程和相关术语175

(一)滴定分析过程175

(二)滴定分析相关术语176

二、滴定分析法分类176

三、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177

(一)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177

(二)滴定方式178

四、滴定曲线方程和滴定曲线179

(一)滴定曲线方程179

(二)滴定曲线180

五、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和计算181

(一)一般规定181

(二)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182

六、滴定分析中的有关计算186

(一)分析结果表示方法186

(二)滴定分析计算依据——等物质的量规则187

(三)滴定分析计算公式189

七、滴定分析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192

(一)方法和测量参数简述193

(二)被测量与输入量的函数关系193

(三)标准不确定度的来源和分量的评定194

第三节酸碱滴定法196

一、酸碱平衡理论基础196

(一)酸碱质子理论196

(二)酸碱反应平衡常数197

(三)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条件200

(四)分布系数和分布曲线203

(五)计算pH值精确表达式的建立207

二、酸碱缓冲溶液213

(一)缓冲溶液pH值计算和配制213

(二)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215

(三)缓冲溶液选择215

三、酸碱滴定曲线方程和滴定曲线215

(一)酸碱滴定曲线方程215

(二)酸碱滴定曲线216

四、酸碱指示剂221

(一)变色原理221

(二)变色范围222

(三)混合指示剂223

五、单一酸、碱的滴定224

(一)cKa(或cKb)≥10-8的单一酸、碱的滴定方法224

(二)cKa(或cKb)<10-8的单一酸、碱的滴定方法226

(三)单一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方法229

六、混合酸、碱的测定231

七、酸碱滴定终点误差234

八、酸碱标准溶液配制和标定及酸碱滴定应用示例236

(一)酸碱标准溶液配制和标定236

(二)酸碱滴定应用示例238

第四节络合滴定法241

一、络合滴定法概述241

(一)方法简介241

(二)EDTA及其分析应用方面的特性242

二、配位化合物反应及其平衡处理244

(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244

(二)配位反应中的主反应和副反应246

(三)酸效应和酸效应系数247

(四)金属离子的副反应和副反应系数248

(五)配合物的副反应和副反应系数249

(六)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249

三、络合滴定曲线方程和滴定曲线250

(一)络合滴定曲线方程250

(二)滴定曲线251

四、络合滴定指示剂——金属指示剂254

(一)金属指示剂变色原理254

(二)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254

(三)常用金属指示剂255

(四)金属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和变色点258

五、单一离子的络合滴定259

(一)单一离子滴定的最小pH值和最大pH值259

(二)金属指示剂的选择260

(三)单一离子络合滴定方法的初步设计262

六、络合滴定混合离子的选择性测定262

(一)控制酸度进行分步滴定263

(二)使用掩蔽和解蔽技术264

(三)使用不同的滴定剂267

(四)采用不同的滴定方式267

七、络合滴定终点误差267

八、EDTA标准溶液配制和标定269

九、络合滴定应用示例270

第五节氧化还原滴定法272

一、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平衡处理272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电位272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程度274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274

二、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其滴定终点的确定276

(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276

(二)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278

三、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及应用示例279

(一)高锰酸钾法279

(二)重铬酸钾法281

(三)碘量法283

四、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289

第六节沉淀滴定法291

一、沉淀溶解平衡291

(一)溶度积291

(二)分级沉淀292

(三)沉淀转化293

二、沉淀滴定方法293

(一)莫尔(Mohr)法293

(二)佛尔哈德(Volhard)法294

(三)法扬司(Fajans)法296

三、沉淀滴定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297

(一)AgNO3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297

(二)NH4SCN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298

四、沉淀滴定法应用示例298

第七节称量分析法299

一、 挥发分析法原理及应用299

二、沉淀称量分析法原理及应用301

(一)沉淀称量分析法的分析过程和对沉淀的要求301

(二)沉淀称量分析常用沉淀剂302

(三)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303

(四)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305

(五)沉淀的条件306

(六)沉淀称量分析结果计算307

(七)沉淀称量分析应用示例309

参考文献310

学习要求311

复习题312

第八章分离和富集319

第一节概述319

一、分离富集在分析化学中的作用319

二、分离富集方法320

三、分离方法的评价320

第二节挥发分离法321

一、升华322

二、常压蒸馏324

三、分馏326

四、减压蒸馏327

五、水蒸气蒸馏330

第三节沉淀和共沉淀分离法331

一、直接沉淀法332

(一)无机沉淀剂分离法332

(二)有机沉淀剂分离法333

二、均相沉淀分离法334

三、共沉淀分离法336

(一)无机共沉淀剂336

(二)有机共沉淀剂337

四、盐析法338

五、等电点沉淀法339

第四节重结晶339

一、选择溶剂339

二、重结晶装置340

三、重结晶操作342

第五节溶剂萃取分离法343

一、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344

(一)分配系数344

(二)分配比344

(三)萃取率345

(四)分离因数346

二、无机物的萃取分离346

(一)形成螯合物346

(二)形成离子缔合物347

三、有机物的萃取分离347

四、液-液萃取分离操作方法348

五、固体试样的萃取方法350

六、超声波提取法351

(一)超声波提取的原理351

(二)超声波提取的特点352

(三)超声波提取设备和操作方法352

(四)超声波提取效率的影响因素353

七、微波萃取简介353

八、快速溶剂萃取简介354

九、溶剂萃取的应用354

(一)分离干扰物质354

(二)萃取光度分析355

(三)作为仪器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方法355

第六节色谱分离法356

一、柱色谱356

(一)吸附柱色谱法357

(二)分配柱色谱法360

(三)离子交换色谱法362

(四)凝胶柱色谱简介370

二、薄层色谱371

(一)薄层色谱分离原理371

(二)薄层色谱操作方法372

(三)高效薄层色谱法(HPTLC)简介376

(四)薄层色谱的应用377

第七节膜分离法377

一、概述377

二、反渗透(RO)381

三、超滤(UF)382

四、微滤(MF)383

五、纳滤(NF)384

六、膜分离法在分析中的应用384

第八节固相萃取385

一、概述385

二、固相萃取的装置及固定相385

三、固相萃取的方法387

四、固相萃取的应用387

第九节微萃取技术389

一、固相微萃取(SPME)389

二、液相微萃取(LPME)390

第十节超临界流体萃取392

一、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和流程392

二、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393

第十一节分离方法的选择及分离富集技术的发展趋势394

一、分离方法的选择394

二、分离富集技术的发展趋势395

参考文献397

学习要求397

复习题397

第九章分析实验室辅助设备399

第一节电热设备399

一、电炉、电热板、电加热套和消化炉399

(一)电炉399

(二)电热板和电加热套400

(三)电炉、电热板和电加热套使用注意事项400

(四)消化炉401

二、马弗炉(高温电炉)402

(一)结构和性能402

(二)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403

三、鼓风干燥箱、真空干燥箱404

(一)鼓风干燥箱、真空干燥箱结构405

(二)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405

四、电热恒温水(油)浴锅407

(一)结构和性能407

(二)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408

第二节制冷设备409

一、电冰箱409

(一)构造和作用原理409

(二)使用注意事项411

二、超低温冰箱411

三、冷水机412

四、半导体冷阱413

第三节电动设备414

一、电动离心机414

(一)普通电动离心机415

(二)高速电动离心机415

二、电动搅拌器416

三、磁力搅拌器416

四、振荡器418

五、匀浆机419

六、旋转蒸发仪419

第四节超声清洗机421

一、工作原理421

二、超声波清洗机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422

第五节微波制样设备423

一、微波制样的原理及特点423

二、微波消解设备424

三、微波萃取设备425

第六节固相萃取设备426

一、概述426

二、设备和操作427

第七节仪器分析的其它辅助设备429

一、空气压缩机429

二、真空泵430

(一)结构与原理430

(二)使用与注意事项430

三、气体钢瓶及减压阀431

四、氢气发生器433

五、氮气发生器434

六、脱气装置436

七、保护地线436

参考文献437

学习要求437

复习题437

第十章化验室建设和管理及分析测试的质量保证438

第一节化验室建设和管理438

一、化验室的分类及设计要求438

(一)化验室分类及职责438

(二)化验室设计要求438

二、化验室管理和安全443

(一)化验室管理443

(二)化验室安全449

第二节分析测试的质量保证467

一、概述467

二、化学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468

(一)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技术468

(二)室外质量控制技术474

(三)分析质量评价方法476

参考文献477

学习要求477

复习题477

附录479

精彩书摘

  《化验员读本:化学分析(第5版 上册)》:
  (3)热效应 和其它物理波一样,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也是一个能量的传播和扩散过程,即超声波在介质的传播过程中,其声能不断被介质的质点吸收,介质将所吸收的能量全部或大部分转变成热能,从而导致介质本身和药材组织温度的升高,增大了药物有效成分的溶解速度。由于这种吸收声能引起的药物组织内部温度的升高是瞬间的,因此可以使被提取的成分的生物活性保持不变。
  (二)超声波提取的特点
  超声波作用于液—液、液—固两相,多相体系,表面体系以及膜界面体系,会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作用,并在微环境内产生各种附加效应如湍动效应、微扰效应、界面效应和聚能效应等,这些特点是某些常规手段不易获得的。
  与常规的萃取技术相比,超声波萃取技术快速、价廉、高效。
  与索氏提取相比,其主要优点有:①成穴作用,增强了系统的极性,提高萃取效率,使之达到或超过索氏提取的效率;②超声波萃取允许添加共萃取剂,以进一步增大溶剂的极性;③适合不耐热的被测成分的萃取;④操作时间比索氏提取短,通常仅需24~40min。
  超声波提取和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比较:①仪器设备简单,革取成本低得多;②可提取多种化合物,无论其极性如何,因为超声波萃取可用溶剂很多。SFE主要用CO2作萃取剂,基本上仅适合非极性物质的萃取。
  ……

前言/序言

  本书自1983年出版以来,已经四次再版,历经33年,换了几代读者,作者队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本书的初衷——为提高化验员的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和专业实验技能及增强化验员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信念一直没变。第四版出版后的十多年间,化验员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局面对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化学学科自身飞速发展、国家标准不断更新、化验员学历水平不断提升。在此新形势下,为了使本书能够更加适应读者的需求,在化学工业出版社领导和本书责任编辑的支持和帮助下,编者对本书进行了第四次修订再版。此次再版,上、下册的分工更为明确,上册化学分析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化验室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化学分析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技术;化学分析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误差及分析实验室建设、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等。
  在第四版基础上,本次修订对部分章节作了调整和增补。取消了原上册第八章,其中滴定分析计算并入新版第七章化学分析法第二节滴定分析法概述,数据处理并入第六章定量分析测定误差与数据处理。原上册第五章溶液配制与浓度计算中第六节标准溶液的配制和计算并入新版第七章化学分析法第二节滴定分析法概述后,其余内容构成了新版第四章化学试剂和溶液配制。第四版下册第十一章化验室常用电器设备移人新版上册,构成第九章分析实验室辅助设备,新版上册仍为十章。
  新版各章内容均有更新:第一章玻璃仪器及其他器具增加了专用玻璃仪器装置和移液器的介绍;第二章天平增加了电子天平的检定;第三章分析实验室用水增加了超纯水制备;第四版第十章中有关标准物质部分并入第四章化学试剂和溶液配制;第五章化学分析基本操作加强了采样和样品处理的内容;第六章定量分析测定误差与数据处理增加了不确定度评定一节,当前掌握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已成为化验员的必备知识;近十多年来分离富集技术发展很快,尤其是作为仪器分析的前处理手段更受到广泛重视,第八章分离和富集增加了一些新的分离富集技术;第九章分析实验室辅助设备增补较多,几乎包含了分析实验室常用的所有设备,并采用近年来推出的新设备替代老设备;第十章化验室建设和管理及分析测试的质量保证,根据国家标准委发布的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对分析实验室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技术作了更具体的可操作的介绍;第七章化学分析法介绍化学分析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本书最重要的一章,新版新增了滴定分析法概述一节,其中增加了滴定分析不确定度评定的内容。计算机的应用推动了化学分析的发展,再版时编者在化学分析法酸碱滴定一节中作了一些变革,如引入了酸碱滴定的通用滴定曲线方程,初步介绍了计算滴定法在极弱酸、碱和混合酸、碱测定中的应用等,以引起读者的重视。
  我们期待新版的《化验员读本上册化学分析》能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读者,并得到读者的厚爱和关注。
  本次修订仍遵循列次各版的编写原则,在前四版的前言中已作了详述,此处不再重复,新版更多强调的是化验员自身能力的提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能更上一个台阶。
  本书由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教师编写,参加人员:周心如(第一、二、三、八章);杨俊佼(第五、九章);柯以侃(第四、六、七、十章)。
  修订过程中,本书责任编辑在策划大纲编写、文稿文字处理、文稿的审理出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此编者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不足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化验员工作指南:化学分析基础(第五版 上册) 前言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化学分析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无论是工业生产中的质量控制,环境保护领域的监测,还是食品安全、医药研发乃至基础科学研究,精准可靠的化学分析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本书“化验员读本:化学分析(第5版 上册)”便是为满足广大化验员、实验室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对化学分析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需求而精心编撰。 本书的编写宗旨在于提供一本既具理论深度,又贴近实际操作的化学分析入门及进阶读物。我们力求在清晰阐述各项分析原理的同时,详细介绍各种分析方法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数据处理技巧,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熟练的实验技能,从而能够独立、准确地完成各类化学分析任务。 第五版相较于前几版,在内容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与更新。我们紧跟化学分析领域的新进展,引入了更多现代化、高效的分析技术,并对传统经典方法进行了更深入的剖析和优化。同时,我们也更加注重分析的普适性和实用性,力求覆盖化工、医药、食品、环保等多个主要应用领域。 “上册”主要侧重于化学分析的宏观基础、经典方法以及溶液化学的深入探讨,为读者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分析化学知识体系的开端。我们将从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入手,逐步深入到各种经典分离和测定技术。读者将在此过程中,理解化学分析的逻辑,掌握科学的实验设计思路,并学会如何规避潜在的误差,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我们深知,一本好的教材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本书在内容组织上,力求循序渐进,逻辑清晰,语言生动,避免枯燥的理论堆砌。我们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 我们期待“化验员读本:化学分析(第5版 上册)”能成为您在化学分析领域的良师益友,伴随您在探索未知、解决实际问题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目录 第一篇 化学分析基础与基本概念 第一章 化学分析概论 1.1 化学分析的定义、任务与重要性 1.2 化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分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1.3 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趋势 1.4 化学分析中的准确度、精密度与误差分析 1.5 化学分析报告的书写规范与要求 第二章 分析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与术语 2.1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2.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3 化学反应的类型:沉淀反应、络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 2.4 摩尔、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基本量 2.5 溶液的性质:溶解度、渗透压、依数性 第三章 分析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3.1 分析方法的选择原则:目的、精度要求、样品性质、经济性 3.2 影响分析结果的因素分析: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3.3 提高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方法 3.4 样品前处理的重要性与常用技术 3.5 分析方法的验证与确认 第二篇 溶液化学与滴定分析 第四章 溶液的性质与配制 4.1 溶液的分类与性质: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 4.2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电离理论 4.3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与换算 4.4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5 纯水与试剂的制备与管理 第五章 酸碱理论与缓冲溶液 5.1 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 5.2 Brønsted-Lowry 酸碱理论 5.3 Lewis 酸碱理论 5.4 酸碱强度与pKa、pKb值 5.5 缓冲溶液的组成、原理与缓冲容量 5.6 实际应用中的缓冲溶液配制与选择 第六章 沉淀平衡与沉淀分析 6.1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溶度积原理) 6.2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条件 6.3 沉淀的选择性沉淀与掩蔽 6.4 沉淀滴定法:原理、指示剂与应用(如AgNO3滴定) 6.5 沉淀生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过饱和度、晶型等) 第七章 络合平衡与络合滴定 7.1 络合物的形成与稳定性(稳定常数) 7.2 EDTA的性质与络合滴定原理 7.3 EDTA络合滴定的条件与指示剂 7.4 金属指示剂的选择与应用 7.5 EDTA络合滴定的常见应用(如水硬度测定) 7.6 影响络合滴定结果的因素 第八章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 8.1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理论 8.2 标准电极电势与能斯特方程 8.3 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方向与平衡常数 8.4 氧化还原滴定法:原理、指示剂与应用 8.5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如高锰酸钾滴定法、重铬酸钾滴定法、碘量法) 8.6 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因素 第三篇 经典分离与测定技术 第九章 沉淀分离法 9.1 沉淀法的原理与应用 9.2 选择性沉淀在样品组分离中的应用 9.3 沉淀的洗涤、过滤与干燥技术 9.4 沉淀法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举例 第十章 萃取分离法 10.1 溶剂萃取的原理与分配系数 10.2 萃取平衡与影响因素 10.3 单级萃取与多级萃取 10.4 固相萃取(SPE)原理与应用 10.5 萃取在样品前处理与分离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蒸馏与挥发分离法 11.1 蒸馏的基本原理与分类(简单蒸馏、分馏、减压蒸馏等) 11.2 挥发性物质的分离与测定 11.3 气液平衡与影响因素 11.4 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应用 第十二章 固相吸附与离子交换分离法 12.1 活性炭吸附与应用 12.2 离子交换树脂的原理与性质 12.3 离子交换分离(阳离子交换、阴离子交换) 12.4 离子交换在样品预处理与组分离中的应用 第四篇 分析仪器基础与应用 第十三章 溶液中的电化学分析基础 13.1 电化学分析的基本概念:电极、电解池、原电池 13.2 电极电势与能斯特方程回顾 13.3 电位滴定法:原理、电极与曲线分析 13.4 电导滴定法:原理与应用 13.5 pH计的工作原理与使用 第十四章 光度分析法基础 14.1 光的性质与光的吸收定律(Lambert-Beer定律) 14.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与仪器 14.3 比色法的原理与应用 14.4 影响光度分析结果的因素 14.5 显色反应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 第十五章 经典重量分析法 15.1 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15.2 沉淀条件的控制与选择 15.3 沉淀的过滤、洗涤、干燥与称量 15.4 重量分析法在具体样品分析中的应用举例 附录 常用化学试剂及试剂水的制备 常用分析仪器操作简述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入门 化学分析常用术语表 后记 本书的完成,离不开众多同行前辈的悉心指导和辛勤付出。我们参考了大量经典的分析化学教材与专著,并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同时,我们也感谢在编写过程中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的各位同事与朋友。 化学分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本书作为基础读物,我们已尽力做到内容充实、条理清晰。然而,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后续的修订和再版中不断完善。 我们希望,本书能为每一位有志于从事或深入了解化学分析工作的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帮助您在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此为“上册”的概览性内容,详细内容将根据各章节标题进一步展开,覆盖理论原理、操作步骤、仪器使用、典型案例等,但此处为确保简介的纯粹性,仅列出章节标题,避免提及具体实验操作步骤,以保持简介的聚焦性。实际书籍内容会在此基础上,进行详尽的论述。)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根据您提供的书名和要求,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旨在详尽地展现书籍可能涵盖的宏观内容框架,而非具体实验的步骤或结果。根据您的要求,内容侧重于理论基础、方法原理、技术分类以及应用方向,避免了AI生成痕迹,力求自然流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真是令人惊喜,我一直对纸质书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尤其是这种技术类书籍。书的封面采用了哑光设计,摸起来非常有质感,不易留下指纹,这一点对于经常翻阅书籍的人来说非常重要。书脊的缝合也非常牢固,即使经常翻看,也不用担心散架的问题,这一点很多技术书籍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容易出现开胶或者页脚松动的情况。打开书页,纸张的厚度适中,既不会太薄导致墨水晕染,也不会太厚显得笨重。文字印刷清晰,字号大小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插图和图表更是印刷得相当精美,线条清晰,色彩还原度高,这对于理解复杂的化学分析过程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仪器结构的示意图,细节描绘得非常到位,让我在阅读文字描述时,能够更直观地想象出仪器的实际样子。有时候,一本好的书籍,光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的心血,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值得珍藏的作品。我曾购买过一些价格不菲的专业书籍,但其纸张和印刷质量却远不如这本书,这让我更加欣赏这本书在细节上的用心。甚至连章节的划分和页眉页脚的设计,都显得非常人性化,方便我随时定位和回顾内容。总而言之,从书籍的物理形态上来说,它就已经超越了许多同类书籍,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并且相信它会是一次愉快的学习过程。

评分

这本书在拓展阅读和实践建议方面的考虑,也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在一些关键章节的结尾,作者会给出“拓展阅读”的建议,推荐相关的书籍、论文或者在线资源,这对于我进一步深入了解某个领域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实践提示”和“注意事项”,这些都是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宝贵的经验总结。例如,在介绍某种滴定方法时,书中会提醒我注意溶液的浓度、滴定的速度以及终点的判断,这些细节往往是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我甚至会把这些实践提示,记录在我的实验笔记本上,随时提醒自己。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传授理论知识,更是在培养我成为一名合格的化验员。它让我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我曾经读过一些书籍,虽然理论讲得很透彻,但在实际操作方面却几乎没有提及,这让我感觉学到的知识“纸上谈兵”。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我感觉它真正地帮助我提升了实践能力。

评分

这本书在例题的设计上,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每一个例题都不仅仅是简单地重复课本上的知识点,而是将理论知识巧妙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我尤其喜欢那些“步步为营”式的例题,它会先引导你进行初步的计算,然后逐步增加难度,引入新的变量或者考虑更复杂的条件。这样的设计,能够有效地巩固我刚刚学到的知识,并且帮助我理解知识点的应用边界。我发现,很多例题的背景都取材于实际的化验工作场景,这让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理论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价值。例如,在讲解如何进行某种物质的定量分析时,例题会模拟一个实际的样品,要求我考虑样品基质的干扰,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标准曲线。这样的训练,极大地提高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且,例题的解答也相当详尽,不仅仅给出最终答案,还会清晰地展示解题的每一个步骤,并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对于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作者还会特别标注,并给出相应的提示。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知识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甚至会把一些特别有代表性的例题,反复做上几遍,直到完全理解其解题思路。这本书的例题,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让我对化学分析的实践操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在术语的规范性和一致性上,做得非常到位,这对于理解和掌握化学分析知识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书中对于关键术语的定义,都非常清晰且具有普遍的认可度,并且在整本书中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例如,对于“灵敏度”、“检出限”、“定量限”等概念,作者都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并且在后续的章节中,都按照这些定义进行展开。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对术语的理解不一致,很容易导致误解和错误。而且,书中对于一些缩略语的使用,也相当规范,通常会在首次出现时给出全称,并括号注明缩略语。这避免了阅读过程中的困惑。我感觉,一本优秀的专业书籍,就应该像一个严谨的科学家一样,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力求精确。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让我能够在一个清晰、统一的语境下进行学习。我曾经阅读过一些书籍,在术语的使用上非常随意,给我的学习带来了很多不便。而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出的严谨,让我对它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图文结合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状态,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一图胜千言”的含义。在讲解复杂的仪器结构时,书中提供了大量的高清、精细的示意图和实物照片。这些图不仅清晰地展示了仪器的各个组成部分,还标注了关键的部件名称和功能。例如,在介绍色谱仪时,书中的图例会清晰地展示进样口、色谱柱、检测器等核心部件,并且会用箭头指示样品和载气在仪器内部的流动路径。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我发现,有时候仅仅通过观察图,我就能对仪器的基本原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而且,图表的设计也充分考虑到了信息的可读性。一些数据图表,如光谱图、色谱图等,都经过了精心排版,曲线清晰,坐标轴标注明确,能够快速地提取关键信息。作者还善于利用流程图来展示整个分析过程,从样品前处理到数据处理,一目了然,让我对整个工作流程有了全局的把握。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图谱部分,本身就可以作为一本独立的参考资料来使用。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去寻找高质量的仪器图,而这本书就将它们集中呈现在我面前,真是省时又省力。总而言之,这本书在视觉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乐趣。

评分

这本书在案例分析部分的选择上,可谓是“精挑细选”,每一个案例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启发性。我喜欢的是,这些案例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详细地描述了整个分析过程,包括样品的来源、分析的目的、选择的仪器和方法、操作步骤、数据处理以及最终的结论。例如,在分析某食品样品中的微量污染物时,案例会详细介绍样品是如何采集和预处理的,然后如何选择合适的色谱-质谱联用条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且会讨论数据解读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这种“沉浸式”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实际化验工作的复杂性和精细度。而且,案例的分析并不只是“罗列过程”,而是会深入探讨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以及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这种“追根溯源”的分析方式,让我不仅学会了“怎么做”,更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做”。我甚至会尝试着根据案例的描述,在脑海中模拟操作流程,这对于加深记忆和理解非常有帮助。我感觉,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且对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让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基础的理论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许多前沿的分析技术和应用。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一些最新研究进展的提及,让我能够了解到化学分析领域正在发生的变化。比如,在介绍某种新型光谱技术时,作者不仅讲解了其基本原理,还列举了其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以及其相对于传统方法的优势。这种“高屋建瓴”的视角,让我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预判。同时,本书在内容的覆盖面上也做得相当全面,从经典的滴定分析,到现代的质谱联用技术,几乎涵盖了化学分析的各个重要分支。而且,对于每一个分支,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会流于表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讨论,例如,在处理复杂基质样品时,如何进行有效的样品前处理,以及如何克服基质效应的干扰。这些都是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题,而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非常有实践指导意义。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工具书”,能够帮助我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它为我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认识到化学分析的无穷魅力和发展潜力。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的用心程度,让我赞叹不已。它并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点罗列出来,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有逻辑性的、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展开。我发现,每一章节的内容都紧密衔接,前面的知识点为后面的内容打下了基础,而后面的内容又能够更好地深化对前面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介绍某种分析仪器时,作者会先从其基本原理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其结构组成、工作方式,最后再讨论其在不同样品分析中的应用。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让我在掌握新知识时,感到轻松且高效。我尤其喜欢书中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不会让人感到生硬。而且,每个章节的结尾,都会有相应的总结,帮助我回顾本章的重点内容。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它教会我如何系统地、有条理地去学习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我曾经阅读过一些书籍,结构混乱,让我无从下手。而这本书清晰的结构,让我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与其说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循循善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抽象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引申。比如,在介绍某种分离技术的时候,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原理和公式,而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来比喻,一下子就点亮了我的思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理解了复杂的理论。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定义,都力求精准且易于理解,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作者并没有假设读者已经具备了所有相关的背景知识,而是会适时地回顾和补充一些基础概念,让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都能跟上。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讲解一个复杂的反应机理时,作者使用了多步拆解的方法,每一步都配以清晰的图示,并且详细解释了每一步的能量变化和关键影响因素。这种严谨而又细致的讲解,让我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而不是仅仅记住“是什么”。有时候,阅读技术书籍最怕的就是那种“看天书”的感觉,但这本书的叙述流畅自然,逻辑清晰,读起来不会有任何阻碍感。我甚至发现,我在阅读其他相关资料时,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本书的某些讲解方式,足见其讲解的深度和影响力。总的来说,这本书在语言和表达上,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性和教育性,能够有效地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激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做得非常出色,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严谨的研究态度。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引用的文献,不仅包括了经典的学术著作,还涵盖了大量的最新研究论文和行业标准。这说明作者在内容编撰时,力求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并且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宝贵资源。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对某个细节产生疑问,然后习惯性地去查阅书末的参考文献,往往能够找到我需要的答案。而且,参考文献的格式也非常规范,便于我进行检索和引用。我甚至会根据书中的参考文献,去查找一些相关的原始文献,这对我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和了解研究背景非常有帮助。我感觉,一本好的技术书籍,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内容,还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去探索更广阔的知识海洋。这本书的参考文献,无疑扮演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它让我意识到,化学分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领域,需要我们持续地学习和关注最新的研究动态。总而言之,参考文献的质量和数量,都为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增添了光彩。

评分

方便快捷,科技改变生活,买专业书也不用去书店

评分

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

评分

评分

书收到了,质量不错,是正版很实用。

评分

实用意义大,很好的一夲书

评分

一直在使用,品质有保证。。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评,不错

评分

好评,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