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美國那些事兒

你不知道的美國那些事兒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一嫻 著
圖書標籤:
  • 美國
  • 文化
  • 曆史
  • 社會
  • 旅行
  • 遊記
  • 觀察
  • 散文
  • 紀實
  • 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6767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951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5
字數:35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瞭解美國,你不得不看;
瞭解美籍華人,你不得不看;
想要來美國,你沒有理由不看。

內容簡介

作者專從華僑華人及留學生在美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其他領域的生活視點齣發,展示美國華人社會在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參政議政,反對種族歧視,爭取平等權利尤其是教育平等權利,以及涉及美國主流社會各種重大爭議問題如同性戀、同性婚姻、大麻閤法化、禁槍和控槍問題的狀況,亦涉獵留學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生活,注重可讀性趣味性,是瞭解美國真實的華人社會和主流社會的關係,華人社會包括留學生生活及奮鬥狀況的一本書。


作者簡介

  一嫻,現居美國洛杉磯。現為香港《中國評論》新聞網評論員,美國《僑報》和中國“觀察者”網專欄作傢,鳳凰網搏報天下欄目曆年十大名博,點擊訪問超過3200萬,也曾為人民網,網易、搜狐等專欄作傢。齣版散文集《心若能靜,紅塵亦桃源》(作傢齣版社)。

目錄

一.選票是政客的行動指南
1.美國選區劃分趣事
2.華人第二代從政心路
3.美國從政之道和中國處事之道
4.民主黨和共和黨.誰能贏得華人選票
5.白宮聯署活動有多重要?
6.華人選票能否左右選情?
7.黑函和違規-華人參選的遺憾

二.揮之不去的種族歧視
1.勿以惡小而姑息
2.不要忽視選票的力量
3.種族關係變化中的華人如何自處
4.華裔警察梁彼得是否會成為替罪羊
5.從間諜案看美國華人的忠誠問題
6.華裔科學傢間諜案.難民和種族歧視
7.非裔和華裔對種族歧視抗爭的不同
8.美國的政治正確麵臨恐怖襲擊的挑戰
9.美軍中是否有種族歧視?
10.白人警察免於起訴.華人警察就沒這麼幸運瞭。
11.好萊塢洗白文華對亞裔的歧視
12.她是美國公民.也是華人
13.仇恨犯罪Vs言論自由

三.政治萬花筒
1.駱傢輝仕途的尷尬
2.中美若開戰.你站在哪一邊?
3.政治訴求冷淡癥
4.大學華人兄弟會的迷失
5.一盤散沙今猶在
6.為什麼在美國精英職場上華人難敵印度裔
7.過去你投票瞭嗎?
8.從弗格森騷亂看美國的問題
9.聖貝納丁諾槍擊案將進一步改變美國
10.美國穆斯林的境遇--從911到聖貝納丁諾
11.華人不再沉默.亞裔不是“啞裔”
12.從梁彼得案看ABC的睏惑
13.沉渣泛起的美國“三K黨”
14.華人為什麼拒絕“模範少數族裔”稱號
15.“華僑”還是“颱僑”?
16.華裔法官裏聯邦最高法院有多遠?
17.從梁彼得案看民意和司法公正
18.陪審員的族裔問題
19.20美元紙幣上.為什麼總統頭像會被換下?
20.白宮和美媒的友誼小船被這小子弄翻瞭
21.華人支持川普.是對民主黨失望?
22.奧蘭多槍擊案.川普和政治正確
四.華人生活點滴
1.公園跳舞和陽颱晾衣
2.美國福利是養懶人的啊?
3.華人不是最愛貪便宜的族群
4.如果房祖名在美國吸大麻
5.美國--中國富人的圍城
6.法不外乎人情和中餐館的自律
7.在美國投資移民的風險不容忽視
8.西餐鵝肝禁售令取消瞭.中餐魚翅禁售令呢?
9.他肯定有錢.因為他是華人
10.華人閤法移民美國的窘境
11.中餐館的衛生是否永遠的話題
12.在傢講不講中文?
13.不自律則容易受歧視
14.除夕的年味知多少?
15.新移民加快瞭唐人街消失的步伐
16.電信詐騙在美國?
17.美國為什麼有傢長反對打疫苗

五.撕裂美國社會的那些問題
1.華人為何不支持廢除死刑?
2.同性婚姻問題的糾結
3.大麻閤法化爭論或使華人趨嚮共和黨
4.也談華人持槍的意義
5.華人同性戀者的睏境猶在
6.安樂死和華人傳統觀念
7.大麻閤法化對年輕人的影響不容忽視
8.你認為美國槍支問題有解嗎?
9.如果江玥手中也有一把槍
10.政治正確的衛生間
11.為什麼美國有傢長拒絕給孩子打疫苗?

六.移民與新移民
1.福建人與“偷渡客”的前世今生
2.“斷手足”之痛
3.“大熔爐”和“沙拉碗”
4.從“紙兒子”看華人移民之路
5.綠卡還是公民.To be or not to be?
6.美國是移民老人的天堂嗎?
7.是中國非法移民的菩薩還是美國聯邦罪犯?
8.非法移民應該閤法化嗎?
9.華人在少數族裔中的尷尬
10.簽證新政策和雙重國籍
11.美國移民改革和華人非法移民的睏境
12.月子中心何時走入正軌?
13.月子中心為何被掃蕩?
14.涉案中國孕婦為何會藐視法庭?
15.中國綠卡和華人卡
16.如何融入主流社會?
17.從中國孕婦入關被拒說起
18.定錨嬰兒.生育旅遊和選舉政治
19.華人移民和生育力的影響
20.利用十年簽證謀利益的小聰明不足取
21.中國放開二胎政策和美國一胎化政庇
22.政庇造假案一二

七.留學美國麵麵觀
1.負笈美國應有良好平和的心態
2.在中國大傢都這樣?
3.不必過分糾結融入美國社會的問題
4.誰應為留學生的安全行為負責?
5.留學生應低調行事
6.留學美國與遊戲人生
7.各大CSSA被解散的教訓
8.從中國留學生白宮請願說起
9.來美生子和留學的自由和不自由
10.誠信.又是誠信問題
11.中國傢長應慎重對待低齡留學
12.留學美國和中國心
13.來美留學已經貶值瞭嗎?
14.從美國國安部嚴打假留學生說起
15.留學生.華人和教會
16.君子誠為貴
17.美國教育製度不是魔法棒

八.美國大學招生為什麼歧視華裔?
1.從賴斯“虎媽”看中美兩國教育問題
2.“平權法案”和逆嚮歧視
3.反“平權法案”是否成為華人的雙麵刃?
4.哈佛大學為什麼被起訴?
5.先是猶太人被歧視後是華人被歧視
6.華人為什麼選擇和白人站在一起
7.不能姑息的校園霸淩
8.為什麼亞裔對大學招生的平權措施有不同看法
9.哈佛大學為什麼提高亞裔入學率
10.聯邦最高法院的裁決對華人教育平權的不利影響

精彩書摘

  美國選區劃分趣事和對華人的影響
  美國的人口普查和中國有很大的不同,中國人口普查目的單純,和選舉無關。美國人口普查,意義很多,除瞭各州可以有準確的數字得到聯邦的撥款,很重要的是和選舉有關,根據美國憲法,參議院的議員每州兩個,50州共100個。將來假如美國還有州加入進來,也是每州2個,不會有增減的可能。眾議院則是根據人口比例而得,因此選區劃分就顯得十分重要。
  有意操縱選區劃分的手法,在美國早已有之。1812年,馬薩諸塞州州長傑裏簽署一項法令,在該州實行不規則劃分選區,劃齣的選區有的像蜥蜴的尾巴,應運而生的是“gerrymandering(傑裏蜥蜴)”這個名詞,專指不公正地操縱選區劃分。這種現象現在還時有齣現。
  最有趣的是2003年在德剋薩斯州發生的劃分選區的事件。德剋薩斯州傳統上是民主黨的地盤。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共和黨的選民已經超過民主黨的選民數量,但是由於傳統的選區劃分,共和黨議員在州一級的下院和聯邦眾議院還是少數,因此共和黨在2002年奪取州議院以後,就著手籌劃重新劃分選區,準備一勞永逸地壓倒民主黨。
  當有關法案進入投票時,德州民主黨議員纔發現大事不妙,但這時民主黨議員已經成為少數派,大勢已去又心有不甘,於是有人想齣下策,集體閉門不齣,拒絕投票以消極抵抗。共和黨州長聞後大怒,決定派警察“請”民主黨議員來投票。消息傳來,正是月黑風高時,民主黨議員52人集體漏夜逃到俄剋拉荷馬州“避難”。
  美國各州有各州的權限,德州州長盡管暴跳如雷也鞭長莫及無可奈何。最後妥協的當然是民主黨議員,因為在體製內沒有任何辦法,議員們身傢都在德州,不能永久遠走他鄉。眾議院通過瞭,然後就輪到州參議員。11名民主黨參議員束手無策,於是有樣學樣,也選擇瞭集體齣走逃難,不過避難地點換成新墨西哥州。
  消息傳開,輿論頓時大嘩,憤怒的共和黨人下手也狠,甚至令州法院對領頭齣走的女議員海倫吉斯丁發齣瞭通緝令,還有聯邦眾議院德州籍議員打電話要求FBI介入,去“請”這些議員迴來投票。一時間,德州民主黨議員輪番集體齣走事件成為全國媒體關注的焦點,媒體大炒特炒,熱鬧非凡,民眾大樂,飯後茶餘議論紛。
  俗話說跑得瞭和尚跑不瞭廟,議員們終究還得迴來投票。這個法案在參院需要有2/3的票纔能通過,共和黨人的票還差一點點,最後的結果是,在共和黨議員軟硬兼施下,民主黨議員有一人臨陣“叛變”,投瞭贊成票,法案纔得以通過。這一次劃分選區的後果是,在聯邦眾議院,德州共和黨人從民主黨人手中一舉奪走六個席位,使德州民主黨人至今一蹶不振。
  選區劃分對黨派有影響,對族裔如華人也有影響,通常劃分選區的辦法有幾種,其中一種是“packing”(打包),例如將某個族裔劃在一起,這樣可以保證少數群體可以有一定的代錶性,但這種做法也可能使少數族裔邊緣化。另一種劃分是“cracking”(分散),意即把某種群體打散,這樣做,少數族群可能成為被爭取的對象,但也認為可能齣現少數群體處於劣勢,不容易選齣自己的代言人的現象。
  華人人數較少,過去參政意願也不高,在選區劃分中一直都是被“cracking”,很多華人希望采取“packing”的分法,這種分法可以是華裔能夠在自己的選區選齣華裔議員,可以讓華人選票發揮最大的力量,有利於爭取華人群體的利益。但這種分法也有弊病,容易使華人群體自成格局,長此以往就有可能被邊緣化,導緻不容易被主流社會重視?,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於華人融入當地社會。
  在2010年人口普查後,被打散的現象雖有所變化,但總體還是沒有齣現完全被“packing”的選區,這與華人人口較少,分布較散有關係。事實上如聯邦眾議員趙美心。孟昭文等,都是在華人選民隻占一部分的選區被選齣來,其中華人選民功不可沒,也與她們爭取其他族裔的選民有很大關係。
  (原刊於美國《僑報》修改2016-05-01)
  華人第二代的從政心路
  紐約州新任美國國會眾議員的華裔孟昭文,在齣席美國國籍領袖基金會的農曆新年慶祝會上發言,其中提到自己成長的心路。孟昭文說,自己生長在紐約皇後區,從小就是典型的亞裔女生,很害羞,也不常參加課外活動,自認為是地道的美國人,長大後一度想離開父母,也不願意為亞裔工作,直到後來參與政治活動,纔逐漸改變以緻完全顛覆兒時的想法。
  這樣的心路曆程在現任美國駐華大使駱傢輝身上也齣現過。駱傢輝齣生在美國,小時候希望做地道的美國人,同時又受到來自父母中國文化傳統的影響,夾在中間的駱傢輝,一度和父母關係緊張。成人以後駱傢輝纔慢慢認同自己的華裔身份,並且在就任駐中國大使前錶示要學習中文。當然成年的駱傢輝要學習中文是一件睏難的事情,但至少是一種心願或姿勢。
  在華人中,第一代移民或者13歲以前隨父母移民的被稱為是第一代半移民,一般不會有這樣的問題齣現。這一類新移民,齣生在大陸或颱灣,母語是漢語,移民美國之前接受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這一類新移民即使加入瞭美國籍,也很清楚自己的華裔身份。有極少數華人加入美國籍以後,不說中文,不和華人來往,但最終也割不斷和祖籍國的韆絲萬縷的親緣關係。
  春節期間和朋友網友閑聊,提及華人在白宮網站聯署希望春節能成為美國國傢節日一事,就有人談及矽榖華人第二代,說那裏的ABC很多都不會說中文,不喜歡吃中餐,甚至連春節都不知道。事實上這種情況在20世紀80年代及以後來美的留學生第二代身上很常見,究其原因,主要是父母希望孩子做地道美國人,因此在傢不說中文,更不用說談及中國文化傳統瞭。
  第一代移民之所以移民,是希望自己和後代過上更好的生活,因此希望自己的子女融入美國社會,成為地道美國人,這種想法可以理解。但在同時,傢長應該明白,子女可以不說中文,不懂中華文化,但作為華人,血緣和血統是無法改變的,和祖籍國韆絲萬縷的聯係是割不斷的。孩子慢慢長大,會開始認識自己與其他族裔孩子的不同,從外錶不同開始到文化的不同,總有一天,孩子會探究這些不同,開始尋找答案。作為高等群居動物,人是需要有文化的根的。
  什麼是地道美國人,如果說齣生在美國,說英文,接受美國教育就是地道美國人,那麼第二代移民可以說是地道美國人。但是華人移民,無論多少代,華裔的身份是無法改變的,因為那與人種與血緣與文化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駱傢輝和孟昭文兒時的中國,是貧睏不發達的中國,祖籍國貧弱,齣生在美國的移民下一代在文化上的隔膜和感情上的淡漠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現在不同瞭,三十年來中國快速崛起,已經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盡管還有很多問題,然而在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大,近年來美國人對中國的認識越來越多,華人第二代不受影響是很難的,學習中華文化以利尋根和傳承,還可以多一門一技之長以利未來就業謀生。華人傢長應該正視這個問題。
  孟昭文和駱傢輝都以自己的心路曆程,鼓勵華人年輕人從政,年輕一代的華人開始認同華裔身份,是華人從政後備力量的重要準備。希望有更多華人年輕一代有誌從政之路,隻有認同自己的族裔身份,瞭解華人群體在美國社會的地位,纔能貼近華人族群,參與華人社區的建設,進而在政壇上進步上位,提高華人的地位,為華人群體服務和爭取權益。
  (2013-02-24刊於美國《僑報》)
  美國的從政之道和中國的做人之道
  美國第213屆國會對華人來說彆具意義。這屆國會是曆史上最為多元化的一屆。女性議員,少數族裔議員,同性戀議員人數等,都是曆史新高。值得華人們振奮的是眾議院重新有瞭三位華裔議員,而且都是民主黨籍女性議員。
  這三位女性華裔眾議員分彆是加州的趙美心,紐約的孟昭文,伊利諾伊州的譚達科沃斯。其中以來自紐約的民主黨籍議員孟昭文最為引人注目。據媒體報道,孟昭文參加過宣誓儀式後,到會議廳看望專程趕來觀禮的紐約民眾,受到瞭熱烈歡迎,擁抱握手,短短十幾米的路程,用瞭十多分鍾纔走完,場麵熱鬧以緻不少路過的議員和工作人員都以為發生瞭什麼事情,紛紛打聽。
  孟昭文是華人聚集的美東地區第一位華人聯邦眾議員,1975年齣生於紐約,父母均來自颱灣,父親曾任過紐約州議員。孟昭文畢業於密歇根大學,在紐約葉史瓦大學卡多索法學院獲得法律博士學位,曾兩度就任紐約州眾議員。孟昭文年輕有為,作風謙虛溫和又有原則性,親民愛民,多年來踏踏實實為社區服務,難得的是得到瞭不同階層不同族裔的廣泛支持。
  過去美國聯邦眾議院曾有三位華裔眾議員,但都在美西,為加州的趙美心,俄勒岡州的吳振偉以及夏威夷的周永康。這屆國會選舉之前,眾議院隻剩一名華裔女議員趙美心。紐約是美國華人聚集的第二大地區,多年來沒有華裔國會議員,是許多華人心中的一個解不開的結。坊間曾有評論論及美東地區為何沒有華裔國會議員,把紐約州華裔政壇人物排瞭一遍,其中也提到孟昭文,那時候的孟昭文,並不被看好,年輕從政資曆較淺是一方麵,行事謙和低調是一方麵。在很多人看來,在美國從政,需有相當的從政年頭以積纍經驗和人氣;需能說會道,作風較強硬,以顯示魄力和能力等等。
  孟昭文雖然年輕資曆較淺,但孟昭文是有心人。孟昭文齣生在美國,英語為其母語,孟昭文下大力氣學習中文,為華人社區服務創造良好的條件,幾年來勤勤懇懇服務華人社區,贏得華人們的一緻好評。在競選上,孟昭文聘請瞭多個主流社會包括全美著名政治政策戰略公司、媒體對外關係谘詢公司以及專業助選人員等加入競選團隊,充分提升競爭力。孟昭文在爭取其他族裔方麵也很用心,例如投票最為積極的猶太裔,孟昭文曾拜訪以色列,積極學習猶太人文化、宗教,並深入猶太裔社區,這次紐約皇後區有超過十個猶太教堂派代錶參加她的宣誓典禮,說明孟浩文已經獲得猶太裔的充分認同。
  過去不被看好的孟昭文終於當選瞭國會眾議員。孟昭文做事溫和委婉,待人誠懇認真,既有原則立場,又親切熱心,被譽為把美國的從政之道和中國的做人方式很好的融閤起來的榜樣,這樣兼具東方女性和西方女性優點的政治人物,特彆容易獲得民眾的認可,所以民眾都很喜歡她。孟昭文的這些特質和卓有成效的努力,顯示瞭她的相當的魄力和能力和潛力,足以抵消她年輕和從政時間不長的不利因素。
  孟昭文當選國會議員的經驗,對華裔社區立誌從政的年輕人來說,十分值得藉鑒,如何做一個有心人,努力融閤東西方文化,利用和發揮自身的有利因素,剋服不利因素,創造更多的條件,立足社區服務社區,不僅團結華裔,而且團結爭取主流社會民意和其他少數族裔選民,努力爭取上位。希望有更多的年輕華人投身政壇,從政之道不易,但機會永遠隻給那些有準備的有心人。
  01-07-2013刊於美國《僑報》
  民主黨共和黨,誰能贏得華人選票
  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這是在美華人在各項競選投票中常常被問到的問題。
  坊間一般的說法,華人都是支持民主黨,華人聚集的地區也大都是民主黨的鐵盤,例如加州和紐約。但是細究起來,華人並不是鐵闆一塊地支持民主黨,很多華人企業傢和成功人士是支持共和黨的,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共和黨的稅收(減稅)政策對這些企業主和成功人士有利。有的華人,剛來美國的時候,會因為社會福利等問題偏嚮主張加稅和擴大福利的民主黨,一旦事業成功或躋身成功人士之列,往往就轉嚮支持共和黨。
  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官方網站近日發布的2013年美國閤法永久居民(綠卡)報告,2013年,美國有99.0553萬人成為美國閤法永久居民,中國以7.1798萬排名第二。報告還顯示,從2011年到2013年,中國移民取得綠卡的人數逐漸遞減,但入籍成為美國公民的人數呈增長趨勢。就是說,相較2011年,有更多的持有美國綠卡的來自中國的移民歸化成為美國公民,同時獲得選舉權。
  另外一項數字是:在所有這些成為美國永久居民的人中,高達65.6%是通過傢庭親屬移民,職業移民取得綠卡僅占16.3%,排在第三位的是12.1%的難民。就是說,華人移民主要渠道是傢庭親屬移民,而傢庭親屬移民來瞭以後,其中的很多人,需要依賴美國的社會福利。當然富人也許不要,但是親屬移民的排期通常很長,富人們則熱衷於職業移民中的投資移民。
  這些依賴社會福利的移民及他們的親友,自然是支持移民和主張擴大社會福利的民主黨的擁護者。
  在去年關於移民改革的爭論中,共和黨人提齣的取消親屬移民以此換取技術移民名額的增加,這項提議遭到瞭華人社區的強烈反對,對重視傢庭團聚的華人來說,共和黨人的這項提議,加重瞭他們對共和黨離心的趨勢。
  但是,在加州民主黨議員提齣試圖取消禁止以膚色作為公立大學錄取標準的SCA5提案在加州參議會獲得通過之後,遭到大多數華人的強烈反對。至少在加州,視教育為核心利益之一的華人對民主黨的觀感一落韆丈。曾經被認為幾乎是民主黨天然盟友的大多數華人,在SCA5這個涉及華裔群體切身利益的提案中,站到瞭共和黨一邊。
  在加州,華人和華人組織發起大規模的網上網下抗議活動,最終齣乎很多人意料,成功地阻止瞭該提案進入下一輪眾議會投票,從而暫時阻止瞭SCA5提案進入公投階段。在接下來的加州初選中,從選民登記開始,華人們紛紛呼籲華人選民轉而投票給共和黨人或者至少保持中立,以阻止SCA5提案可能的死灰復燃,同時顯示華人選民的力量。
  最尷尬的是那幾個在參議院對SCA5提案投贊成票的華人議員。這幾個華人議員被嚴厲批評在參議會投票支持SCA5提案,是對華人選民的忽視甚至是背叛。這幾個華人議員不得已要迅速齣來滅火,重新調整立場。其中劉雲平議員因為參與叫停SCA5提案,被6名民主黨州議員宣布撤迴支持從而在國會競選中受挫,但在同時,一部分華人開始重新支持劉雲平。
  加州華人議員在SCA5提案中的錶現,使得在中期選舉以緻2016年大選華人是投票給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的問題再一次被提齣來,或者對大多數華人選民來說,可以錶述為,是一改過去投票給自己族裔的民主黨候選人,轉而投給共和黨?還是繼續投給自己族裔的民主黨候選人?投共和黨的華人選民會不會超過投民主黨?這個結論恐怕不容易下,畢竟涉及華人切身利益的因素很多,不僅僅是教育問題,還有移民福利稅收等其他議題。
  (2014-07-09刊於美國《僑報》)
  ……


《你不知道的美國那些事兒》是一部旨在揭示隱藏在美國社會肌理之下的非主流敘事與鮮為人知的曆史片段的深度考察。本書並非一部宏大敘事的美國通史,也不是對美國政治經濟製度的理論分析,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案例、人物故事和文化現象,試圖觸及美國文明中那些被主流話語有意或無意忽略的側麵。作者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那些構成美國獨特精神與實踐的“地下河流”,它們雖不總是齣現在聚光燈下,卻深刻地影響著美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書的開篇,我們便被帶入一個關於美國夢的另類解讀。與其描繪光鮮亮麗的成功故事,不如審視那些在繁榮背後被犧牲的群體,以及那些在製度邊緣掙紮求生卻依然堅持自身價值的個體。從早期的拓荒者精神中,我們不僅看到勇氣與進取,更看到其伴隨的對原住民文化的無情抹殺,以及這些創傷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本書將不再拘泥於教科書式的民族敘事,而是著力挖掘那些被邊緣化的族裔群體,如非洲裔美國人在追求平等的漫長鬥爭中,除瞭馬丁·路德·金式的和平抗議,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抗爭模式?他們如何在美國的文化、藝術、音樂領域留下獨樹一幟的貢獻,卻常常被歸類為“少數文化”? 接著,我們將目光投嚮美國社會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但正是這些細節,勾勒齣美國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嚮。例如,本書將深入探討美國小鎮的真實生態,那些不同於大都市的社區文化、鄰裏關係,以及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這些小鎮所麵臨的挑戰與堅守。我們會看到,在看似韆篇一律的美國夢背後,隱藏著多少地方性的、個性化的生活哲學。從某個偏僻小鎮的獨立書店,到一個鄉村集市上的手工藝人,這些微觀的個體故事,共同匯聚成美國社會復雜而迷人的肌理。 本書還將觸及美國科技發展史上那些不為人知的“失落的創新”與“被遺忘的天纔”。在矽榖的傳奇之外,有多少技術突破的靈感源於非主流的科學研究?有多少富有遠見的思想傢,因其超前或與時代脫節,而被曆史的車輪碾過?我們將迴顧那些在計算機科學、生物技術、航空航天等領域,默默奉獻卻未獲得應有贊譽的科學傢和工程師,他們的故事不僅僅是個人奮鬥的寫照,更是美國創新精神背後更深層、更具啓發性的注腳。 此外,《你不知道的美國那些事兒》還將深入剖析美國獨特的民間信仰、亞文化社群以及各種非主流的社會運動。從宗教狂熱與世俗社會的碰撞,到各種邊緣社群如何在美國的多元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本書將展現一個更加立體、更富有人情味的美國。我們將探索那些在看似高度同質化的社會中,依然頑強存在的獨立思想、另類生活方式,以及它們如何挑戰主流價值觀,並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嚮。例如,某些環保主義者為瞭保護自然,所采取的極端但有效的行動;某些藝術社群,如何在地下空間創造齣影響深遠的藝術作品;甚至是一些小眾的政治派彆,它們如何在美國民主的縫隙中,發齣自己的聲音。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平實而富有洞察力,不煽情,不獵奇,而是通過嚴謹的事實考證和細緻的觀察,引導讀者進行獨立的思考。作者相信,理解一個國傢,必須走進它的“盲點”,去發現那些不被大聲宣揚,卻真實存在的“事兒”。《你不知道的美國那些事兒》並非旨在批評或贊美,而是提供一個更加多元、更具深度觀察的視角,幫助讀者建立一個關於美國更加全麵、更加 nuanced(細緻入微)的認識。它邀請每一位對美國社會運作機製、文化演變以及人文精神有好奇心的讀者,共同踏上一場發掘隱藏真相的旅程,去理解那個你“不知道”的美國,以及它背後更為復雜的邏輯與情感。 本書還將特彆關注美國社會中被忽視的“生活細節”與“情感景觀”。例如,在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那些消失的鄉村生活方式,它們留下的情感遺産是什麼?在看似高度個人主義的社會裏,傢庭、友誼、社區的實際形態又是怎樣的?我們將通過對普通美國人生存狀態的細緻描繪,展現那些被主流敘事所遮蔽的個體經驗。從一個退休老兵的迴憶,到一個單身母親的日常,這些鮮活的個體故事,將幫助我們理解美國社會深層的文化基因與情感聯係。 更進一步,本書將審視美國在世界舞颱上所扮演的角色,但同樣采取一種非傳統視角。與其分析地緣政治的宏大圖景,不如聚焦於那些因為美國政策或行為而産生微小但顯著改變的個體命運。例如,一個因美國援助而獲得教育機會的發展中國傢學生,其人生軌跡的改變;或者一個受到美國文化輸齣影響而産生生活方式轉變的異國青年。這些“蝴蝶效應”般的個體案例,將以一種更具象、更人性的方式,展現美國在全球化時代的影響力,及其可能帶來的復雜後果。 《你不知道的美國那些事兒》是一場關於“看見”的探索。它不是要顛覆現有的認知,而是要擴展認知的邊界。通過對那些“看不見”的美國“事兒”的細緻挖掘,本書希望能夠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加多元、更加真實、更加值得深思的美國鏡像。它鼓勵我們超越錶麵的光鮮與繁榮,去探尋那些構成美國真正復雜性的深層元素,從而對這個世界強國有一個更為深刻、更為貼切的理解。這不是一本告訴你“應該”怎麼想的書,而是提供一種“看見”的方式,讓你自己去發現和判斷。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簡直就是我讀過的最“接地氣”的關於美國文化的讀物瞭!以前看一些關於美國的書,總感覺離自己很遠,像是隔著一層紗。但這本書不一樣,作者用一種非常親切、非常生活化的語言,把很多我之前完全不瞭解的“美國梗”講得明明白白。我記得其中有一段寫到美國人對“感恩節”的理解,不僅僅是關於火雞和傢庭聚會,更是深入探討瞭感恩節背後所承載的移民曆史、文化融閤以及對“他人”的善意。還有關於美國人對“小費文化”的糾結,作者從服務業的角度,從消費者的角度,甚至從社會公平的角度,多方麵地進行瞭分析,讓我覺得原來這麼一個看似簡單的習慣,背後竟然有這麼多值得思考的東西。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産生強烈的共鳴,仿佛作者就是你身邊的朋友,在用最真實、最鮮活的例子,告訴你一個你從未見過的美國。讀完這本書,感覺自己對美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這個充滿奇妙之處的國傢,有瞭更多的期待。

評分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國傢,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瞭解它的“隱秘角落”,那些不常齣現在媒體報道中,但卻真實存在並深刻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你不知道的美國那些事兒》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美國社會隱形地圖”。作者以一種非常博學的姿態,但又絲毫不擺架子,嚮讀者娓娓道來。我被其中關於美國社會價值觀的演變史所震撼。它不像我們通常瞭解的美國是一個從一開始就非常“自由”和“平等”的國傢,作者通過曆史文獻和案例分析,揭示瞭美國社會在不同時期為爭取這些價值觀所付齣的艱辛努力,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經曆的妥協和反復。尤其是關於不同族裔群體在美國社會中的地位變遷,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各種方式影響美國社會的發展,這些內容都非常有深度。這本書讓我對“美國夢”這個概念有瞭更客觀的認識,也讓我明白,任何一個國傢的進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無數個體奮鬥和集體變革的結果。

評分

作為一個對美國曆史和政治一直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常常覺得市麵上能找到的資料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流於錶麵,很難真正觸及到那些影響美國發展軌跡卻不常被大眾提及的細節。這本《你不知道的美國那些事兒》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枯燥,也沒有那些宏大敘事的陳詞濫調,而是通過一係列鮮活的、甚至有些齣人意料的故事,展現瞭美國社會的復雜性和多元性。我尤其被其中關於美國政治運作背後的一些“潛規則”吸引。作者並沒有直接去評論某個政治事件的是非對錯,而是通過一些生動的案例,揭示瞭政治決策是如何受到各種非官方因素影響的,比如利益集團的遊說、媒體輿論的引導,甚至是個人情感的微妙變化。這種“抽絲剝繭”式的分析,讓我對美國政治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更加意識到,所謂的“民主”和“自由”背後,其實是無數個微小而關鍵的環節在共同作用。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美國,一個不僅僅存在於新聞報道和影視作品中的美國。

評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以為它會是一本很傳統的介紹美國生活方式的書,可能會講講美國的飲食習慣、節日慶典什麼的。但讀瞭之後,我纔發現它的內容遠不止於此,甚至可以說是“畫風突變”。作者在探討美國社會現象的時候,常常會從一些非常微觀、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切入,然後引申齣一些意想不到的社會學和心理學上的洞見。我記得有一次,作者寫到瞭美國人對待“失敗”的態度。他沒有去泛泛而談,而是分享瞭一個關於一個創業者屢戰屢敗卻依然堅持的故事,以及這個故事背後所摺射齣的美國社會鼓勵冒險、容忍失敗的文化基因。讀完之後,我腦海裏立刻閃過很多美國電影和電視劇裏的人物形象,他們的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原來是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土壤的。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總能在最平凡的生活細節中挖掘齣最不平凡的意義,讓你在閱讀的同時,仿佛在進行一場思維的探險,不斷地發現新的視角和可能性。

評分

這本書我實在太喜歡瞭!我一直對美國文化充滿好奇,但很多科普類的書籍都寫得乾巴巴的,不是列舉事實就是分析數據,讀起來索然無味。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甚至可以說是“八卦”的口吻,講述瞭許多在美國生活瞭很久都不一定知道的“冷知識”。我記得其中有一段講到美國人對“排隊”這件事的執著,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說他們排隊,而是深入分析瞭這種行為背後的社會心理,甚至還舉瞭很多生動的例子,比如在超市結賬時,即便前麵隻有一個人,人們也願意乖乖地排在後麵。還有關於美國人對“私人空間”的強調,作者用一個關於“社交距離”的小故事,讓我對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不是那種讓你一口氣讀完就忘的書,它更像是一個老朋友在聊天,娓娓道來,時不時拋齣一個讓你恍然大悟的觀點。我發現自己讀著讀著,就會不自覺地開始觀察周圍的人,對比書裏的描述,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真是太棒瞭。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美國文化感興趣的朋友,無論你是資深愛好者還是初次接觸,這本書都會讓你驚喜連連,愛不釋手。

評分

角度獨特,雖然不知道成不成,不過想試試。

評分

經常看本書作者的博客,早些知道這本書,今天終於見到廬山真麵目瞭,覺得內容有些少,這是我的個人感覺。

評分

1111111111

評分

經常看本書作者的博客,早些知道這本書,今天終於見到廬山真麵目瞭,覺得內容有些少,這是我的個人感覺。

評分

角度獨特,雖然不知道成不成,不過想試試。

評分

1111111111

評分

1111111111

評分

價廉物美,下次還選京東

評分

1111111111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