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110辑)

老照片(第110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克力 编
图书标签:
  • 老照片
  • 怀旧
  • 记忆
  • 历史
  • 家族
  • 亲情
  • 时光
  • 黑白
  • 摄影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206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046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定格历史,收藏记忆,开创读图时代,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和发展。

内容简介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这辑《老照片》中讲述了北京大学马裕藻、马衡、马鉴与胡适的往事,回忆了西南联大学生王代璠从抗战流亡西南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经历,并为纪念孙中山150周年诞辰,刊发了一组孙中山上色老照片,等等。

作者简介

  冯克力(主编),二十几年里致力于老照片的编辑、研究,著有《感言老照片》《当历史可以观看》等。

目录

马庆芳等 北大“三马”与胡适的往事
杨瑞兴 从姥姥的信说起
程天爵 父亲程玉西为什么没有去台湾
李 宾 奉天医科大学的国际范儿
陈继秀 纪念西南联大学子王代璠
刘厚军 刘沪民 我的父亲母亲
曹高芳 绵绵思念无尽期
杨廷华 追忆姨父
张 琦 风雨十八年
韩秉公 我是调干生
李家德 口述 王繁荣 整理 首批拖拉机手的回忆
冬 冬 崇明滩涂上的青春岁月
贾昭衡 “文革”中的另类五七干校
何惺华 穿越时空的两张照片
张玉舰 一位雕塑家的工作照
冯克力 风雨二十年
封 面 孙中山夫妇于广州大元帅府(秦 风)
封 二 孙中山身着军装照(秦 风)
中 插 纪念孙中山150周年诞辰着色影像展选萃(秦 风)
封 三国军军官夫妇的合影(吉 仁)

精彩书摘

  样章
  一位雕塑家的工作照
  张玉舰
  这是一张署名新华社记者毛松友拍摄的照片,其图注为“鲁迅先生塑象。鲁迅先生胸象已由雕刻家萧传玖雕塑,即将完成。这座塑象将安置在新落成的北京鲁迅博物馆陈列室中。图示萧传玖在修饰塑象情形”。
  这里的“象”即“像”。“雕刻家”,即现在通常所言的“雕塑家”。萧传玖当年为知名雕塑家,曾参与设计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可惜去世过早,逐渐被人淡忘了。
  萧传玖(1914—1968),湖南长沙人,1931年在国立杭州艺专雕塑系学习,后入东京日本大学艺术系学习雕塑。195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真正的战士——董存瑞的故事》,其插图者即是萧传玖。1964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萧传玖素描人像》。
  说来萧传玖和鲁迅还是老相知呢!萧传玖在国立杭州艺专学习期间,曾参加“木铃木刻研究会”,其木刻作品《交涉》为鲁迅所收藏。那时的鲁迅对木刻版画非常感兴趣,1931年,鲁迅在上海主持举办了为期6天的木刻讲习会,请日本友人讲习木刻技法,并亲自担任翻译。这前后,各地一些青年艺术家时常将木刻作品寄给鲁迅,或请鲁迅指正,或赠送鲁迅留存。1936年,鲁迅在去世前11天还参加了“中华全国木刻第二回流动展览会”,并与在场的青年艺术家们进行了座谈。鲁迅对木刻版画的热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毛松友则是一位知名摄影家,早年在上海《晨报》当摄影记者,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新华社等单位工作,1952年,其所著《新闻摄影》由中华书局出版。
  毛松友拍摄的这张照片主题立意明确,构图恰到好处。如果摄入的画面是萧传玖正在修饰鲁迅塑像的头部,那就有些不妥当了,至少鲁迅的整体形象会受到影响。如果拍摄萧传玖修饰塑像背部或弓腰修饰其他部位时的场景,那萧传玖精心工作的表情就难以表现出来。如果摄入过多的物件,如工作台、雕刻工具等等,那画面就会因凌乱而削弱主题。摄影,抓拍也好,摆拍也好,拍摄角度和构图都非常关键。不过,这张照片还真有摆拍的痕迹,后面的布帘子,或许就是为了屏蔽其他物品而临时扯起来的。当然,这样的摆拍,并不影响照片内容的真实性,因为所呈现的事件是真实的,萧传玖和他创作的鲁迅塑像是客观存在的。
  195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20周年,新建的北京鲁迅博物馆正式开放,让萧传玖雕刻的鲁迅塑像,不用多说,肯定要在这之前完成才行。通过这张照片的发稿日期推定,萧传玖按时或者说提前完成了。这张照片在“新华通讯社图片稿”中编为“第三六七九号”,其日期为“1956年9月22日”,这大概就是发稿的日期。
  这一照片的拍摄地址还有待考证,那时萧传玖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即现在坐落于浙江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据萧传玖生平资料介绍,从1953年至1956年,他在北京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工作,估计制作鲁迅塑像的工作室应该设在北京某处。
  关于萧传玖雕塑作品的艺术风格,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是这样评价的:“不管是全身立像,还是胸像或头像,都是情感浑厚、思想深刻、形式感很强、塑造手法灵活而又朴素。”
  鲁迅这一塑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

《时代的回响:光影中的百年中国》 一卷流动的历史画卷,一幕幕定格的时代群像。 《时代的回响:光影中的百年中国》并非一部单纯的照片集,它是一部以视觉为载体的社会史、文化史与个体记忆的深度交织。本书旨在通过精选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影像,带领读者穿越风云变幻的百年中国,从晚清的沉疴积弊,到民国的曲折探索,从战火纷飞的磨难,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浪潮,直至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我们力求呈现的,是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以及宏大叙事下被忽略的日常细节。 本书的选材标准极为严苛,我们摒弃了常见的、已被过度解读的“教科书式”图像,转而聚焦于那些沉默的、具有强大叙事张力的“瞬间”。每一张照片背后,都蕴含着复杂的时代密码。 第一辑:旧时代的剪影与新生之萌 (约1880s - 1919) 本辑聚焦于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中挣扎与转型的早期阶段。我们收录了大量罕见的由西方传教士、早期摄影师,以及少数本土精英阶层拍摄的影像。 重点关注区域: 1. 都市的边缘与中心: 展现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的奇观景象。镜头不再仅仅聚焦于宏伟的宫殿或寺庙,而是深入到租界与棚户区的交界地带,描绘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下的生活百态——留学生群体、摩登女性、行乞的孩童、以及新兴的工厂工人。例如,一组关于“电车与轿夫”的对比照片,深刻揭示了技术进步对传统劳动力带来的冲击。 2. 乡土社会的松动: 通过对皖南、川西等地乡村的田野记录,我们捕捉到了宗族制度、土地关系在近代化压力下的微妙变化。这里没有宏大的历史事件,只有在黄土中劳作的农民,他们脸上的皱纹,是历史留下的最真实的印记。 3. 革命前夜的躁动: 记录了早期革命党人的秘密聚会、义士的就义场景(侧重于气氛的渲染而非血腥的描绘),以及戊戌变法前后知识分子群体的肖像群像。这些影像弥漫着一种压抑的、对未来的渴望。 第二辑:共和的迷雾与家国的破碎 (约1920s - 1937) “二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性爆发的黄金时期,也是政治权力分散、文化思潮激荡的复杂年代。 影像的核心主题: 1. “新生活”的符号: 重点展示了旗袍、西装、新式发型、新式学堂的景象。我们分析了这些符号如何被用作阶级、性别和地域身份的构建工具。一个特写镜头捕捉到一位穿着西装的青年,他手里拿着一本进步书籍,眼神却充满迷茫,这正是“五四”精神的复杂体现。 2. 军阀与地方势力: 摒弃传统的将帅合影,我们侧重于记录军阀治下普通士兵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简陋营房、日常训练以及与地方民众的互动。这些照片揭示了“共和”的脆弱性,权力往往建立在粗暴的武力之上。 3. 文化精英的群像速写: 呈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府中的师生风貌,以及文学、艺术界人士在咖啡馆、书房中的非正式交流场景。这些影像捕捉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追求独立思想和民族复兴之间的内心挣扎。 第三辑:浴火重生的淬炼 (约1937 - 1949) 本辑是全书中最具情感冲击力的部分,记录了全民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展现出的坚韧与牺牲。 影像叙事重点: 1. 大后方的坚守: 聚焦于西南联大、内迁工厂、以及重庆陪都的日常生活。我们呈现了在物资极度匮乏的环境下,知识分子和普通市民如何维持教育和基本秩序。一张关于“简陋实验室”的照片,展现了民族工业和学术生命力的顽强。 2. 战火中的人性光辉与悲剧: 收集了部分相对少见的、来自战地记者的现场纪实。这些照片不仅仅是关于轰炸和伤亡,更关注普通人在灾难面前的互助行为:邻里间的掩护、妇女们自发组织的救护队、以及儿童在防空洞中互相安慰的场景。 3. 解放区的建设与动员: 记录了解放区(如延安)在艰苦条件下进行的土地改革、识字运动、以及民兵的组织化过程。这些影像强调了政治动员的力量以及民众对新政权的参与热情。 第四辑:奠基与探索的岁月 (约1950s - 1970s) 这一阶段的影像,标志着国家形态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的大规模社会实验。 解析社会结构的变迁: 1. 劳动的颂歌: 大量收录了“英雄模范”的群体形象,但我们更侧重于记录普通劳动者的工作场景——钢铁厂的火花、田间地头的“大干”场面、以及基建工地上挥汗如雨的青年。这些照片是特定历史时期集体主义精神最直观的表达。 2. 家庭与教育的重塑: 探讨了新家庭模式的建立,如托儿所、集体食堂的普及,以及“扫盲运动”的成果展示。老式全家福被集体照、工作照所取代,展现了个体身份向集体身份的过渡。 3. 时代的烙印: 本辑末尾部分,记录了特定政治运动期间,公共空间的视觉变化——标语的刷写、群众集会的场景、以及人们衣着的趋同化。这些影像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引发对“个人表达”与“集体意志”之间张力的反思。 结语:时间之外的凝视 《时代的回响:光影中的百年中国》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去意识形态化”的观察视角。我们相信,每一张褪色的老照片,都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灵魂在向我们低语。本书的编排逻辑,不是时间线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主题的穿插和对比,引导读者去感受历史的厚重感与复杂性。它邀请每一位读者,不仅是观看照片,更是进入照片背后的那个世界,与逝去的时光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本书配有详尽的图注和历史背景分析,确保每一张影像都能被准确地置于其历史脉络之中,使其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视觉文化变迁的重要参考资料。它不是结论,而是对历史提问的邀请函。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句实在话,第一次翻这本的时候,我差点被那些模糊不清的边缘处理弄得有些不耐烦。毕竟,我们习惯了数码时代的高清和锐利。但慢慢地,我理解了这种“不完美”的意义。这份不完美,恰恰是时间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是胶片时代特有的美学特征。那些轻微的重影、边缘的虚化、甚至是照片角落里不小心留下的指纹印记,都成了历史的佐证。这不像是在看一个精心制作的纪录片,更像是在整理祖母遗留的旧相册,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乐趣。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张户外集市的照片,光影的对比极其强烈,人物的动作捕捉得很有张力,一看就知道摄影师当时是多么努力地想要抓住那个转瞬即逝的生动场景。这种带着敬畏之心去记录生活的工作,本身就值得被珍藏。它让我们有机会以一种更温和、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理解我们的前辈们是如何度过他们的白昼与黑夜的。

评分

我得说,这辑老照片的选材角度相当刁钻,它避开了那些宏大叙事的、人尽皆知的历史场景,而是聚焦于那些被时代洪流稍微冲刷到边缘的日常生活细节。比如,有一组关于旧式理发店的组图,那狭小的空间、老式的剃刀、师傅专注的表情,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了一个需要“慢下来”的年代。理发不只是个生理需求,更像是一种社区仪式,邻里间闲谈的背景音都在那嗡嗡的电推子里。再比如,那些关于集体伙食的照片,大锅饭前的排队景象,虽然略显清苦,但人与人之间那种天然的亲密感和互相扶持的氛围,在现在这种高度原子化的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这些影像的价值,不在于技术多么精湛(事实上很多照片的曝光和构图都带着那个时代的局限性),而在于其提供的“真实性温度”。它没有经过后世的修饰和过滤,是热气腾腾的生活本身。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现在追求的“精致生活”,是否正在以牺牲这种质朴的连接为代价?

评分

翻开这本《老照片(第110辑)》,一股时光的暖流立刻将我裹挟。那些泛黄的相纸,仿佛自带一种魔力,能够瞬间穿越数十载的岁月尘埃。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些定格的瞬间里,人物眼神中流露出的淳朴与真挚。你看那张在田埂边嬉笑的孩童,他们的衣着朴素得让人心疼,但那无忧无虑的笑容,却是任何昂贵的布景都无法替代的财富。我总是在想,他们后来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那些在照片里默默无闻的背景人物,是否也曾有着波澜壮阔的故事?这些照片不是简单的图像记录,它们是社会变迁的微观切片,是民族集体记忆的无声诉说。每一张图片背后,都深藏着一个时代的风貌、一种逝去的生活哲学。翻阅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看别人的故事,不如说是在与自己的童年、与父辈的青春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深沉的怀旧感,混合着对当下生活的审视,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无数个这样被定格的“昨天”之上的。

评分

这本选集最让我赞叹的地方,是它展现了中国不同地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差异性。它不是简单地堆砌“怀旧”符号,而是通过一组组有地域指向性的场景,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旧日中国图景。比如,南方小镇的骑楼下,撑着油纸伞走过雨巷的女子身影,和北方某个工矿区大院里,人们在煤渣路上嬉戏的场景,那种地域文化的碰撞感非常强烈。这让我感觉到,即便是“老照片”这个宏大的主题下,依然存在着无数细小的、等待被挖掘的文化脉络。它提醒我们,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生活习惯,是和地理环境紧密交织在一起的。翻完后,我忍不住去查阅了照片背后的地点信息,试图将这些二维的影像与现实中的空间坐标重新连接起来,这趟知识探索之旅,远比我预想的要丰富得多。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老照片(第110辑)》提供了一种非常纯粹的沉浸感,它几乎没有多余的文字说明,让画面自己说话。这种克制是极具力量的。它强迫读者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和记忆库去填补空白,去赋予每一张照片以生命和背景故事。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方式,远比那些被过度解读、脚注密集的历史读物更有趣。我仿佛成了一名私人侦探,在这些静止的画面中寻找线索:那件衣服的样式、那辆自行车的型号、那面墙上的标语,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打开一个通往过去的小门。这种主动的“解码”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满足感。它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历史的重构。这本册子,与其说是一本印刷品,不如说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共同进入那段再也回不去的时光中,进行一次深刻的、充满敬意的漫步。

评分

好多期都买了,不错。

评分

讲述了北京大学马裕藻、马衡、马鉴与胡适的往事,回忆了西南联大学生王代璠从抗战流亡西南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经历,并为纪念孙中山150周年诞辰,刊发了一组孙中山上色老照片,等等。

评分

不得不说质量非常好,非常满意,发货也挺快,物超所值!全五分送上。。。。。。。。。。

评分

讲述了北京大学马裕藻、马衡、马鉴与胡适的往事,回忆了西南联大学生王代璠从抗战流亡西南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经历,并为纪念孙中山150周年诞辰,刊发了一组孙中山上色老照片,等等。

评分

很好的书,优质的服务,很满意,包装需改进

评分

物流很快,服务很好,货品不错。

评分

不得不说质量非常好,非常满意,发货也挺快,物超所值!全五分送上。。。。。。。。。。

评分

一贯的风格,已经收藏整套,不错

评分

好书一本!自从创刊至今一辑不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