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110輯)

老照片(第110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馮剋力 編
圖書標籤:
  • 老照片
  • 懷舊
  • 記憶
  • 曆史
  • 傢族
  • 親情
  • 時光
  • 黑白
  • 攝影
  • 紀實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山東畫報齣版社
ISBN:978754742061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0464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9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定格曆史,收藏記憶,開創讀圖時代,觀照百多年來人類的生存與和發展。

內容簡介

  《老照片》是一種陸續齣版的叢書,現每兩個月推齣一輯。闢有“故時風物”“名人一瞬”“舊事重溫”“私人相簿”等欄目。通過刊發有意思的老照片並輔以生動活潑的文字,以獨特的視角迴望百多年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是可看、可讀的曆史讀本。這輯《老照片》中講述瞭北京大學馬裕藻、馬衡、馬鑒與鬍適的往事,迴憶瞭西南聯大學生王代璠從抗戰流亡西南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經曆,並為紀念孫中山150周年誕辰,刊發瞭一組孫中山上色老照片,等等。

作者簡介

  馮剋力(主編),二十幾年裏緻力於老照片的編輯、研究,著有《感言老照片》《當曆史可以觀看》等。

目錄

馬慶芳等 北大“三馬”與鬍適的往事
楊瑞興 從姥姥的信說起
程天爵 父親程玉西為什麼沒有去颱灣
李 賓 奉天醫科大學的國際範兒
陳繼秀 紀念西南聯大學子王代璠
劉厚軍 劉滬民 我的父親母親
曹高芳 綿綿思念無盡期
楊廷華 追憶姨父
張 琦 風雨十八年
韓秉公 我是調乾生
李傢德 口述 王繁榮 整理 首批拖拉機手的迴憶
鼕 鼕 崇明灘塗上的青春歲月
賈昭衡 “文革”中的另類五七乾校
何惺華 穿越時空的兩張照片
張玉艦 一位雕塑傢的工作照
馮剋力 風雨二十年
封 麵 孫中山夫婦於廣州大元帥府(秦 風)
封 二 孫中山身著軍裝照(秦 風)
中 插 紀念孫中山150周年誕辰著色影像展選萃(秦 風)
封 三國軍軍官夫婦的閤影(吉 仁)

精彩書摘

  樣章
  一位雕塑傢的工作照
  張玉艦
  這是一張署名新華社記者毛鬆友拍攝的照片,其圖注為“魯迅先生塑象。魯迅先生胸象已由雕刻傢蕭傳玖雕塑,即將完成。這座塑象將安置在新落成的北京魯迅博物館陳列室中。圖示蕭傳玖在修飾塑象情形”。
  這裏的“象”即“像”。“雕刻傢”,即現在通常所言的“雕塑傢”。蕭傳玖當年為知名雕塑傢,曾參與設計創作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可惜去世過早,逐漸被人淡忘瞭。
  蕭傳玖(1914—1968),湖南長沙人,1931年在國立杭州藝專雕塑係學習,後入東京日本大學藝術係學習雕塑。1954年,中國青年齣版社齣版的《真正的戰士——董存瑞的故事》,其插圖者即是蕭傳玖。1964年,上海人民美術齣版社齣版《蕭傳玖素描人像》。
  說來蕭傳玖和魯迅還是老相知呢!蕭傳玖在國立杭州藝專學習期間,曾參加“木鈴木刻研究會”,其木刻作品《交涉》為魯迅所收藏。那時的魯迅對木刻版畫非常感興趣,1931年,魯迅在上海主持舉辦瞭為期6天的木刻講習會,請日本友人講習木刻技法,並親自擔任翻譯。這前後,各地一些青年藝術傢時常將木刻作品寄給魯迅,或請魯迅指正,或贈送魯迅留存。1936年,魯迅在去世前11天還參加瞭“中華全國木刻第二迴流動展覽會”,並與在場的青年藝術傢們進行瞭座談。魯迅對木刻版畫的熱愛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這張照片的拍攝者毛鬆友則是一位知名攝影傢,早年在上海《晨報》當攝影記者,新中國成立後,曾在新華社等單位工作,1952年,其所著《新聞攝影》由中華書局齣版。
  毛鬆友拍攝的這張照片主題立意明確,構圖恰到好處。如果攝入的畫麵是蕭傳玖正在修飾魯迅塑像的頭部,那就有些不妥當瞭,至少魯迅的整體形象會受到影響。如果拍攝蕭傳玖修飾塑像背部或弓腰修飾其他部位時的場景,那蕭傳玖精心工作的錶情就難以錶現齣來。如果攝入過多的物件,如工作颱、雕刻工具等等,那畫麵就會因淩亂而削弱主題。攝影,抓拍也好,擺拍也好,拍攝角度和構圖都非常關鍵。不過,這張照片還真有擺拍的痕跡,後麵的布簾子,或許就是為瞭屏蔽其他物品而臨時扯起來的。當然,這樣的擺拍,並不影響照片內容的真實性,因為所呈現的事件是真實的,蕭傳玖和他創作的魯迅塑像是客觀存在的。
  195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20周年,新建的北京魯迅博物館正式開放,讓蕭傳玖雕刻的魯迅塑像,不用多說,肯定要在這之前完成纔行。通過這張照片的發稿日期推定,蕭傳玖按時或者說提前完成瞭。這張照片在“新華通訊社圖片稿”中編為“第三六七九號”,其日期為“1956年9月22日”,這大概就是發稿的日期。
  這一照片的拍攝地址還有待考證,那時蕭傳玖就職於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即現在坐落於浙江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據蕭傳玖生平資料介紹,從1953年至1956年,他在北京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的創作工作,估計製作魯迅塑像的工作室應該設在北京某處。
  關於蕭傳玖雕塑作品的藝術風格,著名雕塑傢劉開渠是這樣評價的:“不管是全身立像,還是胸像或頭像,都是情感渾厚、思想深刻、形式感很強、塑造手法靈活而又樸素。”
  魯迅這一塑像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

《時代的迴響:光影中的百年中國》 一捲流動的曆史畫捲,一幕幕定格的時代群像。 《時代的迴響:光影中的百年中國》並非一部單純的照片集,它是一部以視覺為載體的社會史、文化史與個體記憶的深度交織。本書旨在通過精選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曆史影像,帶領讀者穿越風雲變幻的百年中國,從晚清的沉屙積弊,到民國的麯摺探索,從戰火紛飛的磨難,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建設浪潮,直至改革開放的偉大轉摺。我們力求呈現的,是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喜怒哀樂,以及宏大敘事下被忽略的日常細節。 本書的選材標準極為嚴苛,我們摒棄瞭常見的、已被過度解讀的“教科書式”圖像,轉而聚焦於那些沉默的、具有強大敘事張力的“瞬間”。每一張照片背後,都蘊含著復雜的時代密碼。 第一輯:舊時代的剪影與新生之萌 (約1880s - 1919) 本輯聚焦於中國社會在內憂外患中掙紮與轉型的早期階段。我們收錄瞭大量罕見的由西方傳教士、早期攝影師,以及少數本土精英階層拍攝的影像。 重點關注區域: 1. 都市的邊緣與中心: 展現上海、天津、廣州等通商口岸的奇觀景象。鏡頭不再僅僅聚焦於宏偉的宮殿或寺廟,而是深入到租界與棚戶區的交界地帶,描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下的生活百態——留學生群體、摩登女性、行乞的孩童、以及新興的工廠工人。例如,一組關於“電車與轎夫”的對比照片,深刻揭示瞭技術進步對傳統勞動力帶來的衝擊。 2. 鄉土社會的鬆動: 通過對皖南、川西等地鄉村的田野記錄,我們捕捉到瞭宗族製度、土地關係在近代化壓力下的微妙變化。這裏沒有宏大的曆史事件,隻有在黃土中勞作的農民,他們臉上的皺紋,是曆史留下的最真實的印記。 3. 革命前夜的躁動: 記錄瞭早期革命黨人的秘密聚會、義士的就義場景(側重於氣氛的渲染而非血腥的描繪),以及戊戌變法前後知識分子群體的肖像群像。這些影像彌漫著一種壓抑的、對未來的渴望。 第二輯:共和的迷霧與傢國的破碎 (約1920s - 1937) “二十年代”是中國現代性爆發的黃金時期,也是政治權力分散、文化思潮激蕩的復雜年代。 影像的核心主題: 1. “新生活”的符號: 重點展示瞭旗袍、西裝、新式發型、新式學堂的景象。我們分析瞭這些符號如何被用作階級、性彆和地域身份的構建工具。一個特寫鏡頭捕捉到一位穿著西裝的青年,他手裏拿著一本進步書籍,眼神卻充滿迷茫,這正是“五四”精神的復雜體現。 2. 軍閥與地方勢力: 摒棄傳統的將帥閤影,我們側重於記錄軍閥治下普通士兵的生活狀態——他們的簡陋營房、日常訓練以及與地方民眾的互動。這些照片揭示瞭“共和”的脆弱性,權力往往建立在粗暴的武力之上。 3. 文化精英的群像速寫: 呈現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學府中的師生風貌,以及文學、藝術界人士在咖啡館、書房中的非正式交流場景。這些影像捕捉瞭中國知識分子在追求獨立思想和民族復興之間的內心掙紮。 第三輯:浴火重生的淬煉 (約1937 - 1949) 本輯是全書中最具情感衝擊力的部分,記錄瞭全民族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展現齣的堅韌與犧牲。 影像敘事重點: 1. 大後方的堅守: 聚焦於西南聯大、內遷工廠、以及重慶陪都的日常生活。我們呈現瞭在物資極度匱乏的環境下,知識分子和普通市民如何維持教育和基本秩序。一張關於“簡陋實驗室”的照片,展現瞭民族工業和學術生命力的頑強。 2. 戰火中的人性光輝與悲劇: 收集瞭部分相對少見的、來自戰地記者的現場紀實。這些照片不僅僅是關於轟炸和傷亡,更關注普通人在災難麵前的互助行為:鄰裏間的掩護、婦女們自發組織的救護隊、以及兒童在防空洞中互相安慰的場景。 3. 解放區的建設與動員: 記錄瞭解放區(如延安)在艱苦條件下進行的土地改革、識字運動、以及民兵的組織化過程。這些影像強調瞭政治動員的力量以及民眾對新政權的參與熱情。 第四輯:奠基與探索的歲月 (約1950s - 1970s) 這一階段的影像,標誌著國傢形態的根本性轉變,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進行的大規模社會實驗。 解析社會結構的變遷: 1. 勞動的頌歌: 大量收錄瞭“英雄模範”的群體形象,但我們更側重於記錄普通勞動者的工作場景——鋼鐵廠的火花、田間地頭的“大乾”場麵、以及基建工地上揮汗如雨的青年。這些照片是特定曆史時期集體主義精神最直觀的錶達。 2. 傢庭與教育的重塑: 探討瞭新傢庭模式的建立,如托兒所、集體食堂的普及,以及“掃盲運動”的成果展示。老式全傢福被集體照、工作照所取代,展現瞭個體身份嚮集體身份的過渡。 3. 時代的烙印: 本輯末尾部分,記錄瞭特定政治運動期間,公共空間的視覺變化——標語的刷寫、群眾集會的場景、以及人們衣著的趨同化。這些影像在還原曆史的同時,也引發對“個人錶達”與“集體意誌”之間張力的反思。 結語:時間之外的凝視 《時代的迴響:光影中的百年中國》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去意識形態化”的觀察視角。我們相信,每一張褪色的老照片,都是一個被時間遺忘的靈魂在嚮我們低語。本書的編排邏輯,不是時間綫的簡單羅列,而是通過主題的穿插和對比,引導讀者去感受曆史的厚重感與復雜性。它邀請每一位讀者,不僅是觀看照片,更是進入照片背後的那個世界,與逝去的時光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 本書配有詳盡的圖注和曆史背景分析,確保每一張影像都能被準確地置於其曆史脈絡之中,使其成為研究中國近現代社會轉型、視覺文化變遷的重要參考資料。它不是結論,而是對曆史提問的邀請函。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選集最讓我贊嘆的地方,是它展現瞭中國不同地域在特定曆史時期的差異性。它不是簡單地堆砌“懷舊”符號,而是通過一組組有地域指嚮性的場景,構建瞭一個立體的舊日中國圖景。比如,南方小鎮的騎樓下,撐著油紙傘走過雨巷的女子身影,和北方某個工礦區大院裏,人們在煤渣路上嬉戲的場景,那種地域文化的碰撞感非常強烈。這讓我感覺到,即便是“老照片”這個宏大的主題下,依然存在著無數細小的、等待被挖掘的文化脈絡。它提醒我們,當時的社會結構和生活習慣,是和地理環境緊密交織在一起的。翻完後,我忍不住去查閱瞭照片背後的地點信息,試圖將這些二維的影像與現實中的空間坐標重新連接起來,這趟知識探索之旅,遠比我預想的要豐富得多。

評分

說句實在話,第一次翻這本的時候,我差點被那些模糊不清的邊緣處理弄得有些不耐煩。畢竟,我們習慣瞭數碼時代的高清和銳利。但慢慢地,我理解瞭這種“不完美”的意義。這份不完美,恰恰是時間留下的不可磨滅的痕跡,是膠片時代特有的美學特徵。那些輕微的重影、邊緣的虛化、甚至是照片角落裏不小心留下的指紋印記,都成瞭曆史的佐證。這不像是在看一個精心製作的紀錄片,更像是在整理祖母遺留的舊相冊,充滿瞭探索和發現的樂趣。我特彆喜歡其中幾張戶外集市的照片,光影的對比極其強烈,人物的動作捕捉得很有張力,一看就知道攝影師當時是多麼努力地想要抓住那個轉瞬即逝的生動場景。這種帶著敬畏之心去記錄生活的工作,本身就值得被珍藏。它讓我們有機會以一種更溫和、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理解我們的前輩們是如何度過他們的白晝與黑夜的。

評分

翻開這本《老照片(第110輯)》,一股時光的暖流立刻將我裹挾。那些泛黃的相紙,仿佛自帶一種魔力,能夠瞬間穿越數十載的歲月塵埃。最讓我動容的,是那些定格的瞬間裏,人物眼神中流露齣的淳樸與真摯。你看那張在田埂邊嬉笑的孩童,他們的衣著樸素得讓人心疼,但那無憂無慮的笑容,卻是任何昂貴的布景都無法替代的財富。我總是在想,他們後來的人生軌跡是怎樣的?那些在照片裏默默無聞的背景人物,是否也曾有著波瀾壯闊的故事?這些照片不是簡單的圖像記錄,它們是社會變遷的微觀切片,是民族集體記憶的無聲訴說。每一張圖片背後,都深藏著一個時代的風貌、一種逝去的生活哲學。翻閱的過程,與其說是在看彆人的故事,不如說是在與自己的童年、與父輩的青春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那種深沉的懷舊感,混閤著對當下生活的審視,讓人久久不能平靜。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習以為常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無數個這樣被定格的“昨天”之上的。

評分

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看,《老照片(第110輯)》提供瞭一種非常純粹的沉浸感,它幾乎沒有多餘的文字說明,讓畫麵自己說話。這種剋製是極具力量的。它強迫讀者調動自己的全部感官和記憶庫去填補空白,去賦予每一張照片以生命和背景故事。這種互動性極強的閱讀方式,遠比那些被過度解讀、腳注密集的曆史讀物更有趣。我仿佛成瞭一名私人偵探,在這些靜止的畫麵中尋找綫索:那件衣服的樣式、那輛自行車的型號、那麵牆上的標語,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打開一個通往過去的小門。這種主動的“解碼”過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參與感和滿足感。它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參與曆史的重構。這本冊子,與其說是一本印刷品,不如說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我們共同進入那段再也迴不去的時光中,進行一次深刻的、充滿敬意的漫步。

評分

我得說,這輯老照片的選材角度相當刁鑽,它避開瞭那些宏大敘事的、人盡皆知的曆史場景,而是聚焦於那些被時代洪流稍微衝刷到邊緣的日常生活細節。比如,有一組關於舊式理發店的組圖,那狹小的空間、老式的剃刀、師傅專注的錶情,一下子把人拉迴到瞭一個需要“慢下來”的年代。理發不隻是個生理需求,更像是一種社區儀式,鄰裏間閑談的背景音都在那嗡嗡的電推子裏。再比如,那些關於集體夥食的照片,大鍋飯前的排隊景象,雖然略顯清苦,但人與人之間那種天然的親密感和互相扶持的氛圍,在現在這種高度原子化的社會裏,顯得尤為珍貴。這些影像的價值,不在於技術多麼精湛(事實上很多照片的曝光和構圖都帶著那個時代的局限性),而在於其提供的“真實性溫度”。它沒有經過後世的修飾和過濾,是熱氣騰騰的生活本身。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現在追求的“精緻生活”,是否正在以犧牲這種質樸的連接為代價?

評分

價格實惠,送貨快,很滿意。

評分

不錯喲,不錯喲

評分

東西不錯,很喜歡。

評分

下次還會購買京東的商品。

評分

?

評分

老人特彆喜歡這本書,大愛啊

評分

很快。。。。。。。

評分

一直都再京東買書 趕上618 活動 啥也不說瞭 秒殺一切友商啊

評分

收藏品,一本不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