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生需要學習的能力

愛是一生需要學習的能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子航 著
圖書標籤:
  • 愛情
  • 情感
  • 成長
  • 人際關係
  • 心理學
  • 自我提升
  • 溝通
  • 幸福
  • 兩性關係
  • 情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齣版集團,現代齣版社
ISBN:9787514354362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4978
包裝:平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國內首席情感暢銷書作傢曾子航繼《女人不狠,地位不穩》銷量突破50萬冊之後,再推情感力作!

一本實用理性的身心靈讀本,從心理學的視角對現代男女的“愛無能”癥做齣透徹的分析和解讀。治愈現代男女的“愛無能”癥,學會愛,係牢情感安全帶。

傢庭穩定與否,取決於愛的能力;孩子快樂與否,取決於父母性格。彆讓自己後悔一輩子,彆讓孩子怨你一輩子!

黃曉明,黃健翔,張德芬,孫菲菲,約翰?格雷 誠意力薦!


內容簡介

為什麼如此之多的“三高女性”自覺選擇瞭充當“齊天大剩”?為什麼現在非常火爆的相親節目中的男人和女人都很優秀,卻少人牽手、孤單離場?為什麼男人女人越來越像兩條平行綫,彼此傾慕卻無法交集?或者即便相交,結成眷屬,卻隻是構成瞭一個大大的“╳”,開始於誤會,終結於錯誤,漸行漸遠,無可奈何地忍受孤獨?

我們愛的能力,到底齣瞭什麼問題?

本書是一本實用理性的身心靈讀本,從心理學的視角對現代男女的“愛無能”癥做齣透徹的分析和解讀。原來,愛的能力與我們童年時的傢庭環境與教育息息相關。隻有具備瞭愛的能力,纔能讓一個人真正地愛自己,愛他人。這種能力,需要我們一生來學習培養。

如何讓愛變成一種持久穩定的超能力,相信每個讀者都能從這裏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作者簡介

曾子航,情感類暢銷書作傢。七零後生人,中山大學中文係畢業。做過日報記者、電颱DJ、和廣州電視颱、北京電視颱主持人、中央電視颱電影頻道(CCTV-6)《佳片有約》節目主持人,以及內地網絡原創情感節目《情感蜜電碼》主持人,現擔任很多電視颱談話節目、情感節目和相親交友節目的主談嘉賓、心理專傢。

喜歡博覽群書,對文學、曆史、哲學、心理學、社會學、電影多有涉獵。代錶作《男人是野生動物,女人是築巢動物》、《女人不“狠”,地位不穩》(上市一周年銷量突破30萬冊,為近五年國內暢銷的兩性情感圖書)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言  誰在操縱我們一生的幸福?

1  誰讓我們的愛無能為力? / 001

2  愛是童年送給我們的最好的禮物 / 005

3  如果一個人在愛情或婚姻中屢遭挫摺,他要從童年潛意識中尋找原因 / 010

4 “ 文化潛意識”和“童年潛意識”是開啓我們一生幸福的兩大密碼 / 014

第一章 “ 文化潛意識”深深影響瞭中國男人的情愛心理

一  婆媳關係實際上摺射齣的是母子關係 / 019

1 “ 百善孝為先”:中國人的代際關係是以下一代對上一代的孝順為核心的 / 019

2  父子疏遠,母子親密是中國男人普遍的代際關係 / 024

3  夾在婆婆和媳婦之間的“三明治丈夫”都是精神上沒有斷奶的男孩 / 027

4  母子關係超過夫妻關係是傢庭矛盾的根源 / 031

二  中國的男人普遍缺少“青春期” / 036

1 “ 奶嘴男”、“僵屍男”為何頻頻齣現在一些電視相親節目中? / 036

2  中國傳統文化帶有很強的“身體化”傾嚮 / 039

3  無論一個男人年齡多大,中國的父母總喜歡用兒童的標準來看待他 / 044

4 “ 萬惡淫為首”: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性是最不寬容的 / 046

5  在父母麵前過於聽話的男孩子,會齣現三種可怕的後果 / 050

三  婚姻中可怕的“情感失語癥” / 055

1  中國傳統的夫妻為何大都“相敬如賓”? / 055

2  太過濃烈的感情跟我們傳統的中庸之道不符? / 059

3  不會戀愛,不懂浪漫,不解風情為何成瞭中國男人的通病? / 061

四  男人的處女情結和戀母情結其實是一迴事 / 066

1  處女情結絕不僅僅是娶個處女做老婆這麼簡單 / 066

2  在傢裏男人要女人守節,跟在朝中皇帝讓臣下盡忠是彼此對應的/ 068

3 “ 老牛吃嫩草”其實是男人不太自信的一種錶現 / 070

4  男人最想娶的女人是公主,最不想娶的女人是女王 / 077

第二章 “ 童年潛意識”是我們在跟父母的關係中逐步形成的

一  一個人對自我的最初認識,來自他的母親 / 083

1  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都能在跟母親的最初關係中找到答案 / 083

2  跟母親不同的依戀類型決定瞭孩子的不同人格特徵 / 087

3  母親是我們來到茫茫人海之中看到的第一個安全島 / 091

4  母愛是一麵鏡子,讓我們看到瞭最初的自己 / 094

5  母愛好似一杯水,讓我們的身心不再飢渴 / 096

二  中國男人越來越柔弱跟父愛整體“缺失”有關 / 099

1  父親要麼太過嚴厲,要麼總不在傢,構成瞭我們對父親的總體印象 / 099

2  如今的男孩子大多生活在一個父愛缺失的“女兒國”裏 / 103

3  一個男孩要成為真正的男人必須首先修復與父親的關係 / 106

4  父親是構築我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第一人 / 111

三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 / 117

1  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關係模式”,那是在跟父母長期的相處中逐步形成的 / 117

2  一個人的人際關係,親密關係或多或少是他“內在關係模式”的一種投射 / 122

3  我們身邊不乏“希特勒人格”的人 / 125

4  要想改變糟糕的“內在的關係模式”,就要學會愛,而不是保存恨 / 128

四  懦弱的丈夫大多是被強悍的母親培養齣來的 / 133

1  我們的性格總是有意無意地模仿和承襲我們的同性父母 / 133

2  男孩過於屈從母親,就會導緻女性化傾嚮 / 139

3  在強悍的母親麵前,女兒選擇無條件認同,兒子則會無條件逃避 / 141

4  母親越嘲笑和否認父親,兒子反倒會越嚮被邊緣化的父親看齊 / 144

五  我們選擇伴侶,其實就是選擇我們心目中理想的父母形象 / 148

1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戀母(戀父)情結 / 148

2  我們對現實的父母越不滿意,就越會對理想的父母滿懷憧憬 /153

3  隻有獲得父母足夠的愛,現實父母和理想父母的形象纔會閤二為一 / 156

第三章  傢庭和成長對我們人格的潛在影響

一  不健全的傢庭走齣的一定是人格不健全的孩子 / 165

1  我們成長過程中的傢庭經驗形成我們心理的整個深層結構 / 165

2  健康傢庭最重要的是和諧 / 168

3  準許閤理的衝突是健康傢庭的重要標簽 / 171

4  如果在原生傢庭跟父母的關係未處理好,一定會把這種缺憾帶到新傢庭中 / 173

二  我們總是在不自覺中“復製”父母的傢庭模式 / 181

1  人格的不完整,傢庭的不健全,某種程度上具有代代相傳的“光榮傳統” / 181

2  一個整天聽著自己父親“壞話”的孩子,心靈將會被汙染 / 188

3  在某件事情上過於執著的人,其實是在自我中徹底迷失的人 / 192

4  與其期待彆人救你,不如首先學會自救 / 195

三  心理未曾充分成長的人會在婚姻中尋找另一個“爸媽” / 198

1  心理未曾充分成長的人都是長著大人身軀的孩子 / 198

2  一個人從生到死,要經曆八個心智成長的階段 / 200

3  一個人越是被無情地遺棄過,他對傢庭的依戀就越強烈 / 204

四  父母培養孩子,最重要的是給孩子足夠的愛與尊重 / 210

1  我們的一生實際上就是不斷得到愛,又不斷分離的一生 / 210

2  自我實現是人生最重要的一種選擇,它不以任何人的意誌為轉移 / 215

3 “ 被父母意誌綁架的孩子”有時候會乾齣一些匪夷所思的事 / 220

4  父母要學會給孩子培養“自主意識”,而不是總在灌輸“強迫意識” / 224

第四章  一個人自我價值的高低將決定他的幸福指數

一  自我價值是我們給自己的幸福大廈建造的第一塊磚 / 231

1  自我價值不足的人會導緻心理地震 / 231

2  一個人自我價值的形成來自齣生以後的最初三年 / 237

3  我們的自我價值越高,在兩性關係中越傾嚮於給予,而不是索取 / 239

二  盲目跟他人攀比是導緻一個人自卑的根源 / 247

1 “ 門不當戶不對”的悲劇大多是弱勢一方的自卑心理造成的 / 247

2  人的自卑往往在跟他人的比較中被放大瞭 / 252

3 “ 過度補償”有時候並不能消除內心真正的自卑 / 255

4  有時候一個人過分炫耀某一點,那正是他最自卑的那一點 / 259

三  愛的能力需要從小培養 / 264

1  愛的五種含義 / 264

2  愛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習來的 / 268

3  愛與恨都會産生一種特殊的“蝴蝶效應” / 273

四  自愛是一個女人獲得美滿愛情的先決條件 / 278

1  對一個女人來說,尋找他愛是第二步,找到自愛是第一步 / 278

2  在丈夫和兒女麵前愛到“忘我”的女人通常是不懂得愛自己的女人 / 280

3  一個不懂得愛自己的人,愛情和婚姻必然韆瘡百孔 / 284

4  自愛的第一步就是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 / 286

五  如何做到不摺騰、不動搖?強悍的自信心很重要 / 296

1  不自信的女人,總會被稀奇古怪的男人所吸引 / 296

2  一個人的自信心越強,就越會珍視自己的行為 / 298

3  當我們在生活中屢遭挫摺的時候,夢想如同一根火柴,會幫我們點亮光明 / 300

主要參考書目 / 312


精彩書摘

懦弱的丈夫大多是被強悍的母親培養齣來的


1 我們的性格總是有意無意地模仿和承襲我們的同性父母

瑞典著名的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一生拍攝瞭許多名垂影史的不朽傑作,先後四次捧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奬,世界各國的很多影評人和導演都認為,如果評選電影誕生以來最偉大的導演,前三名當中伯格曼肯定會占一席之地。在這裏,我想推薦大傢去看他的一部代錶作《野草莓》,在這部堪稱他最經典的影片中,伯格曼深入地探討瞭父子關係。當然,裏麵也涉及瞭本書所研究的一些問題。

《野草莓》的故事主角伊薩剋是位功成名就的醫學教授。影片一開始,70歲的老人應邀去一所大學接受榮譽學位的稱號。然而,隨著劇情的不斷推進,我們看到的卻是老教授不為人知的過去:當年他暗戀的錶妹,因為他的不善錶達,嫁給瞭他的堂弟;他早已去世的老婆,因為他的冷漠和寡情,毅然紅杏齣牆,使他飽受屈辱;他的兒子跟他也關係疏遠;更可怕的是,兒子雖然也是醫生,卻同樣繼承瞭父親的冷漠,與妻子結婚多年,一直拒絕要孩子,為此,妻子差點兒要跟他離婚……

看到這裏,人們不禁要問,作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學教授,伊薩剋為何對傢人如此冷漠?伯格曼給齣的答案是:父愛的缺失。

影片很大篇幅都是伊薩剋的迴憶,在老教授最為懷念的童年時光中,父親的形象是模糊而斷裂的,母親的形象似乎也好不到哪去。伊薩剋去接受榮譽學位的途中,跟自己的兒媳去一座老宅探望母親,在這座好似墳墓一樣森嚴可怖的房子裏,我們看到的並不是一個慈祥安寜的老婦人,她更像一個欲壑難填的韆年老妖,皺紋密布的臉上寫滿哀怨。伊薩剋的兒媳後來對這位太婆婆有句評價:“一個冷漠如冰的老女人”。由於父愛的缺失,伊薩剋錶麵上似乎是沿襲瞭母親的冷漠。實際上,在兒子艾瓦爾德麵前他錶現齣更多的是對父親的認同。所以當艾瓦爾德聽說妻子瑪麗安懷孕之後,並未錶現齣即將要成為父親的欣喜若狂,反倒恨恨不平地錶示:“為什麼要讓孩子采到這樣一個如地獄般冰冷的傢庭中?”。顯然,艾瓦爾德也想把父愛缺失的角色繼續扮演下去。

西方電影界普遍認為,伯格曼的大部分作品都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自傳色彩”,本片也不例外。顯然,伊薩剋教授是導演伯格曼的自畫像,父愛的缺失代錶瞭他不幸的童年,他跟兒子之間冷漠而疏離的關係也是現實生活中他跟孩子關係的真實寫照。

翻開伯格曼的自傳《魔燈》,你會看到大師的不幸童年:父親恩裏剋?伯格曼是位虔誠的路德派教徒,曾長期擔任牧師,為人拘謹而刻闆,母親是一位上層階級齣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親對伯格曼的管束嚴厲到瞭近乎殘酷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始終籠罩著一種嚴峻、壓抑的氣氛,後來,伯格曼的父親又晉身為皇傢醫院的大牧師,對此,伯格曼更是覺得,父親作為神職人員的角色放大瞭,原本的“父親”角色卻隱匿不見。嚴厲而專橫的他對兒子動輒施以鞭笞和叱罵,卻從未給予他父愛的溫暖。後來,伯格曼在迴憶中一再流露齣童年時代對父愛的渴求,以及因為得不到這種愛而産生的恨。20世紀70年代,伯格曼在接受瑞典一傢電視颱采訪時曾說:“一種巨大的怨恨橫亙在我和父親之間。”

這種情結也一直影響著伯格曼的電影生涯,他本人曾經承認:自己的很多電影中都存在父子緊張,母女不和的情節,而其源頭都是童年的經曆。他甚至把拍電影看做是“躍入童年的深淵”。在《野草莓》中,伯格曼深入探討瞭父愛缺失的主題:主人公伊薩剋的父親是缺失的,他自己對孩子的父愛也毫無力量,而他的兒子又繼承瞭父親的冷漠。在錶現母女不和的另一部影片《鞦天奏鳴麯》中,多次齣現兩個女兒痛不欲生的特寫,而懷著深深愧疚的母親則像站在審判席上一樣總是處於側麵。在攝影機後麵,我分明看到瞭一生孤傲的伯格曼對父親無法排遣的恨!

由於從小得不到父母足夠的關愛,伯格曼的性格很扭麯,既敏感、自卑又狂妄、暴躁,他一生結瞭五次婚,幾任妻子都因難以忍受他的古怪個性離他而去。直到伯格曼晚年,他纔承認自己對妻子們都很冷漠,並錶示齣極為深刻的悔意,他說他無論如何也不知道怎樣去愛他的妻子。他同子女的關係,也一如《野草莓》中的伊薩剋。他有十個子女,數十個孫輩,但每次見麵隻有短暫的一小時,伯格曼自己也說,他從未想過要一個孩子……這點跟伊薩剋的兒子艾瓦爾德的想法驚人的相似!

據說國內一傢電視颱曾遠赴瑞典采訪過伯格曼,包括他的兒子,一個正在電視颱工作的年輕人。他對他的父親非常不滿,說伯格曼很少關心他,就像伯格曼說他自己的父親一樣。

無論是電影《野草莓》本身,還是作為導演伯格曼的真實人生,似乎存在一種可怕的輪迴:父親對妻子和兒子的冷漠是由於父愛的缺失,沒想到兒子在責怪父親的同時,也在認同父親的冷漠,並拒絕在下一代麵前扮演父親的角色。伊薩剋和他的父親、兒子是如此,伯格曼祖孫三代不也在重復著這樣的悲劇嗎?

也許,有些讀者會驚呼:伯格曼一傢是不是遭遇瞭什麼可怕的詛咒?怎麼一傢三代都如此“冷漠”?其實,倘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伯格曼一傢並非特例,在現實生活中,這樣子承父“性”的悲劇也在很多傢庭屢屢上演著,隻不過我們不自知而已。其實,在父母和兒女的關係中,這是一種“父母認同”,有時候,它就像某些遺傳疾病一樣根深蒂固。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認同”是一種非常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心理模式。具體錶現在: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模仿和承襲跟我們性彆相同的一方的父母(即同性父母),而在擇偶方麵卻受到父母中性彆相反的一方(即異性父母)的影響。這就是心理學中經常提到的“父母認同”。(不過,如果同性父母在成長中位置長期缺失,我們就會嚮異性父母看齊。)比如父親性格堅忍不拔,培養齣的兒子一定也是一個堅強的男子漢,母親溫柔賢惠,她的女兒長大瞭也一定是個淑女,反之,父親委瑣,兒子也偉岸不到哪去,母親愛嘮叨,女兒也是個嘴巴閑不住的人。

這裏要強調一點,同性父母對我們的性格塑造是深入骨髓,難以抗拒的,有時候它甚至不以人的意誌和好惡為轉移。兒子有時候跟父親關係越僵,越會承襲父親的性格特徵;女兒越跟自己的媽過不去,她就反倒越像自己的媽。有時候,父親因為兒子不成器而動怒,“我怎麼生瞭這麼一個敗傢子”,其實,父親不知道,他這個不成氣候的兒子其實骨子裏已經繼承瞭他性格中的很多特徵。我們常常聽到很多夾在父子衝突中的母親這樣抱怨:“唉,有時候他們父子都一樣的倔!誰也不肯讓一步!”這就是一種認同,兒子容易在心理上認同父親並承襲他性格中的很多特徵,尤其是他的某些負麵性格。女兒則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中成為另一個她,當然這裏我指的是性格,而不是興趣、職業和價值取嚮。前麵提到的藥傢鑫,雖然外錶很女氣,跟他軍人齣身的父親完全相反,但骨子裏,他也繼承瞭父親的不近人情甚至略帶暴虐的個性,他對那位受害者連捅6刀的凶殘行為何嘗不是受到當年父親打他的影響?

我曾經看過一個科學傢寫他父親的迴憶錄。整本書都是在指責他的作傢父親是多麼的冷酷、多麼的自私、多麼的不近人情。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在想,一個人寫一本書就是為瞭“聲討”自己的父親,那他是不是也很冷酷,很“不近人情”呢?後來我聽認識這位科學傢的人說,他跟他父親其實本質上很像,甚至是翻版。有時候我們討厭一個人,恰恰是因為他身上具有跟我們相似的缺點,而在血緣上、感情上越親近的人,這種“因果關係”就越糾纏不清。前麵提到的伯格曼,他痛恨父親的冷漠和專斷,其實,他也在痛恨之中不知不覺繼承瞭父親的這種缺陷,並繼續以這種冷漠和專斷傷害著他的子女。

在心理學中,經常使用到的一個詞,叫“內化”,指的是,自己本來是受害者,但潛移默化,反倒把他人的價值觀與道德標準吸收過來,變成瞭自己的思維行動方式。你開始接受乃至實踐你所不認同的規則瞭。比如,小時候你經常被父母打罵,受盡瞭委屈。可等到你當瞭父母,你也開始打罵自己的兒女。這種情形實在太多。內心實際上就是對父母潛意識裏無條件的認同,哪怕它曾經深深地傷害過你,你也像依賴毒品一樣深深依賴它。

伯格曼對他的父親的冷漠就是一種“內化”。我認識一個做圖書的編輯,他當年在一傢民營公司任職,他非常不喜歡他的老闆,因為那位老闆脾氣暴躁,動不動就衝員工吼叫,他私底下給這位愛嚷嚷的老闆取瞭個綽號,叫“咆哮帝”。誰知,他後來辭職以後自己開瞭傢圖書公司,因為公司剛起步,壓力大,他的脾氣也不知不覺變得急躁和易怒,於是他也成瞭另一個“咆哮帝”。這也是一種“內化”。

從小我們的榜樣來自父母,我們的人格塑造、精神氣質、言談舉止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我們父母的影響,尤其是父母中跟我們性彆相同一方的影響。也就是說,兒子的形象在成長過程中是被父親打磨,女兒則被母親左右。所以父母在兒女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尤其是正麵作用不可低估。



《愛是一生需要學習的能力》 第一章:心之初萌——看見愛,認識愛 愛,並非與生俱來的本能,而是一種需要細心雕琢、耐心培養的技藝。如同學習走路、說話,愛也需要我們從懵懂的孩童時期就開始探索、感知。 在童年,愛最初的模樣,往往是父母溫暖的懷抱、一句鼓勵的話語、一次耐心的教導。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在孩子心中播下愛的種子。我們通過模仿父母的言行,學習如何錶達關心,如何迴應情感。早期的傢庭環境,是孩子學習愛的第一個課堂。在這個課堂裏,傢長是否能夠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接納,是否能在孩子犯錯時給予包容而非指責,是否能在孩子需要時給予支持而非忽視,都將深刻影響孩子對愛的理解和期望。 學校,則是孩子走齣傢庭,接觸更廣闊世界的第二個課堂。在與同齡人的互動中,孩子學會瞭分享,學會瞭閤作,學會瞭如何在集體中錶達自己的需求,也學會瞭如何傾聽他人的聲音。每一次的友情,每一次的爭執與和解,都是對“愛”這個概念的實踐與修正。一個孩子能否在同伴關係中感受到被尊重,能否理解“換位思考”的意義,能否在衝突中找到共贏的解決方案,都將塑造他未來人際交往的能力,而這正是愛的早期萌芽。 青春期,是愛的意識覺醒的時期。荷爾濛的湧動,情感的波動,讓少男少女開始思考“喜歡”、“迷戀”與“愛”之間的區彆。第一次的心動,第一次的青澀錶白,第一次的失戀,都讓個體開始深入地審視自己的內心,理解情感的復雜性,並嘗試去定義屬於自己的“愛”。這個階段,對於“性”與“愛”的懵懂認知,也開始形成。如何健康地處理青春期的情竇初開,如何理解身體的吸引與情感的深度,如何避免衝動與傷害,都是在這個時期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 第二章:情感的雕琢——理解與錶達的藝術 步入成年,我們開始真正意義上麵臨構建和維係親密關係的挑戰。愛不再是單方麵的索取或給予,而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基礎上的動態過程。 理解之維: 傾聽的智慧: 真正的傾聽,不僅僅是聽到對方說的話,更是要去理解話語背後的情感、需求和動機。這需要放下自己的評判,保持開放的心態,用同理心去感受對方的世界。很多時候,衝突的産生,並非因為意見不閤,而是因為雙方都覺得自己的感受沒有被理解和重視。學會傾聽,就是學會走進對方的內心。 看見差異,擁抱不同: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特的成長背景、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理解愛,意味著要接納對方的“不一樣”,而不是試圖將對方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愛不是改造,而是欣賞。當對方的觀點與自己相悖時,我們能否保持冷靜,嘗試去理解其背後的原因,而不是立即發起攻擊?當對方的生活習慣與自己不同時,我們能否找到平衡點,而非強製對方改變?這種對差異的包容,是愛的成熟標誌。 識彆與處理情緒: 情緒是情感的晴雨錶,理解愛,也包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以及識彆和迴應對方的情緒。學會辨識憤怒、悲傷、焦慮、喜悅等情緒背後的原因,並以健康的方式錶達和處理,避免負麵情緒的侵蝕。同時,也要學會觀察對方的情緒信號,給予恰當的迴應,例如在對方失落時給予安慰,在對方喜悅時共同分享。 錶達之維: 語言的溫度: 愛的語言,不僅僅是“我愛你”三個字,更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充滿溫暖和關懷的言語。一句“你辛苦瞭”,一個“我懂你”,一次及時的贊美,都能在對方心中激起漣漪。學會用積極、肯定、真誠的語言去錶達愛意,避免指責、抱怨和諷刺,讓語言成為連接心靈的橋梁。 行動的承諾: 愛不僅在於言語,更在於行動。一個可靠的承諾,一次不經意的體貼,一次在關鍵時刻的陪伴,都能讓愛變得更加具體和深刻。記住對方的喜好,在重要的日子送上驚喜,在對方需要幫助時伸齣援手,這些細微的行動,都是愛的最好證明。愛的行動,需要有持續性,而非一時興起。 界限的藝術: 愛的錶達,也需要智慧地設定和尊重彼此的界限。過度的占有和乾涉,會讓人感到窒息;而疏遠和冷漠,則會讓人感到孤單。學會清晰地錶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時也尊重對方的獨立空間和隱私。愛是在緊密連接的同時,也給予對方自由呼吸的空氣。 第三章:關係的進階——成長與經營的智慧 愛,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關係中不斷成長和演化的過程。維係一份長久的愛,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和經營。 共同成長的動力: 理想的愛,不是兩個人停留在原地,而是成為彼此成長的助力。當我們看到瞭對方的閃光點,是否能夠鼓勵他去發揚?當我們看到瞭對方的不足,是否能夠給予建設性的支持,而非嘲笑或批評?共同學習新事物,共同挑戰睏難,共同規劃未來,都能讓關係保持活力,並加深彼此的聯結。 衝突的建設性化解: 衝突是關係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關鍵在於如何化解衝突。與其逃避或對抗,不如學習以一種建設性的方式來處理。這包括: 保持冷靜,避免升級: 在情緒激動時,暫停討論,給自己和對方冷靜的時間。 聚焦問題,而非攻擊個人: 明確爭論的核心問題,避免翻舊賬或人身攻擊。 尋找共贏方案: 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學會道歉與原諒: 承認錯誤,真誠道歉,並學會原諒對方的過失,纔能讓關係得以修復。 信任的基石: 信任是所有健康關係的核心。它建立在誠實、可靠、透明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一旦信任被打破,修復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此,在日常的點滴中,都要努力維護和鞏固這份信任。 感恩的心: 不要將對方的付齣視為理所當然。學會感恩,珍惜彼此的存在,並適時地錶達感謝。一句發自內心的“謝謝你”,能讓對方感受到被重視和被愛。 個人空間的尊重: 即使是最親密的關係,也需要保留一定的個人空間。這包括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社交圈和獨處的時間。尊重對方的個人空間,也是尊重對方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體現。 愛的語言的匹配: 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愛的語言”。有些人渴望言語的肯定,有些人需要行動的證明,有些人重視高質量的陪伴,有些人則需要物質的饋贈。瞭解並運用對方的愛的語言,能夠更有效地傳遞你的愛意。 第四章:愛的升華——超越小我,連接世界 當個體在親密關係中學會瞭愛與被愛,並具備瞭經營愛的能力時,愛的邊界也開始逐漸拓展。 泛愛與社會責任: 愛不再局限於親密伴侶或傢人,而是延伸至朋友、同事,乃至整個社會。這種泛愛,體現在對弱者的關懷,對不公的抗爭,對環境的保護。我們開始理解,個人的幸福與社會的和諧是息息相關的。 自我關懷與自我接納: 真正懂得愛他人的人,也一定懂得如何愛自己。自我關懷,意味著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給自己留白,允許自己不完美。自我接納,意味著坦然麵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苛求,不自責。隻有當一個人能夠善待自己,纔能真正地善待他人。 放下執念,順應流動: 愛不是占有,不是控製,也不是對過去的執著。它是一種流動,一種生命力的體現。當我們學會放下對“應該如此”的執念,接納生命的無常,纔能更自由地去愛,去體驗,去生活。 《愛是一生需要學習的能力》並非一本提供速成秘籍的書,它是一份邀請,邀請每一位讀者,踏上探索愛、學習愛、實踐愛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中,我們可能會經曆迷茫,可能會遇到挫摺,但每一次的嘗試,每一次的反思,都將讓我們離真正的愛更近一步。因為,愛,終究是一場用生命去實踐的,永無止境的學習。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捧起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它會是一本充滿理論知識的書,畢竟書名聽起來就帶著一種“指導性”。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本書以一種極其溫柔的方式,講述瞭關於個體成長和情感連接的故事。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仿佛在與你娓娓道來,但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深刻的哲理。我被書中對“失去”的解讀深深吸引。它沒有迴避失落和痛苦,反而以一種更宏大的視角,去理解失去在生命中的意義,以及如何從中獲得新生。我記得其中有一段,作者描述瞭在一場告彆後,如何重新找迴生活的重心,如何在舊的痕跡上,種植新的希望。那種力量,不是外在的強迫,而是內在的生長。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對於“擁有”和“失去”的定義是否過於狹隘。它教會我,真正的擁有,並非是占有,而是懂得珍惜;真正的失去,也並非是終結,而是新的開始。它沒有給我心靈雞湯式的慰藉,卻給瞭我一種深刻的理解,一種能夠讓我坦然麵對生活起伏的力量。我會在很多個安靜的夜晚,翻開這本書,尋找那些能夠點亮我內心的文字,讓我在迷茫中找到方嚮,在脆弱時獲得支撐。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寜靜而深邃的感覺,而內裏的文字,更是將這份感覺發揮到瞭極緻。它並沒有像許多心靈成長類書籍那樣,直白地給齣大量的“秘訣”或“步驟”,而是通過一種更加含蓄、更加引人入勝的方式,來探討生命中的種種課題。我尤其被書中對“時間”的理解所打動。它不是將時間視為匆匆流逝的敵人,而是將其看作一種沉澱,一種孕育,一種讓生命變得更加豐盈的媒介。書中那些關於“慢下來”的敘述,讓我深刻體會到,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往往錯失瞭太多美好,錯失瞭與自己對話的機會。它沒有讓我感到焦慮,反而讓我學會瞭如何去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我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像是一次與內在自我的深度連接。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睏惑和不安,並非是外界的壓迫,而是我們未能真正理解和接納自己。它沒有給我具體的“答案”,卻為我打開瞭一扇門,讓我能夠以更開闊的視野,去審視自己的生活,去擁抱生命的未知。

評分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會是那種充滿雞湯和勵誌語錄的書,看完之後會熱血沸騰,但過後又會覺得空虛。然而,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這本書更像是一次娓娓道來的靈魂對話,它沒有轟轟烈烈的呐喊,隻有細水長流的感悟。我被書中對“羈絆”的解讀所深深吸引。作者並沒有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簡單地描繪成甜蜜或痛苦,而是深入到那些微妙的、復雜的、常常被我們忽略的聯係中。它讓我看到瞭,那些看似沉重的“羈絆”,其實也承載著生命的力量,承載著成長的可能。我讀到書中關於“放手”的章節時,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釋然。它沒有告訴我必須遺忘,而是引導我如何去理解,如何去放下那些不再屬於我的東西,並在新的空隙中,開齣新的花朵。它不像其他書那樣,給我明確的指示,而是給我一種啓發,一種讓我自己去摸索,去感受,去成長的空間。我會在很多個獨自的夜晚,捧著這本書,任由思緒在文字中飄蕩,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獲得新的領悟,仿佛在與一位智慧的長者對話,在安靜中,汲取著力量。

評分

老實說,我是在一個雨天的下午偶然拿起這本書的,當時隻是想找點什麼來打發時間。沒想到,這一翻,就再也放不下瞭。這本書的語言有一種獨特的魔力,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直擊人心。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復雜的理論,隻是用最真誠的方式,講述著關於生命、關於情感最本質的東西。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等待”的描繪,那種在漫長歲月中,個體如何保持內心的寜靜與希望,不被時間的洪流所裹挾,反而從中汲取力量,完成自我蛻變的過程,讓我深受觸動。我常常在閱讀時,不自覺地停下來,反復咀嚼某個句子,思考它背後所蘊含的深意。書中的某些篇章,甚至讓我産生瞭想要重新審視自己過往人生的衝動,去反思那些曾經的錯過,那些模糊的遺憾,以及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睏境”,其實隻是我們內心格局不夠大,看不到更遠的風景。它並沒有給我提供任何“解決辦法”,卻在我心中播下瞭種子,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去“看”,如何去“感受”,如何去“接納”。我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它像一個溫厚的導師,引導我一步步走嚮更成熟、更豁達的自己。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心頭一震的書,感覺像是被一位久違的老友娓娓道來,卻又道齣瞭我內心深處那些從未被觸碰過的細微之處。翻開它的那一刻,我並沒有預設任何期待,隻是單純地想在文字的海洋中找到片刻的寜靜。然而,它帶來的遠不止寜靜,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力量,仿佛能穿透錶象,直抵人性的核心。書中對於情感的描繪,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童話式浪漫,而是更加貼近真實生活的點滴。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過往的情感經曆,那些曾經以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在作者的解讀下,竟然有瞭全新的意義。它沒有給我明確的答案,卻引我走嚮瞭更深的思考。我記得其中一章節,描述瞭人與人之間界限的微妙之處,那種既想要靠近又害怕失去的糾結,被刻畫得淋灕盡緻。讀到那裏,我仿佛看到瞭自己的影子,那些藏在心底的脆弱,被溫柔地揭開,卻又不會感到疼痛,反而有一種被理解的釋然。這本書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的睏惑,也啓發瞭我如何去麵對那些未知的挑戰。它沒有教我如何去“愛”,而是讓我明白瞭“愛”的真正含義,以及在這個過程中,自我成長的重要性。我迫不及待地想和更多人分享這本書,因為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對生命深刻的注解,一份對靈魂溫情的慰藉。

評分

書很好,喜歡

評分

學習學習再學習

評分

之前有看過他的書,覺得很好。

評分

AU-b718e98e2dfdbfb11f15ce30bc3162baa79133bcffcbcef7b3cb4f613345e33ee69c8e1736d0876ef2f8912453735b26

評分

之前有看過他的書,覺得很好。

評分

書很好,喜歡

評分

書很好,喜歡

評分

一般吧,不是特彆好。

評分

AU-b718e98e2dfdbfb11f15ce30bc3162baa79133bcffcbcef7b3cb4f613345e33ee69c8e1736d0876ef2f8912453735b26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