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生需要学习的能力

爱是一生需要学习的能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子航 著
图书标签:
  • 爱情
  • 情感
  • 成长
  • 人际关系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沟通
  • 幸福
  • 两性关系
  • 情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543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4978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内首席情感畅销书作家曾子航继《女人不狠,地位不稳》销量突破50万册之后,再推情感力作!

一本实用理性的身心灵读本,从心理学的视角对现代男女的“爱无能”症做出透彻的分析和解读。治愈现代男女的“爱无能”症,学会爱,系牢情感安全带。

家庭稳定与否,取决于爱的能力;孩子快乐与否,取决于父母性格。别让自己后悔一辈子,别让孩子怨你一辈子!

黄晓明,黄健翔,张德芬,孙菲菲,约翰?格雷 诚意力荐!


内容简介

为什么如此之多的“三高女性”自觉选择了充当“齐天大剩”?为什么现在非常火爆的相亲节目中的男人和女人都很优秀,却少人牵手、孤单离场?为什么男人女人越来越像两条平行线,彼此倾慕却无法交集?或者即便相交,结成眷属,却只是构成了一个大大的“╳”,开始于误会,终结于错误,渐行渐远,无可奈何地忍受孤独?

我们爱的能力,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本书是一本实用理性的身心灵读本,从心理学的视角对现代男女的“爱无能”症做出透彻的分析和解读。原来,爱的能力与我们童年时的家庭环境与教育息息相关。只有具备了爱的能力,才能让一个人真正地爱自己,爱他人。这种能力,需要我们一生来学习培养。

如何让爱变成一种持久稳定的超能力,相信每个读者都能从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作者简介

曾子航,情感类畅销书作家。七零后生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做过日报记者、电台DJ、和广州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主持人、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佳片有约》节目主持人,以及内地网络原创情感节目《情感蜜电码》主持人,现担任很多电视台谈话节目、情感节目和相亲交友节目的主谈嘉宾、心理专家。

喜欢博览群书,对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电影多有涉猎。代表作《男人是野生动物,女人是筑巢动物》、《女人不“狠”,地位不稳》(上市一周年销量突破30万册,为近五年国内畅销的两性情感图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言  谁在操纵我们一生的幸福?

1  谁让我们的爱无能为力? / 001

2  爱是童年送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 005

3  如果一个人在爱情或婚姻中屡遭挫折,他要从童年潜意识中寻找原因 / 010

4 “ 文化潜意识”和“童年潜意识”是开启我们一生幸福的两大密码 / 014

第一章 “ 文化潜意识”深深影响了中国男人的情爱心理

一  婆媳关系实际上折射出的是母子关系 / 019

1 “ 百善孝为先”:中国人的代际关系是以下一代对上一代的孝顺为核心的 / 019

2  父子疏远,母子亲密是中国男人普遍的代际关系 / 024

3  夹在婆婆和媳妇之间的“三明治丈夫”都是精神上没有断奶的男孩 / 027

4  母子关系超过夫妻关系是家庭矛盾的根源 / 031

二  中国的男人普遍缺少“青春期” / 036

1 “ 奶嘴男”、“僵尸男”为何频频出现在一些电视相亲节目中? / 036

2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很强的“身体化”倾向 / 039

3  无论一个男人年龄多大,中国的父母总喜欢用儿童的标准来看待他 / 044

4 “ 万恶淫为首”: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性是最不宽容的 / 046

5  在父母面前过于听话的男孩子,会出现三种可怕的后果 / 050

三  婚姻中可怕的“情感失语症” / 055

1  中国传统的夫妻为何大都“相敬如宾”? / 055

2  太过浓烈的感情跟我们传统的中庸之道不符? / 059

3  不会恋爱,不懂浪漫,不解风情为何成了中国男人的通病? / 061

四  男人的处女情结和恋母情结其实是一回事 / 066

1  处女情结绝不仅仅是娶个处女做老婆这么简单 / 066

2  在家里男人要女人守节,跟在朝中皇帝让臣下尽忠是彼此对应的/ 068

3 “ 老牛吃嫩草”其实是男人不太自信的一种表现 / 070

4  男人最想娶的女人是公主,最不想娶的女人是女王 / 077

第二章 “ 童年潜意识”是我们在跟父母的关系中逐步形成的

一  一个人对自我的最初认识,来自他的母亲 / 083

1  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都能在跟母亲的最初关系中找到答案 / 083

2  跟母亲不同的依恋类型决定了孩子的不同人格特征 / 087

3  母亲是我们来到茫茫人海之中看到的第一个安全岛 / 091

4  母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最初的自己 / 094

5  母爱好似一杯水,让我们的身心不再饥渴 / 096

二  中国男人越来越柔弱跟父爱整体“缺失”有关 / 099

1  父亲要么太过严厉,要么总不在家,构成了我们对父亲的总体印象 / 099

2  如今的男孩子大多生活在一个父爱缺失的“女儿国”里 / 103

3  一个男孩要成为真正的男人必须首先修复与父亲的关系 / 106

4  父亲是构筑我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第一人 / 111

三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 / 117

1  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那是在跟父母长期的相处中逐步形成的 / 117

2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或多或少是他“内在关系模式”的一种投射 / 122

3  我们身边不乏“希特勒人格”的人 / 125

4  要想改变糟糕的“内在的关系模式”,就要学会爱,而不是保存恨 / 128

四  懦弱的丈夫大多是被强悍的母亲培养出来的 / 133

1  我们的性格总是有意无意地模仿和承袭我们的同性父母 / 133

2  男孩过于屈从母亲,就会导致女性化倾向 / 139

3  在强悍的母亲面前,女儿选择无条件认同,儿子则会无条件逃避 / 141

4  母亲越嘲笑和否认父亲,儿子反倒会越向被边缘化的父亲看齐 / 144

五  我们选择伴侣,其实就是选择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父母形象 / 148

1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恋母(恋父)情结 / 148

2  我们对现实的父母越不满意,就越会对理想的父母满怀憧憬 /153

3  只有获得父母足够的爱,现实父母和理想父母的形象才会合二为一 / 156

第三章  家庭和成长对我们人格的潜在影响

一  不健全的家庭走出的一定是人格不健全的孩子 / 165

1  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经验形成我们心理的整个深层结构 / 165

2  健康家庭最重要的是和谐 / 168

3  准许合理的冲突是健康家庭的重要标签 / 171

4  如果在原生家庭跟父母的关系未处理好,一定会把这种缺憾带到新家庭中 / 173

二  我们总是在不自觉中“复制”父母的家庭模式 / 181

1  人格的不完整,家庭的不健全,某种程度上具有代代相传的“光荣传统” / 181

2  一个整天听着自己父亲“坏话”的孩子,心灵将会被污染 / 188

3  在某件事情上过于执著的人,其实是在自我中彻底迷失的人 / 192

4  与其期待别人救你,不如首先学会自救 / 195

三  心理未曾充分成长的人会在婚姻中寻找另一个“爸妈” / 198

1  心理未曾充分成长的人都是长着大人身躯的孩子 / 198

2  一个人从生到死,要经历八个心智成长的阶段 / 200

3  一个人越是被无情地遗弃过,他对家庭的依恋就越强烈 / 204

四  父母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是给孩子足够的爱与尊重 / 210

1  我们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不断得到爱,又不断分离的一生 / 210

2  自我实现是人生最重要的一种选择,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 215

3 “ 被父母意志绑架的孩子”有时候会干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 / 220

4  父母要学会给孩子培养“自主意识”,而不是总在灌输“强迫意识” / 224

第四章  一个人自我价值的高低将决定他的幸福指数

一  自我价值是我们给自己的幸福大厦建造的第一块砖 / 231

1  自我价值不足的人会导致心理地震 / 231

2  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形成来自出生以后的最初三年 / 237

3  我们的自我价值越高,在两性关系中越倾向于给予,而不是索取 / 239

二  盲目跟他人攀比是导致一个人自卑的根源 / 247

1 “ 门不当户不对”的悲剧大多是弱势一方的自卑心理造成的 / 247

2  人的自卑往往在跟他人的比较中被放大了 / 252

3 “ 过度补偿”有时候并不能消除内心真正的自卑 / 255

4  有时候一个人过分炫耀某一点,那正是他最自卑的那一点 / 259

三  爱的能力需要从小培养 / 264

1  爱的五种含义 / 264

2  爱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来的 / 268

3  爱与恨都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蝴蝶效应” / 273

四  自爱是一个女人获得美满爱情的先决条件 / 278

1  对一个女人来说,寻找他爱是第二步,找到自爱是第一步 / 278

2  在丈夫和儿女面前爱到“忘我”的女人通常是不懂得爱自己的女人 / 280

3  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爱情和婚姻必然千疮百孔 / 284

4  自爱的第一步就是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 286

五  如何做到不折腾、不动摇?强悍的自信心很重要 / 296

1  不自信的女人,总会被稀奇古怪的男人所吸引 / 296

2  一个人的自信心越强,就越会珍视自己的行为 / 298

3  当我们在生活中屡遭挫折的时候,梦想如同一根火柴,会帮我们点亮光明 / 300

主要参考书目 / 312


精彩书摘

懦弱的丈夫大多是被强悍的母亲培养出来的


1 我们的性格总是有意无意地模仿和承袭我们的同性父母

瑞典著名的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一生拍摄了许多名垂影史的不朽杰作,先后四次捧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世界各国的很多影评人和导演都认为,如果评选电影诞生以来最伟大的导演,前三名当中伯格曼肯定会占一席之地。在这里,我想推荐大家去看他的一部代表作《野草莓》,在这部堪称他最经典的影片中,伯格曼深入地探讨了父子关系。当然,里面也涉及了本书所研究的一些问题。

《野草莓》的故事主角伊萨克是位功成名就的医学教授。影片一开始,70岁的老人应邀去一所大学接受荣誉学位的称号。然而,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我们看到的却是老教授不为人知的过去:当年他暗恋的表妹,因为他的不善表达,嫁给了他的堂弟;他早已去世的老婆,因为他的冷漠和寡情,毅然红杏出墙,使他饱受屈辱;他的儿子跟他也关系疏远;更可怕的是,儿子虽然也是医生,却同样继承了父亲的冷漠,与妻子结婚多年,一直拒绝要孩子,为此,妻子差点儿要跟他离婚……

看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学教授,伊萨克为何对家人如此冷漠?伯格曼给出的答案是:父爱的缺失。

影片很大篇幅都是伊萨克的回忆,在老教授最为怀念的童年时光中,父亲的形象是模糊而断裂的,母亲的形象似乎也好不到哪去。伊萨克去接受荣誉学位的途中,跟自己的儿媳去一座老宅探望母亲,在这座好似坟墓一样森严可怖的房子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慈祥安宁的老妇人,她更像一个欲壑难填的千年老妖,皱纹密布的脸上写满哀怨。伊萨克的儿媳后来对这位太婆婆有句评价:“一个冷漠如冰的老女人”。由于父爱的缺失,伊萨克表面上似乎是沿袭了母亲的冷漠。实际上,在儿子艾瓦尔德面前他表现出更多的是对父亲的认同。所以当艾瓦尔德听说妻子玛丽安怀孕之后,并未表现出即将要成为父亲的欣喜若狂,反倒恨恨不平地表示:“为什么要让孩子采到这样一个如地狱般冰冷的家庭中?”。显然,艾瓦尔德也想把父爱缺失的角色继续扮演下去。

西方电影界普遍认为,伯格曼的大部分作品都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本片也不例外。显然,伊萨克教授是导演伯格曼的自画像,父爱的缺失代表了他不幸的童年,他跟儿子之间冷漠而疏离的关系也是现实生活中他跟孩子关系的真实写照。

翻开伯格曼的自传《魔灯》,你会看到大师的不幸童年:父亲恩里克?伯格曼是位虔诚的路德派教徒,曾长期担任牧师,为人拘谨而刻板,母亲是一位上层阶级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亲对伯格曼的管束严厉到了近乎残酷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始终笼罩着一种严峻、压抑的气氛,后来,伯格曼的父亲又晋身为皇家医院的大牧师,对此,伯格曼更是觉得,父亲作为神职人员的角色放大了,原本的“父亲”角色却隐匿不见。严厉而专横的他对儿子动辄施以鞭笞和叱骂,却从未给予他父爱的温暖。后来,伯格曼在回忆中一再流露出童年时代对父爱的渴求,以及因为得不到这种爱而产生的恨。20世纪70年代,伯格曼在接受瑞典一家电视台采访时曾说:“一种巨大的怨恨横亘在我和父亲之间。”

这种情结也一直影响着伯格曼的电影生涯,他本人曾经承认:自己的很多电影中都存在父子紧张,母女不和的情节,而其源头都是童年的经历。他甚至把拍电影看做是“跃入童年的深渊”。在《野草莓》中,伯格曼深入探讨了父爱缺失的主题:主人公伊萨克的父亲是缺失的,他自己对孩子的父爱也毫无力量,而他的儿子又继承了父亲的冷漠。在表现母女不和的另一部影片《秋天奏鸣曲》中,多次出现两个女儿痛不欲生的特写,而怀着深深愧疚的母亲则像站在审判席上一样总是处于侧面。在摄影机后面,我分明看到了一生孤傲的伯格曼对父亲无法排遣的恨!

由于从小得不到父母足够的关爱,伯格曼的性格很扭曲,既敏感、自卑又狂妄、暴躁,他一生结了五次婚,几任妻子都因难以忍受他的古怪个性离他而去。直到伯格曼晚年,他才承认自己对妻子们都很冷漠,并表示出极为深刻的悔意,他说他无论如何也不知道怎样去爱他的妻子。他同子女的关系,也一如《野草莓》中的伊萨克。他有十个子女,数十个孙辈,但每次见面只有短暂的一小时,伯格曼自己也说,他从未想过要一个孩子……这点跟伊萨克的儿子艾瓦尔德的想法惊人的相似!

据说国内一家电视台曾远赴瑞典采访过伯格曼,包括他的儿子,一个正在电视台工作的年轻人。他对他的父亲非常不满,说伯格曼很少关心他,就像伯格曼说他自己的父亲一样。

无论是电影《野草莓》本身,还是作为导演伯格曼的真实人生,似乎存在一种可怕的轮回:父亲对妻子和儿子的冷漠是由于父爱的缺失,没想到儿子在责怪父亲的同时,也在认同父亲的冷漠,并拒绝在下一代面前扮演父亲的角色。伊萨克和他的父亲、儿子是如此,伯格曼祖孙三代不也在重复着这样的悲剧吗?

也许,有些读者会惊呼:伯格曼一家是不是遭遇了什么可怕的诅咒?怎么一家三代都如此“冷漠”?其实,倘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伯格曼一家并非特例,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子承父“性”的悲剧也在很多家庭屡屡上演着,只不过我们不自知而已。其实,在父母和儿女的关系中,这是一种“父母认同”,有时候,它就像某些遗传疾病一样根深蒂固。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认同”是一种非常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心理模式。具体表现在: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模仿和承袭跟我们性别相同的一方的父母(即同性父母),而在择偶方面却受到父母中性别相反的一方(即异性父母)的影响。这就是心理学中经常提到的“父母认同”。(不过,如果同性父母在成长中位置长期缺失,我们就会向异性父母看齐。)比如父亲性格坚忍不拔,培养出的儿子一定也是一个坚强的男子汉,母亲温柔贤惠,她的女儿长大了也一定是个淑女,反之,父亲委琐,儿子也伟岸不到哪去,母亲爱唠叨,女儿也是个嘴巴闲不住的人。

这里要强调一点,同性父母对我们的性格塑造是深入骨髓,难以抗拒的,有时候它甚至不以人的意志和好恶为转移。儿子有时候跟父亲关系越僵,越会承袭父亲的性格特征;女儿越跟自己的妈过不去,她就反倒越像自己的妈。有时候,父亲因为儿子不成器而动怒,“我怎么生了这么一个败家子”,其实,父亲不知道,他这个不成气候的儿子其实骨子里已经继承了他性格中的很多特征。我们常常听到很多夹在父子冲突中的母亲这样抱怨:“唉,有时候他们父子都一样的倔!谁也不肯让一步!”这就是一种认同,儿子容易在心理上认同父亲并承袭他性格中的很多特征,尤其是他的某些负面性格。女儿则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成为另一个她,当然这里我指的是性格,而不是兴趣、职业和价值取向。前面提到的药家鑫,虽然外表很女气,跟他军人出身的父亲完全相反,但骨子里,他也继承了父亲的不近人情甚至略带暴虐的个性,他对那位受害者连捅6刀的凶残行为何尝不是受到当年父亲打他的影响?

我曾经看过一个科学家写他父亲的回忆录。整本书都是在指责他的作家父亲是多么的冷酷、多么的自私、多么的不近人情。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人写一本书就是为了“声讨”自己的父亲,那他是不是也很冷酷,很“不近人情”呢?后来我听认识这位科学家的人说,他跟他父亲其实本质上很像,甚至是翻版。有时候我们讨厌一个人,恰恰是因为他身上具有跟我们相似的缺点,而在血缘上、感情上越亲近的人,这种“因果关系”就越纠缠不清。前面提到的伯格曼,他痛恨父亲的冷漠和专断,其实,他也在痛恨之中不知不觉继承了父亲的这种缺陷,并继续以这种冷漠和专断伤害着他的子女。

在心理学中,经常使用到的一个词,叫“内化”,指的是,自己本来是受害者,但潜移默化,反倒把他人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吸收过来,变成了自己的思维行动方式。你开始接受乃至实践你所不认同的规则了。比如,小时候你经常被父母打骂,受尽了委屈。可等到你当了父母,你也开始打骂自己的儿女。这种情形实在太多。内心实际上就是对父母潜意识里无条件的认同,哪怕它曾经深深地伤害过你,你也像依赖毒品一样深深依赖它。

伯格曼对他的父亲的冷漠就是一种“内化”。我认识一个做图书的编辑,他当年在一家民营公司任职,他非常不喜欢他的老板,因为那位老板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冲员工吼叫,他私底下给这位爱嚷嚷的老板取了个绰号,叫“咆哮帝”。谁知,他后来辞职以后自己开了家图书公司,因为公司刚起步,压力大,他的脾气也不知不觉变得急躁和易怒,于是他也成了另一个“咆哮帝”。这也是一种“内化”。

从小我们的榜样来自父母,我们的人格塑造、精神气质、言谈举止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我们父母的影响,尤其是父母中跟我们性别相同一方的影响。也就是说,儿子的形象在成长过程中是被父亲打磨,女儿则被母亲左右。所以父母在儿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正面作用不可低估。



《爱是一生需要学习的能力》 第一章:心之初萌——看见爱,认识爱 爱,并非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一种需要细心雕琢、耐心培养的技艺。如同学习走路、说话,爱也需要我们从懵懂的孩童时期就开始探索、感知。 在童年,爱最初的模样,往往是父母温暖的怀抱、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耐心的教导。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在孩子心中播下爱的种子。我们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行,学习如何表达关心,如何回应情感。早期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学习爱的第一个课堂。在这个课堂里,家长是否能够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是否能在孩子犯错时给予包容而非指责,是否能在孩子需要时给予支持而非忽视,都将深刻影响孩子对爱的理解和期望。 学校,则是孩子走出家庭,接触更广阔世界的第二个课堂。在与同龄人的互动中,孩子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如何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学会了如何倾听他人的声音。每一次的友情,每一次的争执与和解,都是对“爱”这个概念的实践与修正。一个孩子能否在同伴关系中感受到被尊重,能否理解“换位思考”的意义,能否在冲突中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都将塑造他未来人际交往的能力,而这正是爱的早期萌芽。 青春期,是爱的意识觉醒的时期。荷尔蒙的涌动,情感的波动,让少男少女开始思考“喜欢”、“迷恋”与“爱”之间的区别。第一次的心动,第一次的青涩表白,第一次的失恋,都让个体开始深入地审视自己的内心,理解情感的复杂性,并尝试去定义属于自己的“爱”。这个阶段,对于“性”与“爱”的懵懂认知,也开始形成。如何健康地处理青春期的情窦初开,如何理解身体的吸引与情感的深度,如何避免冲动与伤害,都是在这个时期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 第二章:情感的雕琢——理解与表达的艺术 步入成年,我们开始真正意义上面临构建和维系亲密关系的挑战。爱不再是单方面的索取或给予,而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动态过程。 理解之维: 倾听的智慧: 真正的倾听,不仅仅是听到对方说的话,更是要去理解话语背后的情感、需求和动机。这需要放下自己的评判,保持开放的心态,用同理心去感受对方的世界。很多时候,冲突的产生,并非因为意见不合,而是因为双方都觉得自己的感受没有被理解和重视。学会倾听,就是学会走进对方的内心。 看见差异,拥抱不同: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的成长背景、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理解爱,意味着要接纳对方的“不一样”,而不是试图将对方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爱不是改造,而是欣赏。当对方的观点与自己相悖时,我们能否保持冷静,尝试去理解其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立即发起攻击?当对方的生活习惯与自己不同时,我们能否找到平衡点,而非强制对方改变?这种对差异的包容,是爱的成熟标志。 识别与处理情绪: 情绪是情感的晴雨表,理解爱,也包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识别和回应对方的情绪。学会辨识愤怒、悲伤、焦虑、喜悦等情绪背后的原因,并以健康的方式表达和处理,避免负面情绪的侵蚀。同时,也要学会观察对方的情绪信号,给予恰当的回应,例如在对方失落时给予安慰,在对方喜悦时共同分享。 表达之维: 语言的温度: 爱的语言,不仅仅是“我爱你”三个字,更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充满温暖和关怀的言语。一句“你辛苦了”,一个“我懂你”,一次及时的赞美,都能在对方心中激起涟漪。学会用积极、肯定、真诚的语言去表达爱意,避免指责、抱怨和讽刺,让语言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 行动的承诺: 爱不仅在于言语,更在于行动。一个可靠的承诺,一次不经意的体贴,一次在关键时刻的陪伴,都能让爱变得更加具体和深刻。记住对方的喜好,在重要的日子送上惊喜,在对方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这些细微的行动,都是爱的最好证明。爱的行动,需要有持续性,而非一时兴起。 界限的艺术: 爱的表达,也需要智慧地设定和尊重彼此的界限。过度的占有和干涉,会让人感到窒息;而疏远和冷漠,则会让人感到孤单。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时也尊重对方的独立空间和隐私。爱是在紧密连接的同时,也给予对方自由呼吸的空气。 第三章:关系的进阶——成长与经营的智慧 爱,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关系中不断成长和演化的过程。维系一份长久的爱,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和经营。 共同成长的动力: 理想的爱,不是两个人停留在原地,而是成为彼此成长的助力。当我们看到了对方的闪光点,是否能够鼓励他去发扬?当我们看到了对方的不足,是否能够给予建设性的支持,而非嘲笑或批评?共同学习新事物,共同挑战困难,共同规划未来,都能让关系保持活力,并加深彼此的联结。 冲突的建设性化解: 冲突是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关键在于如何化解冲突。与其逃避或对抗,不如学习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这包括: 保持冷静,避免升级: 在情绪激动时,暂停讨论,给自己和对方冷静的时间。 聚焦问题,而非攻击个人: 明确争论的核心问题,避免翻旧账或人身攻击。 寻找共赢方案: 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学会道歉与原谅: 承认错误,真诚道歉,并学会原谅对方的过失,才能让关系得以修复。 信任的基石: 信任是所有健康关系的核心。它建立在诚实、可靠、透明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一旦信任被打破,修复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在日常的点滴中,都要努力维护和巩固这份信任。 感恩的心: 不要将对方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学会感恩,珍惜彼此的存在,并适时地表达感谢。一句发自内心的“谢谢你”,能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和被爱。 个人空间的尊重: 即使是最亲密的关系,也需要保留一定的个人空间。这包括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社交圈和独处的时间。尊重对方的个人空间,也是尊重对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体现。 爱的语言的匹配: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爱的语言”。有些人渴望言语的肯定,有些人需要行动的证明,有些人重视高质量的陪伴,有些人则需要物质的馈赠。了解并运用对方的爱的语言,能够更有效地传递你的爱意。 第四章:爱的升华——超越小我,连接世界 当个体在亲密关系中学会了爱与被爱,并具备了经营爱的能力时,爱的边界也开始逐渐拓展。 泛爱与社会责任: 爱不再局限于亲密伴侣或家人,而是延伸至朋友、同事,乃至整个社会。这种泛爱,体现在对弱者的关怀,对不公的抗争,对环境的保护。我们开始理解,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是息息相关的。 自我关怀与自我接纳: 真正懂得爱他人的人,也一定懂得如何爱自己。自我关怀,意味着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给自己留白,允许自己不完美。自我接纳,意味着坦然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苛求,不自责。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善待自己,才能真正地善待他人。 放下执念,顺应流动: 爱不是占有,不是控制,也不是对过去的执着。它是一种流动,一种生命力的体现。当我们学会放下对“应该如此”的执念,接纳生命的无常,才能更自由地去爱,去体验,去生活。 《爱是一生需要学习的能力》并非一本提供速成秘籍的书,它是一份邀请,邀请每一位读者,踏上探索爱、学习爱、实践爱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历迷茫,可能会遇到挫折,但每一次的尝试,每一次的反思,都将让我们离真正的爱更近一步。因为,爱,终究是一场用生命去实践的,永无止境的学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感觉,而内里的文字,更是将这份感觉发挥到了极致。它并没有像许多心灵成长类书籍那样,直白地给出大量的“秘诀”或“步骤”,而是通过一种更加含蓄、更加引人入胜的方式,来探讨生命中的种种课题。我尤其被书中对“时间”的理解所打动。它不是将时间视为匆匆流逝的敌人,而是将其看作一种沉淀,一种孕育,一种让生命变得更加丰盈的媒介。书中那些关于“慢下来”的叙述,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错失了太多美好,错失了与自己对话的机会。它没有让我感到焦虑,反而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内在自我的深度连接。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困惑和不安,并非是外界的压迫,而是我们未能真正理解和接纳自己。它没有给我具体的“答案”,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能够以更开阔的视野,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去拥抱生命的未知。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会是那种充满鸡汤和励志语录的书,看完之后会热血沸腾,但过后又会觉得空虚。然而,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娓娓道来的灵魂对话,它没有轰轰烈烈的呐喊,只有细水长流的感悟。我被书中对“羁绊”的解读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地描绘成甜蜜或痛苦,而是深入到那些微妙的、复杂的、常常被我们忽略的联系中。它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沉重的“羁绊”,其实也承载着生命的力量,承载着成长的可能。我读到书中关于“放手”的章节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它没有告诉我必须遗忘,而是引导我如何去理解,如何去放下那些不再属于我的东西,并在新的空隙中,开出新的花朵。它不像其他书那样,给我明确的指示,而是给我一种启发,一种让我自己去摸索,去感受,去成长的空间。我会在很多个独自的夜晚,捧着这本书,任由思绪在文字中飘荡,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领悟,仿佛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对话,在安静中,汲取着力量。

评分

当我捧起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满理论知识的书,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指导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温柔的方式,讲述了关于个体成长和情感连接的故事。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仿佛在与你娓娓道来,但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我被书中对“失去”的解读深深吸引。它没有回避失落和痛苦,反而以一种更宏大的视角,去理解失去在生命中的意义,以及如何从中获得新生。我记得其中有一段,作者描述了在一场告别后,如何重新找回生活的重心,如何在旧的痕迹上,种植新的希望。那种力量,不是外在的强迫,而是内在的生长。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对于“拥有”和“失去”的定义是否过于狭隘。它教会我,真正的拥有,并非是占有,而是懂得珍惜;真正的失去,也并非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它没有给我心灵鸡汤式的慰藉,却给了我一种深刻的理解,一种能够让我坦然面对生活起伏的力量。我会在很多个安静的夜晚,翻开这本书,寻找那些能够点亮我内心的文字,让我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脆弱时获得支撑。

评分

老实说,我是在一个雨天的下午偶然拿起这本书的,当时只是想找点什么来打发时间。没想到,这一翻,就再也放不下了。这本书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魔力,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理论,只是用最真诚的方式,讲述着关于生命、关于情感最本质的东西。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等待”的描绘,那种在漫长岁月中,个体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希望,不被时间的洪流所裹挟,反而从中汲取力量,完成自我蜕变的过程,让我深受触动。我常常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个句子,思考它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书中的某些篇章,甚至让我产生了想要重新审视自己过往人生的冲动,去反思那些曾经的错过,那些模糊的遗憾,以及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困境”,其实只是我们内心格局不够大,看不到更远的风景。它并没有给我提供任何“解决办法”,却在我心中播下了种子,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去“看”,如何去“感受”,如何去“接纳”。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它像一个温厚的导师,引导我一步步走向更成熟、更豁达的自己。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心头一震的书,感觉像是被一位久违的老友娓娓道来,却又道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从未被触碰过的细微之处。翻开它的那一刻,我并没有预设任何期待,只是单纯地想在文字的海洋中找到片刻的宁静。然而,它带来的远不止宁静,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仿佛能穿透表象,直抵人性的核心。书中对于情感的描绘,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童话式浪漫,而是更加贴近真实生活的点滴。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往的情感经历,那些曾经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作者的解读下,竟然有了全新的意义。它没有给我明确的答案,却引我走向了更深的思考。我记得其中一章节,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界限的微妙之处,那种既想要靠近又害怕失去的纠结,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到那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些藏在心底的脆弱,被温柔地揭开,却又不会感到疼痛,反而有一种被理解的释然。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困惑,也启发了我如何去面对那些未知的挑战。它没有教我如何去“爱”,而是让我明白了“爱”的真正含义,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成长的重要性。我迫不及待地想和更多人分享这本书,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对生命深刻的注解,一份对灵魂温情的慰藉。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之前有看过他的书,觉得很好。

评分

送货速度快。正好赶上了活动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之前有看过他的书,觉得很好。

评分

AU-b718e98e2dfdbfb11f15ce30bc3162baa79133bcffcbcef7b3cb4f613345e33ee69c8e1736d0876ef2f8912453735b26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一般吧,不是特别好。

评分

启发性较强,但过于冗长。打折给力,有利于推广纸质书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