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粉丝很多,活跃度低怎么办?
活动很多,响应不够怎么办?
社群很多,不会变现怎么办?
10变100,100变10000,粉丝快速裂变的社群运营法则!
华为、苹果、小米、江小白、罗辑思维、正和岛、吴晓波频道……蕞具影响力的社群营销大招,手把手教你建设火爆社群!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实用技巧为主、案例为辅,向读者全面展示了互联网思维下的社群经济的商业模式、盈利原则和实践案例,从社群的搭建、引流、推广、策略、体验、口碑、平台等方面详细地进行剖析,让每一个想要在社群经济大潮中实现淘金梦的人玩得好、赚得多。
作者简介
郭春光,资深媒体人,互联网畅销书作家;社会管理专业研究生,北京大学EMBA;黑龙江省民建会员,黑龙江省青联委员;国内新媒体较早的实践者之一,善于用媒体人分析的视角、冷静睿智的思维看待网络事件的传播;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实战型专家。
国内知名创客社群——行知会发起人,乐青春文化社群创始人,致力于深度挖掘高品质社群,激活社群潜力和资源;曾担任国内多家上市企业的网络营销顾问,为近百家单位提供过互联网营销方面的培训和解决方案;目前为腾讯众创空间创业导师;东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导师;已出版《内容红利》《众筹:互联网+时代的融资新思维》等畅销图书。
目录
第一章 移动时代:社群为什么这样红?
1.1 什么是社群
1.2 互联网与社群
1.3 社群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1.4 社群经济的价值
1.5 破局:免费还是收费
第二章 搭建:社群这样搭,就对了!
2.1 先定位,再建社群
2.2 共同属性是社群的基础
2.3 角色分类,各司其职
2.4 细分市场,建细分社群
2.5 去除中间化,做无缝链接
2.6 构建当地社群
2.7 社会关系广,社群就强
第三章 引流:粉丝不抢,社群不成
3.1 社交 O2O,线上线下都是圈儿
3.2 放下身段,别“傲娇”
3.3 开启免费大门,欢迎粉丝
3.4 找到痛点,对症下药
3.5 杜绝冷漠,给粉丝一个温暖的家
3.6 独一无二才有魅力
第四章 推广:把你的社群告诉每个人
4.1 群主,就是最吸引人气的“明星”
4.2 有价值的社群不用推
4.3 内容比广告更有效
4.4 有礼,才有分享
4.5 让网络大 V 帮你做推广
第五章 策略:营销的正确姿势,你“GET”了吗?
5.1 话题营销:有话题才有人气
5.2 故事营销:说个故事吸一圈粉儿
5.3 事件营销:借一借别人的“东风”
5.4 饥饿营销:永远在饥饿,永远在营销
5.5 病毒营销:让全世界都被感染
第六章 体验:你的社群,粉丝做主
6.1 给粉丝带来极致的体验
6.2 给粉丝源源不断的新鲜感
6.3 简洁,不简单
6.4 参与,才能让粉丝获得真正的体验
6.5 为粉丝带来极佳的过程体验
第七章 口碑:点赞有多少,社群有多高
7.1 口碑,其实是粉丝的一种需求
7.2 获得好口碑是门技术活
7.3 信用,是最好的传播方式
7.4 粉丝说好才是真的好
7.5 在用户评价中制造口碑
第八章 平台:傍准“大腕”,粉丝自然来
8.1 微信,一种新的社群模式
8.2 微博,一个粉丝一个社群
8.3 QQ,我的社群永不过时
8.4 社区,“天涯”有多大,社群就有多大
8.5 APP,手机上扎堆着一个个小社群
第九章 赢利:我的新技能,赚钱、赚钱、再赚钱
9.1 VIP 模式
9.2 广告模式
9.3 演讲,培训
9.4 卖产品,做销售
第十章 案例:不同的社群,一样的成功模式
10.1 企业家社群:大投资,大赢利
10.2 创业者社群:所有屌丝都是潜力股
10.3 自媒体社群:新姿态,新玩法
10.4 产品社群:小米,专为粉丝服务的社群
10.5 交友社群:交交朋友,聊聊天
精彩书摘
(摘自本书内文第125至130页)
第五章 策略:营销的正确姿势,你“GET”了吗?
社群营销并不是“勇往直前”就可以见效的,很多时候空有愿望和热情,最终却可能得到一个比较差的结果。想要做好社群,打出自己的声望,快速树立起口碑,赢得粉丝的信赖,精巧的策略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候策略用得好,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让社群变得越来越具活力。
5.1 话题营销:有话题才有人气
话题营销,顾名思义,是指发起热门话题,集聚大量人气,最终带动产品和服务销售,树立起企业口碑的营销策略。其实对社群而言,话题营销更简单易行,能够快速吸引粉丝的关注,集聚起超高人气。人气上来了,社群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自然就会获得更高的曝光度,也更容易被粉丝接受。
5.1.1 主动发起话题
对社群而言,能够制造出好的产品和服务固然重要,但是在制造高品质产品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制造话题,用话题来为社群和产品提升人气,继而快速提升魅力,树立正面形象,建立起社群和粉丝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为社群品牌和产品尽快在大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口碑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所以在选择营销策略时,社群不妨先从话题营销入手,让自身具备制造话题的意识,要善于在话题中阐释自身经营理念,宣传产品性能和个性特点,引导粉丝参与的热情,使之积极主动地发起相应的话题。
那么,社群在制造话题的时候具体要从哪些方面做起,又需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
围绕产品质量制造话题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在社群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想要营造良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粉丝加入,必须持续不断地制造“产品质量优良话题”。
这个话题不应局限于文字或者口头上空喊几声,它应该上升为一种社群管理理念,让粉丝真实地感受到、体验到。
在宜家卖场,经常听到销售员这样说:“您可以拉开抽屉、打开柜门,在地上走一走。”宜家很巧妙地将“产品质量优良”这个话题贯穿于体验式营销中,鼓励消费者免费试用产品,承诺无条件退换,对产品进行破坏性试验等。宜家还在其官方微信上宣布自 2015 年 9 月 1 日起仅出售 LED 灯具,极大地提升了自身产品的节能环保色彩,吸引了大批微信粉丝关注。这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推出,使得宜家在消费者群体中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宜家产品质量过硬”的话题,加深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认可,得到了消费者的信任和肯定,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形象和口碑。
保持话题持续更新
社群制造的话题,需要不断地更新,保持新鲜感,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激发消费者参与话题的积极性。社群管理者要明白话题的含义及其诞生条件,只有搞清楚一些话题达不到预期宣传效果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修正,让话题越来越有创意和有新鲜感,这样,话题才能对消费者保持强大的吸引力。
著名餐饮企业肯德基就是在社群保持话题持续更新的行家,其善于将新产品的优惠同上一代产品的加工方法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让消费者意识到两代产品孰优孰劣,继而发起话题,引导话题的流向。肯德基的高明之处,就是用新产品去制造话题,然后用这些制造出来的话题去引导舆论,让消费者积极参与进来。这样,每种产品的推出都意味着诞生了一个新的话题,并在消费者群体中快速传播,极大地提升了肯德基在消费者群体中的口碑。
有争议性的话题更容易“火起来”
有争议的话题往往会引发双方甚至是几方“舌战”,营造出一种激烈讨论的氛围。因此,对社群而言,在制造话题的时候,不妨设置一些争议性比较大的话题,这样的话题会在粉丝群体中引发争议,无限地扩大话题的影响力,继而更大范围地提升社群的影响力。
“中国好声音”就非常善于制造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几乎每轮节目播出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都会立即出现一些存在争议性的内容,比如选手的身份、排名、出身等。而在“中国好声音”的官微上,也会定期推出一些话题,吸引粉丝讨论甚至是争论,继而达到提升人气和影响力的目的。
制造以用户为中心的品牌话题
社群必须意识到,话题营销必须要以客户为中心,把握客户的需求。一个社群想要用制造出来的话题博得粉丝的青睐,让粉丝积极参与进来,就必须坚持“以粉丝为中心”这一原则,并从触动粉丝内心的评判标准出发展开推广活动。也就是说,社群推出或者发起的话题,必须根植于粉丝内心的评判标准,密切围绕着粉丝固有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有的放矢地为品牌总结出核心价值和竞争力诉求,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打动粉丝,获得粉丝的认可,继而让粉丝积极主动地参与话题,向周围的人推广社群的产品和服务。
5.1.2 利用粉丝帮你发起话题
很多时候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自夸十句,不如别人赞美一句。其实在话题设置方面,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粉丝发起来的话题不仅避免了我们自夸的嫌疑,而且还因其客观性,更容易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话题中来。所以,在设置话题的时候,除了自己设置外,社群不妨让粉丝多发起话题。那么,社群怎样才能让粉丝积极主动地发起话题呢?
做好产品和服务,粉丝自然就会夸奖
对于社群而言,产品的品质仅仅依靠自夸和媒体的宣传,往往还是苍白无力的。正所谓眼见为实,相对于听到的,消费者往往相信自己亲眼看到和感受到的。所以社群可以利用这一点,在产品品质和服务上做好文章,让粉丝眼见为实,给予粉丝良好的消费体验,这样一来,社群和其产品品牌在粉丝心中的形象才会变得高大化,粉丝才会积极主动地发起相关话题,替社群进行“信任背书”。
……
前言/序言
边玩边赚钱,社群盈利就这么简单
“互联网+”时代,全民创业。在我们身边不时出现“丑小鸭”蜕变为“白天鹅”的案例,他们中很大一部分发现了互联网经济的前景,继而抓住了机会,赢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很多人认为社群无非就是刷屏和灌水,加入社群无非就是谈天说地消磨时间,想要利用社群盈利,可谓痴人说梦。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只看见了社群的表面,并没有看到社群的本质——社群的盈利模式是建立在人群基础上的,只要有人喜欢有人支持,那么盈利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移动设备把人和互联网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社群可以实现产品服务和用户之间的零距离,做到无缝连接,大大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受。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一切产品和服务都可以利用社群来做,拥有的粉丝越多,盈利的可能性就越高。
也就是说,我们完全有可能边玩社群边赚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赢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大家都知道,小米手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社群模式,利用这种社群模式,小米手机让用户享受到了服务,给了粉丝参与到新产品研发中去的机会,让粉丝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新产品的功能。小米手机的粉丝社群满足了用户的参与感,还让用户买得起手机,买得起好手机。最重要的是,小米手机利用社群向用户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小米手机是尊重每一位用户的,这一点体现在小米手机的快速客服和快速迭代产品方面,让用户通过社群所在的反馈能够真正地成为小米手机不断发展壮大的加速器。
其实小米手机的成功就是一个边玩边赚钱的榜样。移动互联网时代,社群的巨大发展前景让我们有了一个在玩乐中赚钱的途径。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社群是每个人都能建立起来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玩好社群,赚到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本书正是着眼于此,从社群的搭建、引流、推广、策略、体验、口碑、平台等方面详细地进行剖析,以期让每一个想要在社群经济大潮中实现淘金梦的人玩得好、赚得多!
品牌塑造与市场深耕:构建持久客户忠诚度的策略指南 核心聚焦: 本书旨在为渴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建立稳固品牌认知和实现长期客户留存的商业领袖、市场营销专业人士及创业者提供一套全面、可操作的品牌战略框架。我们不再探讨新兴的商业模式或特定的盈利技术,而是深入剖析品牌资产的构建、客户情感联结的培养,以及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确保品牌信息能够穿透噪音,直达目标受众的心智。 --- 第一部分:品牌哲学的重塑——超越产品的功能性价值 在同质化趋势不可逆转的今天,一个成功的品牌不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的简单集合。本部分将指导读者超越表面的功能性描述,挖掘并清晰界定品牌存在的根本目的(Purpose)和独特的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 1. 发现品牌的核心叙事(The Core Narrative): 我们探讨如何通过深度挖掘企业的起源故事、创始人的愿景以及对行业变革的理解,提炼出能够引发共鸣的品牌故事。这不仅仅是历史回顾,而是关于品牌“为什么存在”的哲学宣言。内容涵盖: 目的驱动型品牌定位: 如何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宏大愿景融入日常运营,使其成为品牌吸引力的来源,而非附加项。 愿景、使命与价值观的内部对齐: 确保从高层决策到一线员工的每一个行为都与品牌承诺保持一致性(Consistency is Currency)。 2. 目标受众的心智地图绘制: 有效的品牌建设始于对受众需求的深刻洞察。本章详细阐述了超越传统人口统计学的心理画像(Psychographic Profiling)技术。 痛点与渴望的层次结构分析: 区分受众显性的需求和潜意识中的情感驱动因素。 认知负荷与信息消化模型: 识别在信息过载环境中,目标客户如何筛选信息,并据此优化品牌信息的呈现方式。 3. 品牌个性与声调(Tone of Voice)的雕塑: 一个清晰的品牌个性是建立差异化的基石。本书提供了评估和定义品牌个性维度(如:是权威的、鼓舞人心的、还是亲切的)的方法论,并确保在所有触点上执行统一的声调策略,避免信息错位。 --- 第二部分:跨渠道的品牌体验工程——从接触点到忠诚回路 本部分着重于执行层面,指导企业如何系统性地管理客户从初次认知到长期互动的每一个“体验瞬间”(Moments of Truth)。我们强调,品牌不再是你告诉别人你是谁,而是你让别人如何体验你。 1. 接触点审计与体验断点识别: 提供一套详细的流程,用于识别和评估所有客户旅程中的关键接触点(线上、线下、人际互动)。重点在于找出“体验断点”——那些最容易让客户失望、疏远品牌情感的环节。 “情绪高峰”的强化设计: 识别并加码投资于那些能带来高积极情绪的互动瞬间(如:开箱体验、首次客户服务响应)。 2. 线下实体空间与数字界面的融合设计: 在零售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物理空间和数字平台必须协同工作。本书探讨了全渠道体验整合(Omnichannel Integration)的最佳实践,确保无论客户从哪个渠道进入,获得的都是一个无缝、统一的品牌印象。 实体空间的品牌故事承载力: 如何利用建筑、陈设、气味和声音来强化无形的品牌价值。 3. 客户服务的品牌化转型: 将客户服务部门视为品牌价值的最后一道防线和最重要的“体验引擎”。我们深入分析了如何将标准化的SOP(标准作业程序)转化为体现品牌个性的“品牌化服务剧本”,授权一线员工在维护品牌形象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决策。 --- 第三部分:建立持久的客户忠诚度与社群黏性 本章探讨了如何将一次性的购买行为转化为持续的客户生命周期价值(CLV)。重点从传统的“会员积分”思维转向建立真正有价值的客户生态系统。 1. 忠诚度计划的心理学基础重构: 超越折扣和现金返还的短期激励,本章引导读者设计基于社会认同(Social Proof)和排他性(Exclusivity)的忠诚度结构。 分级激励与身份赋予: 如何让高价值客户感受到其身份被认可,从而产生内在的维护动机。 2. 驱动口碑传播的机制设计: 探讨如何系统地激励满意的客户成为品牌的倡导者(Advocates)。这包括设计易于分享的内容结构、优化推荐流程,以及如何优雅地应对负面反馈,将其转化为提升透明度和可靠性的机会。 3. 维护客户社群的价值主张: 强调高质量的社群运营不仅仅是客户支持的延伸,而是共同创造价值的平台。本书分析了成功的品牌社群如何通过以下方式保持活力: 知识共享与技能提升: 为成员提供超越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 共同目标与归属感: 确保社群围绕一个超越商业交易的共同愿景凝聚。 --- 第四部分:品牌资产的量化与长期健康监测 品牌建设是一个持续的投入过程,需要定期的健康检查。本部分提供了评估品牌健康度和投资回报率的实用工具和指标。 1. 核心品牌健康指标(BHI)的构建: 介绍了一套结合定量数据(如品牌知名度、市场份额变化)和定性洞察(如情感分析、品牌联想清晰度)的综合评估体系。 测量“品牌溢价”(Brand Premium): 如何量化消费者愿意为你的品牌支付额外价格的能力。 2. 品牌老化与应对策略: 探讨品牌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可能遇到的挑战,如失去相关性、被新进入者颠覆等。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品牌焕新(Rejuvenation)框架,指导企业如何在不疏远现有核心用户群的前提下,吸引下一代消费者。 3. 风险管理与危机沟通的预案: 品牌声誉的脆弱性要求企业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本章提供了危机爆发时的“沉默-声明-行动-修复”四步法,强调在危机中,品牌过往的信任储备是抵御负面影响的关键。 --- 结语: 本书致力于成为营销和战略规划人员的案头工具书,它不是一本探讨短期“爆款”策略的快餐读物,而是引导读者建立一套深思熟虑、持久有效的品牌资产管理体系,确保企业在市场的风浪中,不仅生存下来,更能以清晰的身份和强大的客户联结,持续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