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正在经受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考验。面对以手机为代表的新信息传播技术的冲击与挑战,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更加明显,开展持续性的相关跟踪性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基于以上对宏观环境的认识,《中国传媒大学青年学者文丛 90后的数字化成长:中国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面向作为社会发展后辈人才主体的高中生群体,立足于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的现状,从多个维度考察和验证高中生与手机的互动关系,提出促进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发展的路径和方法,系统地探索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能性和实践性。
作者简介
于杨,中国传媒大学助理研究员,传播学博士,主要研究青少年手机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等领域,在《现代传播》等杂志发表了《手机媒介素养的涵义与特点》等论文;参与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等有关新媒体、高等教育改革、媒介素养方面的科研课题数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本书的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问题
四、创新之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媒介素养内涵及教育理论
二、手机媒介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三、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案
四、问卷结构
五、数据分析
第一章 问卷调查结果
第一节 被调查高中生的社会人口特征
一、问卷情况
二、加权处理
三、受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我国高中生手机使用的基本状况
一、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方面的特点
二、高中生手机使用能力方面的特点
三、对高中生手机使用基本状况的分析
第三节 我国高中生手机理解的基本状况
一、手机认知能力
二、手机使用的反思能力
三、手机道德意识
四、对高中生手机理解基本状况的分析
第四节 我国高中生手机创作与表达的基本状况
一、对手机创作与表达的认知
二、手机创作与表达行为
三、对高中生手机创作与表达基本状况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指数建构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指数建构
一、手机媒介素养指数建构办法
二、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指数分析及研究发现
第二节 地区差异对ML的影响
一、我国各地区高中生之间手机媒介素养水平具有显著差异
二、我国各地区之间差异分析
第三节 学校相关因素对ML的影响
一、年级差异对ML无显著影响
二、学习科类对ML有显著影响
三、学习成绩对ML无显著影响
四、是否住校对ML存在显著影响
五、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认知对ML有显著影响
六、学校手机管理办法对ML无显著影响
七、对学校的评价对ML有显著影响
第四节 家庭环境对ML的影响
一、家庭居住地对ML存在显著影响
二、家庭经济状况对ML存在显著影响
三、父母对子女手机使用态度对ML不存在显著影响
四、高中生为自己与父母关系评分对ML不存在显著影响
第五节 个体因素对ML的影响
一、性别对ML没有显著影响
二、受访者对手机使用态度对ML有显著影响
第六节 社区因素对ML的影响
一、总体比较
二、社区手机知识传播程度对三个一级指标均具有显著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中生手机社交媒体素养研究
第一节 研究说明
一、社交媒体
二、研究说明
三、QQ空间
第二节 手机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
一、手机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
二、手机社交媒体的使用能力
第三节 手机社交媒体的认知和理解
一、对手机社交媒体的认知
二、手机社交媒体使用中的反思能力
三、手机社交媒体使用中的道德意识
第四节 手机社交媒体的创作与表达素养
一、对手机社交媒体创作与表达的认知
二、手机社交媒体创作与表达的行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发现与结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我国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水平总体偏低
二、我国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地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字鸿沟”
三、我国高中生手机社交媒体素养水平偏低,但整体趋势向好
四、我国高中生“成长环境”促进手机媒介素养提高作用尚未体现
第二节 对我国开展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
一、发挥青少年主体性,应对手机新媒介环境
二、多途径开展教育,形成合力,逐步提高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
三、分步骤、分层次,将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主渠道
四、更新理念,创新手机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第三节 研究结论
一、青少年手机亚文化的形成与影响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前期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2 高中管理者前期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3 高中生家长前期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4 高中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5 框架评估专家介绍(按姓氏拼音为序)
附录6 问卷与调查高中学校名录及简介
编者的话
中国传媒大学青年学者文丛 90后的数字化成长:中国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