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 [Die Geburt der Tragodie]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 [Die Geburt der Tragodi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弗里德里希·尼采 著,周国平 译
图书标签:
  • 尼采
  • 美学
  • 哲学
  • 悲剧
  • 古希腊
  • 艺术
  • 文化
  • 狄俄尼索斯
  • 阿波罗
  • 形而上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754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470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Die Geburt der Tragodi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5
字数:18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书收录了尼采首部也是其广为人知的作品《悲剧的诞生》。
  ★尼采的美学,也是一种人生哲学。他的美学对于艺术家有着极大的魅力了,是其他美学理论所达不到的。
  ★周国平研究尼采数十年,涉猎尼采哲学与诗作,是尼采思想优秀的发言人。周国平的文字细腻扎实,读起来流畅易懂,却又不失尼采著作本身的深度与思想。

内容简介

  

  尼采是德国知名哲学家、诗人。他的美学不在于学理的探讨,而在以美学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
  周国平翻译的《尼采美学文选》对尼采美学思想做了系统的整理和汇编,并加入他自己的概括性、研究性文章《哲人尼采剪影》、《尼采美学概要》和《尼采美学导论》。由于篇幅较大,分做两本书出版。《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收入1872年至1880年的著述,大致相当于其思想发展的早中期。《瓦格纳事件:尼采美学文选》收入1881年至1889年的著述,大致相当于其思想发展的后期。
  本书不仅收入尼采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还收入《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瓦格纳在拜洛伊特》《漂泊者和他的影子》等名篇。在书中,尼采用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和日神阿波罗象征人的两种基本的艺术冲动,阐述了艺术拯救人生的主张,完成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诗人。著有《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快乐的科学》等。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博士。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在尼采研究和翻译方面卓有建树。其主要作品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中国人缺少什么?》,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瓦格纳事件: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迄今为止,出版各种书籍百余种。周国平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审视与探究,笔触平实而又自然,将哲学思考的睿智与深刻、趣味与魅力集于其中,引发读者强烈的兴趣与思考。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尼采)的美学是一种广义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他自己曾谈到,传统的美学只是接受者的美学,而他要建立给予者即艺术家的美学。事实上,尼采的美学尽管不太受专治美学史的学者重视,对于艺术家却有极大的魅力,影响了一大批作家、艺术家的人生观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在这方面,别的美学理论恐难与之匹敌。
  ——周国平

  

  个人主义之至雄桀者。
  ——鲁迅

目录

  哲人尼采剪影
  尼采美学概要

  悲剧的诞生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节录)
  瓦格纳在拜洛伊特
  出自艺术家和作家的灵魂
  观点与格言杂编(节录)
  飘泊者和他的影子(节录)




精彩书摘

  只要我们不单从逻辑推理出发,而且从直观的直接可靠性出发,来了解艺术的持续发展是同日神和酒神 的二元性密切相关的,我们就会使审美科学大有收益。这酷似生育有赖于性的二元性,其中有着连续不断的斗争和只是间发性的和解。我们从希腊人那里借用这些名称,他们尽管并非用概念,而是用他们的神话世界的鲜明形象,使得有理解力的人能够听见他们的艺术直观的意味深长的秘训。我们的认识是同他们的两位艺术神日神和酒神相联系的。在希腊世界里,按照根源和目标来说,在日神的造型艺术和酒神的非造型的音乐艺术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对立。两种如此不同的本能彼此共生并存,多半又彼此公开分离,相互不断地激发更有力的新生,以求在这新生中永远保持着对立面的斗争,“艺术”这一通用术语仅仅在表面上调和这种斗争罢了。直到最后,由于希腊“意志”的一个形而上的奇迹行为,它们才彼此结合起来,而通过这种结合,终于产生了阿提卡 悲剧这种既是酒神的又是日神的艺术作品。
  为了使我们更切近地认识这两种本能,让我们首先把它们想象成梦和醉两个分开的艺术世界。在这些生理现象之间可以看到一种相应的对立,正如在日神因素和酒神因素之间一样。按照卢克莱修 的见解,壮丽的神的形象首先是在梦中向人类的心灵显现,伟大的雕刻家是在梦中看见超人灵物优美的四肢结构的。如果要探究诗歌创作的秘密,希腊诗人同样会提醒人们注意梦,如同汉斯?萨克斯 在《名歌手》中那样教导说:
  我的朋友,那正是诗人的使命,
  留心并且解释他的梦。
  相信我,人的最真实的幻想
  是在梦中向他显相:
  一切诗学和诗艺
  全在于替梦释义。
  每个人在创造梦境方面都是完全的艺术家,而梦境的美丽外观 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前提,当然,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也是一大部分诗歌的前提。我们通过对形象的直接领会而获得享受,一切模型都向我们说话,没有什么不重要的、多余的东西。即使在梦的现实最活跃时,我们仍然对它的外观有朦胧的感觉。至少这是我的经验,我可以提供一些证据和诗人名句,以证明这种经验是常见的,甚至是合乎规律的。哲学家甚至于有这种预感:在我们生活和存在于其中的这个现实之下,也还隐藏着另一全然不同的东西,因此这现实同样是一个外观。叔本华 直截了当地提出,一个人间或把人们和万物当作纯粹幻影和梦像这种禀赋是哲学才能的标志。正如哲学家面向存在的现实一样,艺术上敏感的人面向梦的现实。他聚精会神于梦,因为他要根据梦的景象来解释生活的真义,他为了生活而演习梦的过程。他清楚地经验到的,决非只有愉快亲切的景象,还有严肃、忧愁、悲怆、阴暗的景象,突然的压抑,命运的捉弄,焦虑的期待,简言之,生活的整部“神曲”,连同“地狱篇”一起,都被招来从他身上通过,并非只像皮影戏——因为他就在这话剧中生活和苦恼——但也不免仍有那种昙花一现的对于外观的感觉。有些人也许记得,如同我那样,当梦中遭到危险和惊吓时,有时会鼓励自己,结果喊出声来:“这是一个梦!我要把它梦下去!”我听说,有些人曾经一连三四夜做同一个连贯的梦。事实清楚地证明,我们最内在的本质,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深层基础,带着深刻的喜悦和愉快的必要性,亲身经验着梦。
  希腊人在他们的日神身上表达了这种经验梦的愉快的必要性。日神,作为一切造型力量之神,同时是预言之神。按照其语源,他是“发光者” ,是光明之神,也支配着内心幻想世界的美丽外观。这更高的真理,与难以把握的日常现实相对立的这些状态的完美性,以及对在睡梦中起恢复和帮助作用的自然的深刻领悟,都既是预言能力的、一般而言又是艺术的象征性相似物,靠了它们,人生才成为可能并值得一过。然而,梦像所不可违背的那种柔和的轮廓——以免引起病理作用,否则,我们就会把外观误认作粗糙的现实——在日神的形象中同样不可缺少:适度的克制,免受强烈的刺激,造型之神的大智大慧的静穆。他的眼睛按照其来源必须是“炯如太阳”,即使当它愤激和怒视时,仍然保持着美丽光辉的尊严。在某种意义上,叔本华关于藏身在摩耶面纱下面的人所说的,也可适用于日神。《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册第416页写道:“喧腾的大海横无际涯,翻卷着咆哮的巨浪,舟子坐在船上,托身于一叶扁舟;同样地,孤独的人平静地置身于苦难世界之中,信赖个体化原理(principium individuationis)。” 关于日神的确可以说,在他身上,对于这一原理的坚定信心,藏身其中者的平静安坐精神,得到了最庄严的表达,而日神本身理应被看作个体化原理的壮丽的神圣形象,他的表情和目光向我们表明了“外观”的全部喜悦、智慧及其美丽。
  在同一处,叔本华向我们描述了一种巨大的惊骇,当人突然困惑地面临现象的某种认识模型,届时充足理由律在其任何一种形态里看来都碰到了例外,这种惊骇就抓住了他。在这惊骇之外,如果我们再补充上个体化原理崩溃之时从人的最内在基础即天性中升起的充满幸福的狂喜,我们就瞥见了酒神的本质,把它比拟为醉乃是最贴切的。或者由于所有原始人群和民族的颂诗里都说到的那种麻醉饮料的威力,或者在春日熠熠照临万物欣欣向荣的季节,酒神的激情就苏醒了,随着这激情的高涨,主观逐渐化入浑然忘我之境。还在德国的中世纪,受酒神的同一强力驱使,人们汇集成群,结成歌队,载歌载舞,巡游各地。在圣约翰节(Sanct-Johanntaenzer)和圣维托斯节(Sanct-Veittaenzer)的歌舞者身上,我们重睹了古希腊酒神歌队及其在小亚细亚的前史,乃至于巴比伦及其纵欲的萨凯亚节(Sakaeen)。有一些人,由于缺乏体验或感官迟钝,自满自得于自己的健康,嘲讽地或怜悯地避开这些现象,犹如避开一种“民间病”。这些可怜虫当然料想不到,当酒神歌队的炽热生活在他们身边沸腾之时,他们的“健康”会怎样地惨如尸色,恍如幽灵。
  在酒神的魔力之下,不但人与人重新团结了,而且疏远、敌对、被奴役的大自然也重新庆祝她同她的浪子人类和解的节日。大地自动地奉献它的贡品,危崖荒漠中的猛兽也驯良地前来。酒神的车辇满载着百卉花环,虎豹驾驭着这彩车行进。一个人若把贝多芬的《欢乐颂》化作一幅图画,并且让想象力继续凝想数百万人颤栗着倒在灰尘里的情景,他就差不多能体会到酒神状态了。此刻,奴隶也是自由人。此刻,贫困、专断或“无耻的时尚”在人与人之间树立的僵硬敌对的樊篱土崩瓦解了。此刻,在世界大同的福音中,每个人感到自己同邻人团结、和解、款洽,甚至融为一体了。摩耶的面纱好像已被撕裂,只剩下碎片在神秘的太一之前瑟缩飘零。人轻歌曼舞,俨然是一更高共同体的成员,他陶然忘步忘言,飘飘然乘风飞飏。他的神态表明他着了魔。就像此刻野兽开口说话、大地流出牛奶和蜂蜜一样,超自然的奇迹也在人身上出现:此刻他觉得自己就是神,他如此欣喜若狂、居高临下地变幻,正如他梦见的众神的变幻一样。人不再是艺术家,而成了艺术品:整个大自然的艺术能力,以太一的极乐满足为鹄的,在这里透过醉的颤栗显示出来了。人,这最贵重的粘土,最珍贵的大理石,在这里被捏制和雕琢,而应和着酒神的宇宙艺术家的斧凿声,响起厄琉息斯秘仪 上的呼喊:“苍生啊,你们肃然倒地了吗?宇宙啊,你感悟到那创造者了吗?”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尼采立足于人生谈审美和艺术,著述颇丰,除了《悲剧的诞生》这样的专著外,大量论述散见于他的各本著作里。周国平翻译的《尼采美学文选》汇集了这方面的专著和论述,由于篇幅较大,分做两本书出版。《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收入1872至1880年的著述,大致相当于其思想发展的早中期。《瓦格纳事件:尼采美学文选》收入1881至1889年的著述,大致相当于其思想发展的后期。前书还收入了译者早年所写《哲人尼采剪影》《尼采美学概要》二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尼采的生平和美学思想。后书则收入了译者晚近所写《尼采美学导论》一文,是一篇近七万字的长文,对尼采美学思想做了系统的阐释,全文第一次完整发表。专此说明。

  2017年3月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 一部跨越时代的美学宣言,一次对人类艺术与生命根源的深刻探寻。 这部文选,汇集了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早期最具革命性的思想精华,以《悲剧的诞生》为核心,辅以他后期一系列关于艺术、文化、道德与生命本质的论述,共同织就了一幅壮丽而深刻的美学图景。它不仅是一本关于艺术形式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冲动、文化衰败与重建的哲学史诗。 《悲剧的诞生》: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交织,古希腊悲剧的灵魂重塑 文选的基石——《悲剧的诞生》——以其石破天惊的洞见,重新解读了古希腊悲剧的起源与魅力。尼采在此书中,引入了两个核心概念:日神精神(Apollonian)与酒神精神(Dionysian)。 日神精神,以其秩序、理性、形式、清晰与个体化为特征,象征着梦境、雕塑、绘画以及那些令人感到舒适、美好的个体幻象。它代表着一种对现实的理想化呈现,一种对个体存在的坚固感和明确性的追求。日神精神赋予世界以形式,使万物得以区分,让我们能够理解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它是稳定、和谐、对生命的肯定,但同时也可能走向一种虚假的和谐,一种对生命内在痛苦的逃避。 酒神精神,则与混乱、狂喜、非理性、个体消融、生命力的迸发以及与自然的合一相联系。它象征着音乐、舞蹈、狂欢,以及那种在醉意中体验到的,超越个体界限的、与万物相融的原始生命力。酒神精神是生命的原动力,是那些令人痛苦、却又充满活力的深刻体验。它打破了日神精神所构建的个体化世界,让我们直面生命的混乱、无常与痛苦,但也在这种混沌中体会到一种深沉的、原始的欢乐。 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之所以能够达到其辉煌的艺术高峰,正是因为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完美融合。日神精神通过戏剧的叙事、人物的塑造、语言的雕琢,为酒神精神的狂野冲动提供了清晰的形式和结构,使观众能够在一个可理解的框架内体验到深刻的情感;而酒神精神则注入了悲剧的灵魂,让那些关于命运、苦难、死亡与存在意义的深刻主题得以触及观众最原始的情感与存在体验。这种强烈的张力,这种理性与非理性的碰撞,造就了古希腊悲剧的震撼力与艺术价值。 然而,尼采哀叹,随着苏格拉底理性主义的兴起,以及后世的基督教道德观的渗透,西方文化逐渐抛弃了酒神精神的根基,过度强调理性与道德的压抑,导致了艺术生命力的衰竭,甚至整个文化的病态。他认为,正是这种对生命原始冲动的压抑,导致了现代人的空虚与虚无。 后期文选:对艺术、道德与生命本质的持续追问 除了《悲剧的诞生》,文选还收录了尼采后期关于艺术、道德、权力意志以及生命哲学的重要片段。这些选篇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他早期的思想,展现了他哲学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艺术的解放力量: 尼采对艺术的价值有着超越形式的理解。他视艺术为抵御虚无、对抗死亡的强大力量,是肯定生命、创造意义的最高形式。他强调艺术是“一切超验的谎言”,是面对残酷现实时,生命给予自身的慰藉与升华。他赞美那种能够承受痛苦、直面现实,并从中创造出形式与意义的艺术。 对传统道德的颠覆: 尼采对西方基督教道德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其是“奴隶道德”,是对强者生命力的压抑,是“否定生命”的产物。他揭示了道德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并预言了“上帝已死”之后,人类将面临的虚无主义的挑战,以及重建“超越善恶”的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权力意志作为生命本能: 在尼采后期思想中,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成为了理解生命和宇宙运作的核心概念。它并非简单的政治权力,而是生命在不断扩张、超越、创造、自我塑造的内在驱动力。一切生命形式,无论多么微小,都蕴含着权力意志。这种意志是生命的本质,是生命不断克服自身、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动力。 永恒轮回的考验: 尼采提出的“永恒轮回”思想,是一种终极的生命考验。想象一下,你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无论多么痛苦或快乐,都将无限次地重演。你是否能够以“我希望再来一次”的态度,去肯定和拥抱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种对生命全然肯定,甚至是一种对存在的无限热爱。 文选的价值与意义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并非一本易读的哲学入门读物,它充满了挑战性、批判性和启示性。尼采的语言犀利、富于激情,有时甚至带有先知般的预言色彩。阅读这部文选,就像在与一位思想的巨人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 对艺术的全新视角: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艺术。艺术不再仅仅是美的表现,更是生命力的载体,是抵抗虚无、创造意义的武器。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艺术能够触及生命最深处的经验,包括痛苦与狂喜。 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尼采的批判促使我们审视西方文化中理性至上、道德压抑的根源,以及这些观念对个体生命力和文化创造力可能造成的损害。 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本书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在于何处。它鼓励我们直面生命的复杂性,拥抱生命中的矛盾与冲突,并从中汲取力量,实现自我超越。 跨越时代的思想回响: 尼采的思想,尽管诞生于19世纪,却至今仍对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乃至社会思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他的对个体自由、生命力、创造性以及对传统价值的质疑,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部文选,不仅是献给那些对艺术、哲学和生命有深度思考的读者,更是献给所有渴望理解自身存在、探索生命意义的灵魂。它是一次冒险,一次邀请,邀请读者踏上一条通往自我发现与生命解放的道路,在那条道路上,也许会直面悲剧,但最终,会抵达对生命更深沉的热爱与更强大的肯定。这是一本能够改变你看待艺术、世界以及自身生命的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最初是冲着这本书的名字,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美学”的传统理论,比如色彩、构图或者古典主义的规范。结果,我发现自己被拽入了一片充满原始冲动和形而上学焦虑的泥潭。作者的视角是如此宏大和具有历史穿透力,他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苏格拉底式的理性精神对艺术生命力的扼杀。这种对“逻各斯”(Logos)的激烈反抗,贯穿了全书始终。我特别欣赏他对狄奥尼索斯精神的描绘,那种狂喜、混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原始冲动,被文字赋予了惊人的感染力。这种对非理性力量的歌颂,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下,无疑是一种颠覆性的宣言。虽然书中有不少涉及希腊神话和哲学的典故,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但即便只是粗略理解其精神内核,也足以让人对艺术的本质产生深刻的反思。它教会我,真正的艺术必然是带着伤痛和超越的。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尤其是在理解其核心概念方面,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它不是那种适合在通勤路上消遣的读物,更像是一场需要精心准备的哲学对话。作者的行文风格充满了巴洛克式的华丽和先知式的断言,这使得某些论述显得有些晦涩难懂。我常常需要借助一些导读材料,才能完全跟上他那跳跃性的思维逻辑。然而,一旦那些关键的转折点被我捕捉到,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例如,他对古希腊悲剧的分析,彻底颠覆了我对“悲剧”的传统认知。悲剧不再仅仅是叙述不幸,而是一种形而上的必要性,是生命肯定自身在痛苦中的最高表现。这种强悍的生命肯定态度,与当代社会中常见的虚无主义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深思。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舒适的阅读享受,而在于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病灶。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在阅读一部美学理论,不如说是在倾听一位精神导师发出的愤怒的呐喊。作者的批判性是如此的尖锐和不留情面,直指他那个时代所有平庸的文化现象。他对于“辩证法”在艺术领域中逐渐取代直觉和魔力的过程,表达了深切的忧虑。行文的节奏感极强,时而如同高亢的颂歌,充满了对逝去辉煌的赞美;时而又如同冷静的解剖刀,精准地指出当前文化的病态所在。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对于理解艺术的殉道精神尤为重要。它展示了那些伟大的艺术创造是如何从深渊中汲取力量,而不是在表面的和谐中满足的。对于那些习惯于接受现成结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带来强烈的认知失调,因为它要求读者不断地自我否定和重建对“美”与“真”的理解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棒了,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像握住了某种古老的智慧。初读时,我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哲学思辨深度给震撼了。它不像一般的美学入门读物那样娓娓道来,反而像一记重锤,直击西方理性主义的根基。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激情与洞察力,他似乎总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挣扎。尤其是在探讨艺术的起源和本质时,那种将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对立又统一的阐述,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我过去对艺术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美”的表层,而这本书强迫我直面艺术中那些黑暗的、非理性的、甚至带有毁灭性的力量。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因为它不提供轻松的答案,而是抛出令人不安却又无比深刻的问题。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很久,回味那些看似矛盾却又逻辑严密的论证。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智力上的攀登,它考验读者的耐心,但回报是极其丰厚的——一种对人类精神困境的全新理解。

评分

这是一本读完后会让你重新审视一切的“危险”书籍。它没有提供任何可以被轻松引用的金句或摘要,因为它的力量在于其整体的、连贯的、近乎宗教般的论证结构。当我读到作者对苏格拉底式乐观主义的无情鞭挞时,我甚至感到了某种被冒犯的快感——这是一种高质量的智力刺激。全书在对古希腊悲剧的赞颂中达到高潮,那里,生命最残酷的真相被最华美的艺术形式所承载。这种将痛苦转化为崇高的能力,是这本书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记。我必须承认,我还没有完全消化书中的所有论点,但毋庸置疑,它已经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促使我用一种更具张力和复杂性的眼光去看待艺术、文化乃至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它不适合寻求安慰的读者,但却是渴望挑战和深思者的必备之作。

评分

书质量很好,封面很好看,送来的时候完全是好的,一点折损都没有。

评分

书很精致,内容很有看头,好评

评分

尼采尼采!一定精彩!

评分

书很精致,内容很有看头,好评

评分

超级喜欢的了 虽然很讨厌周国平

评分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的书

评分

挺好的 看这应该是正版 还会回购!

评分

最近爱上了尼采 爱上了美学 希望有喜欢美学的也看一下

评分

据说不是很好读,先买来再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