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哲学的后楼梯 34位哲学家的思想和生平 [Die philosophische Hintertreppe]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 34位哲学家的思想和生平 [Die philosophische Hintertrepp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威廉.魏施德,[Wilhelm,Weischedel] 著,李文潮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西方哲学
  • 哲学史
  • 思想史
  • 哲学家
  • 传记
  • 文化
  • 学术
  • 入门
  • 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88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8895
品牌:后浪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Die philosophische Hintertreppe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从哲学家的生平轶事出发,用幽默有趣的方式介绍了34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本书经由“后楼梯”,穿堂入室,呈现的不是正襟危坐的教科书知识,而是随性真实的伟大心灵。作者像与老朋友聊天那样,不拘一格,开怀畅谈,将他有关哲学的所思、所想娓娓道来,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哲学的殿堂,感受哲学的魅力。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威廉·魏施德(Wilhelm Weischedel,1905—1975),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柏林自由大学教授,思想上从有神论存在主义出发,处理怀疑论和虚无主义问题。主要著作有:《伏尔泰和历史问题》《哲学家的神:虚无主义时代哲学神学的基础》《怀疑的道德》等。《通向哲学的后楼梯》是他写作的哲学入门读物,多次再版,广受各类读者欢迎。

译者:李文潮,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莱布尼茨全集》编辑部主任、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莱布尼茨研究所所长、世界莱布尼茨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是莱布尼茨哲学、17和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主要论著:《佛教哲学导论》《莱布尼茨与中国》《德国技术哲学研究》《世界公民及其第二故乡:莱布尼茨在汉诺威》等。中文译著:《通向哲学的后楼梯》《科学:什么是科学》《寻求哲人石:炼金术文化史》等。


目录

“登堂入室”方是至友

序言 通往哲学的两道楼梯

泰勒斯 哲学的诞生

巴门尼德与赫拉克利特 相反的孪生子

苏格拉底 烦人的提问

柏拉图 哲学之爱

亚里士多德 见过世面的哲学家

伊壁鸠鲁与芝诺 无义务的幸福与不幸福的责任

普罗提诺 迷狂者

奥古斯丁 浪子回头

安塞尔谟 上帝存在证明

托马斯·阿奎那 经过宗教洗礼的理性

埃克哈特 上帝即非上帝

库萨的尼古拉 有关上帝的名词汇编

笛卡尔 戴面具的哲学家

帕斯卡尔 钉在十字架上的理性

斯宾诺莎 封锁真理

莱布尼茨 有趣的单子拼盘游戏

伏尔泰 陷入困境的理性

卢梭 感情型哲学家的不幸

休谟 怀疑主义带来的沉船之难

康德 准时的哲学

费希特 自由的叛逆

谢林 对“绝对”的钟爱

黑格尔 世界精神的化身

叔本华 恶毒的眼光

克尔凯郭尔 上帝的间谍

费尔巴哈 人创造了上帝

马克思 现实的反抗

尼采 虚无主义的威力与无能

雅斯贝尔斯 有益的失败

海德格尔 关于存在的神话

罗素 哲学即抗议…

维特根斯坦 哲学的没落…

结束语 上楼与下楼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泰勒斯

哲学的诞生

人到暮年,特别是预感到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也许会在某个宁静的时刻,回想自己的童年。哲学也是如此。到现在它已经两千五百多岁了,预言它行将就木的也大有人在。今天从事哲学研究的人,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件艰难、有点老态龙钟的事业。从这种感觉中会产生回忆往昔与寻根的欲望。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在那个年代,哲学曾年轻力壮,充满活力地活跃于现实之中。

然而,谁要追究哲学的诞生之日,便很容易陷入非常尴尬的处境之中。对精神方面的变化,并没有专门的户籍登记处记载每件事发生的准确时间。哲学是什么时候问世的,谁也说不清。她的童年消失在远古时代的茫茫黑暗之中。

一种古老的传统告诉我们,哲学是从泰勒斯(Thales)开始的。他是位贤者,家住古希腊小亚细亚地区的贸易城米利都。据说他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哲学的人。但对这一点,也不是所有学者都表示赞同。有人指出,在古希腊几位早期诗人的作品中,就已能找到哲学的萌芽。因此他们称赫西俄德或者荷马为哲学之父。其他人则认为更早,说早在希腊人步入人类历史之前,在亚洲民族中已经产生了哲学。

比这更激进的,则是18世纪初的一位学者,柏林科学院院士,名叫雅各布·布鲁克尔。按照当时崇尚拉丁语的风尚,他自称雅各布斯·布鲁克鲁斯。他用拉丁语写了一部哲学史,洋洋洒洒,名叫《哲学批判史—从人类摇篮到当代》。如果我们相信这位学者,哲学起源就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最早期—摇篮时代,或把这个拉丁词翻译一下,人类的襁褓时代。这本书原版第一编的封面上印着一幅画:一派洪荒时代的风光中,站立着一只狗熊,优哉游哉地啃着自己的左掌。图上方的标题是ipse alimenta sibi, 翻译成汉语便是:自食其果。意思大约是:哲学不需要别的养料,也不需要其他科学和艺术为前提,它以自己为满足,独立存在。简言之,哲学从自身产生,所以在人类还处于襁褓之时,哲学已经问世了。因此,雅各布在探寻哲学的起源时,就必须不断地向前追溯:从希腊追到埃及,从埃及到巴比伦,甚至到《圣经》上所说的洪水暴发之前,即人类刚刚开始学步的夏娃与亚当时代。但雅各布的探根寻源并未到此为止,他甚至要研究,是否早在人类产生之前,天使和魔鬼之中已有了哲学家。当然,经过一番仔细的研究之后,雅各布得出结论:无论天使还是魔鬼都不是哲学家。再认真推敲一下,他觉得亚当及其子孙也不可靠。他们身上虽然不难找到哲学火花的痕迹,但要给他们披上哲学家的外衣,单靠这一点还不够。亚当嘛,雅各布说他根本不可能有时间进行哲学思考。那些被迫为温饱操劳的人,或者像圣经上所说,只有辛勤劳作才能有饭吃的人,晚上并没有精力思考深奥的哲学问题。

伟大的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写哲学史的人。他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说,人的基本欲望得到大体满足,有了闲暇,科学与哲学才能产生。这种情况第一次在埃及的法老的生活中出现,因此他们才发明了数学和天文学。本来意义上的哲学,则从希腊人才开始。当然是那些颇有闲暇的希腊人。这种闲情逸致最早只有富裕的城邦米利都的大商人才能享受,这个人就是泰勒斯。此后,人们便认为泰勒斯是哲学的鼻祖。

关于他的生活及性格,我们当然所知不多。亚里士多德认为,他是一位聪明的、几乎可以说狡猾的商人。有一天,他发现当年的橄榄将会大丰收,便提前把所有的榨油机买了下来,橄榄收获时又高价出租给别人。是否确有其事,谁也没有把握。确凿无疑的是:泰勒斯研究过政治,后来又研究过数学和天文学。在天文学领域,他成了名人,曾准确计算出将要出现的日食的时间。老天助兴,到了那天,太阳果真变暗了。我们时代的历史学家曾以此为基点提出哲学的确切诞辰。他的结论简明扼要:希腊哲学始于公元前585年5月28日。这恰恰是泰勒斯计算出发生日食的那天。当然人们会询问,哲学和日食到底有什么关系?总不至于说哲学历史本身就不是光明的历史,而是日食的延续吧!

根据所有的推测,泰勒斯是真正的智慧之人。也就是说,他不但思想深刻,而且精于世道,了解生活的哲理。古代人描绘的许多轶事证明了这点。母亲劝泰勒斯结婚成家,他回答说:“来日方长,何必着急?”过了几年,母亲再次急不可待地劝他,得到的回答却是:“去日不可追,为时已晚!”另外一则故事更令人回味。有人问泰勒斯为什么不想养孩子,他回答说:“吾爱吾子之故也!”

有人也许认为,在婚姻及生儿育女这些事上,小心谨慎倒也值得赞扬,但并不能因此就把这个人看成哲学家!柏拉图撰写的有关泰勒斯的故事,才带有了些真正的哲学味。泰勒斯有次正在观察天象,双眼朝天,全神贯注,不小心掉进身边的水沟。据说有位幽默敏捷的色雷斯妇女曾讥笑他,说他想了解天上的事,却不知道自己脚下的是什么。哲学家掉进水坑当然是件令人难堪的事,但柏拉图笔锋一转,赋予这件事非常严肃的意义:“这个讽刺嘲笑针对的是所有生活在哲学之中的人。这种人并不了解眼前的事情,也不熟悉他们的邻居。他们不但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人还是其他别的什么生物。如果要他们在法庭上或其他场合讲讲自己眼前是什么东西,那只会引起哄堂大笑。且不只是色雷斯人笑他,其他人也类似。由于没有经验,他们会掉进水沟,或者陷入同样窘迫的处境。他们笨拙迂腐,甚至使人感到幼稚愚蠢。”但这并不是全部,关键性的句子在后面:“他们关心的是:什么是人?和其他生物相比,人应该干什么?应该忍受什么?他们坚持不懈地研究这些问题。”这样,事情的本质就变了。柏拉图要说的是,如果牵扯到正义以及其他人生的核心问题,普通人不知所措,要露怯出洋相。这时,哲学家的时刻就到来了。

现在我们便可理解,为什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许多人恰恰把米利都的泰勒斯称为第一位哲学家了。泰勒斯关心的不是事物的表面,而是事物的本质。他要搞清楚的是:高山、动物、植物、风云、星体、人、人的行动与思想等等,这些以各种不同形体存在于世界上的东西究竟是怎么回事?所有这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进一步说:它们从何而来?怎么来的?什么是这些东西的起源?那个包罗万象使所有这些能够产生、存在、发展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这些就是泰勒斯关心的基本问题,尽管他的原话不是这么说的。他第一个提出了这些问题,因此他当之无愧地成了哲学的创始人。从他之后,直到今天,探索事物的本质与起源仍然是哲学的中心任务。


前言/序言

出版后记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Die philosophische Hintertreppe) 自1966 年出版以来,至今已历半个世纪,仍然长销不衰,广受各类读者欢迎,已成为德语学界重要的哲学启蒙读物。

本书作者威廉·魏施德(Wilhelm Weischedel,1905—1975)为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柏林自由大学教授,海德格尔及门弟子。思想上从有神论存在主义出发,处理怀疑论和虚无主义问题。主要著作有:《伏尔泰和历史问题》《哲学家的神:虚无主义时代哲学神

学的基础》《怀疑的道德》等。《通向哲学的后楼梯》是他写作的哲学入门读物,接引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步入哲学殿堂。

诚如书名所示,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经由“后楼梯”,穿堂入室,呈现的不是正襟危坐的教科书知识,而是随性真实的伟大心灵。作者从哲学家的生平轶事出发,如数家珍地谈论了34 位重要哲学家,从泰勒斯到维特根斯坦,每位都尽量介绍他的生平事业、生活习性,包括某些平常不太注意的有趣故事,并从这里引入哲学思想。作者像与老朋友聊天那样,不拘一格,开怀畅谈,将他有关哲学的所思、所想娓娓道来,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哲学的殿堂,感受哲学的魅力。

本书在中文学界至少有三个译本,相比之下,李文潮先生的译文最为精准,与原作文气最为贴合。因此,本次再版以李文潮旧有译文为底本,修订了旧有人名和少量术语的译法,订正了书中原有标点、文字的排印讹误。李文潮先生也在百忙之中拨冗对译文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核校。本书初版时叶秀山先生曾为之作序,斯人虽已去,斯文却长存。本次再版,叶老序言一仍其旧,以示对先生的尊重和怀念。

本书尤其适合作为哲学通识教育的入门读物使用。我们希望,无论是哲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其他热爱哲学的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哲学的魅力,有所受益。



《通往哲学的后楼梯:34位哲学家的人生与思想》并非一次寻常的哲学入门读物。它避开了宏大叙事和抽象理论的正面冲击,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迂回、也更为贴近人间的路径——“后楼梯”。这条“后楼梯”,通往的不仅是思想的殿堂,更是那些点亮人类智慧星空的伟大灵魂的日常生活,他们平凡的挣扎、不懈的追求,以及那些往往被掩盖在严谨论证之下的个人经历。 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它将哲学家的思想与其生平经历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如同精美的挂毯,每一根丝线都讲述着一个故事,而最终呈现的,是关于人类理智与情感、理性与感性、孤寂与共鸣的壮丽图景。它打破了哲学常常给人留下的冰冷、疏远的印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鲜活、可感、触手可及的亲切感。你将在书中看到,那些改变世界的思想,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植根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所经历的生活、所面对的挑战。 深入人心的哲思,源于真实的人生跌宕 在《通往哲学的后楼梯》中,你不会遇到枯燥的术语堆砌,也不会被晦涩的逻辑推导压得喘不过气。相反,你将跟随34位哲学家,如同拜访老友一般,走进他们的书房,倾听他们的低语,感受他们的心跳。 例如,当你翻开苏格拉底的篇章,你看到的不仅仅是“认识你自己”的箴言,更是他如何在雅典的街头巷尾,与形形色色的人进行看似寻常却极具启发性的对话。你将体会到他那不畏权贵、坚持真理的勇气,以及他最终因“腐蚀青年”之名而甘愿赴死的悲壮。他的思想,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我,而他的人生,则是一个永恒的道德困境的生动演绎。 再比如,当我们谈论柏拉图,你将不再仅仅局限于“理念论”的抽象概念,而是会了解到他作为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如何在导师的思想基础上,构建了自己更宏大的哲学体系。你或许会好奇,他对于理想国的美好构想,是否源于他对当时雅典政治现实的深刻失望?他的著作中,那些对话体裁的运用,又是否折射出他对真理探索的多元和开放? 甚至对于我们今天可能感到遥远的古代哲学家,本书也力图发掘他们人性化的一面。你将在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中,感受到他对世界万物的细致观察和分类的热情,而他作为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其身份的多重性又为我们理解其思想的广度提供了另一层维度。 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勾勒人类智慧的星河 本书的结构设计并非简单的线性排列,而是一种思想的流动与回响。34位哲学家,从古希腊的奠基者,到近代思想的巨匠,再到现代哲学的创新者,他们的思想犹如繁星点点,汇聚成一条璀璨的智慧长河。 你将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哲学家们如何回应前人的挑战,如何解决当下的困境,又如何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启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不仅是一个孤独的思想实验,更是他在科学革命的浪潮中,寻求确定性与可靠性的内在逻辑。他的怀疑精神,激发了后来者对理性根基的不断追问。 洛克的经验主义,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强调感官经验的重要性,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和政治思想奠定了基础。你可以想象,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他如何试图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构建社会秩序提供一套更为稳健的理论。 康德,这位“哥白尼式的革命者”,试图调和理性与经验的鸿沟,他关于“本体”与“现象”的区分,以及他对道德法则的论证,至今仍是哲学探讨的中心。理解康德,仿佛是走入一座精密的思想迷宫,而本书的导引,将让你在这个迷宫中找到清晰的路径。 从个体命运到集体思潮,洞察哲学家的影响力 《通往哲学的后楼梯》不仅仅是对个体思想的梳理,更是对这些思想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深刻洞察。这些哲学家的生命轨迹,常常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他们的思想,有时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呐喊,有时是逆流而上的批判,有时则是引领时代走向的灯塔。 例如,马克思的思想,并非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是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本书将带你走进他充满斗争与激情的生命历程,让你理解他的理论如何根植于他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以及他对人类解放的深切渴望。 萨特的“存在主义”,则是在二战的阴影下,对人类自由与责任的深刻反思。他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论断,激发了一代人的思考,让他们重新审视个体在世界中的位置。 即使是那些在公众视野中相对“隐形”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也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人类文明的土壤。通过本书,你将发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哲学见解,可能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塑造了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 “后楼梯”的意义:从日常经验抵达哲学深度 “后楼梯”这个意象,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味。它象征着一种不走寻常路、不拘泥于表面、深入挖掘事物本质的探索精神。与正门(即直接进入抽象理论)相比,“后楼梯”更强调从个体的、具体的生活经验出发,去理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本书的作者,通过对34位哲学家生平的细致考证和深入解读,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你将在他们的个人经历中,找到理解其哲学思想的钥匙。例如,你可以从尼采的人生悲剧,去理解他关于“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的绝望与呐喊;你可以在维特根斯坦的孤独与疏离中,体会他对语言和逻辑的深刻反思。 这种“由表及里”的阅读方式,不仅降低了哲学入门的门槛,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哲学并非是少数精英的专属,而是关乎每一个人的存在,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如何生活、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 《通往哲学的后楼梯》是一次智识的冒险,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它邀请你放下对哲学的刻板印象,走进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的真实世界,与他们一同思考,一同感受,一同探寻那些贯穿古今、永恒不变的哲学命题。这本书,是你通往哲学深度的一条温暖而坚实的“后楼梯”。它不是让你一蹴而就,而是让你在行走中,在感受中,在理解中,逐渐领略哲学的迷人风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收获,并非某一个具体的哲学结论,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理解他人的新视角。它让我明白,许多看似坚不可摧的信念,其实都建立在特定的历史假设之上。当我阅读完这些不同人生轨迹和思想体系的碰撞后,我发现自己对“真理”的定义变得更加宽泛和谦逊了。以往总觉得哲学是关于“终极答案”的追寻,而这本书却告诉我,过程本身,那些探寻和辩驳的努力,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更深层次问题的好奇心,让我愿意去挑战那些习以为常的认知。这不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它已经渗透到我日常思考的方式中,成为我理解复杂现实世界的一把多功能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巧妙地避开了传统的编年史式叙述的沉闷,而是用一种更具关联性和启发性的方式组织材料。我惊喜地发现,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哲学家之间,其实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对话和继承关系。作者像是搭建了一座思想的桥梁,让原本看似互不干涉的领域彼此交融,产生了新的火花。读完关于某一位思想家的部分,再去看下一位的观点时,我总能捕捉到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像是一种思维的升级。它教会我如何看待观点的演变,如何理解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迭代与碰撞。对于任何想要系统建立自己哲学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底层框架,扎实、可靠,而且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简直是思想的探险,把我带入了一个个迷宫般的哲学世界。初翻开时,还以为会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没想到作者的叙事功力如此了得,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在他的笔下仿佛活了过来,有了鲜活的生命和清晰的轮廓。读起来不像是在啃教科书,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老到的智者,娓娓道来那些跨越世纪的思想交锋。尤其是对某些哲学家的生平描述,那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捕捉,让人拍案叫绝。你仿佛能透过文字的缝隙,看到他们当时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与超越,而不是仅仅记住那些标志性的理论名词。这种将“人”还原于“思想”的写法,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这些伟大头脑的距离,让我深刻体会到,哲学并非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而是与我们日常经验息息相关的存在。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对自身思维模式的审视与重塑,实在令人沉醉。

评分

坦率地说,我是一个对深度阅读有一定门槛的人,很容易被冗长晦涩的句子劝退。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出人意料地流畅且富有洞察力。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你既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体会到他对哲学史的精通,但同时,行文又不失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和力,仿佛是经验丰富的向导,耐心地引导你穿越知识的丛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哲学家的局限性时所展现出的客观和审慎,既肯定了他们的贡献,也指出了他们时代的局限,这使得整个评价体系显得尤为立体和公正,绝非盲目的崇拜或批判,而是真正的学术对话。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许多哲学家只停留在中学课本上那些刻板的标签印象中,什么“我思故我在”,什么“美德即知识”,听起来都是些遥不可及的口号。然而,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具“人情味”的解读路径。它没有急于让我记住那些哲学体系的宏大架构,而是聚焦于这些人是如何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中,一步步构建起自己的世界观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沉思,思考如果我处在他们的境地,是否也会得出相似的结论,或者走上完全不同的岔路。这种代入感极其强烈,使得原本冰冷的哲学思辨,充满了温度和张力。作者在梳理复杂的思想脉络时,那种抽丝剥茧的清晰度,让人由衷佩服,难怪这本书能有如此高的声誉,它确实做到了“化繁为简”而不失“去芜存精”。

评分

非常好喜欢喜欢喜欢喜欢

评分

东西一如既往的好,下次还会来的

评分

多搞活动,多囤书,京东又嗨了!

评分

非常满意的价格,非常满意的京东服务,还有非常满意的好书!!

评分

京东物流一如既往地快,书品很好,东西很好很满意。快递员辛苦。

评分

非常满意的一次购物体验?

评分

很好特别喜欢

评分

书外观完好,还没有看,看后再追评。

评分

经典作品,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