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詩文選評

韓愈詩文選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昌武,撰 著
圖書標籤:
  • 唐詩
  • 宋詩
  • 古詩文
  • 文學
  • 經典
  • 韓愈
  • 詩歌
  • 散文
  • 選集
  • 注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495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715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古代文史經典讀本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4
字數:15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依據韓愈生平創作曆程,選擇代錶性的詩文,加以注釋、評析。詩歌依據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係年集釋》為底本,文依據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為底本,文獻翔實可靠,而注釋精闢簡要,評析反俗為雅,適應讀者欣賞習慣。

作者簡介

  孫昌武,南開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係教授。曾任日本神戶大學、韓國嶺南大學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外國人研究員。主攻隋唐五代文學、佛教文學;著有《柳宗元傳論》 、《唐代古文運動通論》、《佛教與中國文學》等;譯作有《中國的神話傳說和古小說》等。

目錄

001/齣版說明

001/導言

001/一、求舉覓官(768年—803年12月)

此日足可惜一首贈張籍/005

齪齪/016

雉帶箭/019

贈侯喜/021

與馮宿論文書/025

送李願歸盤榖序/030

答李翊書/038

歐陽生哀辭/048

題哀辭後/056

送孟東野序/059

師說/070

祭十二郎文/077

送董邵南序/089

圬者王承福傳/093

雜說(四首選一)/102

子産不毀鄉校頌/105

復誌賦/109

119/二、流貶南荒(803年12月—806年6月)

答張十一/124

叉魚/126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131

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135

山石/140

感春四首(選一)/143

醉贈張秘書/146

原道/151

原毀/168

伯夷頌/174

181/三、坎坷宦途(806年6月—819年1月)

石鼓歌/186

調張籍/196

盆池(五首選二)/200

桃源圖/202

聽穎師彈琴/207

華山女/209

張中丞傳後敘/214

國子助教河東薛君墓誌銘/227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233

唐朝散大夫贈司勛員外郎孔君墓誌銘/239

毛穎傳/248

送窮文/260

進學解/269

281/四、動蕩暮年(819年1月—824年12月)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286

瀧吏/289

送桂州嚴大夫/294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選一)/296

論佛骨錶/297

鰐魚文/310

柳子厚墓誌銘/316

祭柳子厚文/328

殿中少監馬君墓誌/333

337/結語


精彩書摘

  《韓愈詩文選評》:
  古樸淡雅,都是反對雕飾藻麗的華靡詩風,要求創造不見耘鋤之跡的“神功”、如浮雲一樣舒捲自如的境界。這也正是他個人創作的藝術追求,也是他詩歌藝術上獨到的成功之處。他和友人孟郊等人藝術趣味類似,相互提攜,形成一個流派,即影響深遠的“韓、盂詩派”。詩裏錶揚的三位友人,就是這一詩派的代錶人物。其中孟郊年長他十七歲,張署長十歲,張籍與之年齡相仿,但他當之無愧地成為這一派的領袖。除瞭他的成就確實超越群倫之外,還由於他樂善愛纔,有著團結同誌和後學的氣度、人品。這首詩就清楚地錶現齣他對友人纔能、成就的真誠的贊賞和欽佩之情,這也是他能夠團結一批人共同從事儒學“復古”和詩文革新的重要條件。
  詩以勸酒開頭,照應題目裏的“醉”字。接下來就逐一評論友人的詩,這是以詩論詩的主旨,而在內容和寫法上都有所開拓。其中使用比擬手法描寫詩的風格,在當時已成風氣,後來更成為詩文評論的常用手法。韓愈對幾個人的評論,確實是體味有得,錶達更富於情趣,特彆是比喻很新穎,寓意深刻而貼切。
  ……

前言/序言

  導言韓愈詩文選評導言談到中國古代文學的成就,有一句口頭禪:“韓柳文章李杜詩。”其中提到的韓愈、柳宗元和李白、杜甫,都是唐代具有代錶性的偉大作傢,而唐代又正是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十分燦爛輝煌的時期之一。這四位作傢創造瞭唐代文學的巔峰,其作品更流傳韆古,飲譽世界,已成為世界古典文學中的瑰寶,中華民族珍貴的精神遺産。正如那句口頭禪錶明的,其第一位韓愈以“文章”著稱。他首先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流的散文傢,是成就卓著、影響深遠的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他又詩、文兼擅,長於辭賦,創作成就不僅僅限於散文。其一生業績更不隻錶現在文學領域,他又是曆史上有貢獻、有影響的思想傢和政治活動傢。

  韓愈(768—824),字退之。韓氏郡望是昌黎,因稱“韓昌黎”;他曾擔任吏部侍郎,稱“韓吏部”;死後謚曰“文”,稱“韓文公”。他留有文集,稱《昌黎先生集》或《韓文公集》,正集四十五捲,外集十捲,另有一些後人輯錄的佚文,有些真僞尚待考辨;又外集中包括《順宗實錄》,是史學著作;另存一部題署他與李翱閤著的《論語筆解》,真僞尚多異議。

  對韓愈的評價,宋代的蘇軾在《韓文公廟碑》裏留下瞭四句著名的話,即所謂: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捲五五)這後兩句是對韓愈品格的贊譽,暫且不論。前兩句一則錶揚他的文學成就,再則贊揚他振興儒道之功,大體概括瞭韓愈一生的主要業績。不過對於蘇軾在這兩方麵所做齣的評價,後人有許多不同看法。比如關於“文”,“八代”(有不同解釋,一般以漢、魏、晉、宋、齊、梁、陳、隋為八代)的成果是否可以用一個“衰”字來概括?韓愈對它們是不是完全否定?就很值得討論。又關於“道”,韓愈是提倡“儒學復古”的,但他所倡導的“儒道”是否純正?他是否真的復興瞭先秦、兩漢的“儒道”?人們同樣多有疑問。這些爭議本書下麵將涉及到並具體論及。但蘇軾那兩句話、十二個字,確實言簡意賅地道齣瞭韓愈在“文”和“道”兩方麵的成績,肯定他轉變一代思想、文學風氣的巨大影響和曆史地位,因此也就被後代廣泛傳誦。

  眾所周知,唐代是中國曆史發展中的一個鼎盛時期。在一般印象裏,大唐帝國國勢強盛,經濟繁榮,聲威遠播四海,思想開放而活躍,文學藝術領域更是大傢輩齣,名作如林。但實際上唐王朝真正保持統一、安定局麵主要是在開國後的一百幾十年間,即從立國的七世紀初到八世紀中葉唐玄宗在位前期。從天寶十四載(755)爆發“安史之亂”,整個國傢就急劇地走嚮下坡路。經過九年慘淡經營,大亂甫告平定,朝廷麵對的是臲卼不安的強藩和邊疆少數民族的侵逼,內部則政齣多門,閹宦弄權,朝官政爭。肅、代、德宗幾代皇帝都不求、實際也難以振作,結果是動亂連年,經濟衰弊,矛盾叢生,國是日非。在這種危機四伏的形勢下,思想文化領域又彌漫著頹敗、消極的風氣。其集中錶現就是佛、道橫流。包括韓愈等人,一些具有用世之誌又信守儒傢傳統的士大夫,深感形勢衰頹、危機四伏的局麵不可久恃,力圖重新振興儒學傳統、發揚儒傢經世濟民精神和倫理道德,以為挽救社會危機的主要甚或是唯一的途徑。這就是齣現所謂“儒學復古運動”的背景。當然“運動”一詞是現代人的概念;把提倡“儒學復古”的人們視為一個政治或學術“派彆”,稱韓愈(和柳宗元)為這一派的“領袖”等等,也是一種現代意義的提法。但韓愈確實適逢其機,順應潮流,為振興儒學盡心竭力,並取得瞭重大成果,造成瞭廣泛影響,從而也確立起他在思想史、學術史上的重要地位。

  從中國曆史發展實際看,外來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作為傳播久遠而廣泛的兩大宗教,對文化發展都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不可籠統地全麵否定。就是曆代批駁、反對佛、道的人往往也受其影響,更是不爭的事實。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士大夫間提倡儒學,反對佛、道的努力自晉、宋以來迄未間斷。到隋、唐時期,則有“大儒”文中子王通、史學傢劉知幾等人,也都在這方麵做齣相當的努力。唐王朝開國伊始即興辦國學,敦崇先儒,修撰《五經正義》,如此等等的措施,也都是在自覺地以振興儒學來維護思想意識領域的統一,這也成為唐王朝的國策。從這個角度看,韓愈闢佛、道,崇儒術,已鮮有創新的意味。何況他的主張顯然又有偏激和膚淺的一麵。但如果放在具體環境中來考察,韓愈鬥爭的意義和成就則不可低估瞭。他不僅在態度上錶現齣鮮有倫比的熱忱和堅定,他的鬥爭更有主、客觀兩個方麵是前人和同時代人難以企及的。就客觀條件而言,他所處的中唐時期,正是佛、道二教在朝廷支持下大肆泛濫、思想領域十分混亂的時期,這就使得振興儒道的努力顯得特彆緊迫和切實,從而也就突顯齣韓愈的特殊的目的性和戰鬥性。就主觀方麵而言,韓愈是在新的思想文化環境中提倡儒道的。如陳寅恪先生指齣,他大力闢佛,卻又“溝通儒釋心性”學說,“盡量談心說性,兼能濟世安民,雖相反而實相成,天竺為體,華夏為用,退之於此以奠定後來宋代新儒學之基礎”(陳寅恪《論韓愈》,《金明館叢稿初編》第288頁)。就是說,韓愈是在廣泛總結、汲取各傢各派包括佛教特彆是禪宗心性學說的理論成果的基礎上,賦予所提倡的儒傢聖人之道以新鮮的理論和現實內容,他從而成為思想文化發展中承前啓後的關鍵人物。在中國思想史上以“天人之際”為核心的“漢學”嚮以“性理”為核心的“宋學”的演變過程中,他起到瞭先行和開拓作用。加之他具有蘇軾所稱贊的“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的品格和勇氣,錶現齣古代優秀士大夫引以自豪的大無畏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誌,一生中永不衰歇地為張揚儒道、闢除佛老而奮鬥,從而在文化史上成為反佛興儒的旗幟和榜樣。

  而韓愈更以其文學成就傳頌古今。在一般民眾中,他的文名更高於思想傢的名聲。他的“儒學復古”與“文體復古”互為錶裏,兩個方麵有著密切關聯。

  就“文”而言,蘇軾所說的“文”,指的是“古文”。這是以三代、秦、漢文章為楷模、不同於魏晉以來流行的駢體文的散體單行之文。蘇軾所謂“起衰”,即是指韓愈以這種“古文”全麵革正瞭魏晉以來嚴重敗壞瞭的文體、文風、文學語言、文章錶現手段等等。提倡和寫作這種“古文”,同樣不自韓愈始。但他在這方麵確實做齣瞭總結性的成績和貢獻。概括起來,成績和貢獻大體可歸納為兩個大的方麵: 一是他大力倡導散體“古文”、批判浮靡雕琢的駢體,推進和完成瞭自南北朝後期即已開始的革正文體、文風和文學語言的“運動”。完成這一業績,當然也不是他一個人的勞績。但他理論係統而明晰,本人又進行瞭成功的實踐,寫作齣一大批內容充實、錶達優美的各體作品,為文壇樹立瞭新文體、新文風的楷模;他又以“師道”自任,大力鼓動、援引同道和後學,使得新“古文”在聲勢上席捲文壇。這樣,經過他和他的同道幾十年間的努力,從根本上改變瞭文壇風氣和創作麵貌。自此以後直到“五四運動”白話文取代文言文,這種散體“古文”一直是文壇的主導文體。因而韓愈當之無愧地被看成是“古文運動”的領袖、寫作“古文”的典範。再一方麵,古代的“文”、“古文”等等,在概念上並不完全等同於今人所說的文學散文。例如論政、論學等議論文章以及各種錶奏、書信等應用文字,就不能全部歸類為散文。但是從文學曆史實際齣發,對於古代的“文”或“古文”與散文的區分、界限又確實難以劃得很清楚。就文學曆史的實際說,越是嚮上追溯,散文的範圍就越是寬泛。例如先秦諸子著作本是學術論著,《左》、《國》、《史》、《漢》則是曆史著作,但在文學史上都被當作散文經典。當然同樣被看作散文的作品,文學性和文學價值的高下、精窳卻大不相同。而時代越是推後,文學散文和非文學作品的區分就更為明顯和嚴格。韓愈正處在散文發展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他的著名文章如《原道》、《爭臣論》本是學術或政論文字,他的大量書序、墓誌等本是應用文字,但它們都被看作是散文史上的名篇。這不隻是齣於因襲傳統的分類,更因為它們除瞭學術的、應用的等等方麵的價值而外,確實更體現齣高超的語言藝術和錶達技巧,具有高度的藝術和審美價值。日本著名中國學傢吉川幸次郎曾說過:“重視非虛構素材和特彆重視語言錶現技巧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史的兩大特長。”(《中國文學史之我見》,《我的留學記》第168頁)韓愈的大部分文章正典型地體現瞭這兩方麵的特長。從中國古代散文曆史的長期演變看,有兩個關鍵時期或者說是兩個裏程碑。一個是魏晉,當時“四部”分、文集立,“文學的自覺”觀念形成,“文”被從“經”、“史”、“子”學術之“文”、文化之“文”區彆開來;再一個就是唐代以韓、柳為代錶的“古文”。韓愈等人倡導文體“復古”,本是以先秦、盛漢散體單行、質樸無華的文章為楷模。但這新一代“古文”傢並沒有迴歸到先秦、盛漢的文章之“文”、文化之“文”的老路上去。特彆是韓、柳,明確地寓創新於“復古”,以“復古”行創新,創作齣語言和錶達極其精美、具有高度藝術和審美價值的文字,從而把古典散文的發展推進到一個新階段。如果按前麵引述的吉川幸次郎的觀點,韓愈的文章基本都是“非虛構”的,但它們的立意、結構、錶現手段、語言運用等方麵,卻顯示齣高度的藝術性。這樣,韓愈不僅作為優秀的文章傢革正瞭文體、文風和文學語言,更作為文學傢創作齣具有高度藝術性的新一代文學散文;韓愈及其同道不僅以明晰的理論和卓越的實踐確立起“古文”發展的新方嚮,更創造齣古典散文的新高峰。他和他的同道創造的這一傳統被宋代歐陽修、蘇軾等人所繼承和發揚,直到晚清,一直被當作寫作文章和創作散文的典範和標尺。由於韓愈在以上兩個方麵的勞績,他確實當得“起衰”功臣的稱號。

  值得注意的還有一點,對於韓愈本人的活動及其造成巨大影響至關重要,就是他辯證地處理“儒學復古”和“文體復古”的關係。他清晰地提齣“文以明道”作為革正文體和寫作實踐的綱領,即以“古文”為“明道”的手段,又以“明道”為“古文”的標的。這就既賦予他所倡導的“古文”以正大堂皇的旗號,更給他的創作充實以實際內容。特彆是當他針對現實問題和社會矛盾,從積極方麵發揮儒傢學理,所寫齣的作品的積極意義就更為明顯。而另一方麵又如宋代理學傢硃熹所說,韓愈一生“用力處”終究在文章,他“隻是要作好文章”(《滄州精捨諭學者》,《硃文公文集》捲七四)。在這一點上又錶現齣他的文人本色。他在寫作上研練琢磨,精益求精,對前人遺産廣取博收,旁推交通,推陳齣新,寫作齣許多錶達精緻、聳動視聽的優美文字。如果說他在思想史上的業績固然不可忽視,他的文章更飲譽古今;他為寫作“古文”樹立瞭典範,在發展文學散文藝術上更做齣巨大貢獻。

  又古代廣義的所謂“文”還包括詩歌、辭賦等。韓愈在這兩個領域的成績也十分突齣。特彆在詩歌創作上,韓愈在盛唐李、杜等大傢之後,彆闢蹊徑,力求矜創,開創齣詩歌創作的新生麵。韓愈詩的特徵被概括為“以文為詩”。對於這一說法曆來有不同理解和評價。實事求是地分析,韓愈“以文為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內容,他把一般作為“文”的內容廣泛納入到詩裏,使詩歌的題材大為開闊瞭。本來內容不斷充實、擴大,是唐人詩歌創作的傳統。李、杜、王維都是如此。韓愈則繼續加以拓展。歐陽修說:“退之筆力,無施不可,而嘗以詩為文章末事。故其詩曰‘多情懷酒伴,餘事作詩人’也。然其資談笑,助諧謔,敘人情,狀物態,一寓於詩,而麯盡其妙。”(《六一詩話》)在他的筆下,議政、論學、談文、考古等等都可入詩。許多難以錶現的題材,如鼾睡、落齒、山火、瘧疾等等都被他寫成瞭詩。所以有人稱贊他“胸中牢籠萬象,筆下熔鑄百傢”(李重華《貞一齋詩說》)。另一方麵錶現在形式上,則把主要用於散文的技法活用於詩。如他的詩排比鋪陳,不避瑣細,這本來是文和賦的錶現手法;而在詩的格律方麵,他又往往力避排偶,多用散體句式,多用窄韻險韻;加之他刻意好奇,喜歡自鑄新詞,追求奇崛高古,如此等等,使他的作品顯現齣鮮明的藝術特色,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某些詩難免顯得過分奇詭或淺陋冗長、缺乏情韻,但從總體看,其風格雄奇高古,恢弘奧衍,在盛唐諸大傢之後,在藝術上做齣瞭重大開拓和貢獻。以他為代錶,形成一個頗有創意、極富特色的詩歌創作流派即“韓孟(郊)詩派”。這一派對後世詩壇,特彆是對宋詩的發展産生瞭巨大影響。

  本文開頭說到韓愈還是政治傢。作為政治傢的韓愈無論是觀念還是行動都頗為矛盾和復雜。當時與後世對這一方麵的評價更多有分歧。他作為庶族士大夫階層齣身的文人,以儒術立身,以政能文纔求進,仕途頗多坎坷麯摺。但他持誌不衰,不僅在言論上、更以實際行動反對分裂割據,維護統一安定,關心民眾疾苦,勇於與弄權的閹宦和跋扈的強藩鬥爭,力闢佛、道的蠹國害民,這種種錶現都體現瞭他政治上的積極、進取態度。但他對待政治變革又趨於保守,力圖護持朝廷綱紀,因而對當時有友人柳宗元、劉禹锡等參與的較激進的“永貞革新”取批評和對立立場,在文字中亦多有攻駁之詞。這又反映齣他在政治方麵的局限,也造成他和友人柳宗元等人的矛盾。這方麵當然也影響到他的文學創作。但平心而論,他在政治上絕不是單純“守舊”或反動的;就是他對革新派的批評,也不無閤理的成分。

  以下,即依據韓愈的生平、創作曆程,選擇他具有代錶性的各體詩文加以注釋、評析,以期讀者通過具體作品,對這位彪炳一代的文化偉人、取得巨大文學成就的偉大作傢有所瞭解。選錄文本,詩根據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係年集釋》,文根據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個彆文字有校改,不另注明。篇目編排則依據韓愈生平經曆劃分為四部分,每部分均先詩後文,這也是遵循選傢的慣例。實際上韓愈在散文方麵的成就和貢獻更值得重視。而就現實意義說,無論是對於文章寫作還是散文創作,他的文章都具有更大的藉鑒價值。



《韓愈詩文選評》——韆載之下,文心依舊 韓愈,這位在中國文學史上光芒萬丈的名字,猶如一座巍峨的山巒,承載著唐代古文運動的巨擘風骨,孕育瞭無數後世文人的精神源泉。他的詩,雄渾壯麗,汪洋恣肆,將盛唐的氣象與個人的情懷融為一體;他的文,簡潔有力,汪洋博大,開創瞭以質樸自然為尚的古文新風。自宋代以來,對韓愈詩文的研讀和評價便從未停歇,曆代文人墨客,或贊其道,或推其文,或評其詩,皆從中汲取養分,推陳齣新。 本書,便是這樣一部旨在深入探究韓愈詩文精髓、提煉其思想價值、梳理其文學地位的專題研究。我們並非簡單地對韓愈的作品進行堆砌,而是試圖以一種更為精細、更為貼近原著的方式,去理解這位偉大文學傢的內心世界和藝術追求。 一、 時代背景:文壇巨擘的崛起之路 韓愈身處晚唐,一個王朝由盛轉衰,政治動蕩,社會不安的時代。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對文章的肩負的使命感愈發強烈。他敏銳地觀察到當時文壇上辭藻浮華、內容空洞的弊病,深受先秦兩漢樸實文風的啓發,旗幟鮮明地提齣瞭“文以載道”的文學主張,並身體力行,倡導古文運動。本書將詳細考證韓愈所處的時代環境,分析其人生經曆對其思想形成的影響,揭示他作為一名文人,在那個特殊時期所承擔的文化責任與曆史使命。我們將追溯他的求學之路,探尋他在科舉仕途中的跌宕起伏,以及這些經曆如何塑造瞭他堅韌不拔、勇於批判的性格。 二、 思想精髓:道與文的辯證統一 “文以載道”是韓愈文學思想的核心,也是本書著重探討的理論基石。他認為,文章的最高境界在於能夠承載和傳播儒傢的道義,能夠起到教化民眾、匡正世風的作用。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對文章形式的忽視。恰恰相反,韓愈提倡的“古文”,並非一味地模仿,而是力求語言的準確、錶達的清晰、情感的真摯。他反對雕琢濫砌,反對徒有其錶的華麗辭藻,主張以自然樸素的語言,傳達深刻的思想內容。 本書將從以下幾個方麵深入剖析韓愈的“文以載道”: “道”的內涵: 韓愈所說的“道”,主要指的是儒傢之道,即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倫理規範,以及治國安民的政治理念。我們將通過解讀他的散文名篇,如《原道》、《論佛骨錶》等,來理解他對“道”的理解和推崇。 “文”的形態: 韓愈認為,能夠有效承載“道”的“文”,應該是簡潔明瞭、清晰有力的。他倡導學習先秦兩漢的古文,學習其平實、流暢、深刻的特點。我們將分析韓愈散文的語言風格,如其用典的精妙、句式的多變、段落的組織等,來展現他如何通過對“文”的革新,達到“文以載道”的目的。 道文關係: 我們將深入探討韓愈如何看待“道”與“文”的關係。他並非將兩者割裂,而是認為“道”是根本,“文”是載體。優秀的“文”能夠更好地傳播“道”,而脫離瞭“道”的“文”則是空洞無物的。本書將分析韓愈在不同作品中,是如何巧妙地將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相結閤,使得他的文章既富有深刻的思想,又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 三、 詩歌藝術:雄渾壯麗,蕩氣迴腸 韓愈的詩歌,同樣是他文學成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詩風雄渾壯麗,氣勢磅礴,常以宏大的題材,抒發豪邁的情懷。與同時代一些側重描摹細膩情感的詩人不同,韓愈的詩歌更顯“力”與“氣”。 本書將對韓愈的詩歌藝術進行細緻的品析: 題材的廣闊: 韓愈的詩歌題材非常廣泛,涵蓋瞭寫景、詠史、懷古、贈答、應製等諸多方麵。他能將尋常的景物寫齣不凡的氣勢,將曆史的變遷化為對現實的思考,將個人的情感融入傢國情懷之中。我們將選取具有代錶性的詩歌作品,如《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山石》、《石鼓歌》等,對其題材和立意進行深入解讀。 語言的錘煉: 韓愈的詩歌語言,繼承瞭漢魏樂府的樸實之風,同時又融入瞭唐代詩歌的瑰麗色彩。他善於運用口語化的詞匯,卻又不失文雅;他能夠駕馭生僻的字詞,卻又不顯得晦澀。我們將分析韓愈詩歌的用詞、用典、比喻等修辭手法,展現其語言的精煉與變化。 氣勢的營造: 韓愈詩歌最顯著的特點之一便是其雄渾的氣勢。他常常通過宏大的意象、壯麗的景象、激越的感情來營造一種磅礴的氣勢,讓讀者感受到一種蕩氣迴腸的力量。我們將分析韓愈在詩歌中如何運用鋪陳、誇張、排比等手法,來錶現這種雄渾的氣勢,例如其《南山》一詩中對南山的壯麗描繪。 詩文互鑒: 我們還將探討韓愈的詩歌與散文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印證。很多在散文中錶達的“道”的理念,也體現在他的詩歌之中。同樣,詩歌中激昂的情感和磅礴的氣勢,也為他散文的論辯增添瞭力量。 四、 文學影響:古文運動的旗手與精神傳承 韓愈作為古文運動的領袖,其文學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他不僅在當時就獲得瞭極高的聲譽,而且在後世,他的文學思想和藝術成就,成為無數文人學習的典範。 本書將詳細論述韓愈的文學影響: 古文運動的倡導與實踐: 我們將梳理韓愈如何與柳宗元等人一道,發起和推動古文運動,其運動的意義在於糾正瞭當時文壇的弊病,為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開闢瞭新的道路。 對後世文人的啓迪: 從宋代的歐陽修、蘇軾,到明清的諸多大傢,韓愈的散文創作和文學理論,都對其産生瞭重要的影響。我們將舉例說明,後世文人如何在韓愈的基礎上,發展齣各自獨特的風格,但同時又難以擺脫韓愈的烙印。 “文以載道”的延續與演變: “文以載道”的理念,並非韓愈一人提齣,但他的實踐和倡導,使其成為一股強大的文學思潮。本書將追溯這一理念在後世的發展和演變,探討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意義。 思想價值的現代解讀: 除瞭文學價值,韓愈的許多思想,如其對民生疾苦的關注,對社會不公的批判,依然具有現實意義。我們將嘗試從現代視角,解讀韓愈詩文中的思想價值,探討其在當下社會的意義。 五、 選評方法:力求客觀與深入 本書在選評韓愈的詩文時,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精選代錶作: 我們將從韓愈浩如煙海的詩文作品中,精選最能體現其思想精髓、藝術特色和文學成就的代錶性篇章進行深入分析。 注重原著: 所有的評析都將緊密圍繞韓愈的原文展開,力求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進行解讀和闡釋。 兼顧曆史與現實: 在分析韓愈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曆史意義的同時,也會嘗試將其思想和藝術成就與現代讀者進行對話,使其作品煥發新的生命力。 藉鑒前人研究: 我們並非閉門造車,而是會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齣自己獨到的見解。但同時,本書的重點在於獨立研究和原創性分析,避免對他人觀點的簡單復述。 語言風格: 本書的語言風格將力求平實、嚴謹、富有條理,避免使用過於晦澀的學術術語,力求讓廣大讀者能夠理解和接受。 結語: 韓愈的詩文,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通過本書的深入探究,我們希望能夠帶領讀者,穿越韆年時空,與這位偉大的文學傢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感受他澎湃的激情,理解他深刻的思想,領略他卓越的藝術。我們相信,對於任何一位熱愛中國文學、渴望瞭解中國文化精髓的讀者而言,本書都將是一次不容錯過的精神旅程。韓愈的精神,穿越時空,依然熠熠生輝,值得我們反復品讀,細細體味。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韓愈詩文選評》,我便被一股穿越韆年的古韻深深吸引。書中那些或激昂慷慨,或沉鬱頓挫的詩篇,如同陳年的佳釀,初嘗微澀,細品則迴味無窮。韓愈筆下的山河壯麗,士人心誌,仿佛昨日重現。他描繪的登高望遠,抒發的懷纔不遇,至今仍能觸動每一個在現實中努力前行的人。最讓我難忘的是他對友人情誼的描摹,那些樸實無華的字句,卻承載瞭韆金一諾的深情,讀來令人動容,不禁讓我迴想起自己與知己相交的點滴,在忙碌的生活中,這樣的情感連接尤為珍貴。而他那些議論文,更是如同利劍般直指時弊,字字珠璣,條理清晰,讀之令人拍案叫絕。他對於文章的見解,對於為文之道的要求,放在今日依舊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他所倡導的“文以載道”,不僅僅是文章寫作的準則,更是為人處世的哲學,教會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中,如何堅守內心的原則,不隨波逐流。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詩文選集,更像是一本人生哲理的啓示錄,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純粹的學術體驗,又帶著一絲哲學的思辨。我喜歡它在分析韓愈詩文時,那種嚴謹的態度和清晰的邏輯。作者不會迴避韓愈作品中的一些爭議之處,反而會提供多種角度的解讀,引導讀者進行獨立思考。例如,在探討韓愈的散文風格時,作者詳細對比瞭不同時期韓愈散文的特點,並分析瞭其文風演變的原因,這讓我對韓愈的創作過程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書中對於韓愈用典的考證,以及對其語言特點的分析,都非常到位,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國學功底。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查閱一些作者提到的典故,這不僅加深瞭我對文章的理解,也讓我從中學習到瞭不少知識。這種“學中求知”的過程,充滿瞭樂趣。而且,作者在評析時,也常常旁徵博引,將韓愈的作品與同時代甚至後世的其他文學作品進行比較,這讓我看到瞭韓愈在文學史上的獨特性和重要性。

評分

這本書帶來的驚喜,絕不僅僅是文字本身的美妙。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韓愈作品的細緻解讀,那些精闢的評語,如同明燈,照亮瞭文本深處的意蘊。作者的學識淵博,見解獨到,將韓愈作品的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都做瞭深入淺齣的分析。比如,在解讀《師說》時,作者不僅梳理瞭韓愈所處的社會環境,還細緻剖析瞭韓愈“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點是如何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指齣其對後世教育思想的影響。這種“解經”式的分析,讓我不再僅僅是旁觀者,而是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韓愈的思想深度和人格魅力。讀完一段詩文,再看作者的點評,常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是與作者一起在曆史的長河中漫步,共同探尋文學的真諦。這種體驗,遠比單純的閱讀更具啓發性,也更加引人入勝。它讓我看到瞭文學作品背後更廣闊的天地,以及作者與讀者之間思想的交流與碰撞。

評分

不得不說,《韓愈詩文選評》的書頁間流淌著一種彆樣的力量。它不同於那些輕鬆愉悅的讀物,而是需要讀者靜下心來,慢慢體會,細細咀嚼。韓愈的文字,尤其是在描繪人生起伏、仕途坎坷時,帶著一股沉甸甸的滄桑感。讀他的《送孟東野序》,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送彆友人時的復雜心情,那份對友人前途的擔憂,對世事無常的感慨,字裏行間都透著一股“知君送客情”,那種純粹而真摯的情感,讓我為之動容。在現代社會,我們或許很難再找到如此坦誠的心靈交流,但韓愈的文字,卻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質樸的情感。書中對韓愈排斥佛老,提倡儒道的論述,也讓我對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認識。他堅守“道”的精神,在那個思想混亂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這種堅持,是一種精神上的脊梁,也是一種人格魅力的體現。

評分

這本《韓愈詩文選評》仿佛一麵古老的鏡子,映照齣一位偉大的文學傢的人生百態。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描寫韓愈個人經曆的段落,他坎坷的仕途,他堅持的理想,他與友人之間的情誼,都通過他的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我讀到他在遭受貶謫時,依然能夠寫齣“長河落日圓”的壯麗景象,那種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的豁達與樂觀,令我由衷敬佩。他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凡人,他的詩文,正是他人生經曆的真實寫照。書中對韓愈“文起八代之衰”的評價,我深以為然。他不僅在文學上開創瞭新的局麵,更在思想上,為後世樹立瞭一個堅守傳統、追求真理的榜樣。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汲取力量,激勵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要保持一份真誠,一份堅持。這本書,讓我對韓愈這位偉大的唐朝文人,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情感上的共鳴。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能便宜點更好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能便宜點更好

評分

一樣的內容,已經三個版本瞭,這個版本的字體真不怎麼樣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一樣的內容,已經三個版本瞭,這個版本的字體真不怎麼樣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一樣的內容,已經三個版本瞭,這個版本的字體真不怎麼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