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监督学

政治监督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丕,袁刚 等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监督
  • 权力制衡
  • 政府透明度
  • 公共管理
  • 政治体制
  • 法治
  • 政策分析
  • 政治参与
  • 公民监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240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192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字数:35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政治监督学是研究政治领域内监督现象的一门学问。所谓监督,意为监视与制约,监督现象是指对公共权力的控制和约束。公共权力即国家权力,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等所有机关,还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机构。本书正是一本关于详细介绍“政治监督学”的教材,书中内容包括:政治监督学导论、权力与监督、中国监察制度史、苏联的经验教圳、西方政治监督理论及相关制度等。

内容简介

  《政治监督学》通过对政治监督的原理、原则和规律的探讨,形成对政治监督学理论上的整体认识,并通过理论的纲要,结合案例、法律文献、历史知识等开展对政治监督的历史和制度的研究,力图使政治监督学成为一门新的成熟的专业,为我国现阶段的政治学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作者简介

  吴丕,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政治发展政府管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政治监督学。

目录

第一章 政治监督学导论
第一节 监督与监察界说
一、监督:从广义到狭义
二、监督是对政府权力的运行加以控制和约束
三、监督与监察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四、如何对监督与监察进行研究

第二节 监督与监察制度的形成
一、监督与监察是历史形成的制度
二、原始社会的民主制度及其对公共权力的监督
三、国家产生后的早期民主政治及中世纪英国议会的产生
四、早期民主的中西比较

第三节 监督与监察的要素与分类
一、监督与监察的五要素
二、按主体分类
三、按客体分类
四、按内容分类
五、按标准分类

第四节 监督与监察的方式
一、对立法机关的监督方式
二、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方式
三、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方式
四、对政党的监督方式

第二章 权力与监督
第一节 权力是什么
一、权力的各种定义
二、什么是政治权力

第二节 权力的要素与特性
一、权力的要素
二、权力的特性
三、关于权力的进一步思考

第三节 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一、权力来源与监督主体的联系
二、权力自身的监督与监察
三、如何对权力进行监督与监察

第三章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第一节 古代监察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一、监察制度的渊源
二、秦汉监察制度
三、唐宋监察制度
四、元明清监察制度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和监察制度分析
一、官僚政治和贪污腐败
二、古代监察体制的特点及局限

第四章 近代中国宪政改革和监察制度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宪政改革
一、清末宪政改革及其失败
二、民国初年宪政实践及其教训

第二节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和权力监督思想
一、批判君主专制官僚政治
二、五权宪法和权能分开
三、孙中山监督学说的缺陷和在实践中变形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
一、蒋介石专制独裁和监察院形同虚设
二、监察院的制度条规

第五章 苏联党政监督体制反思
第一节 苏联党政监督模式
一、列宁的建党学说和民主集中制
二、苏联党政监督体系和列宁遗嘱

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的教训和苏联解体
一、斯大林个人独裁和肃反扩大化
二、反对个人迷信和苏联改革治标不治本
三、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

第六章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监督与监察
第一节 党政监督监察体制的建立和探索
一、建国前党政监察体制概略
二、对腐败的警惕和以运动的方式遏制腐败
三、监督监察的制度建设

第二节 干部体制和反对官僚主义
一、学术界对官僚制的解释
二、毛泽东论关干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反右斗争以来在监督监察方面的偏差

第三节 “文革”十年动乱和权力监督问题反思
一、“文化大革命”和“大民主”
二、邓小平的监督思想和对“文革”教训的总结

第七章 西方国家的政治监督理论
第一节 近代西方政治监督思想
一、主仅论与人权论的基本分歧
二、权力本位思想:霍布斯和卢梭
三、权利本位思想:洛克与孟德斯鸠

第二节 当代西方政治监督理论
一、有限政府与有效政府
二、治理与善治
三、多元主义与多头政制
四、政治腐败与政治发展
五、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六、政府垄断与公共选择
七、政府寻租与政治逐利
八、科层制与官僚病
九、几点结论

第八章 西方发达国家的监督与监察制度
第一节 权力制衡的制度设计
一、三权分立的宏观监督
二、分权制衡的制度功效

第二节 政党监督
一、政党监督的作用和内容
二、西方国家政党监督的功效评析

第三节 舆论监督
一、西方国家的新闻与言论自由
二、当代西方国家的舆论监督

第四节 公民与利益集团监督
一、公民监督
二、利益集团监督

第九章 现代监督与监察机关
第一节 现代各国监督与监察机关的发展
一、现代监督与监察机关及其发展
二、现代监督与监察机关的特点及各种模式
第二节 瑞典的议会监察专员

第三节 我国香港与新加坡的监察机关
一、香港的廉政公署
二、新加坡的贪污调查局
第四节 日本的行政监察机关

第五节 其他监察机关简介
一、德国的宪法法院
二、法国的行政法院
三、美国的监察长制度

第十章 我国当前的监督与监察体制
第一节 国家监督
一、立法机关的监督
二、司法机关的监督
三、行政机关的监督

第二节 政党监督
一、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二、政协监督

第三节 社会监督
一、社会监督的宪法依据
二、社会监督的主体及监督方式

第四节 我国现行监督监察体制的问题与改进
一、我国现行监督监察体制的问题
二、我国现行监督监察体制的完善

第十一章 腐败与反腐败
第一节 腐败概念分析
一、腐败的范围与界定
二、从不同学科研究腐败问题
三、政府腐败与社会腐败
四、腐败产生的原因
五、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的发展与蔓延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反腐败历程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的反腐败的基本制度
二、我国现阶段反腐败成效的基本评价
三、反腐败工作存在的问题
四、中共中央反腐战略《实施纲要》的出台

第三节 反腐败的阻力
一、腐败有益论
二、非正式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三、反腐败的阻力主要来自腐败受益者
四、腐败与其他犯罪活动的关系

第四节 关于反腐败的建议
一、更好地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
二、更好地发挥监察机关的监督作用
三、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四、加强反腐败的国际合作

第十二章 推动政治民主完善监督制度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与反腐败
二、政治体制改革与反腐败

第二节 民主政治与依法治国
一、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名词索引
后记
《社会契约论:权利与义务的交织》 内容梗概 《社会契约论:权利与义务的交织》是一部深度剖析人类社会组织根基的哲学著作。本书并非探讨具体的政治制度运作,也非关注某一时期或某一国家的政治实践,而是回归社会形成的本源,追溯个体如何出于理性与生存的需要,自愿地让渡部分自由,与他人共同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并从中获得安全与福祉。 全书围绕“契约”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审视了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所处的“自然状态”。作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自然状态下个体拥有的天然权利,但同时也揭示了这种状态下潜在的不确定性、冲突以及对个体安全和财产的威胁。这种对自由与安宁的共同渴望,成为了促使人们走向社会状态的原初动力。 紧接着,本书深入探讨了“社会契约”的本质。这并非一份白纸黑字的法律文件,而是一种隐含的、所有社会成员默认的共识。个体通过契约,将部分自然状态下的自由转交给一个集合体,即政治共同体,以换取集体保障和秩序。这份契约的关键在于其“自愿性”和“互惠性”,它要求个体服从公意,同时也赋予个体受保护的权利。 公意(general will)是本书另一核心概念。作者区分了“个别意志”(individual will)和“公意”,强调公意并非简单多数人的意愿叠加,而是指向公共利益、追求普遍善的意志。公意的力量在于其合法性和正当性,它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制定的法律的唯一合法来源。任何旨在维护个体私利而非公共福祉的决策,都不能被视为公意的体现。 本书还详细阐述了主权(sovereignty)的概念。作者认为,主权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它属于人民,并且只能由人民行使。主权的行使体现在制定法律,而法律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自由和安全,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主权者(即人民整体)拥有最高权力,但这种权力并非绝对的暴政,而是受其自身制定的法律所约束。 此外,《社会契约论》对自由(liberty)的理解也尤为深刻。作者认为,在社会状态下,真正的自由并非无法无天的状态,而是“服从自己为自己制定的法律”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在法律的框架内,得以保障个体权利,并能够追求自身发展和幸福的自由。强制性的服从,一旦违背了公意,就失去了其合法性。 本书对财产(property)的形成与保障也进行了审视。在自然状态下,财产的界定与保护是模糊的,而社会契约的形成,使得财产的神圣性得以确立,成为保障社会秩序和个体安宁的重要基石。 在论述社会契约的运作机制时,本书也触及了政府(government)的角色。作者认为,政府只是主权者(人民)的代理人,其职责是执行由人民通过公意制定的法律。政府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形式,其合法性都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并且必须始终服务于公共利益。如果政府背离了人民的委托,人民拥有推翻它的权利。 《社会契约论》还探讨了宗教与国家的关系,以及不同形式的政治体。作者试图论证,一个理想的政治共同体,其法律应当反映公意,并且能够引导公民走向美德和公共意识。 独特之处与价值 《社会契约论:权利与义务的交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纯粹的哲学思辨和对根本问题的追问。它不拘泥于历史细节,也不受限于特定时代的政治事件,而是通过理性分析,构建了一个关于社会正当性和政治合法性的理论框架。 本书的价值体现在: 奠定自由主义思想基石:它深刻阐述了个人权利、自由与集体约束之间的关系,为后世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对“公意”的创新性阐释:对公意的界定,强调其公共性和普遍性,对理解民主的本质以及如何避免多数人的暴政具有深远意义。 强调人民主权:将主权归于人民,并论证了人民在政治体中的最终合法性来源,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揭示政治合法性的根源:深入剖析了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来源——社会契约和人民的同意,为判断政府的合法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引发对权利与义务的深刻反思:引导读者思考,在享受社会提供的安全与便利的同时,个体应承担何种义务,以及社会对个体应负何种责任。 《社会契约论:权利与义务的交织》是一部超越时代的经典之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严密的逻辑,持续启发着人们对社会、政治和人类自身关系的思考。它并非一本“操作手册”,而是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社会存在的本质,以及个体在其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阅读本书,将是一次对人类理性与社会契约精神的深刻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偶然读到一本关于《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的书,它没有直接谈论政治,却深刻地解释了人与人之间如何建立联系,以及在这些联系中,微妙的权力是如何流动的。作者从个体心理动机出发,探讨了信任、依赖、合作、竞争等基本心理机制,并分析了这些机制如何在群体互动中演变出复杂的社会动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影响力”的解读,它并没有将其简单地归结为职位或权力,而是强调了个人魅力、专业知识、情感连接等多种因素在塑造他人态度和行为上的作用。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的心理学实验和生活案例,展示了普通人如何在日常交往中,不知不觉地施加影响,或者被他人所影响。例如,关于“从众效应”的探讨,让我明白为何在群体中,个体的独立判断有时会被压制,而这种“集体决策”的形成,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微妙的权力平衡。这本书让我对“沟通”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权力的交织和博弈。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名为《权力之眼》的书,感觉非常有启发。这本书并没有直接探讨宏观的政治体制,而是深入剖析了权力运作的细微之处。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从不同层面的权力互动中,揭示了信息不对称、利益博弈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如何影响着决策的形成和权力的巩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信息流”的细致描绘,它不像一些枯燥的理论著作那样堆砌概念,而是用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场景,将抽象的权力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例如,书中对某个地方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不同部门之间如何互相“传递”信息,以及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是如何被筛选、解读甚至扭曲的,都进行了精彩的分析。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沟通环节,也可能蕴含着巨大的权力影响。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权力圈”的形成机制,比如在某个企业决策中,少数几个人如何通过非正式的渠道掌握话语权,并最终影响最终的决策走向。这种对权力内部运作逻辑的挖掘,让我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有了更深的理解。总而言之,《权力之眼》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著作,它教会我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权力在社会各个角落的无声渗透。

评分

最近翻阅了一本名为《社会契约论的现代回响》的书,感觉收获颇丰。这本书并没有直接论述国家机器的运作,而是聚焦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的稳定。作者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公民意识的觉醒、个体权利的边界以及集体责任的履行等问题。书中大量引用了历史上的经典案例,比如法国大革命时期,民众对于权利的诉求是如何演变成一场颠覆性的变革,以及在这种变革中,个体“社会契约”意识的转变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沉默的大多数”如何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对不公正的社会规则产生影响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即使个体力量微薄,但当个体共同形成一种无声的反抗时,其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同时,书中也强调了“公民美德”的重要性,比如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做出理性的选择,如何承担起作为社会一份子的责任。这本书并非空谈理论,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刻解读,引人思考当下的社会现象,为我们理解社会运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

近期读完了一本名为《城市脉络:街头巷尾的权力游戏》的书,感觉意犹未尽。这本书没有宏观地描绘国家层面的权力结构,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城市空间内部的微观权力互动。作者以大量的街头观察和访谈为基础,生动地描绘了不同群体在城市空间中的生存状态和权力博弈。我特别被书中对“公共空间”的定义和解读所吸引。书中并没有将公共空间简单地理解为物理上的场所,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群体如何争夺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权”和“定义权”。比如,在某个城市广场上,老年人晨练、年轻人街头表演、以及小贩的经营,都是在争夺同一片空间,而这些争夺背后,反映了不同群体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书中还分析了城市管理中的一些“隐性规则”,比如某些区域的“特殊待遇”,以及这些待遇背后所关联的利益集团。这种对城市肌理的细致描绘,让我对我们生活的城市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注意到,即使是我们每天走过的街道,也充满了各种看不见的权力角力。

评分

最近有幸读到一本名为《文化符号的战争》的书,深感震撼。这本书并没有直接论述政治制度的优劣,而是巧妙地将文化符号的传播与权力运作联系起来。作者通过分析广告、媒体、流行文化等载体中出现的各种符号,揭示了它们如何被用来构建和传播特定的价值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消费主义”的批判性分析,它揭示了商家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文化符号,将物质欲望与个人幸福感联系起来,从而驱动消费。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比如某个时尚品牌的崛起,不仅仅是靠产品本身,更是通过其创造的一系列充满吸引力的文化符号,例如自由、个性、品味等,成功地打动了目标消费群体。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意识形态在文化符号传播中的作用,比如某些政治宣传如何利用特定的符号,来塑造民众的集体认同和情感倾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接触的各种文化信息,都可能隐藏着强大的权力意志,而对这些符号的辨识能力,也成为我们抵御信息操纵的关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