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穷忙族,生活在低处
F40先衰,九〇后夺镜,无耻的俗世人格
稀薄的收入,生活的囚徒
半颓废半激进的偏执才情似穿透似暧昧的真实腔调
直击二十年改革之怪现状,倾吐中国人所有的爱与怕
胡赳赳眼里的这个国度
必是你时刻体味却又似懂非懂的。
中国梦,穷忙族,生活在低处;
F40先衰,九〇后夺镜,无耻的俗世人格;
韩寒,网络女,弱智的电影台词;
稀薄的收入,生活的囚徒……
《新周刊》副主编、七〇后富思想的语体高手、知名媒体人胡赳赳以满身才情、独特腔调,直击二十年改革之怪现状,倾吐中国人所有的爱与怕。
全书分为沉默的社会、正确的废话、真实的废墟三部分,从当下受关注的中国梦、高房价、穷忙族等热门话题入笔,写出对大时代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感同身受、犀利发声。以睿智的文字品读中国,用尖锐的思想透视社会。
胡赳赳,《新周刊》副主编,媒体人。
著有《北京的腔调》《空,欢喜:扯一扯当代艺术》《理想不死》等书。
文风老辣,性情单纯,眼明心亮。
半颓废半激进的才情令人叫绝。
赳赳的文字灵动,才情高蹈……他的言路和思路是我们社会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异数。
——余世存
为人不识胡赳赳,到过京城也枉然。
——百晓妹
沉默的社会——
后物欲时代 002
工作新图景 007
生活在低处 015
向讨厌的人学习 023
中国梦的惊醒 029
回想30年的小事 035
穷忙族 041
谁来陪我晚餐? 048
中国需要智库 055
中国人的成长链 063
住在中国的成本 071
正确的废话——
大学之死 082
怎样才能成为富人 089
我的故乡在八〇年代 097
无耻的中国人 104
中国怕什么? 113
口号里的中国 116
F40也会老 137
九〇后不是问题 142
大企业如何做红海? 149
首富成功学 155
不要未富先懒 161
跟坏经济搞好关系 166
真实的废墟——
中国人不会说汉语 172
网络女体盛 179
男人是什么? 185
发飙的韩寒 188
弱智的电影台词 194
裸体的禁忌 197
谁在围剿张艺谋? 203
《锵锵三人行》物语 213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216
诗人复活记 223
笑看当代艺术 226
碴音乐 230
论李健 237
论木心 243
北岛与《》 248
答《行报》问 256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抓人眼球,那种既现代又带着一丝传统韵味的排版,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论著。装帧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着一股用心的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在信息密度上的平衡,既不像那些学术专著那样让人望而生畏,也不会因为过于轻佻而显得肤浅。每一次翻阅,都像是揭开一层薄雾,总能从中捕捉到一些新的、意想不到的视角。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像是在跟你进行一场深入的、不设防的对话,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入到他构建的那个观察世界的方式里。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留白处理,也体现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深度思考的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细节。总而言之,从它“有形”的部分来看,这本书已经成功地在众多出版物中脱颖而出,预示着内里内容的非凡。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处理“个体经验”与“时代背景”之间张力的手法。它没有将人物或事件孤立地摆在那里供人评判,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编织进一个更宏大的历史与文化网络中去。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一段描述,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一种集体的情绪或一种难以言喻的时代氛围。这种捕捉,不是基于宏观数据的那种冰冷,而是带有温度、带有情感色彩的洞察。作者似乎拥有敏锐的雷达,能够探测到那些正在发生、但尚未被清晰命名的社会现象。更重要的是,书中的论述逻辑链条非常坚固,即便是谈到一些充满争议性的话题时,其论证过程也显得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很难找到可以轻易攻破的逻辑漏洞。这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感”。
评分初次接触这类探讨宏大主题的作品时,我总是带着一份审慎的期待,担心它会陷入陈词滥调的窠臼。然而,这本书在行文的起承转合处,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喜的灵活性。它仿佛拥有多重人格,时而化身为严谨的观察家,细致剖析社会肌理的微小变动;时而又像一个充满激情的旅行者,用极其鲜活的笔触描绘那些被主流叙事遗漏的角落。这种叙事上的切换,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高亢激昂的部分,也有低回婉转的长调。尤其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议题时,那种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耐心铺陈事实、引导读者自行思辨的态度,非常值得称道。它没有给你标准答案,而是给你一整套更精妙的提问工具。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读起来有一种“知性美”,不炫技,但句法结构和词汇的运用都透露着一种高阶的掌控力。
评分坦白说,许多同类的书籍读完后,我往往会感到一种信息的过载和精神上的疲惫,因为它们往往塞满了引用和晦涩的术语。但此书在信息输出的“效率”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精髓,懂得何时该用一个精炼的短句击中要害,何时该放慢速度,用一段富有画面感的文字来沉淀情绪。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也十分考究,章节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仿佛是一股水流,引领着读者从一个思辨的岸边,缓缓流向下一个更广阔的水域。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和参考资料的处理上,没有喧宾夺主,而是作为有力的脚注,支撑着主体论述的重量,使得阅读的重点始终聚焦于作者本人的原创性观察与分析上,这种克制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展现。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保持批判性的同时,还蕴含着一种深沉的关怀与面向未来的期许。它不像某些评论那样,仅仅停留在指摘和解构的层面,而是在揭示问题的同时,也隐隐约约地指向了重建的可能性。阅读过程中,我的情绪是被充分调动的,时而被那种敏锐的洞察力所折服,时而又因为触及到某些深层次的现实困境而感到沉重,但最终总能被一种积极的、探索性的基调所安抚。这种复杂的情绪张力,正是衡量一本优秀非虚构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成功地在“记录历史”与“参与当下”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让读者在合上书本时,感觉自己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像是参与了一场关于时代命运的深刻对话,激发了持续思考的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