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物理学 中小学必读 彩绘插图 全书导读 无障碍阅读 科学素养阅读 全彩印刷,智慧熊图书

趣味物理学 中小学必读 彩绘插图 全书导读 无障碍阅读 科学素养阅读 全彩印刷,智慧熊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 著
图书标签:
  • 物理学
  • 科普
  • 中小学
  • 趣味学习
  • 彩绘
  • 插图
  • 科学素养
  • 无障碍阅读
  • 全彩印刷
  • 智慧熊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493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8300
品牌:智慧熊(ZHIHUIXIONG)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课标语文必读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套丛书在编写时深入研究了多个案例,针对小学生的阅读特点、难点,通过合理编排设置,一步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完成整本书的自主阅读。
1.精美前插页
别具匠心的前插页设置,趣味性十足,让学生在翻开书的di一眼就产生兴趣。
2.超多彩绘图
根据作品情节精心绘制生动彩绘图,各类场景力求高度还原,精美图片丰富学生的想象,摆脱纯文字阅读的枯燥感。
3.作者故事
是什么样的人写下了这样伟大的作品?通过作者故事,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完整。
4.名家导学1-2-1(1个阅读要点、2个知识要点和1个成长要点)
独特的导学提示让学生了解名著应该读什么,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真切感悟。
5.章节导读
生动概括出每一章的主要情节,助推阅读情绪,且方便索引和回顾情节。
6.“勤学”“好问”“多思”注释,让学生多学、多思、多悟,主动获取,乐于阅读
勤学——对书中知识点进行解析、拓展,作品中的科学知识一看就懂。
好问——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起点。通过“好问”设置引导学生发问和思考。
多思——深挖作品情节,渗透简单隽永的生活哲理,读中传情。
7.我的观察日记
读完整本书,学生能带着对作品的理解观察身边事物,写下属于自己的观察日记。目光所及,心中所想,笔尖流露。
8.读后感
读完整本书,一篇读后感,既是对书中内容的梳理和总结,亦使感悟升华、余味盎然。
本套丛书,以更加合理的阅读动线,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完成整本书自主阅读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领会文字的含义,并收获文字以外的惊喜。

内容简介

一提起物理学,大部分人都会立即联想到无数令人头疼的公式、一遍遍枯燥的实验、冰冷的实验器材等等,普通人不懂、也很难对这门“枯燥”的学科产生兴趣。为了打破人们这种固有的思想,著名科普作家、科学趣味大师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专门创作了这本《趣味物理学》。这本书的内容涉及物理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声学的基本定律和各种现象。然而它和其他书zui大的区别在于,书中所提到的问题,均来自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科幻小说等,这就使物理学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趣味物理学》避免了枯燥的说教,通过分享一些奇怪的现象、有趣的故事,与读者一起探讨其中的物理知识。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够对以往掌握的物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简介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1882-1942),出生于俄国格罗德省别洛斯托克市,是享誉世界的科普作家、趣味科学的奠基人。1959年,“月球3号”无人月球探测器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月球背面图,其中拍的一个月球环形山就被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以纪念这位科普大师。
  别莱利曼从17岁时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909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全力从事科普写作和教育工作。1916年,他用了3年时间,创作完成了其代表作《趣味物理学》,为以后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别莱利曼一生共创作了105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趣味科学读物。他的作品从1918年至1973年仅在俄罗斯就出版449次,总印数达1300万,被翻译成数十余种语言。对俄国乃至全世界青少年的科学学习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系列丛书妙趣横生,而又立论缜密,是公认的zui受欢迎、zui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科普书。一些在学校里让学生感到十分难懂、令人头痛的物理问题,到了他的笔下,都好像改变了呆板的面目,显得和蔼可亲了。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能成为一个科学家,主要的原因是:对科学的爱好;思索问题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一种创造力和丰富的常识。
  ——达尔文

目录

速度和运动的叠加
重力和重量?杠杆?压力
介质的阻力
转动?“永动机”
液体和气体的特性
热现象
光线
光的反射和折射
一只眼睛和两只眼睛的视觉
声音和听觉
读后感
我的观察日记

精彩书摘

  速度和运动的叠加
  我们的运动速度有多快?
  一个出色的田径运动员跑完1.5千米,大约用时3分50秒(1958年的世界纪录为3分36.8秒)。假如将这个速度与普通步行的速度(每秒1.5米)作比较,需要进行一个简单的计算。结果显示,运动员奔跑的速度为每秒7米。不过,这两个速度是不可完全比较的:因为步行速度虽然只有每小时5千米,但步行者可以持续步行几个小时,而运动员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持高速奔跑。步兵的行军速度只有每小时7千多米,但与运动员相比,步兵的优势在于可以持续行进更远的路程。
  假如把人正常行走的速度与那些通常被认为是行动缓慢的动物——蜗牛或乌龟的速度相比较,结果是很有意思的。蜗牛不愧为行动zui缓慢的动物之一,它每秒只能爬1.5毫米,相当于每小时爬5.4米,是人行走速度的千分之一。而另一个典型的慢家伙——乌龟,也没有比蜗牛快很多,一般情况下,乌龟的爬行速度也只有每小时70米而已。
  与乌龟和蜗牛相比,人是相当敏捷的,不过假如将人的速度与自然界的其他运动的速度相比较,可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虽然人的速度能轻松超过平原河流的水流速度,与中等风速相比也不会慢很多;但假如想与每秒能飞行5米的苍蝇并驾齐驱,人只能采用滑雪的方式了;假如想追赶野兔或者猎犬,人即使骑快马也无法赶上;至于和鹰比速度,人只有一个办法:坐飞机。
  机器的发明,使人类变成世界上运动速度zui快的生物。苏联曾制造了一种水翼客船,速度可达到每小时70千米。人在陆地上的运动速度会超过在水中的速度。在苏联的一些铁路路段上,列车的行驶速度达到每小时100千米。吉尔111型轿车可以加速到每小时170千米,“海鸥”轿车也可以加速到每小时160千米。
  飞机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汽车、轮船的速度。苏联很多民航航线使用的飞机,它们的平均飞行速度约为每小时800千米。曾经,飞机制造者需要解决“超音速”的难题,即超过每秒340米,也就是每小时1224千米。如今这个难题已成为过去,强劲的喷气式发动机,使飞机的速度接近每小时2000千米。
  人类的航天飞行器还可以达到更快的速度。靠近大气层边缘运行的近地人造卫星的速度接近每秒8千米,而飞向太阳系其他星球的宇宙飞行器的初始速度已经超过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2千米)。读者可以看一看下面这个速度对照表:
  值单位值单位
  蜗牛1.5毫米/秒5.4米/小时
  乌龟20.0毫米/秒72.0米/小时
  鱼1.0米/秒3.6千米/小时
  步行者1.4米/秒5.0千米/小时
  骑兵慢步1.7米/秒6.0千米/小时
  骑兵奔跑3.5米/秒12.3千米/小时
  苍蝇5.0米/秒18.0千米/小时
  滑雪5.0米/秒18.0千米/小时
  骑兵疾驰8.5米/秒30.6千米/小时
  水翼艇16.0米/秒57.6千米/小时
  野兔18.0米/秒64.8千米/小时
  老鹰24.0米/秒86.4千米/小时
  猎犬25.0米/秒90.0千米/小时
  火车28.0米/秒100.8千米/小时
  吉尔–111型轿车50.0米/秒180.0千米/小时
  赛车174.0米/秒626.4千米/小时
  图–104型飞机220.0米/秒792.0千米/小时
  空气中音速330.0米/秒1188.0千米/小时
  轻型喷气式飞机550.0米/秒1980.0千米/小时
  地球公转30000.0米/秒108000.0千米/小时
  与时间赛跑
  我们可以在早晨8点钟坐飞机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发,并且于当天早晨8点钟飞抵莫斯科吗?这个问题看起来好像毫无意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其实,我们是可以做到的。为了弄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记住一个事实,那就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与莫斯科的地方时间之间存在9个小时的时差。假如飞机能够用9个小时从符拉迪沃斯托克飞抵莫斯科,那么飞机到达莫斯科的时间,恰好就是从符拉迪沃斯托克起飞的时间。
  符拉迪沃斯托克与莫斯科之间的距离大约是9000千米。也就是说,飞机的飞行速度要等于9000千米/9小时=1000千米/小时,而现代飞机是完全能够达到这个速度的。
  要想在极地纬度“追赶太阳”(更准确地说,是追赶地球),只需很小的速度。在77°纬线上,一架速度约为450千米/小时的飞机在一段时间内飞行的距离,与在地球自转作用下,地球表面上一个点在同样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架飞机上的乘客会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太阳纹丝不动地悬挂在天空中,永远不会日落(当然,飞机必须始终朝正确的方向飞行,否则这一情景是不会出现的)。
  “追赶月亮”就相对比较简单了,因为月亮是绕地球运行的,其绕地球运行的速度是地球自转速度的1/29(当然,我们所比较的是“角速度”,而不是线速度)。所以,只要有一艘每小时行驶25~30千米的普通轮船,就可以在中纬度上“追赶月亮”。
  马克?吐温在他的随笔《傻子国外旅行记》中就记载了这一现象:从纽约出发,在大西洋上向着亚速尔群岛航行的时候,“正值夏天,天气很好,夜晚甚至要比白天更加美丽。在这里,我们观察到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每个夜晚,在同样的时间月亮都会出现在天空中的同一个位置。起初,我们对这个独特的现象感到莫名其妙,后来我们才弄明白,原来是这样的:我们每小时会在东经方向上前进20度,就是说,这样的速度使我们与月亮保持了同步。”
  千分之一秒
  我们早已习惯使用人类的计时标准计量时间,因此对于我们来说,1/1000秒基本上等于零,只是在不久前,我们才开始在生活的实践中与如此短的时间打交道。在人们还只能根据太阳的高度或影子的长度来确定时间的久远年代,即使想把时间精确到分都是难以实现的。那时,人们把分看成无关紧要的时间,根本不值得进行计量。那时人们的生活是不紧不慢的,因此在他们的计时器(日晷、滴漏、沙漏)上也就没有“分钟”这个刻度(图1)。直到18世纪初,表盘上才出现分针,而秒针则要推迟到19世纪初才出现。
  在1/1000秒的时间内能做些什么呢?其实是可以做很多事的!是的,虽然在这点时间里火车仅能前进约3厘米,但是声音却能传播33厘米,而飞机甚至能飞出半米远。地球在1/1000秒的时间内能围绕太阳运转30米,光则可以传播300千米。
  生活在我们周围的那些微小的生物,假如它们也会思考,那它们大概是不会把1/1000秒当作毫无用处的一段时间吧。比如,1/1000秒的时间,对于昆虫来说,是完全可以感觉到的。蚊子的翅膀每秒可以上下扇动500~600次,这就是说,在1/1000秒的时间内,蚊子完全来得及把翅膀抬起来或者放下去。
  我们人类显然没有能力像昆虫那样如此快速地移动自己的身体,对于我们来说,zui快的动作就是眨动眼睛,平时我们经常说的“一瞬间”或“一刹那”,在zui初就代表这个意思。眨眼的动作是如此快,以至于我们人类连眼前的景物被瞬间遮蔽掉都无法察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事实上,这个作为快得不可思议的速度的代名词,假如用1/1000秒作为单位进行测量,还是非常慢。根据较为精确的测量结果,做一次完整的“眨眼”动作,时间平均是2/5秒,即400个1/1000秒。一次眨眼的动作可以分解为下面几个步骤:眼睑放下(75~90个1/1000秒),眼睑垂下后处于静止的状态(130~170个1/1000秒),zui后是眼睑抬起(大约是170个1/1000秒)。你可以看到,字面意义的“一刹那”实际上还是非常长的一个时间段的,在这一时间段内,我们的眼睑甚至还能稍微休息一下。所以,如果我们能感觉到在1/1000秒内发生的每一个独立事件,那就能够在这“一刹那”的时间内捕捉到两次从容不迫的眼睑运动和处在这两次眼睑运动之间片刻的静止了。
  如果我们的神经系统真能具备这样的构造,那么周围的世界在我们眼中就会变得连我们自己都认不出来了。到那时,我们的眼睛就能看到英国作家威尔斯在他的短篇小说《新型加速剂》中所描绘的奇怪场面了。在这部短篇小说中,主人翁喝下了一种非常神奇的药水,这药水能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使人们的感觉器官察觉到极快的事件。
  以下就是从这部小说中摘录的几个片段:“你以前看到过窗帘像这样挂在窗户前吗?”我随着他的视线向窗户望去,却看到窗帘的下摆竟然滞留在空中,就像是被风吹起一角没有落下。
  “从来没有。”我如实回答,“这真是太奇怪了!”“再看这儿!”他一边说,一边松开了握在手中的玻璃杯。我下意识地向后退了一步,以为那杯子会掉在地上摔得粉碎,然而杯子却浮在了半空中。“你当然明白,”吉本解释道,“自由下落中的物体在第一秒会落下5米。而这个杯子正处于这5米的下落过程中。不过,你是知道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过去1/100秒。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秒的第1个1/100秒中,自由落体并不是下降了5米的1/100,而是下降了5米的1/10000(根据公式h=gt2/2可得)。怎么样,现在你知道我的‘加速剂’的神奇力量了吧。”
  杯子还在缓慢地下落。吉本的手在杯子的周围舞动,一会儿在杯子上,一会儿又到了杯子下。
  我向窗外望去,有一个“静止不动”的正在骑自行车的人,他在追赶一辆同样是“一动不动”的四轮马车,骑车人的身后扬起一阵“凝固”的尘土。
  此时,我们被一辆像石雕一样完全不动的公共马车所吸引:车轮的边缘、几条马腿、马鞭的末梢以及车夫的下颌(他正开始打哈欠),所有的这些,虽然非常慢,但确实是在动着,但是这个笨重的马车上的其他东西则完全凝固在那里,乘客们如雕像一般坐在那儿。
  一个凝固着的人,大概是想借助风力把报纸折起来。但对于我们来说,丝毫感觉不到风在吹。
  从那时开始,我的所讲、所想,以及所做的一切,都是“加速剂”渗透进我的身体后发生的,这对于其他人,甚至整个宇宙来说,都只是眨眼之间发生的事。
  也许读者们有兴趣知道,现代的科学仪器能测量到的zui短的时间段是多长?早在20世纪初期,人们就已经能够测量出1/10000秒的时间间隔。而今天,物理学家们已经有能力在实验室中测量出1/100000000000秒,这个时间跟1秒比较,相当于拿1秒与3000年比较!
  时间放大镜
  威尔斯在写《新型加速剂》的时候,大概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有一天小说中的事情会在现实中实现。但这位作家有幸活到了这一天,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当然,还只是在电影银幕上,看到自己从前用想象勾画出来的场景。这个“时间放大镜”,可以在银幕上把那些平时发生得非常快的事情用慢动作呈现出来。
  “时间放大镜”其实是一台摄像机,与每秒仅能拍摄到24个画面的普通摄影机不同的是,这台摄像机在1秒内能拍摄到数倍于24张的照片。假如我们还用每秒24帧的速度,将用“时间放大镜”拍摄的影片放到大银幕上,那么观众就能看到被“拉长”的动作了,这就是“慢动作”。各位读者一定也在大银幕上看到过慢动作的跳跃或其他动作。借助于更复杂的这类仪器,我们已经可以播放出更加慢的速度,甚至可以还原威尔斯小说中描述的画面了。
  什么时候我们围绕太阳运动得更快些:白天,还是夜晚?
  一天,巴黎的报纸上刊登出这样一则广告,广告中承诺,每一个付了25生丁的人,都能买到一种既可以进行廉价旅游,又不会在旅途中感觉疲惫的方法。果然有人相信了这条广告,按要求寄去了25生丁,然后他们都收到了回信,内容是这样的:
  “亲爱的朋友,请你安静地躺在自己家的床上,并且要记住:地球正在旋转着,我们的巴黎位于北纬49度,你在这里的一昼夜是可以行进25000千米的。如果你喜欢欣赏窗外如画的风景,那么就请你拉开窗帘,去尽情享受窗外那美丽的星空吧!”
  这才知道受骗了的人们将这个恶作剧者以诈骗罪起诉到法院,这个骗子在听完宣判并且支付了罚金后,站了起来,就像是在剧院中做表演一样郑重其事地重复了一遍伽利略的名言:
  “可是,不管怎样,它确实是在转呀!”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位恶作剧者确实没错,因为地球的居民不仅以绕着地轴旋转的方式在不断“旅游”,并且还被地球带着以更快的速度绕着太阳转动。我们的地球带着我们在宇宙中每秒行进30千米,同时还在绕地轴不断旋转。
  鉴于此,我们提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在什么时候围绕太阳运动得更快些:是白天,还是夜晚?
  这个问题确实让人感到困惑:因为在地球上总有一面是白天,而另一面是夜晚,那么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究竟有何意义呢?从表面上来看,确实毫无意义。但事实上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在这里我们要问的并不是整个地球何时转得更快,而是地球上的居民何时在星际之间移动得更快。在这个前提之下,这个问题就并非毫无意义了。在太阳系中,我们一直在做两种运动:首先是绕着太阳公转,另外是绕着地轴自转。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就会使结果不尽相同,这时要看我们是位于白天的半球还是位于夜晚的半球。看一下图2,你就会明白,在午夜地球的自转速度要和它的公转速度相加,但在正午则恰恰相反,需要用地球的公转速度减去它的自转速度。也就是说,假如仅考虑在太阳系中,那么我们在午夜的运动速度比在正午的运动速度要快。
  由于赤道上的每个点在每秒可行进0.5千米,所以在赤道上,正午和午夜的速度差甚至可达到每秒整整1千米。对于精通几何学的人来说,以下的计算并不难:在圣彼得堡(该城市位于北纬60度)这个速度差比在赤道上小一半。这就是说,以太阳作为参照物,住在圣彼得堡的居民在午夜要比在正午每秒多行进0.5千米。
  请站起来
  假如我说:“请你现在坐到椅子上去,即使不把你捆在椅子上,你也绝对站不起来。”你一定认为我是在和你开玩笑。
  好吧,请你坐下,并像图3上画的那个姿势坐好,把躯干挺直,不要把双脚伸到椅子下面。好,现在不改变双脚的位置,也不能让身体前倾,请你站起来。
  怎么样,是不是站不起来了?只要不把双脚伸到椅子下并且不把身体向前倾,无论你用多大的力气,都无法从椅子上站起来。
  想搞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必须先聊一聊关于物体平衡的问题,包括人体平衡的问题。对一个直立物体来说,只有在从该物体的重心引出的垂线落在其支撑面之内时,这个物体才不会倒。所以如图4所示的斜圆柱体,肯定是会倒下的,但是假如图4的斜圆柱体有足够宽的支撑面,使从重心引出的垂直线能够落在底面之内,那么这个斜圆柱体就不会倒了。世界著名的比萨斜塔、博洛尼亚斜塔以及阿尔汉格尔斯克的“斜钟楼”,虽然是倾斜的,但都没有倒,就是因为从这些建筑重心引出的垂线没有越出其基座的缘故。另外,还有一个次要原因,就是这些建筑的地基是深埋在地下的。
  人也如此,一个站着的人,只要从他的重心引出的垂线在他双脚外缘圈出的面积之内,他就不会倒(图5)。所以用一只脚站立是有难度的,而站在钢丝上就更难了——这是因为支撑面积非常小,所以从重心引出的垂线就很容易越出支撑面。你注意过那些有丰富经验的水手们走路时的奇怪姿势吗?这些人的一生几乎都生活在颠簸的船上,在那里从重心引出的垂线随时都可能超出双脚圈出的面积,所以他们也就养成了奇怪的走路习惯——让双腿尽量分开,使身体的支撑面积尽可能的大,这样他们才能在摇摆不定的甲板上站稳。即使在陆地上他们也保留了这样的习惯。我们还可以举一些相反的例子,在这些例子里身体的平衡是保持优美姿态的前提。你注意到那些头顶重物的人了吗?他们走路的姿势是多么协调。人们都知道头顶水罐的女性雕像非常优美。她们头顶水罐,必须保持头部和躯干的笔直,一个小小的倾斜,都有可能导致这个比一般情况下高的重心偏离支撑面积,就会导致平衡被破坏。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从椅子上站起来的实验。人在坐下的时候,重心位于身体内接近脊柱的位置,比肚脐高出约20厘米。假如我们从这个点垂直向下引出一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一定会穿过椅子,落在两脚后。人要想站起来,这条垂线就一定要穿过他两脚之间的区域。
  也就是说,假如我们要从椅子上站起来,就必须胸部前倾,这样重心就会前移;或者双脚后伸,使重心落在支撑面积之内。我们平时从椅子上站起来,就是这样的。但是假如像在前面的实验中所说的那样,既不允许我们的身体前倾,也不允许我们把脚向后伸,就很难站起来了。
  行走与奔跑
  对于自己一生中每天都要做无数遍的事,我们应该是驾轻就熟了。大概所有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吧,然而实际并非如此。zui直接的例子就是行走和奔跑,还有什么比这两项运动更让我们熟悉呢?但说实在的,有多少人能够明确地知道,在行走和奔跑中我们是怎样移动自己身体的?这两项运动又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来看看生理学是怎样定义行走和奔跑的,我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描述是很新鲜的。
  当一个人用一只脚站立着,比如右脚,请想象一下,他抬起右脚脚跟,同时躯干前倾。这时,这个行走的人在脱离原来的支撑点时,除体重外,还对支撑点施加了额外的压力。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人在行走时对地面的挤压超过站立时(图6)。
  显然,在行走的姿势下,从人体重心引出的垂线会越出支撑面,这时人会向前倾倒。但是,就在即将跌倒的时候,原本停在空中的左脚很快移到身体前面,落在重心垂线前的地面上,从而使垂线重新落在了两个支撑脚圈出的面积范围内。这样,身体就重新恢复了平衡,人也就向前迈出了一步。在图7中,上面的曲线对应一只脚,下面的曲线对应另一只脚。直线对应的是脚支撑在地面上的瞬间,弧线对应的是非支撑脚在运动的瞬间。从图上可以看出,在时间段a,双脚都支撑在地面上;而时间段b,脚A在空中,脚B继续支撑人体;在时间段c,双脚重新站立在了地面上。人走得越快,时间段a和c就越短(可与图9的人在跑步时,两脚连续动作图解对比着看)。
  这个人也可以继续保持其中一个乏味的姿势,但假如他要继续前进,那么就要把身体再次前倾,使从身体重心引出的垂线超出支撑面,并在即将向前倒的时候重新迈出一只脚,但这时已经不是伸出左脚,而是伸出右脚了,于是就又向前迈出一步,就这样一步步向前行走。因此,行走也可以看作是一连串重复的动作:前倾,然后及时把后面的脚放到前面作为支撑……
  图8为人的奔跑示意图。在奔跑时人体姿势的连续不停地变换,会存在双脚都没有进行支撑的瞬间。
  让我们更细致地分析一下这个情形。当第一步已经迈出,在右脚还与地面有接触时,左脚已经落在了前方的地面上。
  从图9可以看出,人在奔跑的时候,存在双脚同时离地的瞬间(b、d、f)。这就是奔跑与行走的区别。
  但假如这一步迈得不小,右脚跟就应该已经抬起来,因为正是这个抬脚跟的动作使躯体前倾,从而破坏了整个身体的平衡。左脚是脚跟先着地,然后整个左脚掌落地,此时右脚就会完全抬起,而左腿的膝部还是微弯曲的,但很快会在股四头肌收缩的作用下伸直,并在一瞬间变成垂直状态。这样,半弯曲的右脚就可以向前动,而不至于接触到地面,并且随着身体的向前,正好能在准备迈出下一步之前落回到地面上。
  这时,左脚只有脚趾还踩在地面上,它会紧接着抬到空中,并重复与右脚类似的一系列动作。奔跑与行走的区别主要在于,原本站在地上的那条腿,依靠肌肉的强力收缩,会突然间向前伸并且将身体向前推出,这一瞬间身体就会完全腾空,当身体尚在空中时,另一只脚就会快速移动到前方,然后脚落回地面。也就是说,奔跑可以看成是从一只脚到另一只脚的一系列的跳跃运动。
  至于人在平地行走时消耗的能量,并不像有的人想象的那样趋近于零:因为人们每行进一步,重心都会抬高几厘米。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人在平地行走所做的功,基本上相当于把步行的人抬到与他所走距离相同高度时所做功的1/15。这个计算过程可以在V.P.格里亚奇金教授1914年出版的小册子《生物发动机的功》中找到。
  ……


《智慧的触角:开启少年好奇心的奇趣物理世界》 一本点亮孩子科学思维的百科全书,一次穿越时空的物理探索之旅 想象一下,那些曾经让你惊叹、让你疑惑的现象,都藏着一个个有趣的秘密。为什么月亮总是跟着我们走?为什么彩虹会有七种颜色?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远处的声音?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漂浮,有些会沉没?这些看似神秘的现象,其实都源于物理学的奇妙规律。 《智慧的触角:开启少年好奇心的奇趣物理世界》正是这样一本集趣味、知识、启蒙于一体的物理启蒙读物。它并非仅仅堆砌枯燥的公式和定理,而是以孩童的视角,用最生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为小读者们打开一扇探索物理世界的大门。从宏观的宇宙星辰,到微观的粒子运动,这本书将带你领略物理学的魅力,激发你对科学永不枯竭的好奇心。 超乎想象的视觉盛宴,让物理概念“活”起来 我们深知,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抽象的科学概念往往是理解的难点。因此,《智慧的触角》在内容呈现上,不遗余力地打造了一场视觉盛宴。全书采用高品质全彩印刷,每一页都精心设计了大量精美、写实的彩绘插图。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将复杂的物理现象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例如,在讲解“光的折射”时,我们不会仅仅给出抽象的图示,而是会绘制出阳光穿过晶莹剔透的水滴,折射出绚烂彩虹的迷人景象;在解释“惯性”时,我们则会描绘出一个正在飞驰的自行车上,骑车人突然刹车时身体前倾的生动画面。这些充满艺术感的插图,不仅能够瞬间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更能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物理原理,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也让知识深深烙印在脑海中。 从生活出发,点燃科学的火花 物理学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它就隐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善于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引导他们发现身边的物理学。 在“力的作用”章节,我们会从踢足球、推箱子、弹簧的伸缩等日常活动中,引出力的概念、力的方向和大小。孩子们会发现,原来他们每天都在与各种力打交道,而这些力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物理原理。 在“热量的传播”部分,我们将带他们去厨房,观察炉子上烧水时水蒸气的冒出,感受一杯热水散发出的温暖,甚至了解为什么冬天需要穿棉袄。通过这些生动的生活体验,孩子们会逐渐明白,热量是如何传递的,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声音的奥秘”篇章,则会从听音乐、小鸟的歌唱、敲击乐器等角度切入,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我们如何听到声音。也许孩子们会突然意识到,原来他们每天听到的各种声音,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物理身份证”。 通过将物理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本书让科学不再是书本上的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充满活力的、触手可及的探索主题。它鼓励孩子们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发现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非凡奥秘。 循序渐进,构建坚实的科学知识体系 《智慧的触角》深谙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全书内容按照物理学的基本分支进行划分,从基础概念入手,逐步深入,由浅入深,确保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第一部分:物质与运动的奥秘 “万物皆有形” 带领孩子们认识物质的基本属性,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区别,以及物质的构成——原子和分子。通过有趣的实验和生动的图解,理解微观世界的奇妙。 “运动的乐章” 介绍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速度、加速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我们将从小朋友们喜欢的跑步、跳跃、滑滑梯等活动中,引出牛顿运动定律的朴素思想,让孩子们初步感知“力”与“运动”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二部分:力的作用与能量的转换 “无处不在的力” 深入探讨各种力的表现形式,如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我们将通过观察物体下落、物体在不同表面滑行、物体漂浮的现象,以及利用杠杆原理提起重物等实例,让孩子们理解力的作用以及如何巧妙地利用力。 “能量的魔法” 这是一个关于能量的故事。我们将介绍动能、势能、热能、光能、电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以及能量是如何相互转换的。孩子们会了解到,从一颗滚落的石子到发电厂的涡轮机,能量在不断地变化和传递,驱动着世界的运转。 第三部分:光的奇妙旅程与声音的共鸣 “光的色彩斑斓” 探索光的本质,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我们将一起用三棱镜观察光的色散,理解为什么会有彩虹,以及显微镜和望远镜是如何利用光的原理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声音的秘密回响” 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媒介以及我们如何感知声音。从弦乐器的发声原理到回声现象的解释,这本书将带领孩子们聆听物理学带来的美妙“声音”。 第四部分:电与磁的触碰,以及更广阔的世界 “电的脉动” 介绍电荷、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以及电路的基本原理。我们将通过简单的实验,如制作简易电路,点亮小灯泡,让孩子们直观感受电的强大力量,并了解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磁的吸引” 探索磁铁的性质,了解磁场的作用,以及电与磁之间的密切联系。孩子们会发现,原来指南针、电动机等都离不开磁力的作用。 “宇宙的探索” 拓展视野,将物理学的知识延伸到宇宙层面。我们将简单介绍行星的运动、恒星的形成、黑洞的神秘等,激发孩子们对宇宙的无限遐想。 全书导读,为学习保驾护航 为了让小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智慧的触角》特别加入了“全书导读”板块。这部分内容将以更加亲切、引导性的方式,梳理全书的脉络,提炼核心知识点,并提供一些学习建议。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避免迷失方向,确保他们能够高效、愉快地完成每一次探索。 无障碍阅读设计,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科学家 我们坚信,科学的乐趣不应被任何障碍所阻挡。因此,《智慧的触角》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无障碍阅读”的理念。 语言风格: 采用符合中小学生认知水平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的词汇,力求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即使是初次接触物理学的孩子,也能轻松阅读,乐在其中。 版式设计: 科学合理的版式布局,清晰的字体大小,恰当的行间距,都为长时间阅读提供了舒适的体验。重要的概念或关键词会以醒目的方式呈现,方便记忆。 知识点梳理: 在每个章节的末尾,会设置“知识小结”或“趣题互动”等环节,帮助孩子们巩固所学,检验理解程度,并鼓励他们动手实践,进一步探索。 科学素养阅读,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素养已成为孩子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智慧的触角》不仅仅是一本物理学知识的普及读物,更是一本致力于培养孩子科学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科学素养读物”。 通过书中大量的探究性问题和启发式设计,它鼓励孩子们学会观察、提问、假设、验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倡导科学的精神,尊重事实,鼓励质疑,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智慧熊图书,用智慧点亮童年 《智慧的触角》由“智慧熊图书”倾力打造。我们秉持着“用智慧点亮童年”的出版理念,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儿童读物。我们深知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无限的潜能,而一本好的书籍,便是激发这些潜能的钥匙。《智慧的触角》正是这样一把钥匙,它将帮助孩子们拨开迷雾,看见科学的光芒,发现自己的智慧,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送给每一个好奇的孩子,一份探索宇宙奥秘的礼物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们的书。无论是对物理学略知一二的小小科学家,还是刚刚开始探索科学世界的初学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收获。它将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充满智慧与惊喜的阅读旅程,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爱上科学,拥抱知识,成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之星。 《智慧的触角:开启少年好奇心的奇趣物理世界》,让物理学不再枯燥,让科学充满魅力。让我们一起,用智慧的触角,去触摸这个奇妙而无穷的物理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作为一个对科学一直有些模糊概念的读者,这次被《趣味物理学》这本书彻底“征服”了。以往我总觉得物理离我生活太远,都是一些书本上的公式和定理,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本“生活物理指南”,把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都用物理学的角度解释得清清楚楚,而且解释得还特别有趣。比如说,它会讲到为什么夏天的时候,柏油马路会变得黏糊糊的,为什么我们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很远的星星,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在这本书里都找到了有趣的科学解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讲解“光学”的时候,用了很多和光相关的谜题和有趣的实验,比如如何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万花筒,以及万花筒为什么会产生那么绚丽的图案,这不仅让我理解了光的反射原理,还体验到了动手的乐趣。这本书还有一个很棒的地方,就是它的“全彩印刷”和“彩绘插图”,每一页都充满了色彩,图片也非常精美,让人看了心情愉悦,也更容易记住知识点。它不会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口语化、幽默的语言来讲解,感觉就像在听一位知识渊博的朋友聊天,让你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很多东西。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变了,开始更喜欢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思考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

评分

这本《趣味物理学》简直就是我物理启蒙的“神助攻”!当初拿到它,就被那封面吸引住了——色彩鲜艳,插图生动,瞬间觉得物理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和抽象的概念。翻开书页,更是惊喜连连。它没有用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幽默的方式来解释物理现象。比如,讲到惯性的时候,它会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比如汽车突然刹车时,身体会向前倾,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你这是为什么,还配上有趣的漫画,让你一下子就明白了。还有关于浮力,它不是直接给你公式,而是通过一个在水里玩耍的孩子,或者一条船在水上漂浮的画面,让你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奥秘。最棒的是,它把很多我们生活中常见但却容易忽略的物理现象都给挖掘出来了,比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彩虹会有七种颜色,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等等。读完之后,我发现以前觉得很神秘的物理知识,原来就藏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这本书真的是把“趣味”二字做到了极致,让我觉得学习物理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种探索和发现的乐趣。而且,它不仅仅是讲知识,还会在字里行间渗透一些科学思维方式,比如鼓励你去观察、去思考、去尝试。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耐心的朋友,一步步地引导你走进科学的世界,让你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评分

拿到这本《趣味物理学》,让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亲民”特质。很多时候,我们对科学的印象就是高深莫测,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物理概念变得简单易懂,就像在和朋友聊天一样。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一些基础物理定律的时候,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比如,讲到“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它不会直接抛出“惯性定律”这个术语,而是会从我们坐公交车时,汽车突然启动,身体会向后仰的现象说起,然后一步步引导你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种由“已知”推导“未知”的方式,让我觉得学习过程非常自然,毫不费力。而且,这本书的插图简直是点睛之笔,各种彩色的、富有想象力的图画,让原本干巴巴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声音的传播”时,画的那种声波在空气中荡漾开来的样子,非常有画面感,让人一下就明白了声音是如何从声源传递到我们耳朵里的。这本书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它的“无障碍阅读”设计,字体大小适中,排版也很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有趣的方式,把物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读者的心中,让人觉得科学原来可以如此有趣和易于亲近。

评分

我一直觉得,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兴趣,而《趣味物理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是一名初中老师,平时也会接触一些物理教材,但很多教材都偏重于理论的灌输,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这本书,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活泼,就像在讲故事一样,把那些原本可能让人头疼的物理原理,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一些经典实验时,不仅仅是文字描述,还配有非常精美的插图,甚至是一些手绘风格的示意图,让你能很清晰地看到实验的步骤和原理。它还把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比如在讲到能量守恒的时候,它会用“能量就像一种看不见的货币,它可以在不同的形态之间转换,但总量永远不会变”这样的比喻,一下子就把概念变得容易理解了。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用心,它不是按照传统的章节顺序,而是把一些看似无关的物理现象串联起来,让你看到物理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比如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到宇宙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物理学的解释。这种跳跃式的讲解,反而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让他们主动去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科学、理解科学。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趣味物理学》是为数不多能让我真正体会到“科学魅力”的书籍。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科普读物,而是以一种充满智慧和童趣的方式,将物理学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一些看似复杂的物理现象时,所采用的“以小见大”的手法。比如,它在解释“引力”时,可能不是直接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是从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到月亮为什么会围绕地球转,层层递进,让你在理解生活中最基本现象的同时,也能窥探到宇宙运行的奥秘。这本书的插图质量非常高,而且很多都带有幽默感,这使得复杂的物理概念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容易被我们记住。我记得它在讲解“力的作用”时,画了一群小动物在拔河,然后用不同的力线来表示,非常直观。而且,这本书的“全书导读”功能也很强大,它不仅仅是罗列知识点,更注重引导读者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仅仅“知道”它是这样的。我感受最深的是,这本书在培养“科学素养”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鼓励读者去观察、去质疑、去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这种启发式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学习物理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和发现,让我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觉得“智慧熊图书”这个名字起得非常贴切,确实充满了智慧。

评分

为什么一定要我评价?不评论的话一打开京东就能看到待评论的件数,好烦啊

评分

孩子寒假老师让看的书,翻开看了几页内容还好,对孩子学习有些作用。

评分

这本书最好,质量好,还厚,特别喜欢

评分

到的挺快,书品质也挺高,大雪天快递员很辛苦,但还是风雨无阻

评分

包子曰: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

评分

挺好的,儿童科普故事书,值得拥有,非常快到达

评分

忘了拍图 孩子喜欢 这套属于比较实惠的,现在看书基本看完就扔,纸质太好太贵反而舍不得,这套刚好,印刷装订都没问题,纸质也凑合挺环保

评分

这本书,内容不错,不过字多了点,图很少。留着慢慢看。

评分

618买的,活动力度挺大,物流也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