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林海音:联接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同名电影荣获金鸡奖等多项国内外大奖,淡淡的忧伤,浓浓的诗意,感动一代又一代读者。
内容简介
《文学馆·小经典:城南旧事》是文坛名家林海音女士独步文坛三十多年的经典作品。林海音以她超逸的文字风格,饶具魔力的文笔,通过主人公——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自然而不造作,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将英子眼中的北京南城风光恰切地洽融入字里行间,在展现真实热闹的市民生活之余,更为读者架设一个明晰的时空背景。全书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让人禁不住再三导思个中深意。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林海音
目录
城南旧事
冬阳·童年·骆驼队
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后记
英子对英子
一东京小住札记
往昔掠影
北平漫笔
虎坊桥
天桥上当记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
我的童玩
家住书坊边
我的京味儿回忆录
友情
思冰令人老
台北温泉漫写
秋游狮头山
台南“度小月”
相思仔
竹
爱玉冰
新竹白粉
爱与牵手
台湾民俗杂辑
精彩书摘
惠安馆
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宋妈过来掸窗台,掸桌子,随着鸡毛掸子的舞动,那道阳光里的尘埃加多了,飞舞得更热闹了,我赶忙拉起被来蒙住脸,是怕尘埃把我呛得咳嗽。
宋妈的鸡毛掸子轮到来掸我的小床了,小床上的棱棱角角她都掸到了,掸子把儿碰在床栏上,咯咯地响,我想骂她,但她倒先说话了:
“还没睡够哪!”说着,她把我的被大掀开来,我穿着绒褂绒裤的身体整个露在被外,立刻就打了两个喷嚏。她强迫我起来,给我穿衣服。印花斜纹布的棉袄棉裤,都是新做的;棉裤筒多可笑,可以直立放在那里,就知道那棉花够多厚了。妈正坐在炉子边梳头,倾着身子,一大把头发从后脖子顺过来,她就用篦子篦呀篦呀的,炉子上是一瓶玫瑰色的发油,天气冷,油凝住了,总要放在炉子上化一化才能搽。
窗外很明亮,干秃的树枝上落着几只不怕冷的小鸟。我在想,什么时候那树上才能长满叶子呢?这是我们在北京过的第一个冬天。
妈妈还说不好北京话,她正在告诉宋妈,今天买什么菜。妈不会说“买一斤猪肉,不要太肥。”她说:“买一斤租漏,不要太回。”
宋妈梳完了头,用她的油手抹在我的头发上,也给我梳了两条辫子。我看宋妈提着篮子要出去了,连忙喊住她:
“宋妈,我跟你去买菜。”
宋妈说:“你不怕惠难馆的疯子?”
宋妈是顺义县的人,她也说不好北京话,她说成“惠难馆”,妈说成“灰娃馆”,爸说成“飞安馆”,我随着胡同里的孩子说“惠安馆”,到底哪一个对,我不知道。
我为什么要怕惠安馆的疯子?她昨天还冲我笑呢!她那一笑真有意思,要不是妈紧紧拉着我的手,我就会走过去看她,跟她说话了。
惠安馆在我们这条胡同的最前一家,三层石台阶上去,就是两扇大黑门凹进去,门上横着一块匾,路过的时候爸爸教我念过:“飞安会馆”。爸说里面住的都是从“飞安”那个地方来的学生,像叔叔一样,在大学里念书。
“也在北京大学?”我问爸爸。
“北京的大学多着呢,还有清华大学呀!燕京大学呀!”
“可以不可以到飞安——不,惠安馆里找叔叔们玩一玩?”
“做晤得!做晤得!”我知道,我无论要求什么事,爸终归要拿这句客家话来拒绝我。我想总有一天我要迈上那三层台阶,走进那黑洞洞的大门里去的。
惠安馆的疯子我看见好几次了,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门口,宋妈或者妈就赶快捏紧我的手,轻轻说:“疯子!”我们便擦着墙边走过去,我如果要回头再张望一下,她们就用力拉我的胳臂制止我。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
是昨天,我跟着妈妈到骡马市的佛照楼去买东西,妈是去买搽脸的鸭蛋粉,我呢,就是爱吃那里的八珍梅。我们从骡马市大街回来,穿过魏染胡同,西草厂,到了椿树胡同的井窝子,井窝子斜对面就是我们住的这条胡同。刚一进胡同,我就看见惠安馆的疯子了,她穿了一身绛紫色的棉袄,黑绒的毛窝,头上留着一排刘海儿,辫子上扎的是大红绒绳,她正把大辫子甩到前面来,两手玩弄着辫梢,愣愣地看着对面人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洋槐。干树枝子上有几只乌鸦,胡同里没什么人。
……
前言/序言
文学馆·小经典:城南旧事 序言 在纷繁的世界中,总有一些故事,如陈年的老酒,愈发醇厚,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它们不事张扬,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弦,引发共鸣。它们是时光的剪影,是记忆的碎片,更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情感印记。《文学馆·小经典》系列,正是为搜寻和呈现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文学瑰宝而生。本册收录的《城南旧事》,便是一颗镶嵌在老北京城南街巷里的璀璨明珠。 《城南旧事》:一段关于童年、告别与成长的温暖挽歌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一部以第一人称视角,追溯作者童年回忆的散文体小说。它以一种极其细腻、温婉的笔触,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在北京城南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看似平淡琐碎,却勾勒出一幅鲜活生动的老北京风情画卷,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小女孩英子眼中,关于成长、失去与告别最真挚的记录。 故事的发生地,集中在城南的几个重要场所:草厂胡同、八角 Hūntóng、小黑 Hūntóng,以及英子生活起居的院落。作者以孩童的视角,将读者带入那个充满泥土气息、家长里短、淳朴人情的年代。英子,这个聪明、敏感、又带着几分倔强的小女孩,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她的眼睛,是读者观察世界的窗口。透过她纯真的目光,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场景:剃头匠的叫卖声,蹬三轮车夫的辛劳,玩伴们的嬉笑打闹,以及街头巷尾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 人物的群像:城南街巷里的众生相 《城南旧事》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成功塑造的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如同城南街巷里跃动的音符,构成了英子童年生活丰富而斑斓的背景。 英子: 作为叙述者和故事的主角,英子是一个极其惹人喜爱的孩子。她善良、富有同情心,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她喜欢提问,也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她与大人世界的接触,总是带着儿童特有的天真和直接,这使得她与周遭人物的互动,充满了戏剧性和温情。例如,她对“疯子”的同情,对“小大人”的困惑,都展现了她未经世故的纯粹心灵。 爸爸: 英子的爸爸是一位温厚善良的知识分子,他对英子有着深深的爱。在英子眼中,爸爸是她最坚实的依靠。爸爸的教导,虽然不曾直接说教,却在英子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尤其是爸爸对英子在学业上的鼓励,以及他身体状况的变化,都牵动着英子幼小的心灵。 妈妈: 妈妈的形象相对模糊,更多的是一个母亲的责任和操劳。她关心英子的生活起居,但与英子之间可能更多的是一种传统的亲子关系,不如爸爸那样能与英子分享内心的世界。 奶妈宋妈: 宋妈是英子童年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女性形象。她来自农村,淳朴、能干,对英子视如己出。她与英子之间深厚的感情,是英子心灵重要的慰藉。宋妈的离去,是英子第一次深刻感受到离别的痛苦,也让她开始理解“告别”的含义。 德先叔(爸爸的同事): 德先叔是一个温和儒雅的读书人,他喜欢抽烟,喜欢给英子讲故事。英子喜欢他,喜欢他身上那种文人的气息,也喜欢他带来的温暖。德先叔的出现,为英子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窗口,让她对知识和美好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知。 小大人(春苗): 小大人是英子在胡同里认识的玩伴,也是一个命运坎坷的孩子。他早熟、懂事,承担了远超他年龄的责任。英子与小大人的友谊,是童年纯真友谊的体现。而小大人身上所承载的悲剧命运,也让英子第一次直面现实的残酷。 疯子(惠安馆的女子): 惠安馆的女子,在英子纯真的眼中,是一个被误解的“疯子”。她总是穿着长裙,戴着手套,躲在角落里。英子出于孩童的好奇和善意,主动与她接触,为她送去食物。在英子眼中,她并非真正的疯子,而是一个可怜、孤独的女性。这个人物的刻画,展现了英子善良的本性,也揭示了社会对边缘人物的漠视和误解。最终,当英子得知她曾经的身份和遭遇时,她对这个人物的看法,也从最初的同情,升华为一种更深沉的理解和悲悯。 叙事的手法:童真的眼睛,看透世事 《城南旧事》之所以能够打动无数读者,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作者选择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赋予了文本一种天然的纯真和朴素。 第一人称视角: 英子的“我”字开头,直接将读者带入了她的世界。我们通过她的眼睛去看,通过她的耳朵去听,通过她的感受去体验。这种视角,让故事充满了亲切感和现场感。 片段式叙事: 故事并非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或情节逻辑推进,而是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片段组成。这些片段,如同老照片一样,被精心拾起,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每个片段都聚焦于一个人物、一个事件或一种情绪,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共同构成了英子童年的记忆。 白描手法: 作者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场景的氛围。没有过多的渲染和修饰,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真实。例如,对宋妈的描写,对惠安馆女子的描写,都极其简洁,却又深刻。 象征与意象: 书中也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意象。例如,“城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温暖、熟悉、充满人情味的生活环境。而“骆驼祥子”的影子,则隐喻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长亭外,古道边,芳草萋萋连云天”这首歌曲,则成为了告别与离别的象征,每一次响起,都伴随着人物的离去或生活的变迁。 主题的解读:告别,是成长的必修课 《城南旧事》看似只是一个孩子的童年回忆录,但其背后蕴含的主题,却深刻而动人。 成长的烦恼与阵痛: 成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英子的成长,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告别。奶妈宋妈的离去,小大人的夭折,爸爸的离世,都让她在懵懂中体会到了生命无常和离别的痛苦。这些经历,如同锋利的刀刃,在她纯真的心灵上刻下了成长的印记。 对童年纯真的守护: 尽管经历了种种,英子依然保持着童年的纯真和善良。她用自己最纯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去理解世界。这种纯真,是对成人世界功利和冷漠的一种反击,也是作者对童年最真挚的眷恋。 对逝去时代的怀念: 《城南旧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它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挽歌。那个时代,虽然物资匮乏,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淳朴,却是如今许多人所怀念的。通过英子的视角,作者将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气息、风俗习惯、人情世故,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勾起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追忆。 理解与悲悯: 随着故事的推进,英子对周围人物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她从最初的困惑,到逐渐的洞察,再到最后的悲悯。尤其是对惠安馆女子的故事,她从一个孩童的视角,逐渐理解了成人世界的无奈和痛苦。这种理解,是成长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性的光辉所在。 阅读的体验:在温情与伤感中徘徊 阅读《城南旧事》,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它如同漫步在老北京的街头巷尾,感受着岁月的痕迹,听着娓娓道来的故事。 温暖的笔触: 林海音的文字,如同她笔下的城南,充满了温暖和人情味。即使是描写悲伤的场景,也总能透出一丝温情,让人在感伤之余,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淡淡的忧伤: 告别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因此,淡淡的忧伤也成为阅读过程中挥之不去的情绪。这种忧伤,并非令人绝望,而是如同雨后初霁的空气,清新而略带惆怅,引人深思。 深刻的共鸣: 无论读者是否经历过那个年代,但对于童年、成长、离别这些主题,都能产生深刻的共鸣。英子的故事,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是我们在成长路上必然会经历的情感。 对细节的捕捉: 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极其敏锐,例如,孩子们玩的游戏,大人们的对话,街头的场景,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境。 结语 《城南旧事》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品味出不同的滋味。它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也是对童年永恒的追溯。它告诉我们,告别是为了更好的遇见,伤痛是为了更深的理解,而成长,则是在一次次的失去中,逐渐丰满自己的灵魂。 在《文学馆·小经典》系列中,《城南旧事》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我们呈现了一段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成长的美丽而又伤感的故事。它让我们回望来路,品味人生,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珍爱身边的人。这便是《城南旧事》的价值所在,也是文学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