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建国以来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一流学者著作的首次整体呈现
本书收入作者多年来有关佛教美术考古、佛教文物鉴定等方面的论文多篇,在国内外深入考察的基础上,重在理论联系实际,利用近年考古新发现,参考历史文献和既有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汉传佛像的造型与流派,古代朝鲜佛像的样式及历史渊源进行分析研究,此外还有藏传佛像的造型与流派,古代朝鲜与中国佛像的比较,兼及寺庙碑刻的考证,特别对造像的真伪见解独到,可填补学术界的多处空白。本书内容丰富,立论公允,附图近千幅,可谓图文并茂,颇有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金申,回族,北京人。中到内蒙古上山下乡,后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1987—1992 年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成城大学研究佛教考古5 年。1996 年7 月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佛像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作有 《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佛教雕刻名品图录》、《佛像的鉴定与收藏》、《佛像的系谱》(译作)、《历代佛像真伪鉴定》、《西藏的寺庙与佛像》、《海外及港台藏古代佛像》、《金申趣谈古代佛像》,论文集《佛教美术丛考》(一、第二辑)等20 余部,200 万余字。多次为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培训班和海内外高等院校讲授佛教文物考古,为国内外公私博物馆鉴定佛像。多年致力于佛教美术史和佛教图像学研究,成绩显著。在佛教文物鉴定方面,尤有独特功力。
序言/1
十六国时期的铜佛造像/1
流散海外的北魏早期石佛造像/12
云冈石窟的佛像样式对北魏单尊佛像的影响/21
易县北魏交脚菩萨像造型上的几个问题/37
关于神王的探讨/47
甘肃合水县北魏交脚菩萨像的形式来源/67
广饶张郭造像的几个问题/75
广饶张郭造像头部失而复得记/86
博兴太和年间金铜观音立像的样式与源流/89
南朝佛像真赝再研讨/100
南朝普陀山法雨寺造像真赝考/120
榆林发现的刘宋金铜佛像质疑/127
谈元嘉十四年韩谦造金铜佛像的疑点兼及其他伪像/136
解析数尊南朝的疑似佛像/144
安徽亳县咸平寺出土的佛碑像内容与造像流派/156
吴越国王造阿育王塔/172
小记新疆和田老达磨沟的铜佛像/185
佛胸前的卍字/189
西安安国寺遗址出土的密教石像考/193
大足北山第12号、第176号龛造像佛座所反映的印度影响/210
云南剑川石窟造像身份再考/222
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重修时代/233
浅析五重舍利宝塔的内容和制作年代/243
从杨子华的绘画题材看北齐皇室的日常生活/254
朝鲜三国时代佛像中的山东佛像影响/269
燃肩佛和佛发中的舍利、髻珠/278
锤鍱佛像小考/284
日僧奝然在台州摹刻的旃檀佛像/291
古代朝鲜的署以中国年款的佛教遗物/301
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金铜佛坐像/307
发现于中国博物馆的朝鲜佛像/318
从旧藏榆林窟的象牙龛佛像谈及相关的携带式龛像/323
银川市出土的铜佛像年代及伪造的西夏佛像/344
古代佛造像的石料产地问题/354
五千零四十八尊洪武年鎏金佛像/367
谈善业泥像/371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在于它为相关领域提供了若干扎实的、可供引用的研究成果,更在于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它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史研究如何可以与当代的科技分析手段相结合,如何可以跳出传统的“目录学”式描述,走向对图像学、社会史维度的深入挖掘。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激发去思考,去对照我所了解的其他艺术门类,比如陶瓷或书法,是否也能用如此精细的考证方法去梳理其脉络。它提供了一种“研究范式”——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详尽地告诉你“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以及“我们是如何知道的”。这种对研究过程的透明化处理,无疑是推动整个学科向前发展的关键动力,让人感觉手上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把探索历史真相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厚实的纸张,那种特有的微哑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立刻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部用心打磨的学术精品。封面设计上,那种深沉的墨蓝与烫金的标题文字形成了经典的对比,透露出一种庄重而典雅的历史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内页的排版,字距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那些繁复的古代文献考证内容,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更值得称道的是,插图的印刷质量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无论是古代壁画的斑驳色彩还是青铜器上的精细纹饰,都得到了极为忠实的再现,色彩还原度极高,那些细微的笔触和历史的沧桑感仿佛可以直接透过纸张传递过来。对于一个对视觉体验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的尊重,让人在翻阅时就对即将接触到的知识内容充满了期待和敬畏。这本书的开本选择也非常人性化,便于在书桌上摊开查阅,同时也方便收藏在书架上,简直是集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的典范之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几个章节后,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态度所折服。他处理史料的方式,不是简单地罗列信息,而是像侦探破案一样,层层剥茧,追溯每一个艺术母题、每一处造像风格的源头。比如在讨论某一时期造像的“面相”变化时,作者会引用多处地方志、碑刻铭文,甚至是不同窑口瓷器的特征作为旁证,这种跨领域的、多维度的交叉验证,使得他的论证逻辑无比扎实,几乎找不到可以辩驳的空隙。我特别欣赏他处理“模糊地带”的态度——他从不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清晰地呈现出各种可能性,并给出自己倾向性的判断,同时标明这种判断所基于的证据强度。这种“有理有据,不妄言断”的学风,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了解历史脉络的读者来说,是最大的福音。它教导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科学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远超出了我最初的想象,它不是那种蜻蜓点水式的艺术史概述,而是直击核心、深入肌理的专题研究汇编。一开始我还担心,作为“自选集”,不同章节之间的连贯性会不会是问题,但出乎意料的是,尽管写作时间和背景可能不同,这些文章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围绕着佛教美术的“嬗变”与“地域性”这一核心主题,巧妙地串联起来。特别是关于某几尊重要造像的“身份识别”与“流传路径”的考证部分,简直精彩绝伦。作者通过对造像上残存的细微痕迹、题记的语序变化乃至材料产地分析,将一尊沉寂千年的艺术品重新置于其真实的历史场景中,赋予了它鲜活的生命和明确的时代坐标。这种穿透历史迷雾的洞察力,让人读后击节赞叹,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一场艰辛而光荣的田野调查。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者文字的驾驭能力。虽然是顶尖的学术著作,但作者的叙事节奏却张弛有度,高明地平衡了专业性与可读性之间的关系。在叙述考证过程时,他会使用精准、严密的学术术语,体现其专业门槛;但在阐释一个重大发现或提出一个颠覆性观点时,他的笔触又能变得简洁有力,富有画面感,仿佛将读者带到了敦煌的石窟前,或者佛塔的阴影下。这种文风的灵活切换,使得即便是对某一特定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故事性所吸引,从而愿意深入探究背后的学术细节。相比于那种枯燥乏味、堆砌术语的学报文章,这本书显然更注重与读者的“对话”,它让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享受着一种被高质量的文本所引导的思维漫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