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详于说而略于图,
《本草图谱》专于图而略于说,
此书取《图谱》之精丽本草百种,辅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纲目》之文,
勒为一部,分别四章,以应四季。
全书一物一语,是为《本草物语》。
李时珍(1518~1593)
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明代本草学家。
长耽典籍,醉心本草,伤世本之纰缪,遂有志于纂述,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着成五十二卷,一十六部,名曰《本草纲目》。是书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味,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非止为医书,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
岩崎常正(1786~1842)
号灌园,通称源三,江户时代本草学者。
酷嗜本草之学,尤重图画之功,谓时珍《纲目》及诸家本草皆详于说而略于图,遂搜采山野草木,移栽于庭,凡二千余种,以察其根茎花实之形色,随时写生,历二十余年,积成若干卷,名曰《本草图谱》。其图精丽详密,分析毫芒,可羽翼《纲目》之说。
当岩崎常正遇见《本草纲目》
本草之学,皆以《神农本草经》为万世不易之典,其下堪称翘楚者,惟李时珍之《本草纲目》。
李君东璧,究心医药,深念本草关系颇重,而世本谬误实多,遂奋而纂述,采访四方,遍览群书,历经三十载,数易其稿,终成《纲目》,凡五十二卷,一十六部,一千八百九十二味本草,蔚然大观。
是书所载,非止土产形状、气味主治,凡所相关,无不收掇,实格物之通典。
《纲目》既出,遂成世范,泽披后世,光耀于今,其东传日本,亦为百代之宗。江户时有岩崎常正号灌园者,酷嗜赭鞭之学,研读《纲目》颇深。
灌园以为,本草之性情气味,待言语文字而后可识,然其形状可见者,莫若图像之易识。若识之不明,必用之有误,故图与说,实不可偏废。《纲目》虽集诸家大成,然详于说而略于图,终有难辨草木之憾。有鉴于此,灌园遂潜心于本草图绘,搜采山野草木,移栽于庭,凡二千余种,亲自培溉,随时写生,如此二十余载,积成若干卷,名曰《本草图谱》。其为图,尽竭笔力,极之精巧,自以谓无复所憾者。
灌园之图固美,时珍之说诚详,然其图其说终是相隔。为求珠联璧合,相映成趣,本书搜采《图谱》精丽本草百种,择选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纲目》之文,勒为一部,分别四章,应之四季。
全书一物一语,故名之《本草物语》。
后记
愿将这韶光,皆付与那般姹紫嫣红
本草之名,所关非止草木,所谓药有玉石草木虫兽,如丹砂、石膏、地龙、阿胶者,皆谓之本草。以药品中草木最多,故先贤以本草二字概之,世代沿袭,应用至今。岩崎灌园所绘之《本草图谱》,以《本草纲目》所载草木为主,而水火金石禽兽虫鱼等,未能全备,其分类编排之序,亦以《纲目》为据。
灌园《图谱》成书于日本文政十一年,刊成于弘化元年,凡九十六卷。其书刊行,初起数卷为精工雕刻印成,又别命画工施彩,但因施彩费用浩大,故着色本多待购者所求;所余数十卷,为写本涂色而成。灌园原绘之图,精丽详密,分析毫芒,今之所见,多手抄摹绘之本,虽不及原作瑰丽,亦不失其神采。
时珍《纲目》详于说而略于图,其图皆为白描,乃时珍之子李建元、李建木所绘,然二者非工于绘事,故图像不免粗略。灌园所在之时,兰学于日本渐兴,其又善写生,其图较之《纲目》,固然精美超群,此诚不可同日而语。
灌园《图谱》专于图而略于说,其说多关日本风土,本书止取其图,而隐去其文,代以《纲目》之说。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本草纲目》为手抄之文,以之与《图谱》之画相配,以为有共济和合之美。本书所取之文,多为形态描绘之语,然《纲目》之说详略不一,《图谱》之留白多少不同,故书中文字亦多寡迥别。
这本书的装帧和文字布局,给人一种极其沉稳、踏实的感觉,仿佛捧着的是一本穿越了漫长岁月的古籍拓本。但令人意外的是,其行文风格却极其流畅,丝毫没有古代典籍的晦涩难懂。作者在引述经典文献时,总能用当代人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精准的转译和阐释,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极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很多药材的产地环境描写,简直就是一幅幅精美的地理风光画卷。他会细致到描述某味药材生长在特定山脉的阴坡还是阳面,土壤是富含铁质还是富含硫磺,这些环境因素如何塑造了其最终的药性变化。这种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践性解读,远超出了教科书的范畴。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当年背着行囊,在崎岖山路上跋涉,只为亲手采集记录下那些“物语”时的那种执着与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记录知识,更是在记录一种与土地、与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读来令人心驰神往,也更添一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本草学”的认知非常片面,以为无非就是认识一些草药的功效。然而,《本草物语》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这本书的格局很大,它将历代医家对自然界资源的认知变迁,视为一部宏大的历史长卷来叙述。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药材的记载时,处理得极为老道和公正,他不会武断地否定某一朝代的观点,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社会认知水平下进行分析,展现了知识体系的螺旋式发展。比如,书中关于“以毒攻毒”这一理念的阐释,并非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对“毒性阈值”的理解差异。这种历史的纵深感和批判性的思维视角,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一般科普读物的学术价值。它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今天所认定的“科学事实”,在一百年后会不会也被新的认知所取代?这种对知识相对性的探讨,让阅读体验变得十分深刻和富有思辨性,是近年来我读到的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评分翻开这本《本草物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仿佛置身于古老药房的沉静与醇厚。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的敬畏,那种带着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精致的插画排版,让人忍不住想要慢下来,细细品味。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着实令人称道,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植物学记录,更像是与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作者对于每一种“物语”的叙述,总能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或许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或许是一种充满哲思的草药采摘时节的描摹,又或许是对某种稀有药材药性演变的历史考证。例如,对于某种常见药材的描述,书中并未停留在其化学成分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它在古代医家手中的“脾气”与“性情”,这种将科学与人文、历史深度融合的笔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它让人明白,古代的“本草”知识并非僵硬的教条,而是一套流动的、与自然呼吸同频的生命哲学。读完某一章节,你会发现自己对那些原本毫不起眼的植物,产生了一种近乎虔诚的尊重,仿佛触摸到了大地深处蕴藏的秘密能量。这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和旁征博引的叙事,让整本书充满了耐人寻味的韵味。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进行了一次精妙的感官之旅。虽然是文字作品,但作者对于药材气味、口感、形态的描绘,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节度。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你在阅读“甘草”时,仿佛就能尝到那种回甘的甜润,在阅读“附子”时,能感受到一丝不易察觉的麻木感。这种将抽象的药性转化为具体感官体验的能力,是很多专业作家都难以企及的。再者,书中穿插的一些“药膳食方”的描述,不仅仅是食谱,更像是对古代生活美学的侧写。这些食方如何与特定的节气、人体需求相配合,其背后体现的养生智慧,是如今快节奏生活中极其稀缺的慢智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健康管理,是与自然节律保持和谐共振,而非对抗。阅读《本草物语》,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充满灵气的自然博物馆,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承载着人与自然数千年的互动与对话,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灵上的滋养与平静。
评分老实说,我带着一种近乎挑剔的眼光来审视这本《本草物语》,因为市面上关于传统医药的书籍实在太多,大多是堆砌名词,索然无味。然而,这本书却成功地用一种近乎现代散文诗的笔触,解构了那些陈旧的知识体系。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没有采用严格的“甲乙丙丁”式的编排,而是将不同的草木、矿物,根据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态位”或特定的文化象征意义进行串联。这种跳跃式的叙事,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障碍,反而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精心设计的迷宫中探索,每转一个弯,都能发现新的惊喜。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药引子”的解读,非常具有启发性。他不仅仅解释了药引子的作用,更探讨了为什么是“它”而不是“别的”来搭配主药,这背后涉及到古代的五行学说、地域气候乃至社会风俗的复杂关联。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揣摩某些段落,那种被引领着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的好奇心,是近些年来阅读其他专业书籍时所不曾体验到的酣畅淋漓。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成为一名药师,而在于让你成为一个更懂得万物之间微妙联系的观察者。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