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物语

本草物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时珍,岩崎灌园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本草
  • 养生
  • 传统文化
  • 植物
  • 健康
  • 博物
  • 药用价值
  • 自然
  • 图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143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8960
包装:线装
开本:特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1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草纲目》详于说而略于图,

《本草图谱》专于图而略于说,

此书取《图谱》之精丽本草百种,辅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纲目》之文,

勒为一部,分别四章,以应四季。

全书一物一语,是为《本草物语》。


作者简介

李时珍(1518~1593)

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明代本草学家。

长耽典籍,醉心本草,伤世本之纰缪,遂有志于纂述,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着成五十二卷,一十六部,名曰《本草纲目》。是书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味,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非止为医书,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


岩崎常正(1786~1842)

号灌园,通称源三,江户时代本草学者。

酷嗜本草之学,尤重图画之功,谓时珍《纲目》及诸家本草皆详于说而略于图,遂搜采山野草木,移栽于庭,凡二千余种,以察其根茎花实之形色,随时写生,历二十余年,积成若干卷,名曰《本草图谱》。其图精丽详密,分析毫芒,可羽翼《纲目》之说。


前言/序言

当岩崎常正遇见《本草纲目》

本草之学,皆以《神农本草经》为万世不易之典,其下堪称翘楚者,惟李时珍之《本草纲目》。

李君东璧,究心医药,深念本草关系颇重,而世本谬误实多,遂奋而纂述,采访四方,遍览群书,历经三十载,数易其稿,终成《纲目》,凡五十二卷,一十六部,一千八百九十二味本草,蔚然大观。

是书所载,非止土产形状、气味主治,凡所相关,无不收掇,实格物之通典。

《纲目》既出,遂成世范,泽披后世,光耀于今,其东传日本,亦为百代之宗。江户时有岩崎常正号灌园者,酷嗜赭鞭之学,研读《纲目》颇深。

灌园以为,本草之性情气味,待言语文字而后可识,然其形状可见者,莫若图像之易识。若识之不明,必用之有误,故图与说,实不可偏废。《纲目》虽集诸家大成,然详于说而略于图,终有难辨草木之憾。有鉴于此,灌园遂潜心于本草图绘,搜采山野草木,移栽于庭,凡二千余种,亲自培溉,随时写生,如此二十余载,积成若干卷,名曰《本草图谱》。其为图,尽竭笔力,极之精巧,自以谓无复所憾者。

灌园之图固美,时珍之说诚详,然其图其说终是相隔。为求珠联璧合,相映成趣,本书搜采《图谱》精丽本草百种,择选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纲目》之文,勒为一部,分别四章,应之四季。

全书一物一语,故名之《本草物语》。


后记

愿将这韶光,皆付与那般姹紫嫣红

本草之名,所关非止草木,所谓药有玉石草木虫兽,如丹砂、石膏、地龙、阿胶者,皆谓之本草。以药品中草木最多,故先贤以本草二字概之,世代沿袭,应用至今。岩崎灌园所绘之《本草图谱》,以《本草纲目》所载草木为主,而水火金石禽兽虫鱼等,未能全备,其分类编排之序,亦以《纲目》为据。

灌园《图谱》成书于日本文政十一年,刊成于弘化元年,凡九十六卷。其书刊行,初起数卷为精工雕刻印成,又别命画工施彩,但因施彩费用浩大,故着色本多待购者所求;所余数十卷,为写本涂色而成。灌园原绘之图,精丽详密,分析毫芒,今之所见,多手抄摹绘之本,虽不及原作瑰丽,亦不失其神采。

时珍《纲目》详于说而略于图,其图皆为白描,乃时珍之子李建元、李建木所绘,然二者非工于绘事,故图像不免粗略。灌园所在之时,兰学于日本渐兴,其又善写生,其图较之《纲目》,固然精美超群,此诚不可同日而语。

灌园《图谱》专于图而略于说,其说多关日本风土,本书止取其图,而隐去其文,代以《纲目》之说。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本草纲目》为手抄之文,以之与《图谱》之画相配,以为有共济和合之美。本书所取之文,多为形态描绘之语,然《纲目》之说详略不一,《图谱》之留白多少不同,故书中文字亦多寡迥别。



尘封的星图:失落文明的挽歌 图书名称: 尘封的星图 作者: 艾尔莎·维多利亚 页数: 680页 装帧: 精装,附赠星象图谱复刻页 出版日期: 2205年秋 --- 内容简介 《尘封的星图》并非一部关于治愈、药理或自然哲学的著作,它是一部宏大、冷峻而又充满诗意的史诗,讲述了一个超越我们现有认知范畴的文明——“奥瑞恩人”——的兴衰与终结。本书是考古学家兼语言学家艾尔莎·维多利亚深入塞壬星域深处,耗费三十年光阴,从被时间与虚空侵蚀的遗迹中,艰难拼凑出的文明残骸的完整记录。 第一部:虚空的回响 (The Echoes of the Void) 故事始于公元2200年,人类首次成功突破超光速屏障,将探索范围延伸至银河系边缘的“寂静带”。在这里,探测器捕捉到了一个无法解释的能量残留——一个与已知物理定律完全悖逆的信号源。维多利亚教授带领的“黎明号”探险队,追随信号抵达了一颗被浓密星云环绕的废弃行星——编号“X-74”,奥瑞恩人称之为“泰坦尼亚”。 泰坦尼亚是一座被永恒黄昏笼罩的死亡之城。书中详尽描绘了这些遗迹的宏伟与诡异:漂浮在空中的巨大晶体结构,其内部记录着复杂的数学方程;以反物质为燃料却已熄灭的能量核心;以及,那些被雕刻在厚达数公里的玄武岩上的、记录着星体运行轨迹的“星图”。这些星图并非简单的天文观测,而是对宇宙结构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们预示着宇宙的终极命运,以及奥瑞恩人对“时间”这一维度的驾驭。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重建奥瑞恩人的物质文明形态。他们并非血肉之躯,而是以高密度能量体为基础,通过共振频率维持形态的智能生命。维多利亚教授通过破译其核心信息载体——“熵之石”——揭示了奥瑞恩人如何利用量子纠缠进行跨越数千光年的实时通讯,以及他们对“生命”定义的颠覆性理解:生命是信息流的稳定结构,而非有机体的局限。 第二部:时间的悖论 (The Paradox of Chronos) 随着对遗迹的深入挖掘,维多利亚开始接触到奥瑞恩文明最核心的秘密:他们对时间流的干预。奥瑞恩人并非满足于观察宇宙的演化,他们试图成为宇宙演化的“校准者”。书中引用了大量从“编年石碑”上翻译出的文本,这些文本记录了奥瑞恩人进行的一系列被称为“宏伟实验”的尝试。 这些实验涉及对局部时空曲率的精细调控,目标是找到宇宙诞生之初的“第一因”,并试图“优化”宇宙的初始条件,以避免热寂的必然结局。维多利亚教授细致地分析了实验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复杂到令人望而生畏,涉及多维空间几何学和超越标准模型的“M理论”应用。 然而,这些尝试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书中以近乎小说叙事的方式,重构了奥瑞恩人最后的日子。他们的干预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时间涟漪”,导致文明内部出现了“因果悖论”的实体化——即某些奥瑞恩个体开始体验到他们未来或过去发生的事情,这种认知上的错位迅速瓦解了他们的社会结构和存在基础。他们试图拯救宇宙,最终却亲手撕裂了自己存在的基础。 第三部:挽歌与警示 (Elegy and Admonition) 最终部分,维多利亚教授从残存的数据中解读出了奥瑞恩人最后的“遗嘱”。这不是请求救援,而是对所有后继文明的严厉警告。奥瑞恩人意识到,知识的力量若脱离了对自身存在局限性的深刻理解,最终只会导向自我毁灭。 《尘封的星图》收录了大量难以理解的哲学论断,例如关于“观察者效应的终极形态”、“信息熵的道德权重”等。书中高潮部分是对“大湮灭”事件的模拟重现——奥瑞恩人发现,在他们试图修正时间线的过程中,他们创造了一个“信息黑洞”,这个黑洞并非吞噬物质,而是吞噬“可能性”。这个黑洞在几千年内缓慢扩散,直到将泰坦尼亚星系的一切演化轨迹都压缩成了一个单一的、不可改变的结局。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反思性。它探讨了知识的边界,而非知识本身的应用。它没有提供任何可供模仿的药方或技术蓝图,相反,它呈现的是一个关于傲慢与极限的终极案例研究。 本书特色: 1. 专业考据与文学叙事的完美结合: 作者在严谨的考古发现和语言学分析之上,融入了对文明悲剧的深刻同情,使得冰冷的科学发现充满了人性(或类人性)的挣扎。 2. 跨学科的视野: 内容横跨天体物理学、信息论、高级数学和哲学。附录中包含了数个关键的“奥瑞恩符号”对照表和部分数学方程的简化图解,供专业读者参考。 3. 对“进步”的审视: 本书对人类社会持续追求“无限进步”的理念提出了尖锐的质疑,引导读者思考:有些知识或许是宇宙不希望被发现的。 《尘封的星图》是一部献给所有仰望星空,却又警惕自身力量的求知者的纪念碑。它记录的不是草药的生长,而是文明陨落的轨迹,是宇宙尺度上的孤独哀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文字布局,给人一种极其沉稳、踏实的感觉,仿佛捧着的是一本穿越了漫长岁月的古籍拓本。但令人意外的是,其行文风格却极其流畅,丝毫没有古代典籍的晦涩难懂。作者在引述经典文献时,总能用当代人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精准的转译和阐释,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极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很多药材的产地环境描写,简直就是一幅幅精美的地理风光画卷。他会细致到描述某味药材生长在特定山脉的阴坡还是阳面,土壤是富含铁质还是富含硫磺,这些环境因素如何塑造了其最终的药性变化。这种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践性解读,远超出了教科书的范畴。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当年背着行囊,在崎岖山路上跋涉,只为亲手采集记录下那些“物语”时的那种执着与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记录知识,更是在记录一种与土地、与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读来令人心驰神往,也更添一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本草学”的认知非常片面,以为无非就是认识一些草药的功效。然而,《本草物语》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这本书的格局很大,它将历代医家对自然界资源的认知变迁,视为一部宏大的历史长卷来叙述。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药材的记载时,处理得极为老道和公正,他不会武断地否定某一朝代的观点,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社会认知水平下进行分析,展现了知识体系的螺旋式发展。比如,书中关于“以毒攻毒”这一理念的阐释,并非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对“毒性阈值”的理解差异。这种历史的纵深感和批判性的思维视角,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一般科普读物的学术价值。它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今天所认定的“科学事实”,在一百年后会不会也被新的认知所取代?这种对知识相对性的探讨,让阅读体验变得十分深刻和富有思辨性,是近年来我读到的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进行了一次精妙的感官之旅。虽然是文字作品,但作者对于药材气味、口感、形态的描绘,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节度。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你在阅读“甘草”时,仿佛就能尝到那种回甘的甜润,在阅读“附子”时,能感受到一丝不易察觉的麻木感。这种将抽象的药性转化为具体感官体验的能力,是很多专业作家都难以企及的。再者,书中穿插的一些“药膳食方”的描述,不仅仅是食谱,更像是对古代生活美学的侧写。这些食方如何与特定的节气、人体需求相配合,其背后体现的养生智慧,是如今快节奏生活中极其稀缺的慢智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健康管理,是与自然节律保持和谐共振,而非对抗。阅读《本草物语》,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充满灵气的自然博物馆,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承载着人与自然数千年的互动与对话,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灵上的滋养与平静。

评分

翻开这本《本草物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仿佛置身于古老药房的沉静与醇厚。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的敬畏,那种带着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精致的插画排版,让人忍不住想要慢下来,细细品味。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着实令人称道,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植物学记录,更像是与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作者对于每一种“物语”的叙述,总能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或许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或许是一种充满哲思的草药采摘时节的描摹,又或许是对某种稀有药材药性演变的历史考证。例如,对于某种常见药材的描述,书中并未停留在其化学成分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它在古代医家手中的“脾气”与“性情”,这种将科学与人文、历史深度融合的笔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它让人明白,古代的“本草”知识并非僵硬的教条,而是一套流动的、与自然呼吸同频的生命哲学。读完某一章节,你会发现自己对那些原本毫不起眼的植物,产生了一种近乎虔诚的尊重,仿佛触摸到了大地深处蕴藏的秘密能量。这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和旁征博引的叙事,让整本书充满了耐人寻味的韵味。

评分

老实说,我带着一种近乎挑剔的眼光来审视这本《本草物语》,因为市面上关于传统医药的书籍实在太多,大多是堆砌名词,索然无味。然而,这本书却成功地用一种近乎现代散文诗的笔触,解构了那些陈旧的知识体系。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没有采用严格的“甲乙丙丁”式的编排,而是将不同的草木、矿物,根据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态位”或特定的文化象征意义进行串联。这种跳跃式的叙事,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障碍,反而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精心设计的迷宫中探索,每转一个弯,都能发现新的惊喜。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药引子”的解读,非常具有启发性。他不仅仅解释了药引子的作用,更探讨了为什么是“它”而不是“别的”来搭配主药,这背后涉及到古代的五行学说、地域气候乃至社会风俗的复杂关联。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揣摩某些段落,那种被引领着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的好奇心,是近些年来阅读其他专业书籍时所不曾体验到的酣畅淋漓。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成为一名药师,而在于让你成为一个更懂得万物之间微妙联系的观察者。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