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江湖: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

学术江湖: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桑兵 著
图书标签:
  • 晚清民国
  • 学术史
  • 知识分子
  • 学风
  • 思想史
  • 文化史
  • 中国近代史
  • 学术研究
  • 人物传记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004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7623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字数:33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破除今人对民国学人、学术的不实“想象”,还晚清民国学术一个本来面貌——今人或是对民国学术无限憧憬留恋,或是认为当下的学术总体上已经超过民国时期学术发展的水准。本书所收十篇文章,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深入、全面地展示了民国学人及其学术的真实样貌,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读本。

2. 考究学人间的往来交游与人事联系,回归晚清民国的具体时空,重新解读张之洞、梁启超、王国维、傅斯年、顾颉刚、金毓黻等人的学术思想——运用记录学人言行的直接材料,参酌其他报刊、档案、回忆录等资料,大体还原这些学人的历史轨迹,在全面还原事实的基础上,力求探寻各说各话背后的隐情真意;民国学人身处千载不遇的大变局之中,世风与学风相互激荡下,张之洞、梁启超、王国维、马裕藻、金毓黻、陈寅恪、胡适、傅斯年等学人如何自处?

3. 重新梳理陈寅恪、傅斯年等学人的史学思想及其关联,回应思想史上的重要议题——“了解之同情”能否全面反映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如何理解胡适提出的 “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以及陈寅恪所说 “中国文学当以文言为正宗”?傅斯年如何看待西学?这一观念是否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动因何在?傅斯年、陈寅恪对宋代和清代学术有何看法?傅斯年与陈寅恪二人关系究竟如何?傅斯年留学后学术观念的突变与陈寅恪有何关系?陈寅恪、傅斯年、冯友兰等人对新儒学产生的观点分歧是什么?……。

4. 探讨影响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变迁的重要议题,把握学术风气的流转和学界世态的炎凉——《教会学校与西体中用》从教会学校切入,探讨近代世界一体化进程后发展国家民族的普遍难题:中学、西学,何为体、何为用?全盘西化还是中西汇通融合?在西学与中学将近半个世纪的争夺中,教会学校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国哲学”探源》梳理“中国哲学”概念的发生及入华过程,探讨跨文化传通与权力渗透的深层关系。《文与言的分与合: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在整个近代汉语言文字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重估白话文的成败得失……把握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重要关节,理清中国近代思想脉络及流风遗泽。


内容简介

本书是桑兵教授多年来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共计十篇。这些曾在学界引起重大反响的文章,现统摄在“学人与学风”这一主题下,文章间有机结合,既有对学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高明洞彻之把握,又有对学人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的客观条理之辨析,同时寄寓作者本人的治学心得于其中,亦对当下的学人与学风有着借鉴和针砭意义。是史学专门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

桑兵对晚清民国学术生态的剖析和呈现,一是有助于读者对当时的学人及其学术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获得恰如其分的整体判断和具体把握,并借鉴反思陈寅恪、傅斯年、金毓黻等学人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同时,书中也寄托了作者对当下学术生态的批判和期望,使人反思当下重指标、重名利的学术乱象。


作者简介

桑兵,河北威县人,历史学博士。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交流与对抗:近代中日关系史论》《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等专著。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及同名丛书等。合编《戴季陶集》《近代中国学术批评》《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国学的历史》《读书法》等。


目录

绪论: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005

教会学校与西体中用

一 圣道与技艺/032

二 分途未必并重/038

三 西体双轨/044

四 分途与合流/050

“中国哲学”探源

一 “东洋哲学”与“支那哲学”/058

二 泰西哲学与中学/068

三 “中国哲学”的取向/076

文与言的分与合: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

一 废除汉字:近代汉语言文字改革的目标/088

二 我手写我口:白话文的过渡使命/096

三 文言白话 孰为正宗/104

四 龙种?跳蚤? /110

马裕藻与1934 年北大国文系教授解聘风波

一 元勋还是罪魁/118

二 解聘与辞职/124

三 师、生、校异趣/133

四 挽留背后的矛盾/145

五 消沉与发奋/154

金毓黻与南北学风的分合

一 北将入主南营/164

二 南北新旧/171

三 由分而合归本原/179

留欧前后傅斯年学术观念的变化及其牵连

一 留欧前后的转变/194

二 顿悟:环境与交友/210

三 敬而不畏之畏/222

四 心照不宣的礼让/232

陈寅恪的西学

一 学问难以贯通中西/245

二 中国的东方学首席/254

三 国人之中 西学较优/263

四 取珠还椟/269

五 申论/275

民国学人的宋代研究及其纠结

一 宋代为中国学术文化高峰/280

二 “ 宋学”渊源 /289

三 新宋学及其取径/301

四 南北宋的高下/313

“了解之同情”与陈寅恪的治史方法

一 取西洋哲学观念/322

二 了解之同情/329

三 宋贤治史之法/335

求其是与求其古: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的方法启示

一 思想为语言所支配/341

二 求其是与求其古/349

三 方法为仪型 结论不成立/355

人名索引/365

征引文献/373


精彩书摘

绪论: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

(节选)

人生苦短,转眼已是耳顺之年。虽然按照如今的算法,仍在壮岁,毕竟不如少年时来日方长的无忧无虑,却一如既往地满怀学术的热情与向往。记得读博期间,业师年满花甲,在弟子的眼里心中,已是纯然长者风采。如今在门下士看来,自己的形象或许亦相仿佛,只是内心浑然不觉老之将至。

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昙花一现者多,几度辉煌者鲜。中国不仅历史长,而且文化一脉相承,所以史料甚多,史学较精,在中国治史尤其是治中国史,是对学人的一大考验,同时也是一大幸事。

屈指算来,尚待完成的计划为数甚多,在编拟编的大型资料和编年系列各有十数,在写拟写的专书还有数十,而且常常触类旁通,生发出许多预想以外的新枝。如果不从现在起就缩短战线,集中精力,势必抱憾终身。学问始终是令人遗憾的事业,尤其是史学,必须绝顶聪明的人下笨功夫,等到功力见识皆备之时,已是去日苦多,时光不再。治学总体上说当然是层垒叠加,后来居上,可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喧嚣声中,不知有多少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才人的远见卓识被时光埋没。

缩短战线,并非如陈垣所说,减少时段与方面;而是如陈寅恪所为,不与人无谓争论,减少应酬,不好为人师,不争闲气。概言之,舍弃俗物牵挂,全力以赴,潜心著述,以待来者。顾颉刚少年成名后曾经慨叹,出名前穷死,出名后忙死。前者如今已经不成问题,后者却是扼杀无数才俊的陷阱,与鲁迅说的捧杀有几分近似。广州僻处岭南,应酬有限;极少担任名目繁多的各种评审,免去劳而无功的审议和光怪陆离的人情;遵循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道,无须江湖,不必乡愿。除了气候不宜居之外,正是孤往治学的理想所在。加以学问的兴趣广泛,空间足够,可以沉浸其中而自得其乐。

所谓真理不辩不明越辩越明之说,在抽象思维领域作用不小,而在史学研究领域,至少就近代以来的实际进程看,历次论战所导致的著述井喷,固然在引起广泛关注方面颇具影响,可是对于学术的实际推进,不仅有限,而且有时还会适得其反。网络时代,读书治学,更要注重孤往,因为坐拥书城,绝非难事,即使归隐林泉,只要能够上网,与身居闹市相比,也不过少了喧嚣和嘈杂,反而有助于专心致志。而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潜心读书更加重要,单凭检索关键词做出来的学问,只能是浅薄的时髦。

命运因缘,冥冥之中一线相牵。少年时到过的桂林良丰雁山公园,不仅曾经做过清季民初要人岑春煊的园子,还与不少民国学界胜流有缘。1932年,广西省政府在此创办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935年1月,胡适南下,曾到此一游,还以附近有相思江、岩边有相思红豆树,为园中的岩洞取名“相思洞”。后来广西师专并入广西大学,1942年,陈寅恪一家在热心之士的帮助下,从沦陷的香港脱险。因为担忧身体无法适应西南大后方的环境,陈寅恪滞留桂林,便在广西大学临时任教,因此与从来礼让的傅斯年就去留问题发生分歧,产生隔阂,埋下不愿远走海峡彼岸的心理伏线。

小时候居住的奇峰镇,与良丰墟由相思江一水相连。只是当时全然不知这许多故事,如今也不必自续出来一段前缘。同一条江流淌着不一样的水,就好像民国学界的取向与风气不仅五花八门,而且随时流转。今人对民国学术的憧憬,很大程度反映了自身对学界现状的不满和失望。反之,以为今日学术总体上已经超越民国时期学术发展的标高,则多少有些托大。无限向往与盲目自信这两种观念看似相反而其实相同,都缘于对民国学人及其学术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或许还相当隔膜,因而整体判断和具体把握难以恰如其分。时下每每听闻标举称引民国学人及学术不能得当,心中总感到几分异样。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人赵翼的名句不仅能够说诗,也可以转而论学。只是意思有二解,按照本意即不断推陈出新,不必固守模仿。可是,如果每一代都是才人辈出,又都能够各领风骚,则一时代必同时有无数各领风骚之人竞妖娆。各代之间,也就无所谓高下之分。另一转意,虽然历代均有才人,却只有少数能够各领风骚,而且并非每代皆有,所以数百年间只能由不世出的高人所笼罩和覆盖。如此一来,历代学术发展的峰值高下不同,每一代的高峰跌宕起伏,后代未必高于前代。能够登顶一览众山小的,寥寥数代区区数人而已。在那些相对低洼的时代,有心向学之士不得不对着逝去的古人高山仰止,望着无尽的来者徒叹奈何。

平心而论,民国学术的总体状况未必良好,而形形色色的乱象却并不罕见。除了当局力所不及、管控不到之外,今日所有的各种问题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且相当严重。国立者派系争斗不已,私立者大行妾妇之道,教会学校则有食洋不化之嫌,否则民国的大学就不会有层出不穷的风潮。而主政期间相对平静的,如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罗家伦之于中央大学,并不是因为教育理念有何过人之处,只不过把准了校方、教授、学生三者之间的变量关系,利用教授控制学生,防止师生联合对付校方,从而立于不败之地,也不会留下骂名。这点秘诀,说到底不过校园政治的权谋而已。清华大学以“神仙、老虎、狗”来形容该校教授、学生、职员关系的经典表述,也很难复制。况且,海峡对岸的清华还出现望文生义的曲解,误以为有辱办事员的人格。

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时,在“某籍某系”的协助下,确立了教授治校的规则,最大化保障了教授的利益,也为大学与当局的冲突不断添加助力。后来蒋梦麟相继主持教育部和北大,配合国民政府的集权统一,改为校长治校、教授治学,以新旧为名,排除异己,看似收效显著,其实至少在人文学科方面与所预期及宣言并不相符。而当时各地各校纷纷力争国立化,与现在颇有些滑稽的去行政化背道而驰,加上条件有限,环境不佳,人数不多,若是平均而言,水准的确未可乐观。如果以水平线以上的成果进行比照,得出普遍不如现在的结论也不算过分。

不过,民国学人仍然身处千载不遇的大变局之中,又受到古今中外贤哲的熏染浸淫,代表体现时代标高的几位大家,无论功力、见识、意境,能够望其项背者也为数不多,遑论超越。况且当时的乱象难登大雅之堂,只是混饭吃的手段伎俩,在坊间或有盲从,在学界却口碑不佳、风评甚恶,连官场也未必以为然。那时学界对于高明还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追求,也有一旦下海无法从良的戒惧,除了无知无畏和有意出位,一般不敢恣意妄为,否则很难在学术界容身立足。

学术无序失范之时,读书治学更应不与今人较,而与古人较。一时代学人若一味与同辈争胜,则所争不过名利,所占领的制高点很可能不过低洼地。若寻求学术本身的至高无上,虽然还有心向往之而实不能至的问题,毕竟有了取法乎上的前提,才可能有后续得道的造化。严格说来,一时代学术的高度,其实不是由此一时代的平均水准所决定,而是由所达到的最大标高来衡量。就此而论,今人唯有努力向上,而不能自欺欺人。明乎此,不必针对一般水准如教科书或普遍性进行不破不立的革命,学术史上由此带来的改朝换代,充其量不过是从一种平庸到另一种平庸的转移。若以古今中外的贤哲为准的,没有局限,又何须破除?正所谓“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何须勤拂拭,不使有尘埃”。

本来学问只是少数有志者的兴趣,如果广泛参与,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一些所谓方法范式能够流行,显然不是因为高明,而是简单易学,以致众从。说到底,其存在的价值主要是为有需求者提供方便。民国时期,那些面向青年和大众的学问,还有鼓动思潮的作用。当年胡适许愿中学生也可以整理国故,未必是存心蒙人,而是史无前例,又多少有几分少年不识愁滋味,唱了些等而下之的高调,贻笑大方。所以,要追仿古今中外的贤哲,必须心向极高处,而不以时流为准的。



学林撷英:穿越古今的学术轨迹 本书旨在梳理中国学术思想的演进脉络,探寻不同时代学人治学精神的风貌,并以此为线索,勾勒出中国学术史上波澜壮阔的画卷。我们并非将目光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特定学派,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宏大的视角,去理解学术的生命力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创新。 上古鸿蒙:思想的黎明与奠基 在遥远的先秦时期,中国思想的星空已然璀璨。孔子以其“仁”的思想,为后世儒家学说奠定了基石,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至今仍是激励学人孜孜不倦的灯塔。孟子将“仁”推而广之,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对民本思想的阐述,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老子以“道”的哲学,洞察宇宙万物的本源,其“无为而治”的理念,在历代政治与哲学思想中留下了深远的印记。庄子则以其瑰丽的想象和自由的精神,将道家思想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其“齐物论”的思想,至今仍启发着人们对生命与自由的思考。 墨子以其“兼爱”与“非攻”的主张,在乱世之中倡导和平与理性,其对社会公平与国家安全的关注,在今天仍不失为一种警醒。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如商鞅、韩非子,则以严酷的律法和君权至上的理念,为统一国家提供了制度性的解决方案,尽管其思想中的严苛之处不容忽视,但其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仍值得我们借鉴。 这些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同百川汇海,共同构成了中国早期学术思想的根基。他们各自关注的领域不同,提出的学说也各有千秋,但他们都以其独特的智慧,开启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先河,为后世学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多样的研究视角。 中古风华: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演进 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国学术思想进入了中古时期。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玄奘西行求法,带回了大量佛经,促进了佛学在中国的发展和本土化。竺道生提出的“神不灭论”和“顿悟成佛”,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标志着中国本土佛教思想的成熟。禅宗的兴起,更是将佛教的智慧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相结合,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独特传承方式,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儒家思想在中古时期也经历了重要的发展。汉代“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其影响力贯穿始终。魏晋时期,清谈之风盛行,士人寄情山水,思想上追求“竹林七贤”式的超脱与自由,老庄思想的复兴与佛教的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的学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玄学色彩。 宋明理学,作为中古时期学术思想的巅峰,更是将儒家思想与佛教、道教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融合与创新。程颐、程颢兄弟,张载,以及集大成者朱熹,他们以“天理”为核心,构建了庞大而精密的哲学体系,试图解释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和人生的终极意义。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士人学习儒家经典的权威文本。王阳明则在继承朱熹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学说,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对心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中古时期的学术,呈现出三教互鉴、相互渗透的特点。儒释道三家思想在碰撞与融合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 近世变革:乾嘉学派的严谨与经世致用 进入明清之际,中国学术思想开始面临新的挑战。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以及国内社会矛盾的加剧,一部分学者开始反思传统学术的弊端,转向更加注重实际、关注现实的治学道路。 清代乾嘉学派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注重考据、追求实证的新阶段。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以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批判空谈玄理,提倡实事求是。他们的研究,从史学、地理学、音韵学等多个领域入手,对古代典籍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梳理。 到了乾嘉时期,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等学者,更是将考据学推向了极致。他们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细致的辨析和考订,纠正了前人的错误,发掘了被湮没的古籍,为整理和传承中华文化遗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治学方法,严谨扎实,一丝不苟,体现了极高的学术品格。 同时,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一些关注民生、批判时弊的思想家。如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激励民族觉醒的伟大口号。黄宗羲对封建专制的深刻批判,以及对政治制度的思考,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远见。 乾嘉学派的治学精神,虽然在某些方面被批评为过于注重细节而忽视宏大理论,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术真理的不懈追求,无疑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他们为后世学人树立了治学治学的典范。 现当代转型:学术的碰撞与重塑 进入近现代,中国学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与挑战。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的全面涌入,对中国传统的学术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于“科学”与“民主”的追求,使得传统的经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学术研究的范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倡导“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强调实证精神,并在多个学科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陈寅恪,这位被誉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史学大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中古史、民族史、宗教史等领域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他的“独立、民主、自由”的精神,至今仍是激励学人的重要力量。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也为中国学术思想带来了新的视角和理论体系。一批学者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社会科学领域,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在中国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为理解和改造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工具和理论。在人文科学领域,文学、艺术、哲学等学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有对西方现代思潮的吸收与借鉴。 然而,近现代的学术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诸多曲折与挑战。不同学术范式的碰撞,不同思想流派的争鸣,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都对学术研究的走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结语: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中古三教的融合演进;从乾嘉学派的严谨考据,到近现代学术的转型重塑,中国学术思想的脉络清晰可见,其生命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 本书希望通过对不同时期学人治学精神的描摹,对学术思想演变的梳理,让读者感受到学术的魅力,理解学术的传承与创新,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启迪。每一代学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学术大厦添砖加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们深知,学术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前人的成就,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也绝非终点。站在新的时代,我们更应秉持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开放包容的思想观念,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去继续书写中国学术发展的新篇章,让中华学术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这既是对先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开篇,一下子就将人拽回了那个动荡不安却又思想激荡的年代。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晚清民初知识分子的群像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他对那个时代大学者们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不仅仅是罗列他们的学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他们在面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巨大冲击时,内心的挣扎与选择。比如书中对某位大家如何从旧学中脱胎换骨,吸收西方新知,最终形成自己独特学术体系的过程,写得跌宕起伏,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历史的厚重感。这种叙事方式,让冰冷的学术史瞬间变得有血有肉,仿佛能听到那群先驱者们在书斋中低声辩论的声音。读起来,我仿佛也成了一位亲历者,穿梭在那个充满希望与迷茫的时代洪流之中,感受着知识分子们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关切。

评分

坦白说,最初我对这类梳理性的历史读物抱持着一丝敬畏,担心会沉闷难懂。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在结构安排上极为精妙,如同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一块碎片——无论是对某一所学堂的侧写,还是对某一派别学术传统的细致考量——最终都完美地契合,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立体的知识景观。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学科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部分,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让人清晰地看到了现代中国学术规范是如何在那个剧变时期艰难孕育、破土而出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理解历史发展的思维框架,使我能以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我们今天学术生态的根源所在。

评分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非常耐人寻味,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与考究,又透着一股老派文人的儒雅与从容。用词考究,句式长短错落有致,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如同品味一壶陈年的老茶,初尝平淡,回味无穷。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思想,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学理辩论,在经过他的阐释后,变得清晰有力,引人深思。尤其是一些充满画面感的场景描述,比如某个学者在昏黄灯光下批阅古籍的侧影,或是学生们在简陋教室里热烈讨论的场景,都历历在目,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美学享受。

评分

阅读体验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学风”二字的深度解读。它不仅仅关乎治学方法,更指向一种知识分子的道德自觉和时代担当。书中对几位关键人物在重大历史关头所持立场和坚持操守的描摹,笔力遒劲,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切同情与理性反思。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士人精神的无比推崇与向往。这种精神力量,跨越了百年时空,至今仍能给予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强烈的精神感召,促使我们思考:在今日的学术场域中,我们又该秉持怎样的风骨?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就是一场文字的盛宴,让人爱不释手。它绝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梳理,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独到的洞察力。我发现作者在讲述那些著名学派的兴起与分化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轶事和鲜为人知的史料,使得原本复杂的思想演变脉络变得清晰易懂,甚至带有一种戏剧性的张力。读到那些关于学术圈内的恩怨情仇、思想交锋的片段,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仿佛置身于一场场高雅的“文人相轻”的对决现场。这种将学术史写出“故事感”的功力,实在令人钦佩。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个时代学人之间的互动方式,那种既有惺惺相惜的学术情谊,又有互不相让的理念冲突,真实得让人感叹。

评分

桑神新著,感觉这本书很棒啊啊

评分

京东活动给力,物流赞。春暖花开适合读书

评分

好書沒話說!值得收藏,趁特價立刻入手!

评分

好!!!!!

评分

“未知大学”的概念来自科幻小说家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被@的穆罕默德》。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在“未知大学”里任教,这里有着狄更斯笔下的匹克威克式人物,这是一个荒诞风格的学习中心。“未知大学”里的人有着典型的共性:他们是天才,为了他们的天才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们的思想是超脱世俗的。天才就是一个另辟蹊径来抵达真实的人。波拉尼奥如饥似渴地阅读,涉猎广泛,他的阅读既有深度,也有广度,这解释了为何看似不可能的诗歌英雄花名册里的名字会如胡椒粉的气味一样散发在他的书里。波拉尼奥充满幻想的前辈博尔赫斯一句有名的想象:天堂是一座图书馆,而波拉尼奥反转了这种想象:“亲爱的,那不是天堂。”

评分

东西非常好用,发货速度又快,最关键的是经济实惠,比实体店确实便宜和方便。京东值得推荐。

评分

桑兵老师的力作,值得推荐给大家~

评分

这个说不上太好,还可以吧

评分

还原真实。可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