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之光》。施特劳斯的大多数剧作,没有完整性,没有结构中心,没有情节的直线发展,各种事件和观点无序地纠缠在一起,理性似乎完全不存在。事件和对话转换快速,毫无连续性,然而又似乎有关联。《傻瓜之光》一书同样体现了他作品的这一特点。
由于施特劳斯特殊的写作手法,本书读起来较为费力。不过,这些独特的形式与作者独特的思考是有其一致性的。这样的手法帮助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对文化、社会和当代人生存的思考。施特劳斯是用另类的图像描写了现实社会的现象。这种特殊的表述方式或许也是作者对物质世界的人们的一种警示。
本书亮点
① 本书作者博托·施特劳斯是德国当代重要的剧作家和散文家之一,获得过席勒奖、毕希纳奖、莱辛奖等多项文学奖。
② 这本书是其对当下消费社会、网络时代的人感知消失、变得麻木不仁的批判和反思,被誉为当下版、哲学版的《白痴》。
③ 这本书没有目录和章节,行文处处闪耀作者的智慧光芒。有评价说《傻瓜之光》中的观点都是“言简意赅的格言。”
《傻瓜之光:白痴和他的时代》。现在,生存于消费社会的人们变得越来越迟钝,思考和感受能力也越来越差,人正在成为对历史和现状无知无觉的失忆之人,成为无思想无特性的人,成为不知快乐为何物的人。这本书是对当代社会这种现象的批判与反思。
博托·施特劳斯(Botho Strauß),1944年生于萨尔河畔的瑙姆堡,是德国当代重要的剧作家和散文家之一。
他先在《今日戏剧》杂志担任编辑并撰写剧评,作为剧作家引起文坛关注之前,就被称作敏锐的知识分子和批评家。主要作品有《疑心病患者》《熟悉的面孔,复杂的感情》等,并获得多种如席勒奖、毕希纳奖、莱辛奖等多项文学奖。
译者简介
何婧,德语文学研究者,慕尼黑大学德国文学博士在读,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德语语言文学、托马斯·曼作品及德语犹太文学。
《傻瓜之光》是对当下迟到的批评,令人完全无法反驳。
——托马斯·施密特,《世界报》
他极为巧妙地将自己的观点包装成言简意赅的格言。
——扬·艾勒特,北德电视台“新书”栏目
这本书就像是扎进我们肉里的一根刺。
——艾伯哈特·法尔克,巴伐利亚二台“文化世界”
能写的人有很多,却只有很少的人知道如何阅读。能做到的人,可以读一读施特劳斯的这本新书,它值得阅读。
——斯特凡·毛雷尔,
本书没有目录
我一直觉得,一本真正有力量的书,应该能够改变你观察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仅仅提供一套新的知识体系。这部作品无疑达到了这个标准。它没有试图提供一个关于“聪明人”如何统治世界的蓝图,反而聚焦于那些被主流话语体系边缘化的、被定义为“非理性”的行为模式。作者的语言风格,介于散文的抒情与哲学思辨的锐利之间,时而充满了对人类困境的深刻同情,时而又像一把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切开那些自欺欺人的表象。特别是其中关于“集体健忘”的章节,描述得入木三分,仿佛能听到历史的齿轮在悄悄地倒转,而我们却对此浑然不觉。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提供答案,它只负责提出更尖锐的问题,逼迫读者亲自去面对那些自己最不愿意承认的真相。它像一面摆在面前的镜子,反射出的不是你希望看到的那个光彩照人的形象,而是你卸下所有伪装后,那个真实、矛盾且时常感到迷茫的自我。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世界似乎并没有改变,但我看世界的眼神,却已然不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其高明,它拒绝平铺直叙,而是采取了一种碎片化、跳跃性的结构,这本身就呼应了其探讨的主题——知识的破碎与认知的错位。它不是一本循规蹈矩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充满警示意味的笔记集,每一章的转折都可能将你带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时间维度或思想陷阱。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回溯前面几页的内容,不是因为内容晦涩难懂,而是因为作者抛出的观点太具颠覆性,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校准自己原有的认知坐标。例如,他对“效率崇拜”的解构,并非简单的反对忙碌,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崇拜如何巧妙地掩盖了目标本身的虚无性。这种论证的层次感和回环往复的结构,使得阅读体验本身成为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容忍暂时的迷失,才能最终领悟到作者想要构建的那个复杂的、充满悖论的世界图景。对于习惯了线性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对阅读耐受度的严峻考验,但坚持下来,收获的远不止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
评分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之作,它以一种近乎粗砺却又无比真诚的方式,撕开了现代社会光鲜外表下那些隐藏的认知盲区。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置身于一个喧嚣的集市,作者却手持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冷静地剖析着每一个兜售“常识”的摊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天真的直接。他毫不避讳地指出,许多我们深信不疑的“真理”,不过是特定历史时期权力结构下构建起来的舒适幻觉。那种对既有权威的颠覆性挑战,没有矫揉造作的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个突然醒来的孩童,大声喊出“国王没穿衣服”。这种坦率,在充斥着修饰语和专业术语的当代思想界,简直是一股清流。它迫使读者放下成见,重新审视自己赖以生存的认知框架,即便这个过程可能伴随着阵痛和不适。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替代方案,而在于它成功地在你的思维土壤里种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让那些坚固的藩篱开始松动。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副能看穿迷雾的眼镜,虽然世界依然混乱,但至少我能分辨出哪些是烟雾,哪些是实体。
评分这本书的文本张力十足,充满了强烈的对抗性。它不是一本试图让你感到舒适的书,相反,它是在你的舒适区边缘不断制造震动。我被作者对信息过载时代的病理学分析深深吸引。他没有采用技术性的语言来描述信息时代的焦虑,而是通过一系列极具画面感的隐喻,将信息洪流描绘成一种具有侵蚀性的精神瘟疫。那些看似无害的、碎片化的信息是如何一点点侵蚀掉我们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作者的论述令人不寒而栗。他没有指责技术本身,而是精准地指向了我们对于“即时满足”的集体成瘾。这种对现代病症的深刻诊断,具有极强的时代穿透力。它不像那些流行的“自我提升”读物那样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而是要求读者进行一场艰难的“精神排毒”。整本书的气场强大到让人在阅读时产生一种被审视的感觉,仿佛作者正在通过文字的缝隙,审视你的注意力是否已经涣散,你的判断力是否已经麻木。这是一次精神上的高强度训练,让人在读完后,对日常接收到的每一个信息都提高了警惕性。
评分我读过许多探讨人类心智局限性的书籍,但鲜有能像这部作品这般,将“不完美”这一主题挖掘得如此深入骨髓。它不是空泛地批评愚昧,而是精确地定位了“傻气”在社会运作机制中的结构性作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巧妙地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日常生活中那些啼笑皆非的决策过程并置。你仿佛能听到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白痴”们,在做着自以为最明智的选择时发出的微弱叹息。更令人震撼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他们置于道德的审判席上,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庞大而高效的社会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这种带着悲悯色彩的冷静分析,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批判文学的范畴。它让你意识到,我们都在一个巨大的舞台上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而那些看起来最不合时宜的声音,往往才是最真实的时代回响。阅读它,就像是观看一场精心编排的荒诞剧,观众在笑的同时,也不禁感到脊背发凉,因为你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被投射在舞台中央。
评分甲骨文出品基本都是精品,必须买!感谢京东的活动,送货体验好
评分不错的书,是正版, 参加活动很便宜, 下次还来买
评分京东图书,值得信赖!!!
评分甲骨文出品基本都是精品,必须买!感谢京东的活动,送货体验好
评分京东送货快,商品没损坏
评分买书必败甲骨文丛书,翻译质量愈来愈好,相对通俗易懂
评分甲骨文丛书是必买的,京东现在购书的活动越来越少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外包装也不错。
评分哲学类的书,从现代社会评论人们的思想及行为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