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诞生 [Friedrich Nietzsche Die Geburt der Tragodie]

悲剧的诞生 [Friedrich Nietzsche Die Geburt der Tragodi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尼采 著,孙周兴 等 译
图书标签:
  • 尼采
  • 悲剧
  • 哲学
  • 美学
  • 艺术
  • 古希腊
  • 狄俄尼索斯
  • 阿波罗
  • 文化批评
  • 形而上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68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62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尼采经典著作
外文名称:Friedrich Nietzsche Die Geburt der Tragodi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9
字数:22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哲学研究者、文史爱好者、大中学生

  本书为尼采经典代表作之一。译者孙周兴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现象学、艺术哲学等。尤其对于尼采思想有长期的翻译和研究。其译文流畅通达,兼具版本考订的学术性和哲学写作的思想性。

内容简介

  弗里德里希·尼采,19世纪后期伟大的哲学家。他与传统辩驳,同时也成为传统的一部分。1889年,尼采在都灵的街头,看到了一匹被马夫虐待的马。在那个瞬间,他心生悲悯,抱住了马的脖子。这件事导致他精神分裂,失去了理智。《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知名的作品之一。尼采在对希腊艺术进行美学讨论的同时,完成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并对以苏格拉底科学乐观主义为特征的现代文化作出了批判。

作者简介

  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精彩书评

  ★尼采是一片“奇异”的山水,一夜的风雨,启发我们,警醒我们,而不是一条道路引我们到一座圣地。
  ——冯至
  
  ★尼采哲学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尼采不仅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激进批判者,而且更是一位关怀当下、指向未来的大哲。
  ——孙周兴

目录

中文版前言1
悲剧的诞生(孙周兴译)1
一种自我批评的尝试3
序言:致理查德·瓦格纳15

一17
二22
三26
四30
五34
六40
七43
八49
九55
十61
十一64
十二70
十三76
十四80
十五84
十六90
十七96
十八101
十九106
二十114
二十一117
二十二124
二十三129
二十四133
二十五137

附录:1870—1873年巴塞尔遗著选139

狄奥尼索斯的世界观(孙周兴译)141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李超杰译)163

论非道德意义上的真理与谎言(余明锋译)224



科利版编后记237

尼采手稿与笔记简写表247

编译后记249

精彩书摘

  谁若想严格地检验一下自己,看看自己与真正的审美观众有多亲密,抑或自己在何种程度上属于苏格拉底式的具有批评倾向的人群,那么,他能够做的只是真诚地追问那种感觉,就是他在看到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奇迹时的感觉:他是否觉得在这里,他那以严格的心理因果性为标准的历史感受到了伤害,他是否以一种善意的妥协态度,承认这种奇迹仿佛是一种儿童能弄懂、却与他格格不入的现象,抑或是否他在这里遭受到某种别的东西呢?因为他以此即可衡量,他在多大程度上毕竟有能力来理解神话,理解这种浓缩的世界图景。而作为现象的缩影,神话是不能没有奇迹的。不过,大有可能的是,在严格的检验之下,几乎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被我们教化中那种批判的[1]——历史的精神深深地败坏了,以至于只有通过学术的途径,通过中介性的抽象,我们才能相信昔日的神话实存。不过,要是没有神话,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失去自己那种健康的、创造性的自然力量:唯有一种由神话限定的视野,才能把整个文化运动结合为一个统一体。唯有神话才能解救一切想象和阿波罗梦幻的力量,使之摆脱一种毫无选择的四处游荡。神话的形象必定是一个无所不在、但未被察觉的魔鬼般的守护人,在他的守护下,年轻的心灵成长起来,靠着它的征兆,成年人得以解释自己的生活和斗争。甚至国家也不知道有比神话基础更强大的不成文法了;这个神话基础保证了国家与宗教的联系,以及国家从神话观念中的成长过程。
  现在让我们来比较一下没有神话引导的抽象的人,抽象的教育、抽象的道德、抽象的法律、抽象的国家;让我们来设想一下那种无规矩的、不受本土神话约束的飘浮不定的艺术想象力;让我们来设想一种文化,它没有牢固而神圣的发祥地,而是注定要耗尽它的全部可能性,要勉强靠所有外来文化度日——这就是当代,是那种以消灭神话为目标的苏格拉底主义的结果。如今,失却神话的人们永远饥肠辘辘,置身于形形色色的过去时代中,翻箱倒柜地寻找本根,哪怕是最幽远的古代世界,人们也必得深挖一通。不知餍足的现代文化有着巨大的历史需要,把无数其他文化收集到自身周围,并且有一种贪婪的求知欲——这一切如果并不表示神话的丧失,并不表示神话故乡、神话母腹的丧失,又能指示着什么呢?我们要问问自己,这种文化如此狂热而又如此可怕的骚动,是不是就无异于饿汉的饥不择食和贪婪攫取呢?——这样一种文化无论吞食什么都吃不饱,碰到最滋补、最有益的食物,往往就把它转变成“历史和批判”,若此,谁还愿意给它点什么呢?
  倘若我们德国性格已然与德国文化不可分解地纠缠在一起了,实即与之一体化了,其方式就如同我们在文明的法国惊恐地观察到的那样,那么,我们也必定要痛苦地对德国性格感到绝望了。长期以来构成法国的伟大优点、构成其巨大优势之原因的东西,正是那种民族与文化的一体化,看见这一点,我们便不禁为自己感到庆幸,因为直到现在为止,我们这种十分成问题的文化都是与我们民族性格的高贵核心毫无共同之处的。相反,我们的全部希望都渴求着那样一种感知,即:在这种不安地上下颤动的文化生活和教育痉挛背后,隐藏着一种壮丽的、内在健康的、古老的力量;诚然,这种力量只有在非同寻常的时刻才能强有力地发动一回,尔后重又归于平静,梦想着下一次觉醒。从这个深渊里产生了德国的宗教改革:而在它的赞美诗中首次响起了德国音乐的未来曲调。路德的这种赞美诗[1]是多么深刻、勇敢和富于感情,是多么美好而温存,有如春天来临之际,从茂密的丛林里传来第一声狄奥尼索斯的迷人叫唤。
  ……

前言/序言

中文版前言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年)是汉语世界被读得最多的欧洲思想家。尼采的重要著作屡屡被重译、重版,特别是中期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据说已经有超过15个中文译本,可谓前所未有,令人惊叹。
尼采书好读,但其实并不好懂。
还有,尼采著作量巨大。目前被认为比较权威的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KSA)共15卷,科利版《尼采书信全集》(KSB)共8卷,加上梅特(Mette)等编的《尼采早期著作集》共5卷,三者加起来共有28卷。每卷译成中文约有40万汉字,总共就有近1400万字了。要统统念完,几乎没有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除非是偏重文献的专业研究人员,一般读者当然不需要把尼采读完。
国人自小到大,被一套“力争上游、决不掉队”的竞争教育制度所框定,少年们过度学习(读的是机械刻板教材),青年们烦了读书,成年人则少有自觉读书的。如此一来,实际上少有人真心读书。这事想想好笑,最重视读书的国家最少人读书。
但无论如何,对于特定人群来说,尼采还得读,还值得一读。为了节约生命,就要挑着读。就尼采来说,哪些是最有必要读的书?我认为主要有三种:一是《悲剧的诞生》,二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三是《权力意志》。有这三种,够了(如若还要加一本,大概应列入《快乐的科学》)。
一、 《悲剧的诞生》是青年尼采在巴塞尔大学当教授时的作品,讨论主题是作为最佳文艺种类的希腊悲剧,说白了,是讨论悲剧之生和悲剧之死的。此时尼采还有不少演讲稿和文稿,生前并未印行,后被收列为《巴塞尔遗著》,内容多与《悲剧的诞生》相关,也有延伸到早期希腊哲学(所谓“悲剧哲学”)的讨论的。我们从中选出几篇有意思和有新见的,以丰富《悲剧的诞生》。如此,《悲剧的诞生》一卷可达20万汉字。
二、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可能是尼采著作中最有名的一本,更可以说是尼采著作中最可读、也最不好懂的一本——此书副题就叫“一本为所有人而又不为任何人的书”。此书一开头就提出了骇人听闻的判词“上帝死了”,尼采成熟时期关于“超人”、“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的核心思想,均在其中得到了传达。又因为此书以文艺手法写成,诗意盎然,是好读不好懂的典范。《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卷有40万汉字。
三、 《权力意志》是尼采晚期笔记,是一本未竟之作,这些笔记是为他所谓的“哲学主楼”准备的。尼采雄心勃勃的大书计划(形而上学计划)虽未既,但已有相当成熟的构思。尼采妹妹、施莱希塔等编辑过几个《权力意志》版本,均不理想,且经常受到差评。科利版的编者则以编年顺序来呈现这个时期的全部笔记,主要收在《尼采著作全集》(KSA)的第11、 12、 13卷中,从时间上讲起自1885年4月,迄于1889年1月初。我已经译出的《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其实是科利版的第12、 13卷,未及第11卷,就此而言,完备性仍然是不够的。然而第12、 13卷已经是洋洋百万言,繁芜累赘,许多内容未必有啥意思,需要筛选。故国外已出版了几个“选本”。我参考现有选本,从第12、 13卷中选出精萃部分,又补译了第11卷的部分笔记,编译成中文版《权力意志》精选本,字数节约了许多(但内容仍超出了现有几个外文选本的量),约40多万汉字。
如此算来,上列三卷共有100万汉字左右,便是比较得体和比较完备的尼采读物了。我们名之为“尼采三书”。译事严格依据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KSA),原版各式要素均予以保持,包括有时不免繁琐的编者注释。除第一卷(《悲剧的诞生》卷)“附录”部分的《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一文采用了李超杰教授的译文,《论非道德意义上的真理与谎言》一文是由余明锋博士翻译的,其他译文均由我自己完成。

孙周兴2015年5月25日记于沪上同济


《悲剧的诞生》:艺术与生命力的深层对话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艺术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与呈现。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在其早期代表作《悲剧的诞生》(Die Geburt der Tragödie)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对古希腊艺术,尤其是悲剧的起源与衰落进行了发人深省的解读。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实或艺术流派,而是试图挖掘隐藏在艺术形式之下的生命冲动与哲学意义,勾勒出一幅关于艺术、文化与生命力相互交织的宏大图景。 一、 狄俄尼索斯与阿波罗:艺术的两极驱动力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便是提出了“狄俄尼索斯”(Dionysian)与“阿波罗”(Apollonian)两种艺术气质的二元对立。这两种力量并非简单的善恶之分,而是分别代表了生命中两种根本性的驱动力,它们共同构成了艺术创作的源泉,也在历史的发展中展现出各自的兴衰更替。 狄俄尼索斯精神,源自古希腊酒神节日的狂欢,它象征着一种原始的、非理性的、充满生命激情的冲动。这是万物生长的冲动,是打破个体界限、融入宇宙洪流的渴望,是体验生命中最深沉的痛苦与狂喜的冲动。在狄俄尼索斯状态下,个体溶解于整体,理性的束缚被打破,生命力得以最自由、最纯粹地释放。它表现为一种原始的、混沌的、甚至带有毁灭性的创造力,它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并非安宁与和谐,而是充满了挣扎、痛苦与无尽的变动。这种力量在音乐、舞蹈以及最原始的神话中得以体现,它连接着我们内心深处最狂野的本能。 与狄俄尼索斯精神相对的是阿波罗精神。阿波罗是希腊神话中的光明之神、音乐与诗歌之神,他象征着理性、秩序、清晰、形式与个体化。阿波罗精神追求的是美的幻觉,是让混乱的现实变得清晰、可理解、具有形式感。它试图通过塑造美好的形象,建立起个体与外部世界的边界,从而获得一种宁静与和谐。它体现在雕塑、绘画、史诗等视觉艺术中,通过精美的形式和明确的叙事,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清晰、有序、且充满尊严的世界。阿波罗精神是文明的基石,它帮助人类理解和管理世界,赋予生命以价值和意义。 尼采认为,这两种力量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激发的。正是狄俄尼索斯那种奔涌的生命力和情感,为阿波罗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的深度;而阿波罗精神则将狄俄尼索斯那混沌的能量加以塑形,使其能够被理解、被感知,并最终转化为艺术作品。完美的艺术,尤其是古希腊悲剧,正是这两种力量达到和谐统一的极致体现。 二、 古希腊悲剧的辉煌与失落 尼采着重探讨了古希腊悲剧作为狄俄尼索斯与阿波罗精神完美结合的典范。他认为,古希腊悲剧之所以能达到如此辉煌的高度,是因为它勇敢地直面了生命的本质——即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痛苦、矛盾与悲剧性。 在悲剧中,狄俄尼索斯精神通过合唱队(Chorus)得以体现。合唱队代表了集体的情感,代表了观众的共同体验,他们以一种原始的、富有节奏的歌唱和舞蹈,将观众带入一种近乎狂喜的狄俄尼索斯状态,让他们感受到生命力的澎湃,感受到与自然的连接。而独白和对白,则代表了阿波罗精神。它们通过清晰的语言、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开,将观众引向对个体命运的思考,引向对理性原则的理解,引向对善恶、正义等问题的审视。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并非简单地呈现痛苦,而是让观众在体验到狄俄尼索斯式的情感宣泄之后,通过阿波罗式的理性反思,重新获得一种超越痛苦的力量。观众在悲剧中看到了英雄的陨落,看到了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但同时也通过英雄的牺牲,感受到了一种宏大而崇高的生命意义。这种在极度的痛苦中获得的解放感和精神上的升华,正是古希腊悲剧所能给予的最宝贵的体验。尼采将其描述为“形而上学慰藉”,即通过艺术,即使面对生命的残酷真相,个体也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支撑与超越。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这种悲剧精神逐渐衰落。尼采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视为悲剧衰落的关键人物。他认为,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和柏拉图的唯理论,开始过分强调理性、知识和道德的至高无上,试图用逻辑和说教来驱散生命的黑暗与神秘。他们推崇一种“乐观主义的理性”,认为只要拥有足够的知识和理性,就能克服生活中的一切痛苦与不确定性。这种倾向导致了对狄俄尼索斯精神的压抑,对生命深层奥秘的规避。 尼采认为,苏格拉底“以他的逻辑,将悲剧变成了对话”,将那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验,变成了知识的探讨和道德的说教。这种以理性压倒情感、以知识取代体验的做法,使得古希腊悲剧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最终走向了衰亡。他痛心地看到,在理性主义的统治下,艺术变得枯燥、说教,生命力被阉割,人类逐渐失去面对生命复杂性和悲剧性的勇气。 三、 艺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悲剧的诞生》并非仅仅是对过去的追溯,它更蕴含着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隐喻。尼采对古希腊悲剧的解读,实际上是在为现代社会敲响警钟。他担忧,过度强调科学、理性、享乐主义,以及对生命深层痛苦的逃避,正在导致现代人生命力的枯竭和精神的贫瘠。 他看到了现代社会中,狄俄尼索斯精神的压抑和阿波罗精神的片面化。科学和理性主义虽然带来了物质的进步,但也可能使人变得冰冷、功利,丧失对生命激情和神秘的感受能力。而一些肤浅的享乐主义,则是一种对生命痛苦的逃避,而非真正的体验和超越。这种分裂和失衡,使得个体在现代社会中感到疏离、焦虑,甚至迷失。 因此,尼采在书中呼唤对狄俄尼索斯精神的回归,呼唤对生命力的重新肯定。他认为,艺术,特别是具有深刻悲剧色彩的艺术,是唤醒沉睡的生命力,重新连接个体与宇宙生命洪流的关键。艺术能够帮助我们直面生命的黑暗面,接受痛苦的存在,并在这种接受中找到一种更深刻的生命意义和精神力量。 尼采借古希腊悲剧的例子,深刻地揭示了艺术与生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他认为,伟大的艺术并非是对现实的简单模仿或对享乐的迎合,而是对生命本质的勇敢探索与呈现。它能够激发我们的情感,拓展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在理解个体局限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命无限的可能性。 《悲剧的诞生》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和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与生命力深层对话的大门。它邀请我们重新审视艺术在我们生命中的意义,思考理性与情感、个体与宇宙、痛苦与欢乐的复杂关系,并最终鼓励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重新找回那份属于生命的激情、勇气与深刻的洞察力。这本书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引导我们踏上一条通往更深刻生命理解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深沉的暗色调与烫金的字体搭配起来,散发着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气息,让人仅仅是拿起它,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花了很长时间只是端详着这个设计,仿佛它本身就蕴含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哲学密码。装帧的质感也非常出色,那种略带粗粝却又结实的纸张触感,让人联想到古代羊皮卷轴的质感,仿佛一翻开,就要踏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领域。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极其考究,字体选择典雅又不失清晰,页边距的处理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物理形态,而这本《悲剧的诞生》在外形上,无疑是一件艺术品级别的存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光是摆在书架上,它都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种知识分子的沉静气质,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内在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敬畏。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整体感受来说,这本书像是一次漫长而又令人着迷的旅程,它带你穿过了历史的迷雾,直抵文明的发源地进行探秘。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一种会持续在你的思维中发酵、不断产生回响的作品。我发现自己会在日常生活的许多瞬间,不自觉地将遇到的情景与书中提及的某些概念进行对照和印证。这本书无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成功地跳脱了其诞生的时代背景,依然能对当代人产生深刻的触动。它要求你全身心投入,但回报你的,是一种对人类精神困境和艺术力量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并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能从中汲取新养分的经典之作,其价值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那种对“二元对立”概念的极致探讨和超越。作者似乎总是在追问那些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如何共存,又是如何推动事物发展的。他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用一种近乎炼金术的方式,将对立面熔铸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更高层次的统一性。这种思维模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世界运作方式的理解,让我开始审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对立面,例如理性与非理性、个体与集体、光明与黑暗。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角度似乎发生了一种微妙的位移,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和谐,而是开始探究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驱动力。这种对本质的挖掘能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它促使读者进行一场深层次的自我反思。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的基石,层层递进,逻辑链条之复杂精妙,着实令人叹服。作者的表达方式,充满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和独特的洞察力,那种充满激情的论述,常常让人在不经意间就被带入一种近乎狂热的思辨状态。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拗口的专业术语和那些意象丰富的比喻,试图捕捉其背后深层的含义。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作品,它要求读者拿出极大的专注力和批判性思维去与之抗衡。每一次攻克一个难懂的段落,都会带来一种巨大的满足感,就像成功解开了一个历史遗留的谜团。这种思想上的高强度对话,远远超出了我预期的阅读体验,它更像是一次与一位古代智者的深度研讨会,让人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锤炼。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充满了散文诗般的韵律和强烈的辩证色彩。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平铺直叙地阐述观点,而是热衷于构建一种宏大的、充满张力的叙事结构。阅读时,那种古典的悲剧美学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耳边响起了古希腊合唱团的回声。他对于神话和艺术形式的解构与重塑,所使用的词汇和句式都带着一种刻意的雕琢感,使得文本本身就具有一种崇高的仪式感。这种写作风格对于习惯了现代简洁叙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被其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所深深吸引。那行云流水的论证背后,是作者对整个西方文化根源的深刻洞察与批判,那种激昂与冷静交织的笔触,让人不禁为之侧目。

评分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散文体写就,是尼采美文的代表,但又绝*怪异和野蛮,不被传统所容纳。虽然刚问世时不被人接受,但他自己却视作可与莎士比亚、圣经媲美的“诗作”和“第五福音书”并*终成为经典。*书借口下山布道的先知查拉图斯特拉,用寓言的形式表达了尼采的系列思想,其中充满反讽、双关、隐喻、暗示、象征、影射等文艺手法,采用了戏剧叙事的艺术技巧,故不仅在哲学而且在文学上都有着独特的建树。尼采(1844—1900),德国 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评分

尼采的书尽量多收,一收再收。

评分

质量还不错!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整洁崭新。到货神速。京东购书是一种享受。

评分

非常好 京东买书就是便宜又实惠。。

评分

正版书籍,送货及时,态度好,非常高!

评分

实在找不到孙翻译的精装本,将就一下!

评分

喜欢,有些书的封面被压的有点不太好,其他都很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