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小史

中国哲学小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武内义雄 著,汪馥泉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
  • 哲学史
  • 中国历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学术著作
  • 通史
  • 入门
  • 国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64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7843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学术大牛写给普通人的哲学入门书
——作者武内义雄,日本汉学大家,曾是日本天皇的哲学老师
——他与宫崎市定分列京都学派两大代表人物
——他的学说,启发了李学勤、徐复观、朱谦之等一大批中国学者
——内容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讲解严谨,文字易读
——全面详尽,不仅限于儒释道三派,中国哲学史上出现过的大小流派都有涉及
——锁线精装,壳面采用压凹工艺,凸显质感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小史》是日本哲学家武内义雄所作的中国哲学思想史论著。《中国哲学小史》按时间顺序,详尽地介绍并分析了上自殷周、下迄明清的中国哲学史。除一般中国哲学史著作重视的儒家学说、宋明理学之外,本书对以往为主流所忽略的思想流派,如稷下学派、两汉经学,有精到之论述。以“流派”为梳理中国哲学史之枝干,理路清晰,便于读者把握。对中国哲学史之分期及演进过程,有独到之见。

作者简介

武内义雄,日本哲学家,国立东北大学名誉教授,日本昭和天皇的哲学老师。武内义雄1919年曾留学中国,对儒家、老庄及佛家等中国古代思想研究颇深,是中国哲学思想史的早期实证论代表。著有《中国哲学小史》《儒道的精神》《论语译注》《诸子概说》《易与中庸的研究》等。

目录

目录·Contents
绪 论 / 001
古代期(上) 诸子时代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民族信仰 / 002
第二章 孔子 / 008
第三章 孔门的两个学派 / 019
第四章 墨子及其后学 / 029
第五章 老子及其后学 / 036
第六章 稷下之学 / 048
第七章 庄周及其后学 / 070
第八章 论理学的发达 / 076
第九章 荀子及其门下 / 082
第十章 秦代的思想界 / 094
古代期(下) 经学时代
第十一章 前汉的经学 / 104
第十二章 后汉的经学 / 118
第十三章 两汉的诸子 / 125
中古期 三教交涉的时代
第十四章 从儒教到老庄 / 136
第十五章 从老庄到佛教 / 142
第十六章 道教之成立 / 155
第十七章 经学之统一 / 161
第十八章 隋唐之佛教 / 166
第十九章 中古期哲学之概观 / 172
近代期 儒教革新的时代
第二十章 儒学之新倾向 / 176
第二十一章 佛教之新倾向 / 180
第二十二章 宋学之勃兴 / 184
第二十三章 道学——周张二程之学 / 187
第二十四章 春秋学——欧阳修与司马光 / 197
第二十五章 宋学之大成——朱子 / 201
第二十六章 宋学与佛教 / 214
第二十七章 宋学之别流——陆子 / 217
第二十八章 朱陆的门下 / 221
第二十九章 明学——陈白沙与王阳明 / 227
第三十章 清学之演变 / 239

精彩书摘

第二章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周灵王二十年(公元前552 年),生于鲁国的昌平邑,死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 年),年七十四,他的事迹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史记·孔子世家》是孔子的传记中最古而且可信赖的,但是,其中也还有多少的疑问,成了后世学者议论的根源。我现在,在这部小著述中,没有涉入这种问题中的余裕;只是,依据《论语·为政》篇中所载的孔子自己的话,概要地一述其一生的阅历。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根据这些话,可以知道,从十五岁到三十岁是孔子的修养期,到了三十岁,才跑进社会。他最初踏进社会的时候的地位是如何的,这不能明了;但据《孟子·万章》下篇中说的孔子曾经做“委吏”(司会计),曾经做“乘田”(也叫作“司职吏”,司牛羊),由此可以想象,孔子最初是从事于会计和畜牧的小吏,似并没有显著的地位;到四五十岁的时候,志操也定了,一家的见识似也成就了,据《史记》,孔子后来做过中都宰,做过司空,做过大司寇,在政治舞台上大活跃过。但是,这也只是数年间的事情。后来,离开了鲁国的政治,到卫、陈、宋、郑、蔡、楚各国去游说,终于不能行其志;到晚年,返乡里,似专从事于经典的整理与门人的教育。
集合孔子的话的著述,有《论语》二十篇,是历来的学者所爱诵的,但这也是孔子死后,经过了许多年月才编纂成的,其中似还混入了后世的文章。我现在没有余裕对于各章篇加以详细的批判,只是,依据其中最古的而且可信赖的部分,略述孔子的思想学说。
孔子,鲁国人,鲁是周初时周公之子伯禽被封的国,所以,其建国的始祖是周公。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武王死后辅佐幼主成王奠定了周室基础的伟大政治家。据说,周之文物制度都是他制定的。孔子是鲁国人,所以尊崇其建国的始祖周公。《论语·述而》篇中说: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细细地研究这一章,可以知道,孔子一生很敬慕周公,尤其是他的盛年中,甚至于梦寐之间也不忘周公。我以为:孔子一生的事业,是再兴那周公制定的周初的礼乐,实行周公的理想。
孔子把自己所教导的,称为“吾道”,门人们把孔子所教导的称为“夫子之道”;所谓夫子之道,尽于“仁”之一字。夫子之道是“仁”,在《论语》中,如下面的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4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4,恶乎成名?(《论语·里仁》)

一节中,“仁”字是承受“道”字的。又在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4生,孝弟也者,其为仁4之本与。(《论语·学而》)

的话中,可以证明“仁”字也是承受“道”字的。通观全部《论语》,其中论仁的,有五十八章,“仁”字看到一百零五次之多。由此,可以知道,孔子是如何地重视“仁”;但是,在这些篇章中所说的,都只是达于仁的方法,对于“仁”“道”这东西的本质,并没有讲到。
孔子的“仁”,到底是怎样的东西,关于这个问题,历来学者的议论很多。试看《说文》“仁,亲也,从二、人”,这个字是“人”旁加“二”的字,所以,说明是人与人相亲的意思。《礼记·中庸》篇中,有“仁者人也”的话,郑《注》解释说:“人也,应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偶之谓也。”这里所说的“相人偶”这句话,是汉代流行的话,在郑玄的注释中是常常用的字,在这里,“人”与“偶”,其意相同,是成为友,或者相亲的意思。因而,《中庸》中所说的“仁者人也”,与《说文》中所说的“仁,亲也”有相同的意义。又如《论语》中

樊迟问知4,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4矣。”问仁4,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4矣。”(《论语·雍也》)
子曰:“知4者乐水,仁4者乐山;知4者动,仁4者静;知4者乐,仁4者寿。”(《论语·雍也》)
樊迟问仁4,子曰:“爱人。”问知4,子曰:“知人。”……(《论语·颜渊》)

如此地使“仁”与“知”相对立的地方,也很多[2]。这,恐怕是把人类的精神活动,分为知的方面与情的方面,把“仁”看作以情的方面为主的德的吧。原本,人类的精神活动,知与情并不是各自独立地进展的,是站在互相不能分离的关系中的,所以,“知”和“仁”也绝不是独立的德,而是相互关系着的。在《论语》中,也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论语·阳货》),这是说,“仁”离开了“知”是不能成立的。又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又说“择不知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这是说,“知”,如其不由于“仁”,也全不能得其所以为“知”。“知”与“仁”,是如此密切的关系上的德;“仁”主要是从情的方面看到的德。因此,“仁”的本质,可以说是亲爱之情。这亲爱之情,是成为社会结合、人类和乐的基本的。

前言/序言

绪?论
武内义雄 作
汪馥泉 译

研究中国哲学的变迁,区分为三个时期来说明,最是妥适。第一期,从春秋末年到后汉终结,就是从公元前552年孔子诞生到公元183年后汉末年的七百三十五年间,这名为古代期。这个古代期,又可以分为前汉景帝以前与武帝以后的两个时代来研究。前半期,是以孔子的诞生为始,老、庄、杨、墨、孟、荀、韩非等诸子百家陆续地产生,各自成一家言,你驳我,我驳你,竞兰蕙之芳的时代,这称为诸子时代。反之,后半期,是自前汉武帝于即位之初用名儒董仲舒的话,尊崇儒教,压抑诸子以来,只儒教是兴盛了,诸子却衰颓了,儒教的教说,代表了当时的思想,儒教的经典(即五经)之研究又似成了学问的全部。这个时代,称为经学时代。诸子时代与经学时代显示着很不相同的面目;但是,这两者都是在中国的地方,由中国的民族产生的思想学说,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这一点是相同的。综括这两个时代,名为古代期。
其次,第二期,是从三国初年(公元220年)到唐玄宗末年(公元755年)约五百五十年间,这名为中古期。在这中古期的开始,儒教还维系着前期的余势,经学的研究也相当兴盛;但是,支配当时的思潮,实是老、庄的哲学,在当时的经注中用老、庄思想来注释儒教经典的也很多。同时,据说后汉的时候已到了中国的印度思想(即佛教),到进了这中古期,突然增加了它的势力,成了真正为中国人所理解、所信奉的思想;别一方面,刺激了风靡当时的中国固有的思想(即老、庄的思想),确立了称为道教的一种宗教,于是,到了这中古期的后半期,儒、道、佛三教鼎立地兴盛着。即是说,在隋、唐的时候,是儒、道、佛三教鼎立的时代;三教之中,有着深远的哲学的,是佛教,当时第一流的思想家、学者,有许多都是佛教者。
再次,第三期,是从唐玄宗(公元756年)以后到现在约一千二百年间,这名为近代期。近代期,其期间很长,所以,又可以分为四个时代。第一,是从中唐到五代的二百余年间,这是宋学的准备时代。第二,是从北宋初(公元963年)到南宋末(公元1279年)的三百二十年间,这是所谓宋学时代。第三,是元、明两代,就是从公元1280—1661年的约三百八十年间,这个时代的中心在于明代,元代是它的过渡期。第四,是清代,是所谓考证学全盛的时代,但是,在思想方面,却并不发达。近代期,有鉴于第二期中兴盛过的佛教哲学的深远,便以改造中国固有的儒教,构成新的体系,为主要的目的。
总之,古代期中的中国思想,滥觞于孔子,发扬于战国诸子,到汉代,由儒教统一了。到中古期,新增加佛教的力量,促进了道教的成立。儒、道、佛三教便鼎峙了。到近代期,佛教哲学影响到了儒教,儒教便被改造了。这被改造了的儒教的代表思想,是朱子学与阳明学。


《中国哲学小史》:穿越时空,探寻智慧的脉络 这本书并非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穿越星辰大海的心灵漫游。它引领我们走进中国古代思想的殿堂,去聆听先哲们的低语,去感受他们对宇宙、生命、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深刻诘问与独特解答。它不求面面俱到,而是力图在浩瀚的哲学星空中,捕捉几颗最璀璨的星辰,勾勒出中国哲学最动人的轮廓。 一、 时代的洪流与思想的曙光:从混沌到秩序的初步探索 在遥远的传说时代,当天地初开,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尚处于蒙昧之中。但即便是在那混沌未凿的年代,智慧的火种已开始悄然点燃。我们追溯那些模糊的身影,探寻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在神话、传说中孕育,并如何在早期社会结构中找到最初的安放之处。 随着夏商周的到来,礼乐制度的建立,以及祭祀、占卜的盛行,中国哲学迎来了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时期,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社会的关联被初步地梳理和理解。那些与天命、祖先崇拜相关的观念,不仅塑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更奠定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早期萌芽。我们可以想象,在庄严肃穆的祭坛前,人们如何试图通过仪式来沟通天地,以此寻求秩序与安宁。 春秋战国,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一个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诸子百家,如同一群群在思想原野上奔腾的骏马,各自挥洒着他们的见解与智慧。这其中,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他们忧国忧民,高举“仁”与“礼”的旗帜,试图在乱世中重塑社会秩序,建立一套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朴素原则,到“克己复礼为仁”的远大追求,孔子及其弟子们所构建的道德哲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社会漫长的发展之路。 与儒家温文尔雅的劝诫不同,道家则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他们“道法自然”,追求“无为而治”。他们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洗涤着人们被功名利禄所累的心灵。从《道德经》的玄远深邃,到《庄子》的逍遥自在,道家哲学以其独特的辩证智慧和对宇宙本体的洞察,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寄托。我们能感受到,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道家的思想是如何成为一部分人逃离尘世喧嚣、寻求内心宁静的港湾。 还有法家,以韩非子为集大成者,他们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权谋与策略。在那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的时代,法家的思想无疑为统治者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治国之道。他们的冷峻与务实,与儒家的温情与理想形成鲜明对比,共同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图谱的斑斓色彩。 除此之外,墨家的“兼爱非攻”,名家的“辨名析理”,以及其他诸子百家的争鸣,都如同一块块拼图,共同构筑了中国哲学早期辉煌的图景。这本书将带你穿越这些学派的思想交锋,去理解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视角下,对“道”、“义”、“利”、“名”等根本问题进行追问与解答。 二、 帝国的整合与哲学的融合:从多元走向统一的思辨 秦朝的统一,如同一只巨手,将原本割裂的诸侯国整合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然而,思想的火种并未因此熄灭,反而开始在新的土壤中孕育。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是简单地否定其他思想,而是在政治层面上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一种高度的整合与推广。儒家思想,在经过董仲舒等人的改造后,与阴阳五行、大一统观念相结合,成为巩固国家统治的思想基石。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深入思考“天人关系”的更深层含义。天人感应,天人契合,这些观念不仅影响着帝王的统治合法性,也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哲学不再仅仅是士大夫的论辩,它开始与社会生活、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士人阶层开始沉浸于玄学之中。竹林七贤等人物,以其“名士风流”和对“理”的探讨,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玄学,是对汉代儒学的一种超越和反思,它更侧重于对本体的探求,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当历史的沉重压迫着人们的喘息,玄学便成为了士人心灵的庇护所,在那里,他们可以纵情于山水,激扬文字,追求一种与世俗不同的精神境界。 三、 佛教的东渐与中国哲学的革新: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升华 佛教的传入,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如同一股来自异域的甘霖,滋养了原本的土壤,也带来了新的生长力量。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涅槃解脱等观念,与中国原有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碰撞与融合。 在中国哲学史上,佛道的融合,以及儒释道的“三教合一”,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当佛教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与儒家的仁爱精神相互呼应,当佛教的禅宗公案与道家的“顿悟”思想产生共鸣,中国哲学便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包容与丰富。我们看到,佛教不仅在寺庙中传播,它的智慧也逐渐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信仰和价值观念中。 四、 理学的崛起与宋明的新篇章:对宇宙本体的系统探索 到了宋代,中国哲学迎来了又一个高峰——理学。理学,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是对中国哲学思想的一次系统化、理论化的梳理与发展。他们试图在“天理”与“人欲”、“心”与“物”之间建立起深刻的联系,并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宇宙观、人生观和认识论。 朱熹的“格物致知”,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都体现了宋代理学对本体的深刻探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理学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和思想,也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我们可以想象,在书院之中,年轻的学子们是如何在先生的带领下,一点一点地剥离事物的表象,去追寻那隐藏在万物背后的“天理”。 明代王阳明的心学,则在理学的基础上,将重点从“格物致知”转向“致良知”,强调“心即理”,主张“知行合一”。心学以其强调个体自觉和实践的特点,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世的思想发展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五、 思想的余韵与时代的回响:传承与创新的不息动力 这本书并非要绘制一幅详尽的哲学地图,它更像是要点亮几盏烛火,照亮那些在我们记忆中可能已经模糊的身影和思想。它将带你体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从容,感受“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妙,理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步精神。 它会让你看到,那些古老的智慧,是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新的生命,又是如何与我们当下的人生经验产生共鸣。它不是一本生硬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次与先哲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一次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体悟。 《中国哲学小史》,它试图在有限的篇幅里,为你呈现出中国哲学那绵延不绝、博大精深的河流。它让你了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那些闪耀的思想碎片,是如何汇聚成今日我们所感受到的中国文化底蕴。这趟旅程,或许会让你对“中国”这两个字,对“哲学”这两个字,产生更深的理解与敬意。它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你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思想的深邃与魅力,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智慧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典文献有一定接触的读者,我常常在阅读现代解读时感到一种“失真”——总觉得原著的韵味和张力被过度简化了。这本书的优秀之处在于,它在进行现代阐释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原典精神的敬畏与忠诚。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偶尔引用原典中的精炼语句,那种古朴的语言张力瞬间将人拉回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被引用的原文,然后回看作者的解读,这种对照阅读的过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文本的理解层次。它不是在“翻译”思想,而是在“激活”思想,让几千年前的辩论声再次在当代读者的心中回响,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学术对话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粗粝感的触感,配合着烫金的书名,透露着一种古典而又厚重的气息。我尤其喜欢封面采用的那种留白设计,简约中透着智慧的光芒,让人在匆忙的阅读间隙,也能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内页的排版也十分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宽松,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这本书的装订非常结实,翻开时能平铺在桌面上,这对于需要对照阅读或者做笔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细节之处见真章,可以看出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是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诚意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老智慧的对话,那种仪式感,是很多现代出版物所不具备的。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一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总觉得碎片化的知识点难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没有陷入繁琐的年代考据或者晦涩的术语解释中,而是以一种极为流畅的笔触,将那些看似零散的思潮串联成一条清晰的、具有内在逻辑的脉络。作者高屋建瓴地把握住了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继承与批判关系,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脑海中尘封已久的知识节点被一一激活、重新连接。特别是对于那些跨越时空的思想演变,作者的处理手法极为巧妙,既尊重了历史的真实性,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理解需求,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整个思想图景有了全局性的把握。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通史”类的书籍是抱有一丝警惕的,生怕它们为了追求“全”而牺牲了“深”,最终变成一本平庸的介绍性读物。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在宏观把握的同时,对那些关键的思想概念,比如“仁”、“道”、“太极”等,进行了非常精准且富有洞察力的剖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释这些核心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例证,很多都是从日常生活或者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来的,非常接地气,一下子就击中了要害。那些原本感觉遥不可及的哲学命题,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甚至能让人反思当下社会中的一些现实困境。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递,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蒙。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震撼,是它那种对“人之为人”的根本关怀。它不仅仅是关于古代士大夫的理论构建,更是关于如何在不完美的尘世中,寻求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阅读过程中,我数次被那些朴素而深刻的生命哲学所触动,它让人思考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安顿自己的内心。这种哲学思辨的力量在于其持久的穿透性,读完合上书本,那种沉静的反思并不会立即消散,而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对日常事件的判断和情绪的反应。它提供了一套应对复杂世界的精神盔甲,让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变得更加稳健和从容,这比任何速成的“成功学”都要来得实在和宝贵。

评分

很好的书,快递很快,很期待的一本书!

评分

嗯嗯嗯还不错

评分

是本好书,慢慢的读吧。

评分

字迹清晰,外观平整,通俗易懂

评分

书友推荐,武内义雄作品《中国哲学小史》,精装16开,书脊锁线纸质优良,排版印刷得体大方,活动期间价格实惠,送货速度快,非常满意。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是正版,印刷挺好的,很喜欢,好评。

评分

不错,很好的书,言之有物。一个外国人能把中国古典哲学娓娓道来实属不易,关键是还能有所见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更是难能可贵!

评分

还没看 应该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