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玉文化與係統寶石學叢書:貴州羅甸玉研究》共分六章。第1章對“和田玉”名稱來龍去脈進行瞭簡要考證,主要為貴州羅甸玉正確定名提供依據,還簡要論述瞭和田玉和貴州羅甸玉的研究曆史、現狀與進展。第二章主要運用闆塊構造與地體構造相結閤的理論和方法,從全球構造著眼論述瞭貴州羅甸玉礦的區域地質概況。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對貴州羅甸玉進行瞭寶石學、礦物學、岩石學和礦物譜學研究。第五章主要基於已發現貴州羅甸玉礦是一和田玉礦床新類型的基礎上,結閤貴州羅甸玉礦床特徵,運用層控礦床的理論和方法對貴州羅甸玉礦的成礦機理進行瞭研究,在礦物物質來源、成礦條件、成因機理等方麵獲得瞭諸多新成果和新認識。第六章主要針對貴州羅甸玉開發利用方案進行研究,目的是為政府主管部門和相關企業科學閤理開發利用貴州羅甸玉礦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性意見。
作者簡介
廖宗廷,男,1962年生,貴州遵義人,博士,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英國寶石協會會員(FGA).上海寶石及材料工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珠寶首飾行業校友聯誼會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
主要從事寶玉石教學和科研工作,正式齣版《寶石學概論》《中國玉石學概論》《話說和田玉》《玉之東西當代玉典》《珠寶鑒賞》《寶石學教程》等專著和教材10餘部,其中3部入選國傢規劃教材。承擔各類研究項目30餘項,發錶科研論文140餘篇,教學改革論文20餘篇。有關成果曾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奬1項,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奬3項、國傢教學成果二等奬2項,上海市教材一等奬2部。講授課程獲上海市精品課程,國傢精品課程,是上海市教學名師,國傢教學團隊負責人等。
支穎雪,女.1988年生,浙江嘉善人,博士,上海建橋學院講師,英國寶石協會會員(FGA),國傢注冊珠寶玉石質量檢驗師(CGC).國傢注冊珠寶首飾評估師(CPVG)。主要從事寶玉石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國內外期刊上發錶科研論文1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玉”名稱簡考
1.2 和田玉的研究曆史、現狀及存在問題
1.3 貴州羅甸玉的發現、研究進展及存在問題
第二章 地質概況
2.1 自然地理及地質普查概況
2.2 區域地層
2.3 區域構造
2.4 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
第三章 寶石學、礦物學和岩石學
3.1 寶石學特徵
3.2 物質組成
3.3 結構構造
3.4 岩石化學分析
3.5 産地標型特徵分析
第四章 礦物譜學
4.1 X射綫粉晶衍射(XRD)分析
4.2 差熱分析
4.3 紅外光譜分析
4.4 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測試分析(UV-VIS)
第五章 成因機理
5.1 概述
5.2 礦化特徵分析
5.3 成礦物質來源分析
5.4 成礦條件分析
5.5 成因機理
第六章 勘探開發
6.1 找礦勘探
6.2 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我國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羅甸縣和相鄰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化瑤族自治縣一帶自古以盛産各種奇石(觀賞石)而聞名。2009年,貴州省地質礦産中心實驗室在進行岩石礦物鑒定研究工作中,發現采自貴州羅甸縣境內的部分樣品中存在以透閃石為主要成分的地質體,其物質組成、物理化學性質、結構構造等與和田玉相似。同在2009年,中國觀賞石協會網報道瞭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化縣境內發現瞭大型瑪納斯碧玉礦的消息。上述兩則消息標誌著在地處我國西南的貴州省南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一帶正式發現和田玉礦的開端。獲此消息,我們倍感興奮,立即組織相關研究人員和研究生赴貴州羅甸和廣西大化一帶開展工作,很快確認瞭上述地區存在大型和田玉礦的事實。為瞭確定貴州羅甸玉和廣西大化玉的寶石學特徵、礦物岩石特徵、工藝性能、礦床成因機理、找礦方嚮和遠景等,從2011年開始,我們一直在努力爭取各類研究項目資助,對貴州羅甸玉和廣西大化玉進行研究,至今為止,已承擔省級科研項目4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1項,發錶研究論文10餘篇,碩士研究生論文3篇,博士論文1篇,已在5部教材、專著中簡要介紹瞭貴州羅甸玉和廣西大化玉的寶石學特徵,說明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
根據已獲得的研究成果分析,貴州南部和廣西西部有望成為我國繼新疆和青海之後,第三個資源量較大的和田玉礦産供給基地。貴州羅甸玉和廣西大化玉的深入研究,對於確保中國玉石行業和中國傳統玉文化可持續發展,推動玉礦産地的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等均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為瞭深化對貴州羅甸玉礦的研究,我們力爭得到“貴州省地質勘查基金(公益性基礎性)項目”的資助,進一步開展瞭“貴州羅甸玉綜閤研究與開發利用方案”項目研究,主要目標是:進一步確定貴州羅甸玉的基本特徵、礦床成因機理和找礦方嚮,幫助確定貴州羅甸玉的學界定位、業界定位和市場定位,為科學閤理開發貴州羅甸玉礦提供理論依據和建議方案。本書呈現的既是本項目研究的主要成果,同時也是過去各項研究成果的階段性總結。
本書共分六章。第一章對“和田玉”名稱來龍去脈進行瞭簡要考證,主要為貴州羅甸玉正確定名提供依據,還簡要論述瞭和田玉和貴州羅甸玉的研究曆史、現狀與進展。第二章主要運用闆塊構造與地體構造相結閤的理論和方法,從全球構造著眼論述瞭貴州羅甸玉礦的區域地質概況。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對貴州羅甸玉進行瞭寶石學、礦物學、岩石學和礦物譜學研究。第五章主要基於已發現貴州羅甸玉礦是一和田玉礦床新類型的基礎上,結閤貴州羅甸玉礦床特徵,運用層控礦床的理論和方法對貴州羅甸玉礦的成礦機理進行瞭研究,在礦物物質來源、成礦條件、成因機理等方麵獲得瞭諸多新成果和新認識。第六章主要針對貴州羅甸玉開發利用方案進行研究,目的是為政府主管部門和相關企業科學閤理開發利用貴州羅甸玉礦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性意見。
中國玉文化與係統寶石學叢書:貴州羅甸玉研究 叢書總序 中華文明綿延數韆年,玉石文化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始終貫穿於社會、政治、宗教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自新石器時代的禮器玉琮、玉璧,到秦漢的玉璽、玉璧,再到明清的玉山子、朝珠,玉石不僅是美的載體,更是權力的象徵、信仰的寄托和道德的化身。 “中國玉文化與係統寶石學叢書”旨在以嚴謹的科學態度,結閤最新的地質學、礦物學、考古學和文化人類學研究成果,對中國境內及周邊具有重要文化和科學價值的玉石資源進行係統性的梳理、鑒定與闡釋。本叢書不僅關注玉石的物質屬性——礦物組成、物理特性、産地環境,更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文化意涵、曆史流變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功能。我們力求通過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構建一套科學、全麵、具有前瞻性的中國玉石知識體係,為古玉研究、寶石鑒定、礦産勘探及文化遺産保護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指南。 本叢書涵蓋的範圍極廣,包括但不限於: 古代經典玉材的再認識: 如和田軟玉、岫岩玉、獨山玉等傳統名玉的礦物學精細分類與産地定性研究。 新興玉石資源的係統勘探與評估: 針對近年來新發現或重新被認識的玉石品種,進行地質成因分析、寶石學特徵描述與文化價值初探。 區域性玉石文化專題研究: 聚焦特定區域,如長江中下遊的良渚文化玉器、紅山文化玉器所使用的玉材,探討其原料來源、加工技術與區域文化交流。 寶石學技術在玉石鑒定中的應用: 引入現代光譜分析、顯微結構觀察等技術,建立玉石的“指紋”數據庫,以應對現代玉器市場的鑒定挑戰。 本叢書以期搭建傳統玉學研究與現代寶石科學研究之間的橋梁,推動中國玉石研究走嚮更加專業化、係統化和國際化的新階段。 --- 子書分冊概覽(不含“貴州羅甸玉研究”的詳細內容): 第一分冊:中國古代玉石礦物學分類與斷代 本書是叢書的理論基石,係統梳理瞭中國曆史上主要玉石礦物的礦物學定義、晶體結構及岩石學成因。 核心內容包括: 1. 軟玉(Nephrite)的礦物學變異: 深入探討瞭透閃石與陽起石係列礦物的成分差異如何影響玉石的顔色、韌性及光澤,並根據地球化學指標,對不同産地(如新疆喀什、青海格爾木)的軟玉進行微量元素指紋分析,建立初步的産地數據庫。 2. 硬玉(Jadeite)的成因與區域分布: 詳細分析瞭中國緬甸邊境地區硬玉的變質作用過程,重點討論瞭在雲南和四川發現的少量硬玉殘留或伴生礦床的地質背景。對翡翠的顔色學——吸收光譜特徵(如鉻離子、鐵離子引起的綠色和紫色)進行瞭嚴謹的物理學闡釋。 3. 蛇紋石族玉石(Serpentine Group Gems): 涵蓋瞭岫岩的蛇紋石玉(“老坑種”與“新坑種”的礦物學區彆)、長江流域的蛇紋石化大理岩,以及部分被誤認為是軟玉的蛇紋石玉的鑒彆標準。 4. 變質岩玉石的特殊類型: 如孔雀石、綠鬆石、薔薇輝石等在古代祭祀與裝飾中的應用,分析其物理化學性質如何影響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使用壽命和文化地位。 本書通過高倍顯微照片、X射綫衍射分析圖譜等數據支撐,為解讀考古齣土玉器的“玉料屬性”提供瞭客觀的科學依據。 第二分冊:長江下遊與紅山文化玉器的原料追溯研究 本分冊聚焦於中國史前文化遺址中齣土的大量玉器,旨在通過“玉材源頭地質學”的方法,探尋史前文明的物質基礎和區域間互動網絡。 核心內容包括: 1. 良渚文化玉器的原料定性: 針對反山、反山遺址齣土的大量玉琮、玉璧,利用顯微結構分析和同位素示蹤技術,區分瞭主要使用的透閃石軟玉與部分使用的透閃石-陽起石混雜玉料。研究側重於這些原料是否可能就近取自太湖流域的變質帶,還是需遠距離輸入。 2. 紅山文化玉器的多源性分析: 考察內濛古及周邊地區齣土的動物形玉器(如“豬龍”)的玉材構成。分析瞭當地可能存在的蛇紋石化岩體與軟玉礦脈的分布,並對比瞭不同批次玉器的物性差異,以揭示史前貿易路綫的復雜性。 3. 史前玉料的加工痕跡研究: 結閤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詳細描述瞭史前鑽孔、切割和拋光的痕跡,分析瞭當時所使用的加工工具(如解玉砂的成分)如何影響玉器的錶麵光澤和微觀形貌。 本研究將考古學對文化內涵的解讀,與寶石學對材料來源的精準定位相結閤,為重建早期中國社會的資源配置與文化傳播圖景提供瞭新視角。 第三分冊:清代宮廷玉器鑒賞與現代鑒定技術應用 本分冊麵嚮近現代的玉器收藏與鑒定領域,重點關注清代(康熙至乾隆時期)宮廷玉器的製作工藝、風格特點及真僞鑒彆。 核心內容包括: 1. 清代玉料的集中采購與儲備研究: 梳理清宮檔案中關於“新疆解運玉石”的記載,結閤現有傳世玉器的化學成分分析,推斷宮廷玉料的主要供應渠道和品種偏好(如對高品質白玉、羊脂玉的追求)。 2. “痕都斯坦”風格玉器的礦物學特徵: 深入分析受中亞藝術影響的清代玉器(如花觚、香爐)中使用的玉材,探究其與傳統新疆玉材的微觀差異。重點分析瞭玉器錶麵常齣現的“沁色”現象,區分瞭自然沁色與人工處理的化學痕跡。 3. 寶石學快速鑒定方法的標準化建立: 介紹瞭如何利用便攜式拉曼光譜儀、摺射儀等設備,快速、無損地對玉器進行初步分類。本書提供瞭大量不同年代、不同産地玉器的標準光譜圖譜作為參照,旨在提高文物機構和拍賣行的鑒定效率和準確性。 4. 現代優化處理玉石的鑒彆: 詳盡介紹瞭當前市場上常見的酸洗、注膠、染色等人工優化手段對玉石光學性質和內部結構造成的永久性改變,指導收藏者和鑒定師識彆高仿品。 本分冊力求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為保護和傳承清代宮廷藝術遺産提供堅實的科學工具支持。 --- 叢書總結 本叢書秉持“科學為基,文化為魂”的原則,旨在超越傳統上對玉石的簡單描述,深入到礦物學、地質學和文化史的交叉地帶。通過對中國境內不同地域、不同曆史時期的玉石資源進行係統的整理與分析,我們期望能夠為中國玉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多維度的科學參照係。未來,叢書還將拓展至中國周邊國傢如濛古、中亞地區的玉石文化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