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掇英:吴让之

篆书掇英:吴让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振平,赵国勇,郭强 编
图书标签:
  • 篆书
  • 书法
  • 吴让之
  • 字帖
  • 艺术
  • 传统文化
  • 汉字
  • 书法作品
  • 篆刻
  • 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607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5029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篆书掇英:吴让之》选取历代书法大家的篆书名碑,精编精印,底本精良,释文准确,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学习、临摹的范本。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最早的大篆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形体匀停齐整,较大篆容易书写。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是整个篆书系统中最为定型的统一字体。初学篆书者宜从小篆人手。现代汉字就是从小篆演变而来的。《篆书掇英》丛书从历代篆书中精选最有代表性的经典碑帖,以飨读者。
  吴让之生于清嘉庆四年(一七九九),卒于同治九年(一八七○),原名廷畅,字熙载,因避同治帝讳,改字让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一今江苏扬州一人,清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
  吴让之少时博学多才,曾数次参加科考并中秀才,其后与文人雅士多有交往,见识渐广,为包世臣入室弟子。吴让之诸体皆工,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其书法于篆隶功力尤深。特别是他的小篆点画舒展飘逸、圆劲流美,结体瘦长疏朗'行笔稳健流畅,灵动典雅,婉曲妩媚,为世人所重。对后来的赵之谦、吴昌硕均有影响。篆刻得邓石如精髓,能独树一帜,上追汉印,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昌硕曾赞让之日:『韵之古隽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短。』对吴让之篆书那种肃穆秀逸的韵味和书印合一的神境,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吴均帖》,篆书原作现藏日本。吴让之书梁代著名文学家吴均的美文。是书篆体修长,笔力挺秀,上紧下松,线条流畅,使转自如;结字严谨巧妙,章法左右顾盼,乃篆书中的上品。《唐宋诗》,吴让之书于清咸丰五年(一八五五)仲春,其中唐诗十一首,宋诗一首。是书上下呼应,法度整饬;结体规整端庄,用笔含蓄儒雅,韵味无穷。
篆书掇英:吴让之 内容简介 一、 吴让之:清代碑学复兴的领军人物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吴让之(1798—1870)在清代中后期碑学复兴浪潮中的独特地位与卓越贡献。吴让之,字熙载,号让之,籍贯江苏仪征,是乾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更是篆书艺术史上绕不开的一座高峰。他以其深厚的金石学功底和高妙的书法造诣,在当时士林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碑学大家”。 本书将细致梳理吴让之的生平轨迹,从他早年的科举不顺到中年转投金石考证,再到晚年书法艺术的炉火纯青,勾勒出一位饱学之士如何凭借对古文字学的执着钻研,最终蜕变为一代书坛宗师的历程。我们不仅关注其艺术成就,更侧重探究其学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特别是他对汉魏碑刻、秦汉篆书的精妙继承与创新。 二、 篆书的“正宗”回归:对篆书范式的重塑 在明代中后期“台阁体”的程式化和“馆阁体”的僵硬化背景下,清代碑学以其雄浑古朴的气象,对书法的审美进行了一次强有力的矫正。吴让之正是这场变革中的中坚力量。 本书将核心聚焦于吴让之篆书的艺术特征及其理论基础: 1. 上溯源头,探求秦汉正脉: 吴让之对《石鼓文》、秦系文字(如睡虎地秦简、金文)进行了极其细致的临摹与研究。他摒弃了晚清部分篆书刻意追求的奇崛与怪异,力求回归秦汉篆书的浑厚、端庄与匀称之美。他笔下的篆书,结构严谨,笔画圆润,线条“中含铁骨,外露玉润”,达到了极高的“古意”与“法度”的统一。 2. 线条的质感与力量: 篆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线条的处理。本书将通过大量范例分析吴让之如何运用“藏锋起笔,中锋行笔,收笔回锋”的技法,创造出饱满、有弹性的线条。他的线条既有金文的厚重感,又具备小篆的精细度,笔画的粗细变化,虽不似后世隶楷那般剧烈,却在微妙的提按顿挫中,展现出内在的气韵生动。 3. 章法的布局与疏密: 篆书在二维平面上的布局是其另一核心。吴让之在处理整篇作品时,对字形、字距、行间的把握极为精妙。他主张篆书应“疏密得宜,虚实相生”,避免一味追求填满。其作品常呈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感,既有古碑的凝重,又不失文人书写的灵动。 三、 篆刻的印学贡献:以书入印,独步印坛 吴让之不仅是杰出的书家,更是与陈鸿寿、赵之谦并驾齐驱的篆刻巨匠。本书将用相当篇幅探讨其印学成就,特别是“以书入印”的实践。 1. “吴派”印学的形成: 吴让之的篆刻风格深受其书法影响,尤其是在对汉碑中“蚕头燕尾”的观察,被巧妙地转化为印面的线条处理。他的印风特点是:印文线条瘦劲、挺拔,结体取法秦系文字,气息古朴典雅。 2. 刀法与冲切的融合: 深入剖析吴让之的刻印手法。他擅长运用钝刀冲切,刻出的线条边缘平直,转角圆滑,具有强烈的平面感和切割感,这与当时流行的邓派(完白山人)的瘦劲内敛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开辟了较为阔大的印面空间,极具辨识度。 3. 朱文与白文的平衡: 本书将对比分析其朱文印与白文印的创作差异。在朱文印中,他追求印文线条的饱满与清晰;而在白文印中,则注重字口边缘的古拙趣味,使得他的印作在法度森严中,又流露出文人的温润之气。 四、 理论与实践的印证:吴让之的学术遗产 吴让之的书学理论多以“学古用今”为核心。他深刻认识到,单纯的模仿无法成就大家,必须在精研古法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的气韵和个体的理解。 本书将引述其重要诗文和题跋,结合其墨迹、碑刻、印章进行交叉印证,探讨其对后世书家如晚清的吴昌硕、民国时期的篆刻家们产生的深远影响。吴让之的出现,标志着篆书在古典美学范畴内达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为后世学习篆书者提供了清晰而坚实的研究范本。 结语 《篆书掇英:吴让之》不仅仅是一部艺术鉴赏指南,更是一部关于如何通过严谨的学术训练,实现个人艺术风格突破的典范研究。通过此书,读者将能领略到吴让之如何以“篆”为轴,贯通书、印两艺,成就清代碑学盛世的璀璨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于我个人的启发非常大。它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新角度和新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反思,这种自我对话的过程,让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有了新的认识。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知识结构的不足,同时也指引着我未来学习的方向。我认为,任何对提升自我认知有追求的人,都应该将这本书列入必读清单。

评分

初看这本书,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生动,充满了故事性。他仿佛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讲述者,将那些陈旧的知识点用现代的视角重新包装,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反而有一种沉浸其中的乐趣。这种将知识与趣味完美结合的能力,是许多作者梦寐以求的,而这本书却做到了。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具匠心,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古典而又不失现代感的韵味。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拿在手里就仿佛能感受到时光的沉淀。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对话的仪式。尤其是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和版式布局,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虽然我个人对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涉猎不深,但光是这份对书籍本身的敬意,就足以让人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从宏观的背景介绍到微观的细节分析,每一步都衔接着自然,没有丝毫的生硬感。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处理不同观点时的态度非常客观和审慎,没有片面地夸大或贬低任何一方,这在同类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正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说服力,让人不得不信服。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起初只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深入阅读后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叙述方式非常细腻,将复杂的内容阐述得深入浅出,让人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也能领悟到不少精妙之处。尤其是一些旁征博引的地方,作者的知识面之广令人叹服。读完后,我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去了解更多相关领域的知识。这种能激发读者求知欲的作品,无疑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