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离不开碑帖,可能大多人都是刚开始买原版碑帖,也有很多是帮孩子或是朋友买的,拿到后就来问我们为什么里面的字印的模模糊糊、还有残缺的,以为是印刷问题。
这里有必要先说下,古碑历时数百年乃至数千年沧桑漫长的时间中,因气候、地理、灾变等自然因素引起的风化剥蚀和战争纠纷无知无厘头等社会因素引发的人为破坏,致使大量珍贵的石碑惨遭残损拓印时字迹模糊、文字或残或缺,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白斑"、模糊,这是历史的痕迹,并非印刷质量问题。上千年中华留下来的珍贵文物,虽然残缺、模糊,却很可贵。让我们怀着一种敬畏的态度去学习吧!
基本信息
书名:好大王碑-历代碑帖精粹 晋
作者:杜浩
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6-1
ISBN:9787539849492
页码:1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名家辈出,碑帖无数。为了适应广大书法爱好者临摹、欣赏传统名碑名帖的需求,我们选择了历代书体和书家的代表之作,并采用彩色印刷、放大字体的形式,大限度的全方位展示了历代碑帖的神韵,是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手上不可缺少的一手珍贵资料。
内容提要
《好大王碑》自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发现以来,一直备受学术界瞩目,是高句丽王朝长寿王为铭记其父永乐太王的功绩而立。此碑书法似隶似楷,有秦诏版遗意。方整纯厚,气静神凝,遒古朴茂,属笔势宽绰高美一宗。与东汉诸碑刻隶书相比,别具风格。
作者介绍
杜浩,生于山东淄博。山东大学王羲之研究所硕士,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博士,现为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艺术创作中心副研究员、山东省文化厅传统书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学术研究以颜真卿书法为课题,发表论文五万多字,出版有《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中心教材》等著作五部。
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其对历代名家墨迹的梳理和呈现方式。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字帖大杂烩”,而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书法史教材。不同于许多只注重书体本身的字帖,这本书巧妙地在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之间建立了微妙的联系。当我从唐楷的严谨过渡到宋元的尚意时,那种感觉就像是行走在一条精心规划的艺术长廊里,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特别是对于那些在特定时期(比如碑学兴起之后)对帖学进行改良和融合的大家作品,这本书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精到的选取。这对于我这种想要打好基础,但又不甘于只临摹一家一派的书法学习者来说,提供了绝佳的参照系。它激发了我去探究每一个字背后所承载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而不是机械地描摹笔画,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和对书法的理解深度。
评分从实用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体例设计非常人性化。对于我们日常练习而言,清晰度是决定性的因素。很多古代碑帖的原刻字大多残损或模糊,临摹起来非常吃力。但这本书在影印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的、不失原貌的清晰化处理,使得笔画的起承转合一目了然。而且,装帧质量也十分考究,纸张的选取既能很好地反衬出墨色的浓淡变化,又结实耐用,可以承受高频率的书写和翻阅。我发现自己可以毫不犹豫地把它摊开在书桌上,不必担心纸张会因为反复折叠而受损。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编者对使用者体验的重视,让我能更专注于“写”本身,而不是分心于字帖的质量问题。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已经超出了“练字帖”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书法鉴赏手册”。通过对不同碑帖的并置和对比,我开始领悟到“形”与“意”之间的微妙关系。比如,并列对比几位不同时代书家对“永”字的不同处理,那种字体的结构、笔意的向背,立刻清晰地浮现出来,这比单纯阅读理论书籍来得更为直观和深刻。对于那些希望提升自己书法鉴赏水平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觉样本库是无价之宝。它训练了我的“眼力”,让我明白书法之美绝非单一维度,而是多种美学追求交织共存的结果,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
评分我必须提及的是,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它没有为了追求数量而牺牲质量,也没有过度强调某一特定时期的风格。相反,它像一个技艺精湛的策展人,带着读者从北魏的质朴古拙一路走来,感受魏晋的风骨,历经唐代的法度森严,直至明清时期的个性解放。每选中一个碑帖,都仿佛是深思熟虑后的必然之选,它代表了当时书体演变的一个关键阶段或一种重要倾向。这种精心策划的编排,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零散的模仿,而是一条有逻辑、有方向的探索之旅。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地在练习笔画,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书法对话,每一次提笔,都仿佛在继承和发展着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
评分这本《中国历代名帖精粹》的选本质量实在令人赞叹,尤其是对楷书碑帖的收录,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套既能涵盖古代书法大家之作,又能兼顾清晰度和学习实用性的字帖。市面上很多选本要么内容过于陈旧,要么印刷质量不过关,导致临摹起来总觉得意境有所缺失。然而,这套书的编辑显然下了大功夫,他们挑选的碑帖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楷书演变脉络中占据了重要的节点。比如,我惊喜地发现其中对魏碑的呈现非常到位,那些方峻雄浑的笔法,通过精良的影印技术得以完整再现,这对于想要体会“金石气”的初学者来说,是极好的入门材料。光是摩挲那些精选的《九成宫醴泉铭》或《化度寺碑》的局部细节,便能感受到古人运笔的力度与神韵,远非普通印刷品可比。这种对经典的尊重和对学习者的体贴,让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古人面对面的对话,让人心生敬畏又充满学习的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