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桑树栽培品种》介绍了有关桑品种的变迁,收集了全国各地审定品种、大量地方品种、果用桑和特殊用途桑品种的详细资料。在桑品种的倍数性确定、原始资料收集和审定编号等方面做如下说明:
  (1)zui新桑树染色体研究成果表明,桑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应为7,同时也发现桑染色体的多倍性十分丰富和复杂。为了尊重桑树品种审定文件的原始记载和符合目前桑树育种工作者对桑树品种倍数性确定的习惯,故《中国桑树栽培品种》收集的各桑树品种染色体组倍数性仍按照品种审定的标注,即仍按照桑染色体基数为14确定桑品种倍数性。如:2n=28的仍确定为二倍体而非四倍体。
  (2)由于部分桑树品种年代较为久远,无完全的相关原始选育资料,导致部分品种描述不甚详细。
  (3)由于我国早期品种审定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审定工作等不够规范,导致《中国桑树栽培品种》部分早期审定桑树品种无审定编号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桑树品种的变迁
一、我国古代对桑树的分类和利用
1.汉代及以前
2.北魏
3.唐代及宋代
4.元代
5.明代
6.清代
二、桑树的形态分类学发育特征
1.根
2.芽
3.枝
4.叶
5.花、葚和种子
三、桑树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
1.雌花无明显柱头
2.雌花有明显花柱
四、我国桑树的生态类型与分布
1.珠江流域广东桑类型
2.太湖流域湖桑类型
3.四川盆地嘉定桑类型
4.长江中游摘桑类型
5.黄河下游鲁桑类型
6.黄土高原格鲁桑类型
7.新疆白桑类型
8.东北辽桑类型
五、桑树品种的选育与研究
第二章 国家和地方审定品种
一、河北省
1.冀桑1号
2.冀桑2号
二、山西省
晋桑一号
三、辽宁省
1.辽育8号
2.辽鲁11号
四、吉林省
吉湖四号
五、黑龙江省
龙桑1号
六、江苏省
1.7307
2.育2号
3.育151号
4.育237号
5.育71-1
6.蚕专4号
7.金10
七、浙江省
1.荷叶白
2.桐乡青
3.团头荷叶白
……
第三章 地方品种
第四章 果用桑和特殊用途桑品种
附录 桑树品种描述规范      
前言/序言
     桑树是经济林木树种,栽培历史悠久,产业背景宏大。传统的蚕桑丝绸产业铸就了中华文明,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建立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桑树属蔷薇目植物,是蚕桑丝绸产业的物质基础,在农业和生物学上均有重要地位。桑树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桑科、桑属。
  桑是地球上较为古老的植物,经过长期复杂的气候变迁及自然选择,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目前桑属植物根据形态性状分为35个种和10个变种。桑树分布极为广泛,其具有极强环境适应性、耐剪伐和生长快等生物学特点。我国桑种质资源丰富,是桑树的重要起源中心。同时,桑树在自然界中不断发生天然杂交与自发突变,通过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历史上便形成了许多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和养蚕需要的栽培品种。我国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桑树品种经历了古人的被动选育和近代有目的的主动选育过程,目前已建立了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和资源选种等育种体系,形成了丰富的审定品种、地方品种和特色品种。在蚕桑生产中,根据桑树生长特点及用途,有两种实用型分类:一是根据桑树发芽早迟和成熟的快慢,可分为早生、中生和晚生品种;二是根据用途,可分为叶用、条用、果用和材用桑品种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蚕丝业获得了快速发展,1970年我国蚕茧产量12.15万吨,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到1994年达到了67.4万吨,近年仍稳定在此水平,占世界总量的80%左右。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传统蚕桑产业的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蚕桑产业如何重新定位,融入国家战略,开拓新兴市场,谋划新的发展思路,重建21世纪蚕桑的辉煌是摆在我们这一代蚕桑人面前的重大问题。
  2008年,向仲怀院士提出了我国蚕桑产业必须转型的倡议,并进一步提出了“立桑为业”即桑产业的概念。同时,向院士带领蚕桑界同仁,在其他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大力推进多元化桑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桑树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研究和实践进一步表明桑树对不良环境超强的抗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凸显了其在生态治理中的应用潜力。桑叶干物质蛋白质含量超过20%,富含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其良好的食用药用价值已为人熟知,在畜禽水产饲料和健康食品方面的应用价值也逐渐被大家所认识。近年来桑树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经济生态树种,在脆弱地区生态治理、产业扶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果桑产业也正在兴起,改变了传统的蚕桑产业以养蚕制丝为唯一目的的模式。而今桑在全产业链拓展中正在形成立桑为业、多元发展和提质增效的新产业体系,不但为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而且有了可持续的桑产业的支撑。基于此,养蚕业就能更好地适应丝绸产业发展的需求,也可增强承受市场波动的能力。但是由于传统蚕桑产业中,桑品种都是以提供家蚕饲料进行选育的,因而要适应现今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亟需开发能够支撑产业高效生态、资源循环利用、多元化高价值开发的桑品种及其配套生产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升级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中形成的丰富的桑品种不仅在不同时期为我国蚕桑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我国蚕桑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支撑资源,是桑多元化品种选育的材料基础。组织全国蚕桑工作者收集整理各种桑树品种,为我国桑多元化品种的选育提供重要参考,加速桑多元化品种选育进程,以多元化桑品种引领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升级转型,这即是我们编写本书的主要目的。    
				
 
				
				
					《东方神木的基因密码:桑树种质资源与育种创新》  引言: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桑树(Morus spp.)以其独特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古以来,它便是丝绸产业的基石,为中华文明的璀璨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从养蚕的桑叶,到可口的桑葚,再到坚韧的桑木,桑树的全身都是宝。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以及对更高品质、更广用途的追求,传统的桑树利用模式已显不足。深入挖掘桑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开展前沿的育种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桑树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课题。《东方神木的基因密码:桑树种质资源与育种创新》一书,旨在系统梳理和阐释桑树种质资源的丰富内涵,并聚焦于现代育种技术的最新进展,为桑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一章:桑树种质资源的宝库——古老遗传的守护者  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桑树种质资源的广阔世界。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本土桑树的起源与演化,追溯其在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特征,揭示不同地方品种在形态、生理、抗性等方面的独特遗传优势。从遍布大江南北的野生桑树,到历代人工选育的优良品系,我们将展现桑树种质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同一个巨大的基因宝库,蕴藏着应对未来挑战的无限可能。     1.1 中国桑树的起源与传播: 追溯桑树属植物在中国的早期起源,探讨其漫长的驯化和传播历史,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选择压力如何塑造了桑树的遗传多样性。    1.2 主要桑树地方品种的遗传特性: 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桑树地方品种,如“浙丝一号”、“粤蚕一号”、“蜀桑”等,详细阐述它们的叶片性状(大小、形状、厚度、营养成分)、果实性状(产量、大小、色泽、糖度、酸度、风味)、生长习性、抗病虫害能力以及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1.3 野生桑树的保育与利用价值: 关注中国丰富多样的野生桑树资源,探讨其在抗性基因、特色代谢产物等方面的潜在价值,以及当前野生桑树资源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1.4 种质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 介绍国内外主要的桑树种质资源圃和基因库,分析其在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共享方面的策略与技术,强调建立高效的种质资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第二章:基因组学的力量——解锁桑树的遗传密码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组学为我们深入理解桑树的遗传机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本章将聚焦于桑树基因组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解析桑树的基因组结构、基因功能以及遗传变异的规律,为定向培育优良品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1 桑树基因组的测序与注释: 介绍桑树基因组测序的最新成果,分析基因组的组成、结构和大小,以及关键基因的注释与功能预测。    2.2 基因芯片与SNP标记: 探讨利用基因芯片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进行桑树遗传多样性分析、亲缘关系鉴定以及连锁不平衡分析的方法。    2.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介绍如何通过GWAS技术,在高密度SNP标记的辅助下,定位控制桑树重要农艺性状(如产量、品质、抗病性)的关键基因位点。    2.4 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 探讨利用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揭示桑树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环境胁迫下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和代谢产物变化规律,为理解基因功能和挖掘优异基因资源提供依据。    2.5 基因编辑技术在桑树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展望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在精准改良桑树性状方面的潜力,包括诱导目标基因的敲除、插入或调控,以实现更高效的育种。  第三章:现代育种技术的革新——精准、高效、绿色  在种质资源和基因组学研究的基础上,本章将重点介绍现代桑树育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我们将从传统的育种方法出发,逐步深入到分子辅助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等前沿领域,展示如何通过这些技术实现桑树性状的精准改良和品种的快速选育。     3.1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 详细介绍MAS技术在桑树育种中的应用,包括标记辅助选择(MAS)、连锁不平衡(LD)以及基因组选择(GS),如何加速优良基因的传递和品种的选育进程。    3.2 诱变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 探讨物理和化学诱变育种的原理与实践,以及组织培养、胚胎培养、体细胞无性繁殖等生物技术在快速扩繁、无病毒种苗繁育方面的应用。    3.3 杂交育种的优化策略: 结合遗传学原理,分析如何科学设计杂交组合,利用辅助育种技术缩短育种周期,提高杂交后代的优良性状表达。    3.4 功能基因挖掘与利用: 介绍如何从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中挖掘与重要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探讨如何将这些基因导入到优良品种中,或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进行定向改良。    3.5 抗逆性状的定向培育: 聚焦于桑树对病虫害(如白粉病、桑螟)、干旱、盐碱等逆境的抗性,介绍利用分子标记和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逆新品种的策略。  第四章:多功能桑树的未来——拓展应用领域,提升产业价值  桑树的价值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养蚕和果用。本章将探讨桑树在拓展应用领域的巨大潜力,包括药用、饲用、生态修复、生物能源等,并分析如何通过育种创新,开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新型桑树品种。     4.1 药用桑树的开发: 深入研究桑叶、桑葚、桑白皮等部位的药用活性成分(如桑叶多糖、桑葚苷),及其在降血糖、抗氧化、抗炎等方面的功效,介绍培育药用价值更高的桑树品种。    4.2 桑树作为优质饲料的潜力: 分析桑叶作为畜禽(特别是蚕、兔、牛、羊)高营养饲料的优势,探讨如何培育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饲用桑树品种。    4.3 桑树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阐述桑树在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改善土壤等方面的生态功能,介绍培育具有强大生命力、适应恶劣环境的生态型桑树品种。    4.4 桑树的生物能源利用: 探讨桑树茎秆、根部等非食用部分的生物质能源利用价值,分析其在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产方面的潜力,以及培育适合能源化利用的桑树品种。    4.5 桑葚及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 详细介绍桑葚在食品、饮料、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开发前景,探讨如何通过育种改良桑葚的品质和风味,并介绍相应的深加工技术。  第五章:桑树育种的挑战与展望——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面对未来,桑树育种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本章将对当前桑树育种领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勾勒出桑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5.1 桑树育种周期长与效率低的问题: 分析桑树生长周期长、世代间隔大等因素对育种效率的影响,探讨如何利用分子技术和生物技术缩短育种周期。    5.2 遗传背景复杂与性状分离规律不清: 讨论桑树作为异花授粉植物,其遗传背景的复杂性以及部分重要性状的遗传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为育种带来挑战。    5.3 品种权保护与知识产权问题: 探讨新选育桑树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及如何应对潜在的品种侵权问题。    5.4 气候变化与病虫害综合防治: 展望气候变化可能对桑树生长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育种手段提高桑树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并提出综合防治病虫害的策略。    5.5 展望:智能育种与绿色育种新时代: 展望未来桑树育种的发展趋势,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在育种决策中的应用,以及绿色、可持续育种理念的深入实践,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桑树产业。  结语:  《东方神木的基因密码:桑树种质资源与育种创新》一书,不仅是对中国桑树种质资源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对现代育种技术在桑树领域应用的一次深入探索。我们相信,通过对桑树遗传密码的深入解读,以及对育种技术的不断创新,这棵古老而神奇的“东方神木”,必将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本书的价值,在于启发研究者、指导育种家、服务产业界,共同书写桑树产业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