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家科技部于1986年提出的星火计划,对推广各项新技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部十分重视对农村干部、星火带头人、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旨在激发农民学科技的热情,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运用科技的能力,为农村培养新型实用人才、农村科技带头人和农村技术“二传手”,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示范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农业作出贡献。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这是21世纪以来连续第7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技术部的号召和指示,适应新的“三农”发展现状,推进高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落到实处,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决定新编一套《国家星火计划培训丛书》,并委托中国农村科技杂志社组织编写。该套丛书旨在推广目前国内国际领先的、易于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农业科学技术,介绍一些技术先进、投资少、见效快、环保、长效的项目,引导亿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土经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增产创收。也可对农民、农村、农业上项目、找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借鉴和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困境
第二节 生态农业的出现
第二章 生态农业高产优质技术模式创新
第一节 作物关键期胁迫加营养模式
第二节 秸秆还田快速分解及配套技术
第三节 低温快速发酵有机肥技术
第三章 各类作物高产优质施肥模式
第一节 粮食作物施肥模式
第二节 经济作物施肥模式
第三节 油料作物施肥模式
第四节 蔬菜施肥模式
第五节 果树施肥模式
第六节 中草药施肥模式
第七节 高尔夫球场草坪施肥模式
第八节 施肥模式的注意事项
第四章 仲元肥料介绍
附录  植物需要的矿物质元素功能介绍      
前言/序言
     国家科技部于1986年提出的星火计划,对推广各项新技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部十分重视对农村干部、星火带头人、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旨在激发农民学科技的热情,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运用科技的能力,为农村培养新型实用人才、农村科技带头人和农村技术“二传手”,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示范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农业作出贡献。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这是21世纪以来连续第7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技术部的号召和指示,适应新的“三农”发展现状,推进高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落到实处,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决定新编一套《国家星火计划培训丛书》,并委托中国农村科技杂志社组织编写。该套丛书旨在推广目前国内国际领先的、易于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农业科学技术,介绍一些技术先进、投资少、见效快、环保、长效的项目,引导亿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土经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增产创收。也可对农民、农村、农业上项目、找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借鉴和参考。
  此系列丛书我们精心组织来自生产第一线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不仅学科分布广、设置门类多、知识涵盖面宽,力求收入教材的资料为最新科技成果,内容通俗易懂,能够满足不同培训对象的学习要求,而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应用性和时效性,能够满足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农民科技培训的需要,满足科技部关于农村科普工作的需要。为科技列车行、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科普大篷车、星火科技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惠农活动,提供稳定的农村科普“书源”。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夯实‘三农’发展的基础,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壮大县域经济”的指示,星火计划的实施也呈现出新的特色。在这一时期,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摆在重要位置,把动员科技力量为农民服务作为重点。在此之际,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和农村科技工作者,我们精心编撰了这套新的《国家星火计划培训丛书》。但由于时间紧、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衷心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生态农业:在循环与平衡中孕育丰饶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农业的脉搏与自然的呼吸同频共振,孕育着源远流长的智慧。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土地的敬畏、对自然的和谐共生,早已融入了农业生产的基因之中。如今,当面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挑战时,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唯有回归自然之道,探索并实践更加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丰饶”的定义——不仅是产量上的充裕,更是品质上的卓越,以及对未来世代负责的生态健康。  “生态农业”这一理念,正是对这种古老智慧的现代化升华,是对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它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转变,是将农业生产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生态系统中去考量。它倡导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产哲学,即农业生产活动应当模仿并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的高效转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促进。  生态种植的基石:理解自然,顺应规律  生态种植,作为生态农业的核心实践,其根本在于深入理解并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它摒弃了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农业模式,转而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优化种植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提升农产品的内在品质。  首先,土壤健康是生态种植的命脉。健康的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载体,更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微生物王国。生态种植体系将土壤视为一个生命体,注重构建和维持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通过增加有机肥的使用、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措施,不断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持水保肥能力以及通气透气性。这不仅能为作物提供充足而均衡的养分,还能有效抑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被充分激发,它们在养分循环、有机物分解、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形成一个自我维持、自我调节的良性生态循环。  其次,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屏障。在自然界,多样化的生物群落往往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更稳定的生态功能。生态种植积极倡导“物种共生”的理念,通过轮作、间作、套种、种植伴生植物等方式,构建多样化的种植结构。这种结构不仅能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更能打破单一作物易于遭受病虫害侵袭的脆弱性。不同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生长,例如,豆科植物能固氮,为其他作物提供氮源;一些植物能分泌挥发油,驱赶害虫;另一些植物则能吸引益鸟或天敌,共同维护农田的生态平衡。这种“以菌制菌,以虫制虫”的思路,是生态种植在病虫害防治上的一大亮点,将人为干预降至最低,依靠自然的“天敌”力量,实现可持续的病虫害管理。  再者,水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是生态种植的必然选择。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生态种植体系通过优化灌溉方式,如推广滴灌、微喷灌等精准灌溉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将水精准地输送到作物根系。同时,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进一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覆盖技术,如秸秆覆盖或地膜覆盖,也能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此外,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也是生态种植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要考量。  最后,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构建循环农业的关键。生态农业强调“零排放”和“零浪费”的原则。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等,都被视为宝贵的资源,通过科学的堆肥、沼气发酵等技术,转化为有机肥、生物能源等,重新输送到农业生产系统中,形成物质的闭环流动。这不仅解决了废弃物处理的难题,也大大降低了对外部化肥和能源的依赖,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和可持续性。  施肥模式的革新:营养的智慧,平衡的艺术  施肥,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传统的高量化学施肥模式,正逐渐暴露出其弊端: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农产品残留超标等问题,无不敲响了警钟。生态农业的施肥模式,追求的是一种“以生物养地,以地养作物”的智慧,将施肥从单纯的“养分供给”提升到“土壤健康与作物营养双重保障”的境界。  有机肥的主导地位是生态施肥的首要原则。有机肥,如腐熟的畜禽粪便、堆肥、饼肥、绿肥等,不仅能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必需元素,更重要的是,它能极大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升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其缓释性特点,能够持续、稳定地为作物提供养分,避免了化肥速效但易流失的问题。通过科学的配比和发酵,有机肥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用,并且避免了因未经腐熟而引起的烧根、传播病菌等风险。  平衡施肥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生态施肥体系。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仅仅关注氮磷钾的补充是远远不够的。生态施肥强调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土壤的养分状况以及气候条件,进行科学的养分诊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均衡的施肥。这包括对中微量元素(如钙、镁、硫、铁、锌、锰、铜、硼、钼等)的补充,这些元素虽然需求量相对较少,但对作物生长发育、品质形成以及抗逆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乏任何一种微量元素,都可能导致作物生长发育受阻,品质下降。  根系为中心的施肥策略是生态施肥的另一大创新。传统施肥往往将肥料撒施于地表,养分向土壤深层扩散,容易造成养分淋失,也增加了根系吸收的距离。生态施肥更倾向于将肥料施于根系分布带,或采用根外追肥(叶面喷肥)的方式。对于固态肥料,可以通过沟施、穴施、条施等方式,将其施入土壤的适宜深度,使根系能够直接接触并吸收。叶面喷肥则能快速、有效地为作物补充所需的养分,尤其是在作物生长关键期或出现缺素症状时,效果显著。这种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养分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同时避免了对土壤的过度扰动。  化肥的减量与替代是生态施肥的重要目标。生态农业并非完全排斥化肥,但其使用原则是“减量、优化、替代”。在必要的情况下,会选择高效、低毒、缓释型的化肥,并且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将其与有机肥配合使用,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生物肥料、菌肥等新型肥料,用生物技术来补充养分,激活土壤活力。生物肥料中含有有益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分泌酶、酸等物质,帮助植物分解土壤中的难溶性养分,提高养分利用率,同时还能固氮、解磷、解钾,为作物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施肥的周期性与动态调整是生态施肥的精髓所在。土壤养分并非一成不变,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也随着生长发育阶段而变化。因此,生态施肥并非一次性的大量投入,而是根据土壤的检测结果、作物的生长状况以及季节的变化,进行周期性的、动态的调整。这需要深入的田间观察和科学的分析,才能做出最适宜的施肥决策,确保作物在每一个生长阶段都能获得最恰当的营养供给。  面向未来: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中国生态农业的探索与实践,是一条充满希望的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它不仅仅关乎粮食的产量,更关乎我们舌尖上的安全,关乎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未来,也关乎我们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通过深入理解生态种植的原理,掌握科学的施肥模式,我们能够构建起一个既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又能守护地球生态健康的农业体系。这需要科技的支撑,更需要理念的革新和实践的推广。  这不仅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的重要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从科研者到政策制定者——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在循环与平衡中,真正孕育出更加丰饶的未来。